陕西省延川县延水关镇刘家畔刘氏家族祭祖暨家谱发放仪式

刘永丰

<h3>2020年,武汉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袭击,我们刘氏家族每家每户都伸出援手,不到一天时间收到善款6786元,成为延水关镇所有自然村中捐款最多的村,受到镇领导的高度称赞。</h3> <h3>刘家畔村全景</h3> <h3>序<br><br> 国史为述朝代,载历史,方志为记沿革,识地情,家谱为考世系,明宗支。延川县延水关镇刘家畔刘氏家族迄今未见到先祖遗谱,使得先辈世系、门第、名讳以及莹地难辨难寻,后人对先祖人物事迹、历史延续、家族文化、家风美德知之甚少。加之,刘氏一族后裔分门列户于诸多地方,相互间往来不便,同族、同根、同脉的骨肉亲情逐渐淡化,大家昭穆不分,相见不识,形同陌路,让人顿生遗憾。因此,编修《刘氏家谱)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迫在眉睫。为了明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承宗亲之道;为了缅怀先祖,饮水思源,振奋家风,增强我族后人的血脉感、亲情感、凝聚力、向心力;为了在后辈中发扬前辈人之忠、孝、仁、义,勤、俭、耕、读等浓浓的传统风尚。近年来,我一直萌生编撰家谱的想法。为此,我于2014年清明节回家扫幕之际,邀家族长辈刘耀民和善文好友刘永杰以及各村热衷家谱编修者共同商议,在听取父亲刘志元、三叔刘志山以及一些本族长者意见的基础上,大家对修谱达成了高度共识,随即成立了家谱编修委员会,并明确由刘耀民牵头,刘永杰主笔,各村编委会成员共同参与,正式启动了此项工程。<br> 这次修谱,当需提及我刘家始祖的源头问题。因年代久远,先辈未留下片言只语,县志等史料也没有具体记载。但经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曹循教授以及对陕北移民史颇有研究的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先生多次探讨,初步考证,我先祖系从苏北地区迁徙而来。据史料记载,康熙35年(1696年),因黄河泛濫,特别是常现“黄河夺泗”之状,给黄河下游徐州、沛县一带带来严重灾难。水坏域垣,淹田舍,漂人畜无数,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难民沿黄河北上逃难,在陕北黄河沿岸落脚定居,繁衍生息。每次移民潮中都有徐州、沛县一带刘姓人家行走在移民队伍之中,这在一些专门从事研究陕北移民史的资料中可以找到较多的佐证。总而言之,可以基本判断,延川县刘家畔的刘氏先祖应该是从徐州、沛县一带迁徒而来的汉室后裔。诚然,关于先祖源流的考证,仍待我们今后继续搜寻资料加以印证。<br> 刘家畔刘氏家族迄今已繁衍发展至20世,人口2000有余,分居3省4县24个村,成为延川刘姓中的一大支系,正所谓“分门立户,移居他乡,开疆扩土,另立灶堂,苦心经营,自立自强”。此次修谱以刘家畔为发端,横向以村分述,纵向按四个门头世系排列。经考证,我族1至5世祖,生活并安葬于刘家畔,坟茔早已不复存;6至12世部分先祖先后迁居刘家塬,坟茔保存完好。12世后部分先祖又分別迁居下刘塬、伏寺、张家山、郝家渠等村。如今,12世先祖知其名讳者只有刘高、刘芳、刘和、刘玉、刘来、刘福李六位。让人欣慰的是,自13世起,世系、门户,名讳基本清楚,为我们能详尽记述家族史提供了有力支撑。<br> 我族先辈中虽未出过地位显赫,声名广远之人物,但追忆平凡之先辈,他们却有不凡之人格,高尚之品行,勤劳之精神;他们治家有道,训子有方,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虽迭经坎坷,几度迁徙,终能屡挫屡奋,自强不息;他们坚守的厚道慈善、正直纯朴、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启迪、鞭策全族后人,福泽后辈。如今,我族人丁兴旺,事业有成,已然大族。后辈耕者、仕者、学者、商者均显荣昌之势,而且出现了一些出类拔萃的家族精英和初露头角的后起之秀,正所谓“三百年传承光耀门庭,两千众后裔各展其长”。回顾族史,究其发展壮大缘由,举其大要,我这里总结四点:一是重视身心健康。心智健全,体魄强壮,乃种族强大之本。其要无非修心、养身两法。修心之法,旨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培养良好心态。养身之法,则重在注意营养摄取,重在注意适度体魄锻炼。二是重视德行修养。修养道德,砥砺品行,乃处世立身之本。道者,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德者,就是遵道而行。道德建设,其要在“和”。万望我族后人牢记家训、家规。种德收福,乐善永年,大道甚夷,似曲还直正是这个道理。三是重视学问传家。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云:“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做学问,可明理,可知世,可变化气质,可拥有他人不能拥有之能量。