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昨日与一位南方中年地理教师交流并极受启发。他的问题是那么真实而又实用:我工作二十年了,我尝试着不再盲目追赶进度了,通过提问思考让学生体验过程性课堂,但进度一下慢了许多许多。怎么办呢?</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经过慎重的思索后,我的答案是这样的:一、地理老师在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前,首先要基本保障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能力及学科价值观念的相对完整。</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二、如果你已经使用地理讲授法多年了,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面调整为问题化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因为你还不熟悉或不能熟练地掌握小步调问题式探究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还不太理解起点低和间距小及调整快的课堂探究技巧。所以,我建议一学期内你可以尝试性地实践几节课的改变,如热力环流或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或雄安湿地保护等内容。</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三、刚刚开始在课堂上实践过程性探究时,可能你的提问深度或角度还不够成熟,没关系。你可以在课后记中反复修改自己的设问,经过一段时间,师生一定会体验到驾驭课堂能力提升的乐趣及独立思考的收获。</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四、随着时光的流失,你一定可以在任何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展开问题化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升华。</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以问立学和以德立身不知道出自何时何地何方圣人之口,但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始终没有问题化思考过程的教学恐怕是低效率的;终生不变的教学模式恐怕会被时代的马车所抛弃,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的。</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这里说的德既有通识性的做人道德,也有地理学科化的价值取向。</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