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聚会随记 </font></b> </h1><h3></h3> <h3> 近些年,兴起了各类同学聚会。这股风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刮起的不知道了,也无从考证。开始是大学同学聚会,后来是高中同学聚会,再后来就有了初中、小学同学聚会,还有各类短期学习培训班的同学聚会,甚至有了幼儿园的同学聚会。</h3><h3> </h3> <h3> 我想,各类同学聚会,特别是中学同学聚会盛行并能成功举办,最大的原因在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这一现代社交平台的流行。高科技时代,距离不是问题,找人也不再是太难的事,有没有网络和平台才是最大的问题。另一个最大的动力和推手,就是故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不管人在哪里生活,故乡不会变,乡音不会改,故乡有父母、有亲人,有血缘的纽带连接,还有少年时的梦。重要时节,海内外游子再忙,总要回故乡来。因而,高中以下的故乡同学聚会更方便,更有动力。</h3> <h3> 对于同学聚会,各人的看法亦不相同。我感觉,聚会如同自己买票自带零食看了一场演出,快乐就好;也好似一次民间说的“打会”,出份人情,吃吃喝喝,还可以自娱自乐演点节目,亦或欣赏别人的表演娱乐,收获的同样是快乐。老而有乐,既有乐,何不为?也有的人对同学聚会有偏见,感觉同学聚会就是名利场,个人秀场。去了,就是看别人炫财富、炫权势、秀恩爱、秀才艺、秀表演的。还有拉关系、做生意,更有萌旧情的。有的发达了,钱财滚滚可随意消费。有的当官了,权倾一方众星捧月。有的过的幸福,有的活的艰辛。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生活平淡无奇,不外乎结婚生子、建立家庭。白天为收入工资而忙碌奔波,休息为家务琐事操心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匆匆流过,白了少年头。无聊时就打打长牌,闲暇时种花养草,知天命后含饴弄孙,也是人生一大乐趣。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何况你我皆凡人?不要自寻烦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经济富裕的携子抱孙,境内外四处旅行十分惬意,生活拮据的,家门口转转也万分快乐。至于同学聚会,既要当回事,又不要太当回事,自愿的AA制是最好的。想来的、愿来的,有活动,总会来。不想来的,八抬大轿去请,也不会到。有缘总会相见,总会找机会相聚。无缘,即使相聚一百次,也不会有交集,也记不起你是谁。带一颗童心,玩玩就行,乐乐就好,其它都不重要。同学聚会,如果过分趋名逐利,过分表演炫耀,过分斤斤计较,掺杂了其它成份和功利目的,只能是聚一次,参加的人就少一次,再聚几次就没有人来了。</h3> <h3> 我的大学是军队院校就读的,学员来自全军陆海空三军和二炮,毕业后分赴全国各地。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特殊年代特殊时期,几十年过去无法再联系,聚会也是遥不可及的事。即使是中学阶段,学校合分调整频繁,加之高中之前的学习阶段复杂,就读学校多,而一起学习的时间又短,和一班同学们还没混熟悉就散场了。很难归类说,我是哪个学校的、哪一届的学生。似乎都是,又似乎不是。这也是我一直纠结的事,找不到自己的同学群体归属感。</h3> <h3> 2016年国庆节前的某一天,同学、战友徐秀峰告诉我,我们一起复读的苏云中学部分高中同学准备在国庆节搞一个小聚会,时间定在10月2日,地点在海洲大酒店,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还告诉了我可能认识的部分参加聚会同学姓名。想想,国庆节也没多少事,也不出远门,虽然大部分同学不认识,AA制,去去也好的,又不欠人情,就痛快的答应了。不过,我也告诉秀峰,单位国庆节期间有没有事是不确定的变数,聚会当天要是没有特殊情况又不值班,我肯定来。事情也巧,聚会当天天气晴好,我不值班单位也无事,我如约参加聚会。这样,我就有了第一次同学聚会。</h3> <h3> 当天参加聚会的同学不多,就三桌36人。聚会中间有一个自我介绍环节,大家才彼此熟悉起来。介绍过后,发现这次聚会实际上是79届居多,部分人员后来复读又成了80届。其实,苏云中学于我也是有渊源的。我是环北一中79届高中毕业的,而环北一中也是大办农中时从苏云中学分离出去的,老师也是苏云过来的。1979秋,一中的高中部整体合并到苏云中学,1981年两校又互换校址,到21世纪,苏云中学撤销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把自己当成苏云中学的79届高中毕业生也不算错。