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地点:扬州</h3><h3>时间:2019年4月</h3><h3>摄影:晨曦、美意<br></h3><h3>文字:易赛娇</h3><h3><br></h3> <h3>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产生了一个“扬州梦”。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它的模样: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还是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是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还是春光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几次出差到江南,但最终都与这座城市擦肩而过。己亥年农历三月,终圆此梦,也算是应验了另一句诗:“十年一觉扬州梦。”</h3><div><br></div> <h3>江南如同一幅水墨梦,那烟花三月里的扬州,是水墨画里的城市,是我梦里的江南。</h3> <h3>对于扬州,我熟悉而陌生。熟悉于她的风华绝姿、厚重绵延,陌生于未曾真切谋过面。来到扬州的时候,原以为古色古香的气韵早就被高耸拥挤的现代建筑物淹没了,但没有想到的是,市区低矮而稀疏的楼房谦卑地藏身绿意中,凸显出天空格外之大,大的让人感觉平添了一双“广角眼”。</h3> <h3><font color="#010101">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唐•姚合《扬州春词》扬州千年古城,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为扬州留下了不少的诗词美句,仅仅读一遍这些诗词,就足矣领略扬州的魅力, 扬州的富饶, 扬州的桥, 扬州的明月夜,无论是哪一种扬州 ,在诗人笔下,都曼妙无比。</font></h3> <h3>扬州最迷人的去处是那红巾翠袖,烟杨迷离的瘦西湖,那山光、水色、绿柳、盛开的鲜花, 别有一种醉人处, 让我体会到了扬州烟花三月独好的绝佳美景(详情见另一美篇)!</h3> <h3>扬州的春色惹人醉,看着满眼的春色,体会着柳条在春天中的舞蹈,闻着春天的味道,我迷上这里的点点滴滴……</h3> <h3>月亮城是扬州的美称,来自历代歌咏绍兴扬州月的诗歌。印象最深的是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的月,是诗,是梦,是历史,更是文化。 人造月亮,是扬州造园艺术的经典。</h3> <h3>扬州充满了历史的气息,随处可见的历史古迹和寺庙跨过悠悠岁月与你相遇。文昌阁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故名“文昌阁”。 每逢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耀街衢,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h3> <h3>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瘦西湖东南边,与四望亭仅一路之隔,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晚年寄居的西方寺改造而成,从瘦西湖游玩出来进这个巷子找旅社没有进去参观。</h3> <h3>大明寺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唐开元年间律宗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前的广场中门上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牌楼前的一对石狮,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八大名刹之一重宁寺的古老遗物,六十年代移至此处。</h3><div><br></div><div><br></div><div><span class="Apple-tab-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div> <h3>古往今来,大明寺高僧辈出,君王圣贤,骚人墨客,风雅名士、曾云集于此。乾隆皇帝在此留下御诗,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h3> <h3>大明寺及其附属的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都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h3> <h3>寺庙内的建筑很有隋唐风韵,站在大明寺栖灵塔上远眺,可以看到扬州和瘦西湖全景。</h3> <h3>我爱扬州的烟花三月,到处迸发出春天的气息;花朵竞相盛开,渲染着春意的盎然。可谓是,探春无须走远路,推门开窗见飞花。</h3><div><br></div> <h3>扬州有许多文化古迹,也有许多江南私家园林,在这钟灵毓秀之地,不经意间路过的一处院落,可能就是一处名人故居或一座精美的江南园林。</h3> <h3>街南书屋📖(街南十二景),由清代盐商马姓两兄弟所建。