纵观华夏几千年,多少名门望族,所以累世不衰,除重视钢常名教之外,皆赖于此。四是顺应潮流变化。天地之道,其势变易。势变人亦应变。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还望族人登高里远,及时觉察,不失我本,及时变革,适应潮流,顺势面为,再立新标。在编谱过程中,由于族人居住过于分散,相互间信息不畅等原因,以致基本资料收集时间较长,一些族人所提供资料因不合规格而未能采用,深表歉意。编撰家谱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情,为此,刘耀民、刘永杰、刘永丰、刘军良、刘永国、家族友人曹向宁以及各村家谱编修委员会成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身体力行,三番五次进村入户查寻资料,收集信息,任劳任怨,不计报酬。为了寻根溯源,他们更是走山西,过延长,下黄陵,出塞北,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找到了许多宝贵的史料,核实了诸多事实。对所有资料收集,整理,分类,核实,修编和再加工,历时整整四年,终于完成了我《刘氏家谱》这一宏大工程,还望当代族人体会其中深意,追念祖先创业之艰,汲取我族兴旺发展之营养,通力图谋、循道而行,续我家风,培植厚土,隆我基业,壮我门庭,持续发展。在修谱的同时,我又觉得在家业辉煌人丁兴旺的新时代,刘氏家族需要有一座宗祠,使已逝列祖列宗神灵有依,魂归一处,共居一堂,永亭安眠。于是,我和长辈刘耀民好友刘永杰及父亲会同家谱编修委员会成员商讨建祠事宜,大家一拍即合,盛赞此举,当即就成立了由刘耀民牵头总领的宗祠建设班子。随后,这一由刘军良具体负责实施的工程于2017年冬破土动工,2018年农历9月10日顺利落成,次日恭请已逝先祖升祠入殿,9月20日举行了宗祠落成揭幕暨祭祖大典。至此,我刘氏家族的修谱建祠文化配套工程告一段落,我们的精神家园终于打造完成,足以告慰先祖,昭示后人。对此番修谱建祠中付出艰辛劳动的族人及朋友,全体族人务必念念不忘,永世传颂。<br>  尽管在编撰过程中始终秉持求真求实之心,严格慎重之意,认真担当之责。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难免出现一些疏漏,万望族人多一些谅解,多几份包活。如果家谱中存在记述不全、不准的地方,待我族后辈中贤达才俊再行续谱时予以补正。愿刘氏族人勇荡生命之舟,驾驭形势变化,开拓创新,争先奋发!愿刘氏后人砥砺前行,知恩图报,光宗耀祖,永葆吾族荣昌!<br> 十七世孙刘耀华 盥洗敬撰<br> 己亥年清明<br></h3> <h3>饮水思源,这是刘家畔最早的水井,井水甘甜,冬暖夏凉。延延高速已将其掩埋。</h3> <h3>村底下的水井,小时候跟着父亲担水,后来就自己担水,也帮助村里有吃水困难的人担过。延延高速也将其掩埋。</h3> <h3>高家畔和刘家畔合办的完全小学,1980年以前出生的基本上都在这里上完小学。</h3> <h3>村里的大槐树,小时候,经常在大树底下玩耍。大人们聚在一起拉家常,拉村事。</h3> <h3>目前为止,刘家畔刘氏家族的祖坟所在地。</h3> <h3>2018年农历9月20日祠堂落成仪式当天,来自刘家畔、刘家塬、伏寺、下刘塬、张家山、郝家渠、中村、瓦村以及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刘氏后裔400余人相聚刘家畔,怀着朝圣、感恩的心情参加祠堂落成及祭祖仪式。</h3> <h3>刘氏后裔和嘉宾步入祭祖现场。</h3> <h3>刘氏后裔帅气的小伙就是最真虔诚的礼仪先生。</h3> <h3>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祭祖队伍。</h3> <h3>念宗功振兴家族传祖德福润刘门宗祠碑记记载着祠堂修建的整个过程</h3> <h3>祭祖仪式特邀延川县知名主持人呼世诚主持。</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永丰献歌《欢聚一堂》。</h3> <h3>延川县知名歌手王芳献歌《圆梦》。</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耀华致辞。<br></h3> <h3>刘家畔刘氏十五世孙刘耀明讲话。<br></h3> <h3>家谱主编刘永杰介绍家谱编纂过程。</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军良介绍祠堂修建过程。<br></h3> <h3>刘家畔刘氏十六世孙刘振华讲话。<br></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永国宣读家训。<br></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振辉代表伏寺村讲话。<br></h3> <h3>刘家畔刘氏十六世孙冯学军代表张家山村发言。<br></h3> <h3>刘氏家族理事会成员同族人见面并做自我介绍。