一中期间,有不少初、高中同学因各种原因中途去了位于肖家桥的苏云中学就读,我也与部分苏云79届高中同学相识,有的在工作生活中有过交集。由于分隔太久,聚会过程中也就没有过多的交流。虽然互动交流不多,也还是有所斩获,通过聚会重新认识了定义了不少人,原来熟悉并经常见面的人,居然都曾经在苏云中学就读过,有的还是同班同学,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以前也从没有人提起过。结束时,召集人现场采集打印了通信录分发大家。有一同学遇到一照相的朋友在酒店拍照,临时动议请他的朋友为我们这次聚会拍了聚会合影照片。</h3> <h3> 2017年五一节前后,参加79届同学聚会的部分热心同学建立了一个80届同学微信群,一开始人不多,就30多个。经微信相互一传,互相一拉人,微信群就如同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最后发展到130人左右。人一多,群里就热闹了起来。在如东报社当主任的大笔杆张海燕同学还写了篇同学感言发在群里,掀起了一个同学群再叙同学情的高潮。</h3> <h3> 有了同学微信群,80届高中同学也找到了自己的组织。有同学找出当年的毕业合影,晒在群里,我发现一班同学里居然有我。这张照片我一直没有见到过,也许我是复读生吧。自此,同学们每天到群里打卡签到,相互问好,聊家长里短,交流带孙经验。还有热心同学,每天提供各类保健休闲娱乐信息,为同学群活跃气氛。当然,一个微信群,经常下点红包雨是必须的,也是活跃气氛、提升人气的有效方法。红包一发,潜水的,路过的,从不说话发言的,瞬间出现,有时就几秒时间,红包抢光,屡试不爽。</h3> <h3> 依照群主等群内活跃同学的初始想法,80届同学拟在毕业40年时搞一次聚会,由于部分同学聚会心情迫切,在群里提议造势,不得已,提前在当年的国庆节组织了毕业37年聚会。虽然准备仓促,联络到并登记在册的130多名同学,有88人参加了聚会,聚会非常成功。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保管原因,大部分同学已没有了毕业照,有热心同学将精心保管了三十多年的毕业照翻拍洗印后分送全班同学。这是我参加聚会的最珍贵纪念品之一,弥补了我没有毕业照的缺憾,值得永久珍藏。</h3> <h3> 80届聚会结束,79届同学,特别是参加2016年国庆小聚会的79届同学有些着急了。在丁飞、刘海林两人倡议下,在原先79届同学小微信群的基础上,加快了扩群步伐。大家分工负责,四方寻找联络同班同学,扩大同学组织,对联系到的同学或留下联系电话、或邀请他们入群。现在,79届同学微信群里有100余名同学归队。这一同学群,同样是热闹的。入群同学同样非常热心,积极建议也举办一次聚会,时间放在毕业40年之际。群主立马响应,招兵买马,成立聚会筹委会,经多方征求意见,考虑到部分在外人员返乡不便,就把时间定在2019年农历春节的正月初五。随即,聚会准备事项摆在筹委会的工作日程。筹委会总想把活动办的漂亮些,参加的人尽可能多些,缺憾少些。大家动了不少脑子,想了不少办法,拟定了苏云中学1979届高中同学毕业聚会活动方案,准备了活动场所、设计制作了聚会纪念品,只待聚会佳期来临。</h3> <h3> 农历乙亥年正月初五,也是财神爷的生日,夜间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降临如东,大地银装素裹,为同学聚会增添了祥瑞之气。尽管天气路况不好,同学们依旧热情高涨,没有丝毫气馁,没有丁点儿放弃,都如约而至,相聚在馨泉人家饭庄的荷花厅。</h3> <h3> 我的心愿,也是群主之托,协助外聘摄影师,为同学聚会拍点照片。我冒雪出发,提前来到聚会现场。到达时,现场布置工作也才刚刚开始。第一次来聚会地点,我赶紧察看现场,测试相机,做些前期拍摄。刚拍完前期,就有同学陆续而至。</h3> <h3> 热心的聚会现场组织者何艳平、朱明芳、刘宏霞、徐永红、郭晓梅、严娟、张琴、朱逢莲等同学,引导到场的同学们签到、领取纪念品。我是最早到场的几个人,跑前跑后、跑外跑内,忙于拍照,记录每一个聚会瞬间,无暇顾及纪念品。不知道是谁领头戴起了红围巾,几分钟时间就蔓延开来。当同学们纷纷系上中国红的纪念围巾,挂上印有姓名的胸卡,我眼前一亮,有同学聚会的感觉了。随着红围巾的更多出现,气氛马上发生变化,现场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聚会宴,同学聚会的味道越来越浓烈。瑞雪,美酒,中国红,色彩是如此妖娆。注目,辨认,问询,惊呀,大拥抱,情感是如此的真挚,快乐无以言表。我赶忙放下相机,取出红围巾,找到姓名胸卡,挂在胸前。同时也解除部分同学的误会,以为我是为聚会服务的庆典公司照相师傅。</h3> <h3> 到场的同学们,三五成群,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哈哈大笑。