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眼中的东科老师

夏天

<h3>  2018年1月,我踏入了微生物行业的大门,刚开始的新奇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个的难题,每一步都是纯手工,标本一多就必须头脑十分清醒,不然不同标本做到哪一步就要弄混了,稍微有点差池就谬以千里,每个细菌长得不一样吧又长得一样,常常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每次都是铜绿、鲍曼、嗜麦芽、大肠……少见菌又不认识而从手边溜走,对于习惯了免疫生化自动化操作的我来说,这微生物真的太难太无趣太没成就感了。</h3><h3> 直到18年4月份的某天,刚好在长沙的我收到好友的微信:北京医院微生物室的陈东科老师在✘✘有讲课,有空的话快点过去。陈东科老师?每天都要翻阅的图谱的主编?此刻就在长沙?记得那是个下雨天,可长沙的雨天堵车严重,提着东西就往讲课地点赶去,也顾不得鞋子衣服是湿是干了……偌大的讲堂里满满的听课者,默默地在最后一排坐着,远远地听一堂大咖的课。依然记得陈老师超棒的普通话(湖南塑普听太多了),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接地气的课件内容,那一张张精美的图片,甚至让我怀疑咱们干的是同一行吗?精彩的内容直接把我带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原来微生物这么奇妙!课后好想去与陈老师交流几句,表达下一个小粉丝的激动之情,胆怯只能让我远远地膜拜下心中的大师……</h3><h3> 回医院后立即进行北京医院微生物室的进修申请,直到9月才收到了北京医院同意进修的回执,10月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医院微生物室</h3> <h3>第一次见东科老师用“拍照神器”拍镜下美图感觉太神奇了,平常见到的菌落怎么长这样?</h3> <h3>正值东科老师的新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出版在即,老师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拍摄细菌真菌图片,每次远远地就能听到“咔嚓、咔嚓”的拍照声,遇上有趣有特点的片子还会录下小视频发给群里的老师们共享。一张玻片就得拍上上百张的图片,只为从中选取一两张足够清晰又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这庞大的工作量非常人所能承受。上千种的细菌,几十万张的图片都是陈老师三十年的工作中经手和积累的,我不知道国内还有哪位微生物的老师能有这样的执着……</h3> <h3>东科老师发明的“东科拍照神器”完美地解决了我等手抖一族,显微镜拍照的难题,使得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h3> <h3>另外,东科老师发明的真菌小培养完美地解决了丝状真菌污染环境及危害操作者的难题,还能直接将小培养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丝状真菌实时的生长状态和特点,这项发明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h3><h3><br></h3> <h3>陈老师又有啥新发现,赶紧来看看</h3> <h3>有幸与陈老师两次下病房采样。从准备采样器材,与病人医生沟通,采样手法床旁接种,涂片固定到后续的交流与叮嘱,每一步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h3> <h3>指导我们做L型诱导实验</h3> <h3>演示手工小实验——拉丝实验。刚开始时我们怎么都拉不出漂亮的细丝,待陈老师讲解要点后,一个个都立马成功拉丝,兴奋得大喊:我拉出来了,我拉出来了……引得大伙哄堂大笑。</h3> <h3>拯救被临床错误处理的原始标本及组织研磨</h3> <h3>东科老师幽默地向我们演示洗痰过程</h3> <h3>每次看东科老师拍出漂亮的菌落图很是羡慕,直到某天斗胆给陈老师发了条微信:陈老师,我可以跟您学拍菌落图吗?陈老师爽快地回一句:当然可以了。当自己第一次调光看到镜下菌落时,惊叹之情无以言表,微观的世界太奇妙,太具震撼力了,谁能想到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菌竟有此等美感!</h3> <h3>第一次拍摄,“手抖一族”运用不好光,杂光太多</h3> <h3>第二次拍摄,情况稍微好了点</h3> <h3>第三次拍摄,几乎见不到杂光,菌落清晰度也大有提升,另附陈老师工作间里最爱冒泡的两根灯管</h3> <h3>前两天的拍摄,美美的镜下美图,成就感油然而生</h3> <h3>2018年11月,京港论坛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的微生物大咖齐聚北京。东科老师做东请他的挚友们叙旧,我也有幸参与其中,目睹偶像们的风采,听大咖们谈笑风声,畅聊行业发展。</h3> <h3>3月份陈老师讲课,协和医院的进修生也来北京医院检验科示教室听课</h3> <h3>课后陈老师带大伙们品尝地道北京美食,我也有幸认识了几位来自全国各地可爱的微生物同行们</h3> <h3>某天东科老师正在生物安全柜前为我们讲解时,肾内科主任带着年轻的医生们来向老师请教疑难病例。</h3> <h3>我不禁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像陈老师一样,主任带着医生来科室找自己讨论疑难病情。十年、二十年?还是我永远也无法企及这样的高度?</h3> <h3>有东科老师微信的老师们都知道,但凡他发自拍或视频时永远是迷之视角,没有一张不是呲牙裂嘴,怎么夸张chou怎么来的(这样说会不会被陈老师的粉丝打)。直到某天发了张正常的游客照……咦,明明很帅气的嘛。实在是压抑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冒着被欠揍的心态给陈老师发微信问其由,陈老师回我三个字“好玩儿”。好一个“好玩儿”!在这美颜当道,前挑后选左磨皮右P图的风气中,有多少人丢失了内心中最真诚调皮的自己?</h3> <h3>能把吃煎饼拍得这么“清新脱俗”,还敢发朋友圈的也就只有您了</h3> <h3>年后回到北京医院我内心已经在焦虑了,进修学习的时间不多了,可要学的东西还远远不够,还好多少见疑难菌都没见过也不会处理,而且自己以前也没关注过科研,想和东科老师学学思路和方法,于是和老师提了下想延长进修时间的想法,东科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因科室另有安排,必须准时回去上班,无法延长进修时间,很是遗憾。东科老师说:“你先回去把所学的东西消化一下,认真地对待每一份标本,结合工作中的病例,多归纳总结,等过两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把思维和见识打开,再出来进修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只有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感谢东科老师的指点。</h3> <h3>依然记得陈老师的教导:干微生物都是良心活,多一份细心与责任,就早一步解决患者的病痛,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微生物需要的不是脱离实际工作的文献大师,任何一位大咖都是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出来的,要想真正干实事就不要离开一线工作岗位。</h3> <h3>永远在实验室的东科老师,哪怕节假日也不另外</h3> <h3>进修快结束了,东科老师送了非常珍贵的真菌培养的小钢圈和封染液,还有陈老师亲自制作的虫卵永久片</h3> <h3>几个月来收集的东科老师看过的有代表性的玻片,都是是非常好的学习标本玻片</h3> <h3>纵有太多的不舍,也要继续前行。回去后我将把所学的点点滴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多看书、多专研、多运用、多请教、多与临床沟通,找准病原菌,为病人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 </h3> <h3>最后希望东科老师有空去湖南走走,来岳阳看看,品湖湘美食,看渔舟唱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