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成也才<br></h3><h3><br></h3><h3>苏东坡二十岁那年,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眉州,前往卞京参加科考。苏东坡最幸运的事,这次参加科考他遇到了赏识他的恩师,终身知已欧阳修。</h3><h3><br></h3><h3>苏东坡这次科考得了第二名,一考成名崛起于才华。</h3><h3><br></h3><h3>在宋朝文人地位极高。今天的三苏祠,就是曾经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从这扇门里走出来走出来三位。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h3><h3><br></h3><h3>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h3> <h3>败也才<br></h3><h3><br></h3><h3>宋仁宗年间,宋朝已经开始衰败。宋仁宗死后,宋神宗即位励精图治,奋发改革。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王安石变法。</h3><h3><br></h3><h3>王安石在变法中独断专行,宋神宗急于求变,小人为求官达贵混迹变法机构。很快引发了党争。内耗愈演愈烈。这使苏东坡陷入忧虑。</h3><h3><br></h3><h3>苏东坡不顾以卵击石,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h3><h3><br></h3><h3>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br></h3><h3><br></h3><h3>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写下《湖州谢上表》。</h3><h3><br></h3><h3>又被御史台的官员们弹劾,说苏东坡的《湖州谢上表》大放厥词,愚弄朝延,讽刺朝政。苏东坡被关押进御史台。史称“乌台诗案”。</h3><h3> </h3><h3><br></h3><h3>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br></h3> <h3>在这生死关头,曹太后告诉宋神宋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个兄弟都是宰相之才,赶紧把他放了。”王安石也上书宋神宗说:“这个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h3><h3><br></h3><h3>王安石和苏东坡是政敌,是对手。可是当苏东坡在生死关头,王安石惜才,怜才出手相求,这真是令人肃然起敬。我们不得不敬佩古代文人们的人品,才德。</h3><h3><br></h3><h3>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诗人们的胸襟,文人的相惜相怜。在这里体现到了淋漓尽致。苏东坡终于在多方的救援中获释。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h3> <h3>苏东坡在赴任凤翔途中,给他的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h3><h3><br></h3><h3></h3><h3> 《和子由渑池怀旧》</h3><h3><br></h3><h3> 人生到处知何似,</h3><h3><br></h3><h3> 应似飞鸿踏雪泥。</h3><h3><br></h3><h3> 泥上偶然留指爪,</h3><h3><br></h3><h3> 鸿飞那复计东西。</h3><h3><br></h3><h3> 老僧已死成新塔,</h3><h3><br></h3><h3> 坏壁无由见旧题。</h3><h3><br></h3><h3> 往日崎岖还记否,</h3><h3><br></h3><h3> 路长人困蹇驴嘶。</h3><h3><br></h3><h3>人生艰难无奈。人生何所似?只道是“应似飞鸿踏雪泥”。飞鸿是一种多么高贵优雅的鸟,偶尔地踏落在盖着雪的泥泞中,也会留下一串脚印。可是,等雪化泥干了还会有留下什么呢?你我兄弟就是跋涉在这雪泥中的飞鸿。</h3><h3><br></h3><h3>你说回忆过去,你我兄弟是多么快乐。可是真的只快乐不艰辛吗?十年寒窗的苦读,赶考的路上,马累死了换成驴,驴又累得跛了脚。人倦驴困还得往前赶。</h3><h3><br></h3><h3>唉!这大概就是人生吧。高兴的时候,回忆过去满满的幸福。艰难的时候,看看什么都惆怅。可是不论是快乐还是惆怅,人生都得像苏东坡的那种态度向前看,往前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