有相互拍照的,有相互核对对胸卡姓名的,还有现场加微信好友的。相互回忆苏云中学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说说曾经“睡在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 大家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最初的相见,一切都变的自然和谐。</h3> <h3> 一场意外停电,空调、音响罢工,也没有丝毫降低现场温度,现场气氛依旧热烈,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都在热切期待聚会正式开始的那一刻。停电间隙,同学们纷纷在签名墙签名拍照留念。一群死党,三五同乡,几个闺蜜,一帮兄弟,不忘初心,小团体、小圈子难得相聚,应当拍照合影留念。一场意外的瑞雪,又为聚会大合影营造了另一番景致,随着摄影师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苏云中学79届高中同学聚会留下了永恒印记。</h3><h3><br></h3> <h3> 电来了,喜庆的开场音乐响起,主持人孙海燕女士的开场主持语,拉开了我们聚会活动的序幕。</h3> <h3> 活动组织者、同学代表刘海林、丁飞等先后发言,谈组织经过,谈同学情感,谈曾经的过往,感谢所有参加聚会的老师和同学。翁卫泉、徐永红作为男女同学代表,发表聚会感言,感恩老师,感谢同窗。</h3> <h3> 当年的部分老师也冒雪莅临现场参加聚会活动,他们一个个精神矍铄、腰板硬朗。年近九十高龄的石昭礼老校长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回顾曾经的过去,祝福展望美好的未来。解笃传老师、朱玉玲老师也先后讲话,深情讲述曾经的苏云中学,汇报现在的晚年幸福生活。不忘师恩,祝福恩师,学生代表向参加聚会的老师赠送纪念品,以谢过去培养教育之恩。</h3> <h3> 远在上海,因事不能参加聚会的莫少泉老师,采用微信视频连接的方式与聚会师生现场互动,掀起一个小小高潮。</h3> <h3> 我的战友、伤残军人李保嘉同学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聚会,春节前特意写了一封信给筹备组,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表达对同学的思念之情,同时祝福同学聚会圆满成功。</h3> <h3> 不少爱好唱歌的同学,现场一展歌喉,为聚会增添热烈气氛。演唱中,掌声、喝彩声不断,献花者络绎不绝,更有的同学在舞台上深情拥抱、亲密合影。</h3> <h3>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为什么我们是同学?我想这就是缘份吧,这缘分是先天铸就。因为同学缘,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同窗期间心生情愫,产生爱慕。有6位男女同学,因为同窗而喜结连理。主持人邀请他们走上舞台亮相,现场再喝交杯酒,将快乐分享给大家,再次掀起聚会的新一轮高潮。祝福6位同学,恩爱、幸福到永远。</h3> <h3> 古语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 过去,我们有缘是同学,我们曾经同窗共读,我们一起做过青春的梦。40年过去,我们又再次相聚。缘来缘往,吹不散的是往事,打不湿的是记忆,我们何不珍惜这五世之缘?</h3> <h3> 感谢陈宝林、陈昌荣、徐秀峰、钱永林等四位同学,是他们的鼎力相助,保障了聚会活动成功圆满举办。</h3> <h3> 聚会虽然短暂,但同学情谊是绵长的。我很开心,有机会为同学拍照服务,为聚会活动留下精彩瞬间,为同学们提供回味图像。因为要时刻关注聚会进程,生怕错过有趣精彩镜头,也没顾上好好吃饭,回家后又吃了一顿。为拍每一桌同学的合影,半蹲在椅子上,差点摔下来,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倾心拍照。晚上挑选编辑照片,检查自己的劳动成果,再次看到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我也是幸福的。虽然没有为自己拍照,我不遗憾。</h3> <h3> 心不老,青春就不会远去。时光不打烊,青春不散场,愿同学们的明天更美好,祝同学友谊地久天长!</h3> <h3>一、签名留影</h3> <h3>二、入场签到</h3> <h3>三、快乐相聚</h3> <h3>四、老师莅临</h3> <h3>五、欢聚一堂</h3> <h3>(因美篇照片容量限制在100张以内,故分上下集制作。下集更精彩,除了有照片,还有全程视频录像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