</h3> <h3>顺着小径慢悠悠的走进园子,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粉墙黛瓦的高院墙内,坐落着一组错落有致的精致建筑。花园中心的水池周边,有太湖石叠成的假山,绿色植物生机盎然。</h3> <h3>园中清澈池水一潭,一座俏丽生动的石舫静谧地停泊在池中。</h3> <h3>这座石舫根据瘦西湖中西园曲水内的“翔凫”石舫建造,是目前扬州园林中最大的。</h3> <h3>看池塘的鱼儿🐟游得欢</h3> <h3>花影绿丛中一步一景,十二景分别为小玲珑山馆、石舫、透风透月两明轩、丛书楼、觅句廊、梅寮、七峰草堂、看山楼、红药阶、芍药井、清响阁及藤花庵。</h3> <h3>小玲珑山馆,一个小巧精致的园林。月洞门外柱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对楹联是郑板桥当年题在小玲珑山馆的,现由阮衍云复写。</h3> <h3>透风透月两明轩,据说是园林主人为夏日纳凉与夜晚观月之所在。此轩之名出于王维《酬张少府》,诗中有“山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语,轩名取其诗意。透风透月两明轩四面都是雕花镂空的木扇格门窗,很通透。</h3> <h3>当年“丛书楼”的面积很大,藏书百橱,多孤本、善本,藏书品种之丰富,江南地域屈指可数。马氏兄弟为了招揽文人,不惜重金为文人提供食宿,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陈撰,文人全祖望、厉鹗等人,都曾在丛书楼里留下过诸多足迹。马氏兄弟深知,最吸引文人的莫过于书籍,于是他们花费精力搜集各地藏书,致使乾隆皇帝来此后念念不忘,到编《四库全书》时,他要求街南书屋献书776种,而这个数字大概是各地献书之最了。</h3> <h3>“丛书楼”雕花镂空的木扇格门窗,与若隐若现的幽幽书香相得益彰,它见证了马氏兄弟家族上百年的繁华兴衰。</h3> <h3>“览句廊”为文人独自构思作诗赋吟咏之处,曲曲折折,“四隅相通”,包括亭廊石阶几乎围绕花园一周。想当年,多少文人雅士在此度着方步吟诗作对、徘徊沉吟、为求一字而搜遍枯肠。</h3> <h3>通往后院的门</h3> <h3>七峰草亭。小园中立七尊太湖石,建有小亭。汪士慎乃扬州八怪之一,卖画扬州时,曾借住七峰草堂数年,有署作于七峰草堂的若干佳作传世。</h3> <h3>敬惜字纸,也就是敬惜带字的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这是嵌在街南书屋墙上的焚烧炉。</h3> <h3>书屋内的24小时园林式的城市书屋赋予这座私家园林更多的文化气息。</h3> <h3><font color="#010101">街南书屋的对面即“个园”,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宜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让你游园一周如历春夏秋冬四季,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详情见另一美篇)。</font></h3> <h3>个园以竹石取胜,个院内的竹子很多,几乎每一景都有竹子,那片醉人的竹林,临山临池,涧谷秀木,清幽无比。<br></h3> <h3>从个园出来即东关街,眼前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不宽,却如此绵长深远,似无尽头。抚摸着灰青色的石墙,历史感扑面而来,似乎都融进了骨子里,透彻而清晰。</h3> <h3>逸圃,东邻个园,系民国初年钱业经纪人李鹤生所筑。在扬州住宅园林中,园林多半建于住宅之后,唯此园筑于住宅左边。逸圃与苏州曲园相仿,但比曲园巧妙,构造上下错综,境界多变。</h3> <h3>华氏园为清末民初盐商华友梅所建,东园西宅,住宅较为完整,厅的东南以雪石叠山,厅的北面与层楼相接,有假山蹬道逐级上楼,这种建造手法就是明末造园大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所说的“楼山”。<br></h3> <h3><font color="#010101">卢氏盐商住宅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晚清盐商豪宅,现部分改造成扬州私房菜馆,在这里吃饭免费参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让人隔着时空感受到当时主人生活的极尽奢华。</font></h3> <h3>卢宅高耸匾墙式造型的门楼,疏朗大气。门楼墙面上缀以精美的砖雕,其图案取材多样,有瑞兽、花草、树木、器物、人物、屋宇等,精心组合,寓意吉祥。门楼上方的上匾墙内樘里的这种六角形砖的名称叫做‘六角锦’,取扬州人喜欢的‘六六大顺’之意。<br></h3> <h3>听曲抚琴</h3> <h3>遥想当年</h3> <h3>穿着古装走在悠长的巷中犹如穿越了时空。</h3> <h3>“小盘谷”离何园不远,系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购得徐氏旧园重修而成。园内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而得名“小盘谷”。其园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山水亭阁交错互生富于变化,叠石之山古朴而壮观,小中见大,有深山大泽的气势。这座园林的价值,在老一辈的园林专家大师的眼中,是可以与个园、何园相提并论的,是扬州园林的上乘之作。</h3> <h3>何园是晚清名园,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色园林。