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抱歉,我的微信朋友,我想任性一回,把你们全都删了,作一次更新。这次主动出击,有点成人之美的意思,让想离开的朋友正大光明地金蝉脱壳,还彼此一个顺其自然的境地,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h1><h1> 在这里预先告知大家一声,以便突如其来,会伤及朋友的自尊。如果你们还愿意和我做朋友的,可以重新加我,不会拒绝,也很乐意。</h1><h1><b> </b> 初到微信时,不懂游戏规则,也很新鲜和好奇。有朋友发文章时,出于礼貌和尊重,会符合,或者说声谢谢,或者赞同,或者写点感想。但发现很少有朋友会反馈和互动,有时会觉得好没面子,难道微信是这种状态吗?有的朋友明明在点别人,就是不点你;有的朋友还会拉了你的赞语;有的朋友只有你赞他,他却无动于衷。请朋友们不要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也有我敬佩的朋友,她(他)们可爱、善良、包容、温暖,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h1><h1> 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与其说在这个漩涡里烦恼和纠结,还不如勇敢地跳出这个圈子,因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随波逐流,从而违背了自己进微信的初心。</h1><h1> 关于点赞,我是这样理解的:对正面的、心仪的、创意的信息,从尊重别人的角度出发,会给以鼓励,鼓励是激励人们自信性的源泉。</h1><h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不会吝啬对别人的赞美和欣赏,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朋友之间连正常的互赏都省略了,还有必要做朋友吗? </h1><h1> 我没有偏见,也不冷漠,也没有资格清高,就是生性比较被动,情商低。在自己的心灵中,驻守着一个不被认同的心里准备。</h1><h1> 这还得从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说起。大概在读小学两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位男同学比较调皮,老师在上课时批评了他,还要全班同学对他的行为说一个“不”字。但当时在课堂上只有我一个人响应了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都默不作声。当时我想,他们怎么了,过后我明白了,同学们都很聪明,会明哲保身。还好,这位同学没有报复我。哈哈!</h1><h1>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从小就知道了人性的弱点,以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人有了戒备心理,不会依赖任何人。</h1><h1> 不过没关系,心知还算健康,阳光相伴心灵,善良倾伴人生,温暖呵护一生,因为自己能正确理解人们,其实也是坏事变好事!</h1><h1> 曾经也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一位中国人在国外朋友间送红包,好像很难送出去。因为外国人注重的是精神食粮,情感交流。</h1><h1> 相比之下,春节时我写了一篇美篇《真挚的感谢》,是感谢微信朋友坚守岗位,每天为大家送来百花齐放的信息,但很少有人感觉,几乎视而不见,不太重视,相反,有人发红包时,收到红包,却谢得很快,这就是理念的不同,说明思想还比较物质,却也无可厚非。 </h1><h1> 自从来到微信,拜读到了众多光芒四射的心灵鸡汤美文,这也是梦寐以求的渴望,是心灵的灯塔。但阅读很容易,能身体力行,真正付诸实践就不那么简单了。</h1><h1> 在发生问题时,人们往往习惯于指责别人的缺点,而不会寻思自己是否有过错;习惯于对别人的高要求,热衷于从自己的主观臆测去评判别人,而不会分析看到问题的实质性。</h1><h1> 心灵鸡汤的文章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耀别人,也可以照耀自己,关健是怎样运用。判析自己,为什么把这些问题看得那么严重?为什么斤斤计较?为什么一厢情愿?其实是虚荣心在作祟,是缺泛自信性的表现,也是源于对小时候人性弱点所产生的困扰,却也忘记了心灵鸡汤对自己的嘱咐,想想也惭愧,但勇于判析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足,又是真实的我。</h1><h1> 由于人们在意识形态的左顾右盼,往往蒙蔽了心知,造成了智慧的缺陷。然而,这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是一直存在的,最终角逐取决于自己的心态。</h1><h1> 荣辱不惊,做好自己,不念往蚀,展望未来,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人们能有包容和谅解的心态,才是释怀自己。 </h1><h1> 朋友们,给你们添麻烦了,实属内心的活动,并没有付诸实践,却傻乎乎地说出来了,其实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哈哈!这就是由微信联想开的,你们有吗?欢迎各位畅所欲言,请提宝贵建议!</h1><p class="ql-block"><br></p> 后附感言 <h1> 人生的旅途,多么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润。此身若拥三种情,是我们辛勤付出的结果,我们珍惜他们,感恩他们。纵然世态炎凉,我们不炎凉;纵然人间沧桑,我们不沧桑。成长的道路,历来都是曲曲折折的,好事多磨的,是一部可泣可贺的纪录片。怀一颗阳光灿烂的心,迎接每一天的美好!</h1><h1>感谢网络图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