</h3> <h3>刘氏家族理事会成员同族人见面并做自我介绍。<br></h3> <h3>高香祭祖。</h3> <h3>跪拜先祖。</h3> <h3>虔诚的刘氏后裔。</h3> <h3>祭祖现场。</h3> <h3>祭祖现场。</h3> <h3>2019年清明节前来祭祖的队伍。</h3> <h3>2019年清明节前来祭祖的队伍。</h3> <h3>2019年清明节前来祭祖的队伍。<br></h3> <h3>2019年清明节前来祭祖的队伍。<br></h3> <h3>2019年清明节前来祭祖的队伍。<br></h3> <h3>刘氏后裔即将进入祠堂祭祖。</h3> <h3>家谱先睹为快。</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耀华讲话。<br></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永丰激情演唱《父老乡亲》。<br></h3> <h3>家族长着敬香祭祖。</h3> <h3>刘氏家谱发放仪式。</h3> <h3>刘家畔刘氏十五世孙刘耀明介绍祠堂修建和家谱编纂过程。<br></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军良介绍祠堂修建过程。<br></h3> <h3>家谱主编刘永杰介绍家谱编纂过程。</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永旺即兴讲话。</h3> <h3>刘氏后裔(左起刘晓军、刘永旺、刘耀华、刘彦麟)</h3> <h3>刘氏后裔(左起刘永丰、刘永岗、刘永庆三兄弟)</h3> <h3>刘家畔刘氏十七世孙刘永丰在活动现场留影。<br></h3> <h3>家谱后记<br> 《延川县延水关刘家群刘氏家谱》历时四年之久,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对全体族人来说,确属一件大事、幸事,不失为感怀于先人、积德于来者之举,可喜可贺。<br> 《家谱》的编修出版,是全体族人团结协作的结果,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实现了族人的夙愿。在编修过程中,十七世孙刘耀华,积极倡导,精心筹划,统搅全局,安排有方,并与刘耀辉、刘小兰兄妹以及儿子刘彦麟担了家谱编印的全部费用,首功非他莫属;十五世孙刘耀民,虽年逾古稀,且为了家族编谱大事,亲自牵头组织、协调、落实编谱中的一桩柱、一件件事情,我刘氏固有的热心、吃苦、博爱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应引以为荣;全体编委登门入户,收集资料,遍访老者,尽其所详,多次商讨编修事宜,为家谱编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十七世孙刘永丰、刘永庆两兄弟,义务摄影,多次免费为编修人员提供就餐方便,这种无私、爱家精神值得赞扬;十八世孙刘彦麟,为编修家谱多方寻找史料,为使家谱所涉有关史事更加准确发挥了积极作用;设计师许刚毅先生,免费为家谱精心设计封面、装订及整体风格;民营企业家曹向宁,为资料的搜集、查访,数次免费出车,令族人由衷敬佩;摄影爱好者郝占胜,免费完成了各村的航拍任务。特别是家谱主编刘永杰,在这四年间,为我族编修家谱忘我工作,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心思心血,完全不计报酬,终于在他和众位的努力下,一本印发前就得到一些学者和专家积极评价的家谱就要和大家见面了,此刻,全族人永远不能忘记这位好朋友。<br> 在宗祠建设中,阖族一心。众志成城。特别是刘耀华父母、兄妹、子侄承担了宗祠建设大部分投资。刘耀民牵头协调,刘军良组织施工建设,刘彩荣承担了香炉费用,刘永国在祭祖活动中给予了大力支持,许多族人热心捐资,使得宗祠建设顺利落成。这种敬宗孝祖、热爱家族的善举和美德,将永载家史,流芳百世。 国盛修大典,家兴续牒谱。《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编修家谱有始无终,任重道远。万望刘氏后人,适时推举族中贤达才俊,把续谱工作延续并传承下去。这次修谱因先祖没有任何资料遗存,各种史料中也未找到直接的佐证,对先祖来龙去脉的推断能否被大家公认,还有待今后继续考证。本次入谱的刘氏后裔的大概信息最早可追溯到12世,前十一世先祖个人信息一片空白,故世系构成不全。延川其它刘姓家族,虽经多处查访,但凭现有资料确实无法与我族归于一系,实属无奈。即使本族后人也因各种原因可能有所遗漏,只能在以后续谱中予以补录。<br>  编修《家谱》是一项繁杂严谨的工程,由于诸多原因,出现错误与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全体族人宽怀谅解,也请广大热心家族传统文化的各界朋友予以指点,更请专家识者不吝赐教。<br> 刘氏家谱编修委员会<br> 二0一九年四月五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