最大的特色是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及园内的片石山房,这处的假山是石涛和尚的人间孤本(详情见另一美篇)。</h3> <h3>何园最大的特色便是其串楼与复廊的构思之巧。串楼上下回环,游人循楼漫步,景物推移,一路变幻,耳目常新。欲访中国园林艺术之胜,不可不到扬州,欲品晚清名园自然人文之美蕴,不可不来何园。它领众园之风骚、聚中西之精华,不愧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h3><div><br></div> <h3>吴道台宅,建于光绪年间。是座有九十九间半的洋楼,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浙派建筑群,和无锡薛福成故居、杭州胡雪岩故居并称为江南的三大豪宅。从这里走出了“一门四杰”。吴氏先祖的可贵在于,不仅教子读书,更让孩子明理忧国。今天的吴道宅邸,已成为扬州的院士博物院,讲述着这座城市更多读书报国的故事。</h3> <h3>一条幽静窄窄的巷子叫安乐巷。中国近代散文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27号院中。</h3> <h3>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 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h3> <h3>入门过门道右手即朱先生与夫人的书房和卧室,书桌、木床、文房等仍摆放在那里。门道直对是一个小天井,上房是客厅及朱先生父母卧室,南屋是朱先生儿女的居所,西耳房为朱先生庶母所住。朱自清故居目前保存较为完善,所有的物品陈设都保持了当年的原始风貌。看到这些东西,真的有一种睹物思人的感觉,仿佛先生此时就坐在桌旁不断的写作着,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h3><div><br></div> <h3>院落很小,以至于很难种下可人的花草,却有一方花坛挺拔着青翠的竹。竹自青,人自正,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代文学巨匠。</h3> <h3>客厅后第二进院子展厅,一座身穿长衫的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坐落于院中屋檐之下,朱先生仿佛还在沉思着。雕像上方的题词“清芬正气传当世”,这是周总理为朱自清先生题写的。在雕像的左边是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简介。傲骨气节留存,像是烙印,无法抹去。</h3> <h3>学生时期经常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的勃勃生机,《匆匆》的哀婉惆怅,《背影》的感人至深,《荷塘月色》的婉约荷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五彩斑斓。《背影》、《荷塘月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奠定了朱自清新文学的开拓者的地位。</h3> <h3>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别有一派清雅的面目。匆匆走过扬州“朱自清故居”,一处江南小宅院,犹如文学一富矿。来过,真切感受了一代文学大师的气息,好一场身心共鸣之乐游。</h3> <h3>从先生故居出来,继续逛东关街。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以前的东关街,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到了清末民初,扬州近代工商业开始启蒙,东关街遂成为众商业老字号的发祥地。</h3> <h3>穿过东门遗址城下的门洞,可以透过玻璃地板,看到下面宋代城东门双瓮城遗址,目前主要发掘出的有南宋初期的瓮城、便门、露道、城壕等遗迹,以及北宋的出城露道等。</h3><div> </div><div><br></div> <h3>坐落在东关街东面的东门城楼虽系新建,但其位置却自唐宋起就一直未变。残缺的城门除了中部城门楼,两侧都是断壁残垣了,但两侧非对称的断裂方式倒也带来一种别样的美感。东门遗址紧挨着大运河,述说着唐代以来扬州城的悠悠岁月、离合悲欢!</h3> <h3>从城楼下来迈进古城,便是东关街 。古朴石街,飞阁垂檐,见证了岁月多少风风雨雨。两旁鳞次栉比的木楼,历经了多少岁月的风雨,掩藏着多少尘世的沧桑。依然不倒,依然保存着斑驳的古老痕迹。</h3><div><br></div> <h3>这种痕迹,镌刻在东关街的深巷里,发散在入夜的喧嚣里,透漏在人们的目光里,也融汇在古运河的碧波荡漾中。</h3> <h3>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商家林立,行当俱全,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等近百家之多。</h3> <h3>现今,1200多米长的东关街,繁华依旧,每天的行人川流不息。人们从“鱼骨状”的街巷走过,寻觅的是那回不去的岁月,以及触手可及的时光。</h3><div><br></div> <h3>行走在东关古街,感受着历史变幻的风雨沧桑,体会着活色生香的街市生活,品味着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趣,仿若穿梭在一幅风情万种的扬州画卷里。