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东梨春光

追光逐影

<h3>文图 追光逐影</h3> <h3><br></h3><h3><br></h3><h3> 春来花开,不负春光。对于留恋乡村,热爱自然的我,尤其喜爱在春天里行走,发现美丽,扑捉精彩。清明节前,我听说有人组织去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市竹峪镇东梨村游览梨园,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活动。</h3><h3> 原汁原味的院落,繁花盛开的梨树,鸡犬相闻的场景......似乎成为了我的期待,也将摄入我的镜头。</h3><h3> 清明节这天上午八点半,我们从城市出发向目的地行进。为了沿途看到更多春日乡村景致,多次到万源创作的向老师带着大家上高速、走乡道,在大巴山高山溪谷穿行。即或是窄窄的村道,还是泥泞烂路;即或饥肠辘辘,还是睡意绵绵,都无法阻止大家前往胜景之地的决心和信心。经过十余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东梨村。一抹夕阳余晖洒在几株老梨树和一些老房子上,美丽抢眼。大家不顾舟车劳顿,到田间地头,入村入户拍摄最美东梨。</h3><h3> 山间的夜晚没有灯火辉煌,却见繁星闪烁。没有山珍海味,却有农家美味。在和村民的推杯换盏、家长里短中,认知东梨,熟悉东梨,更想美誉东梨。</h3><h3> 东梨村距离万源城区60余公里,又称梨园山,海拔1385米。该村落座落于两山夹沟的开阔之地,不高不低的两山似屏障,也不阻挡阳光的普照。肥沃的土地,有利的地势,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让东梨村人世代繁衍、繁荣。在这块高山平地里,勤劳的东梨人勤耕细作,艰苦创业,于清朝年间扎根建房,大大小小十余个院落分布在山谷里。房屋造型相似,均为木架结构,极具传统川东民居特色。东梨人种植梨树历史达200年以上,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种植梨树。今年70岁的赵老头介绍,村里鼎盛时期有200多人,现在搬迁、务工的离村超出一半,剩余100余人在村里守护家园。部分老屋年久失修,逐渐垮塌落幕。现有400余亩梨园基地是从上世纪八十年初成片发展的。由于梨树品种老化、交通偏僻、采摘困难(在家的多数老弱病残),每年梨子成熟了,自然脱落,难以变成钱。这样,梨树自然生长,缺乏技术管理,一些老树逐渐死亡减少。看到一树树白花,一片片梨树,年复一年仅供世人赏花,难能为村民增收,我内心深感惋惜。</h3><h3> 第二天清晨,我们趁着天光,赶早出去看日出。天公不作美。待到红太阳升起时,周边乌云覆盖,难见一米阳光。梨树斜阳,梨花闪亮的场景只能臆想了。等到早饭后,阳光还是不负有心人。我们再次步入梨园、院落,寻找东梨之美。东梨人早早地将牛儿、羊儿出圈赶上山。大人飞舞锄头田地间,小孩梨树下做游戏,欢乐童年从这里增长记忆。袅袅炊烟从瓦房升起,飘浮在梨园,细细闻得出一种熟悉的味道。这就是我乡愁中记忆的味道,也是记忆中乡愁的再现。和东梨人一样勤奋的人,还有来自重庆等大城市的画家们,在老梨树下、老屋旁、花丛中支起画架,时而触笔、时而托腮,一幅幅田园美图在东梨盛出。当然,东梨的人、东梨的故事也吸引了摄影人、作家们络绎不绝前来。据说,东梨这个处女地,是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也是重庆当代油画研究会的写生基地和万源市摄影协会的创作基地。</h3><h3>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东梨传统村落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今年4月上旬,竹峪镇举办了东梨村首届文化旅游节,旨在吸引更多游客体验这片梨花的风姿绰约、川东古朴的特色民居,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我也期盼东梨村保持和保护好古村落、老梨树稀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梨园景致景观,使其成为东梨人靠山吃山、靠梨吃利的活泉。到那时,梨花如期开,游客成群来,村民笑开颜!</h3><h3> 一片老梨树,一群古院落,诉说一个故事,也吸引成群游客。明天,东梨梨花更白,梨子更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