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梦里老家

竹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婺源,黄山游记</h3> <p>  粉墙黛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农家屋。</p><p> 满城菜花春风舞,直教游人忘归途。</p><p> 婺源,一个诗意的名字,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心念了好久。在这草长莺飞的三月,终于走进婺源,走进了油菜花的海洋。</p><p> 春日,春山,春雨,一路移步换景,一行自驾七百多公里到达婺源第一站——李坑。</p><p> 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村,村中两涧溪流,两岸是粉墙黛瓦的明清古建。华灯初上,温暖的灯光映衬着马头墙,青石板,还有那或弯或平坦的石板桥,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即使游人如织,一切都还是安静的模样。春日里,雨总会不期而遇,坐在小街边的阁楼上听雨轻敲屋瓦,透过濛濛的雨帘看街对面的人来人往,仿佛一首宋词就从雨丝里轻轻逸出。亦或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沿着曲径深深的青石巷,逢着一位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街两边,商铺林立,却也并不喧哗,路过一家“旧时光”,老板说“写封信吧,比如给5年后的自己。”货架上摆满了信件,“从前的日光很慢,车 马 邮件都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而李坑,想来这日光和月光都慢,可以在一杯茶里消磨整个黄昏,在半个梦里看星星满天。当五年后再打开这游记,李坑的雨是否还会飘落在记忆的河?</p><p>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大早,没见着卖花的小姑娘,小巷里早起的村民在准备早点了。雨后的清晨,春风拂面,湿漉漉的空气似乎抓一把就能拧出水来。这时的李坑,安静的只有水声。</p><p> </p> <h3>  月亮湾,依山伴水。放眼望去一湾湖水如弯月静卧水面,袖珍的小岛,翠绿的湖水静谧的流淌。笼罩在晨雾中的山峦跌宕起伏,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山下黛瓦白墙组成的古村落升起袅袅炊烟,形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h3><h3> 路过你,匆匆一眼,记住了河上的一叶小舟和那弯弯的河水。张抡说“闲中一叶小渔舟,一船明月,一棹清风,换了封候。”</h3> <h3>  汪口,古称永川,因地处两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村子山环水绕,得山水之灵气,人杰地灵。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随风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印象深刻的,是两河汇合处的俞家宗祠,雕梁画栋气势恢宏。</h3> <h3>俞氏宗祠</h3> <p>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p><p> 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p><p> 晓起村,房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村中有一景观叫“双井印月”,两口井一大一小相距不远,小井用于洗涤,大井用于饮用。晓起盛产樟树,街巷两旁有许多用香樟木制作的工艺品。</p> <h3>板凳桥,顾名思义。</h3> <h3>  江湾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一街六巷,纵横交错,新旧有序古朴优雅,自成一景。据说从后龙山俯瞰正中部位的巷道,竟构成一个硕大的"安"字。江湾的老街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韵,窄窄的街面,几幢老店铺,店门是一块块拼起的木板排门,店堂里还有那老柜台、老货架,外墙还是那古老的封火墙。一间小木工店,一对老人默契的给做好的小椅子打磨,傍边的茶叶店里主人用手工炒着清香的婺源茶,手工精品店里可爱的小动物吸引着孩子的目光……徜徉其中,我们仿佛穿行于时间隧道。</h3> <h3>  都说江岭的油菜花是此生不能错过的风景,车行驶在盘山公路,金黄色一片片掠过车窗,站在山顶望去,脚下大片的山谷内,油菜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中间围拢着几个小小的村落,黑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夹杂在一片金黄之间,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h3><h3> 最美是清晨的江岭,阳光慵懒的铺在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油菜花在风里醒来,拥拥簇簇的从山顶至山谷汇成一条金色的河直至远方与阳光溶为一体。山顶的观景台站满了拿着长枪短炮的拍客,披着一身阳光寻找着自己心中的风景。路痴如我,跟着人流居然从山顶又绕到村中,一条青石巷旁遇见一位老人,戴着红头巾手里提着个火笼,安祥的坐在门前。</h3><h3> “老人家今年几岁啦?”</h3><h3> “93了。”老人抬抬眼,慢悠悠的说。 应是鸟语花香,而岁月静好。