</h3> <h3>街边“三把刀”全铜雕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扬州“三把刀”,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手艺,还是一门艺术,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除了东关街,老富春茶社的门前,挨家挨户都是卖“三把刀”的!</h3> <h3>徜徉在历史古城,在鳞次栉比的古屋豪宅上,在喧闹小商铺构成的车水马龙里,在摩肩接踵人流中,感受着晚晴郑板桥对昔日扬州风华描写“绿杨深巷,人倚朱门”那一幅幅古代广陵风情图,既像在浏览史书古籍,又似在现代都市里寻觅厚重的历史。</h3> <h3>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古街区。东圈门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盐运使司由于独处城外(旧城),在东、南、北三面修建了三个门楼,东门楼被称为东圈门,并向东形成一条街道,成为盐商聚居地。</h3><div><br></div> <h3>东圈门沿街的文物古迹甚多,自西向东有东圈门门楼.壶园、江上青故居、清溪旧居(经学家刘文淇故居)、汪氏小苑。街的东端是琼花观,西端正对昔日盐运使司衙署,虽然没有开放,但门前的石狮依稀可见昔日衙署气势。<br></h3> <h3>壶园—壶园又称“瓠园”,壶园原是盐商私宅,后于清同治年间为江西吉安前知府何廉舫购得,何廉舫为曾国藩得意门生,以辞章闻名海内。<br></h3><div> </div><div><br></div> <h3>城市纪念馆就在壶园里面,浓缩了从民国期的扬州“记忆”,通过老照片、老物件等向人们展示了扬州城的发展、变迁。</h3> <h3>城市记忆馆是一个当地人和外地游客了解扬州历史的好去处,流连于这里,感觉也找到了自己许多童年的美好回忆。</h3> <h3><font color="#010101">街区四周分布着众多的庵观寺庙,其中有:三祝庵、松月庵、琼花观、佑圣观、准提寺、普陀寺、定慧寺、礼拜寺、武当行宫﹙真武庙﹚、二郎庙、火星庙等。</font></h3> <h3>三祝庵,曽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杭郡老画师金农(名冬心)寄寓故址,现在成群众文化中心。</h3> <h3>三祝庵院子里的银杏树🌳有200多年历史。</h3> <h3>汪氏小苑也是盐商的宅子。宅子本身并不是非常有特色,但贵在保存的比较好。</h3> <h3>“漫说天宫多玉树,不如仙馆一琼花”,花中有花,正是这扬州市花——琼花。而这琼花观更是一座历经了千年岁月的古道馆,原本供奉着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如今殿宇不在,而琼花依旧在暮春三月竞相开放。</h3> <h3>穿梭在“双东”街的白昼和傍晚,所有的感受都化作了心中的诗意和恬淡。</h3> <h3>因京杭大运河而兴起的扬州城有众多渡口,东关渡口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镶嵌在东关古渡牌楼底部、紧挨着古运河的铜壁画“大运千秋”,是扬州牵头大运河联合申遗的产物。</h3><div><br></div> <h3>古运河夜晚的风景可谓一绝,尤其是在缓缓行驶的游览船上面,伴着潺潺的水流声,和煦的晚风徐徐扑面而来,沿途欣赏河两岸规模宏伟的古建筑,沧桑的历史痕迹融入到现代的灯火中。</h3> <h3>在清朝,扬州还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走在街道上,假山水塘,亭台楼阁,交相辉映,美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扬州随处可见,处处彰显精致的小情调。</h3> <h3>游走扬州老城区,并不宽敞的街道,但不经意间,仿佛走进了江南园林。很难想到,眼前如江南园林般的景色,是身处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浓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丝毫未受时代变迁的影响,真真切切的呈现给每个来到走过的人们,我喜欢这样的扬州。<br></h3><div> </div> <h3>扬州就像是一部史书,其街巷就是扬这书中的章节;扬州又像一座博物馆,其街巷就是这馆中陈列的实物。无论走进哪条街、哪条巷,都能感受到扬州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氛围。</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扬州我走过国庆路、广陵路、甘泉路、渡江路、皮市街、南河下……,那里满是一种旧情绪。无论是百年钟表老店,还是油滋滋的黄桥烧饼摊,或是挂满了铜锅碗瓢盆的杂货铺,老街上的一切都透出浓浓的市井味道。</font></h3> <h3>国庆路,这条数百米的老街,曾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留下了当代扬州人的成长记忆,一大批老字号是见证一个地方历史和商业发展的活标本。</h3> <h3>仁丰里南北走向,形似鱼骨,而其两侧则东西向整齐排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六巷、七巷、八巷等数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这鱼刺上散落着点点奇珍,当中最有名的有两处:阮元故居和旌忠寺。