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奇的元帝国瓷文化</b></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塑彩留白花鸟虫卉四系扁壶》</b></p><p style="text-align: right;"> 魏景奇 2012年4月</p><p><b>▁▁▁▁▁▁▁▁▁▁▁▁▁▁▁▁▁▁</b></p><p> 瓷器,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元代瓷器则曾经是“历史的空白期”,或者曰:曾经是谜一般的神奇与传说 ······</p><p> 沧桑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那时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千万次的呼唤问寻,我们无数次的踏青觅根,日出而勤的先人,只是用特殊的方式,留下诸多悠久的,精美的让人疑惑真假与否的珍品瑰宝,徜徉在民间徘徊,用以佐证我们民族曾经的辉煌!我们所说的传说,是指元代“历史空白期”的民间流传气息 ······ 我们所说的神奇,就是元瓷的回归过程,如同游子魂兮归来!与它制作的精美绝伦,无以伦比!</p><p><b>▁▁▁▁▁▁▁▁▁▁▁▁▁▁▁▁▁▁</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塑彩留白花鸟虫草四系扁壶》</b></p><p> 花儿欲舞,叶儿飘飘,原野上虫语鸟鸣,生机无限。该壶器型硕大,浑茁挺拔,胎质沉重,做工精湛规整,纹饰细腻讲究,色彩浓淡相宜,层次清晰,彰显出元帝国王者氛围。</p><p><b>▁▁▁▁▁▁▁▁▁▁▁▁▁▁▁▁▁▁</b></p><p>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青花瓷器中,发现一对带“元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高度达63.3厘米,高圈口,高圈足,象耳衔环。瓷器瓶上颈部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62字铭文。当霍布逊把这一发现迅速公诸于世后,没有引起世人注意,更没引起国人的兴趣。</p><p> 1937年,一个名叫普兰柯斯东的英国青年学者为考证元代瓷文化,风尘仆仆来到中国江西景德镇,发现了湖田窑遗址,通过考察、认知并介绍给了世界。中国湖田窑由此揭开了他朦胧的面纱。而国人拉开湖田的序幕,重新认识湖田窑却晚了近二十年。</p><p> 1952年美国人波普博士以“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为“标准器”,对伊朗艾斯迪尔寺博物馆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花瓷,进行排比分析,查找到七十四件特征相同的青花瓷,认定是中国江西景德镇同时代产品,并称之谓“至正型”青花。他发表的《中国十四世纪青花瓷》论著,震惊了全世界 ··· ···</p><p><b>▁▁▁▁▁▁▁▁▁▁▁▁▁▁▁▁▁▁</b></p> <p> 这只蚱蜢制作的精巧细致 ,活神活现。劳作之余,顿足遐迩,它在窥测眼前的世界。</p><p><b>▁▁▁▁▁▁▁▁▁▁▁▁▁▁▁▁▁▁</b></p><p> 中国元代本就没有瓷器!元史中更没有记载。你们欧美人非说有,那是元代少量的“外销瓷”,你们的博物馆才有。我们的专家如是说。随着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普查,各地陆续分别出土百余件元代瓷器,事实已得到证明。但仍得不到名正言顺。此后50余年,中国的专家们一直在“有没有”和“真与假”之间“研讨论争”。2007年达到了南北论争的高峰!然而,当国内专家们研讨存在与否?争论真假不休的时候,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品,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却不断地“被当做”仿品、假货,堂而皇之的流出国门,在欧美的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p><p><b>▁▁▁▁▁▁▁▁▁▁▁▁▁▁▁▁▁▁</b></p> <p><b>▁▁▁▁▁▁▁▁▁▁▁▁▁▁▁▁▁▁</b></p><p> 不管人世间鸟语花香,也不管人世间尔虞我诈;历史就是历史,它没有心情去管专家们争论的结果(所谓学术论争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肮脏的恶行),也没有责任去管人世间的丑恶与善良,只是勤恳地记载着,见证着这样一个事实:</p><p> ——人在做,天在看 ··· ···</p><p><b>▁▁▁▁▁▁▁▁▁▁▁▁▁▁▁▁▁▁</b></p> <p> 凤头、鹤腿、孔雀尾,先人们把飞禽的优点综合在一起,制作出心中的凤凰。 </p><p><b>▁▁▁▁▁▁▁▁▁▁▁▁▁▁▁▁▁▁</b></p><p> 带着些许沉思,背负些许厚重,历史一路走来,我们一路寻去,伴陪着历史走过江西景德,走过浮梁瓷局,走过满目疮痍的湖田窑遗址。褪去一路风尘,体会着盛极一时的大元帝国,体会着我们的先人,以及那些种种迷失的记忆··· ··· 然而,历史前台上表演的主角,却是土与水与火的艺术结晶体——元代瓷器。</p><p> 中国元朝在统治历史中仅存在不足百年,但是,在中国的瓷器历史中,却开一代先河,创造了神奇!创造了辉煌!成吉思汗大马弯弓,打下横跨欧亚的广袤疆域,遗憾的是,大元帝国没有完成最终的武力统治。然则,帝国的圣瓷,帝国的瓷文化却征服了整个世界!