而我多绕的那段路亦是一路多了几片风景入眼。</h3><h3> 置身于江岭万亩花海中,就让心跟着油菜花一起飞舞。</h3> <p>  去庆源,车在山间绕了好长时间,总觉得是个偏僻的小村,却是个世外桃源。村中一条清澈的小河,有鱼儿游来游去,村民们在河里洗衣择菜。沿着河边的青石板街道走,每隔十几、二十米便有一座长长的石板铺成的小桥,河边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供行人休息纳凉的长条木椅子,这是庆源独具特色的美人靠了。逛至中午,见许多河两岸的村民端着碗坐在自家门口的石板上吃午饭,相近的边吃边聊,给人一种纯天然的感觉。遇一位卖农家小特产的阿婆,端起相机阿婆笑着说:“你给我买件东西就让你拍”。东西不贵阿婆笑容灿烂,完了她说要带我逛逛“没熟人可是进不去的”村里有名的“憶家花园”。憶家花园临水而建,亦是雕梁画栋建筑精美,里面还有个小花园,石砌小径假山草地显得小巧精致,曾经应是大户人家的房子了。据说整个村子沿溪而建如船型,而村中央那棵1300多年的古银杏树就像是这艘船的桅杆。爬上村子后山的半山坡俯看村庄,白墙黛瓦的房屋座落在油菜花丛。爬的依然不够高,没见着全景。这里是婺源之行的最后一站,相较而言,更有一份自然与古朴。</p><p> </p> <h3>  安徽宏村被益为“画中的村庄”。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青山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村中九曲十弯的水渠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错落有致的民居是牛身,溪河上的四座桥是牛腿。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创造出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再查一遍百度,那些走过的路看过的景便在脑中清晰了许多。)</h3><h3> 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h3><h3> 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h3><h3>导游说,南湖成大弓形,贯穿湖心的长堤如箭在弦上,守护着宏村。湖岸上古树参天垂柳拂丝和那白墙黛瓦的明清古居倒映湖中,水天一色。都说四时风光各不同,匆匆的一个清晨和傍晚,眼中是一幅清新的山水画。</h3><h3> </h3> <h3>月沼,半圆形。</h3> <h3>走在宏村的高墙深巷中,如同走进迷宮。村里的明清古建保存完好,承志堂,南湖书院,乐叙堂匆匆一眼,游人太多,而细腻精美的雕饰印象深刻。</h3> <h3>老街上的马车,很应景。</h3> <h3>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出售的腊肉,整个儿一只猪腿,有想尝尝的吗?</h3> <h3>  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h3> <h3>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h3> <h3>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进行修复。如今看到的模样。</h3> <h3>  棠樾牌坊群,七座相连,位于棠樾村口,一旁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村中有男祠和女祠两座祠堂,建筑气势恢弘,显示着棠樾鲍氏家族的的煊赫,为清代徽州祠堂建筑艺术的典范。最典型的是其"肥梁瘦柱内天井"的徽派建筑特征,"清懿堂(女祠)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妇女的颂歌。而女祠应是不常见的。</h3><h3> 入村途中遇一当地导游,热情的要给我们做讲解。听她讲男祠和女祠,听她说每一座牌坊的故事,热情的推荐我们哪个点好拍照,抑扬顿挫,幽默感满满,还有她那从内而外毫不修饰的快乐,遇上了个可爱的人。如今落笔提起她,心底依然会泛起一丝微笑。曾想和她合个影,念头一闪而过没有行动,这很竹珣,终没有她可爱。祝她永远快乐无忧!村中商铺前被一家小店的小人书吸引,店主大爷却神秘的说,他有件东西我们肯定没见过,好奇中,他拿出一双绣花鞋,“三寸金莲”脱口而出。放入掌中,和手掌相差无几,还真是第一次见过。</h3> <h3>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h3><h3>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原名黟山,唐朝时更名为黄山,取自“黄帝之山”之意。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h3><h3> 登黄山,预报天气欠佳,备足了衣帽雨衣。一路上,游客在眼前,黄山在云雾中。走在山道上,忽略挤挤挨挨的游客,只看云雾中的黄山松,如同身在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中。没见到猴子观海,没上天都峰,然一路的奇松和险峻的山道依然能感受到名山大川的气魄。到玉屏索道,该下山了。感叹着“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云雾中”,频频回首中,一阵风吹的云开雾散,这是告别还是挽留?就这么一转眼,蓝天白云,耸立的山峰以及山间造型奇特如盆景的黄山松,都晃在阳光里。变幻莫测的云雾,给了黄山神奇的梦幻。若有缘,是否可以再一睹黄山真面目?</h3> <h3>黄山</h3> <p>六天的行程,走了许多路看过许多风景,感恩所有的遇见和一路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