大名鼎鼎的“三朝阁老,九省疆臣”清太傅阮元的家祠和宅地就在和仁丰里交汇的毓贤街上。</h3><div><br></div> <h3>丁家湾是扬州古城最具有特色的老街道,在清代,丁家湾是盐商的一处重要聚居地。“丁”字的竖钩连接着南边的居士巷,穿过南河下,便是运河。归于宁静的丁家湾,藏着老扬州说不完的城南故事。<br></h3> <h3>南门外大街是扬州现存最早、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一条外街。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南门外大街都曾经商肆云集、店铺林立,是扬州重要的经济中心,两边房屋还保留着明清风貌。</h3> <h3>扬州除了美景和美人,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那让人垂涎欲滴更回味无穷的淮扬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发源地,扬州有着数不尽的雅致菜肴,品尝扬州的美食,每每让人联想到那春季的雨水,润物无声却又沁人心脾。</h3><div><br></div> <h3>在扬州,几乎每一餐都少不了盐水鹅,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这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在扬城街头巷尾,卖扬州老鹅的熟食摊点随处可见,买了半只尝尝味道真不错。</h3> <h3>在扬州,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扬州人的一天从品尝早茶“皮包水”开始。扬州人清晨喜欢喝茶、爱泡茶馆,这样的慢生活来扬州也必须感受一番。<br></h3> <h3>富春茶社在本地“三春”中排行老大,早上六点半就开始营业。去的时候已经八点了,茶社里面人满为患,好不容易等前面的人吃完才跟一拨儿人拼的桌。</h3><div><br></div><div><br></div> <h3>早茶里最有名的要属蟹黄汤包,整个包子的所有精华都在浓厚的汤汁里,汤汁吸得差不多了,在薄薄的面皮上咬开一个口子,剩余的金色浓汤便徐徐渗了出来。看得见的蘸满蟹粉的肉,肉香四溢,喝一口富春自创的“魁龙珠爽得很。</h3> <h3>东关街上“皮包水”茶社里面还有书场。门口小二头戴瓜皮小帽,身穿对襟布衫,一声扬州腔的高调吆喝也可让时光倒流,让我再次感受曾经“富可敌国”的两淮盐商聚集地、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悠闲、惬意。</h3> <h3>人们喜欢透过食物体味地理和生活,大味深远,却韵味食足。能在旅行中享受早茶,那种满足感让人无法释怀。</h3> <h3>诚然,一个城市最美的是她的历史、风景、民俗、美食,但更美的是她的文化与内涵。扬州有趣且不失格调的书店不少,钟书阁是扬州的标识之一,被誉为 “中国最美书店”。走入书店的前厅通廊,两厢的书架用优美的弧线结构拉伸天际线的形状,宛如溪流之上的桥梁,搭建着人与书籍之间的那座心灵桥梁。镜面质感的地板仿若溪流,与上部的书架形成上下镜像的空间关系。</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阅读休息区采取拱桥与河流的创意,利用各种拱形连接各个区域,读者穿梭于书墙之间,宛如进入书的海洋。</h3> <h3>走入儿童绘本馆,便像是来到了一个卡通版的扬州城一般。整个儿童区就是一个地球,头顶是星空,脚下世界地图,很有创意。</h3> <h3>这里如梦如幻的景,让我爱上这里,而这里惬意的慢生活,让我不愿离去……<br></h3> <h3>扬州的日出日落很迷人。太阳离开地平线,红彤彤的,仿佛一块光艳夺目的红玛瑙,缓缓地向上攀升。在此时如果能和爱人,经历这如梦般的早晨,那是任何语言都无法道出的美妙。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如果能在扬州如画的美景中牵着爱人的手,凝望天边落日的余晖,你一定不会有“近黄昏”的感觉。</h3> <h3>扬州,自古就是文人骚客会聚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无数的爱情故事。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话出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张兆和姐妹四人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她们曾住在位于东关街的冬荣园。 </h3><div>张玉良遇见潘赞化收获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寻觅到了让她钟情一生的事业。多年后,已经改名潘玉良的她成为著名的旅法画家。<br></div><div><br></div> <h3>无数赏不尽的美景,吃不尽的美味,诉不完的故事,书不完的情丝,让我陶醉。</h3> <h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天里,游走于扬州城,游览风景、体味民风、寻找古迹、聆听故事、品尝美食,让我更加真切的感受着扬州,感受着千年文化的积淀。扬州 ,后会有期!我还会再来!</h3> <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