</p><p><b>▁▁▁▁▁▁▁▁▁▁▁▁▁▁▁▁▁▁</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的鸣蝉,安分地歌唱。</p><p><b>▁▁▁▁▁▁▁▁▁▁▁▁▁▁▁▁▁▁</b></p><p> 历史把我们带进七百年前的宋元时期。元军南下,一路烧杀抢掠··· ···</p><p> 中原处处战火狼烟,百姓们疲于奔命,躲避战火。各地的瓷器作坊窑工们四散避祸,不约而同汇聚在一起,来到南方江西景德镇。汝窑的工匠来了,钧窑的工匠来了,定窑、磁州窑系的也来了··· ···他们的到来,把各地的制瓷工艺同时也带到了景德镇。</p><p> 集思广益,各显绝技,各地的能工巧匠们连同技术一起融入进古老的湖田窑 。我国宋、元湖田窑,是一座著名的民窑,传统的“影青瓷”就产自于湖田窑。影青瓷胎薄釉厚,精巧玲珑,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温润如玉。深受人喜爱。</p><p><b>▁▁▁▁▁▁▁▁▁▁▁▁▁▁▁▁▁▁</b></p><p><b> 先人的大手笔,大制作:</b></p><p> 一只螳螂演绎出多种神态与表情。当然,还能演绎出更多 ······</p> <p> 花鸟虫草被赋予了鲜活的灵气,如同古人付之生命一般灵动。</p><p> “ 呵呵!今天天气晴朗,心情挺好,”螳螂要出门觅食果腹。</p><p><b>▁▁▁▁▁▁▁▁▁▁▁▁▁▁▁▁▁▁</b></p> <p> 这是一只鲜活的螳螂,神来圣手,把一只螳螂制作的如同活物。瞧,它那双灵动的大眼,昂起的螂头,似乎发现了猎物,聚焦预热,随时准备出击··· ···</p><p><b>▁▁▁▁▁▁▁▁▁▁▁▁▁▁▁▁▁▁</b></p> <p> 顷刻间,这只螳螂像是发现了什么?总觉得不对劲儿··· ···</p><p><b>▁▁▁▁▁▁▁▁▁▁▁▁▁▁▁▁▁▁</b></p> <p> 谨防背后的黄雀,谨防背后的暗箭和黑手, ··· ··· 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真的吗?</p><p><b>▁▁▁▁▁▁▁▁▁▁▁▁▁▁▁▁▁▁</b></p><p> 这是一只螳螂,一只先人的圣手精工巧制,精心绘作,通过土与火冶炼而成品的艺术结晶。几种神态动作表情,显示其生命的活体,这种赋予生命的灵气源于先人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公元1278年,元朝宫廷在景德镇建立“浮梁瓷局”,选湖田,立龙窑,专为朝廷制作所需。马背上的民族崇尚白色,性格粗犷豪放,且占统治地位而傲视世界。因故制作的瓷器通常器型硕大,以白色为主体,即便是较小的器物,也显示出元人的风格与特征。</p><p> 承继宋代刻、划、雕、印的技法纹饰;改革形制,分段制接,粘合成型; 集元人的尚白硕大,汝瓷的细致精美,钧瓷的窑变花色,磁州窑的剔刻雕划,长沙窑的铜红··· ···等等,一时间百花齐放!姹紫千红!创烧了形式新颖,题材鲜明,品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等。</p><p><b>▁▁▁▁▁▁▁▁▁▁▁▁▁▁▁▁▁▁</b></p> <p> 胎底制接粘合,看似粗糙质劣,手感却细腻平滑 。</p><p><b>▁▁▁▁▁▁▁▁▁▁▁▁▁▁▁▁▁▁</b></p> <p> 这只元代《塑彩留白花鸟虫草四系扁壶》突出了兴盛的元帝国中前期繁荣昌盛主题。花鸟虫草雕塑的生动传神,异常逼真,整体上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釉色层次分明,增添了主题韵律,纹饰雕琢点缀的恰如其分,与主题大背景相映生辉。</p><p><b>▁▁▁▁▁▁▁▁▁▁▁▁▁▁▁▁▁▁</b></p><p> 凡是美好的东西,都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美,则是艺术的前提。</p><p> 先人离我们远去,高古亮节的璀璨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然则,他们留下的美的文化,我们如何追愫承继?历史在这里沉思,哲学不可能停下来进行思辨。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它,还是千方百计地诋毁它,各有自己的人生哲理和小九九。在这种哲理的粉饰下,中华文化的激越,与不断地窑口的迷失,瓷种的消失,特别是元代瓷器的丢失,仍旧不断地博弈对决,究竟说明了什么?是谁之过?人在做,天在看,情何以堪?··· ···</p><p> 14世纪中国元代瓷器的出现,震惊了整个伊斯兰世界,他们为大元帝国神奇的瓷器感觉到惊讶,为之折服。 中国的瓷器如此美妙诱人,如同注入了灵魂的圣物般昂贵,使那里的国王贵胄们如痴如醉 ··· ··· 更显示了元帝国强大兴盛和科技发达。</p><p> 这只《元 塑彩留白 花鸟虫草四系扁壶》,就产生于元帝国大主体背景下,承继了唐、宋时期的技法纹饰,集中了各窑系的特征,优点,不计成本,改革形制,分段制接,粘合成型,而后素胎堆泥,精雕细琢,反复涂彩,反复煅烧成器而问世。</p><p> 历史早已愈远,先人毕竟离我们而去。元代瓷器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熔铸进太多的魂灵气息。记忆使我们时时探寻与追索,这个寻求的过程,正是我们融入历史,承继交流的过程,用以祭奠我们的先人··· ···</p><p> 先人们,安息吧!曾经的辉煌必将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神髓!</p><p><b>▁▁▁▁▁▁▁▁▁▁▁▁▁▁▁▁▁▁</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魏景奇</b></p><p> 2012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