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h3> 小孩子不是一天就长大的,正如庄稼的生长要遵循自然规律。曲折而漫长的时光之河里,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被铭记,被忆起,所以,得及时记录,免得遗忘。清明,让我写下这个名字,因为在这个假期,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快乐”和成长的意义。</h3><h3> 愿与你分享。</h3> 清明第一天 <h3> 第一天,我哪里都没去,没回老家,没去郊游,没去赏景,只规规矩矩在家做了一天作业,“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业让我欲断魂,嘘!噤声――别被听见了……</h3> 清明第二天 <h3> 今天我随爸爸妈妈回乡祭祖,在爷爷奶奶的坟前烧了纸,依循惯例,各磕了三个头。算起来,爷爷已经离世十九年,而奶奶,也过世七年了。坟头的青草年年长,他们却已永远长眠。</h3> 清明第三天 <h3> 爸爸说,我是农民的后代,不能只知道吃粮食,还应该懂得如何种粮食,于是爸爸来接我和妈妈,去双河专门体验一下农民的生活。一下车,火辣辣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睛,走到阴凉地,看见了一片“郁金香",问了一户人家后,才知道这是贝母。贝母结出的果实像大蒜,但实际上它是药材,1斤可以卖十多块钱,花很大很重,细长的茎和叶,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便呈现了一个个垂挂的紫钟。</h3> <h3> 大片大片的田地在我脚下铺开。刚刚翻了土,太阳一晒,风里带着泥香。妇女们都在田里劳作。走一段路,便到了种土豆的地方,我戴上草帽,开始学着面土豆。爸爸指点我,一条沟里的土豆分两列,相对的土豆要一上一下错开,整体形成许多个三角,同一列的每两个土豆距离一拃宽,才为合格。</h3> <h3> 妈妈为了给我做示范,也重新学习了一遍。她说她也是农民的后代,不过自从读了书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之后就很少劳动了,连四季该种什么都不太搞得清楚(……妈,咱俩同病相怜啊)。</h3> <h3> 面了一会儿,我有些累了,躲到树荫里歇了歇,喝了水,又重新上阵。张伯伯也来指点。</h3> <h3> 我把整个流程看了一遍,大致是这样的:</h3><h3> 牵线⇒掏沟⇒撒肥⇒面种⇒起垄。</h3> <h3> 起垄时,两个人一左一右,同时埋土,哇!配合得真默契,神了!我本来也想去试试,但两个阿姨说,我的手皮子太嫩了,一抓锄把,说不一定就磨破皮了,我想了想,今天还是算了吧,下次再来(这充分说明,我不是个合格的农民后代,是伪农民后代)。</h3> <h3> 一起种地的这些阿姨们可真厉害,她们动作标准,干活儿麻利。渴了就到一旁的树荫地里喝口水,休息一会儿,过一会儿又继续扛着锄头埋头干,热了,用草帽扇下风,累了,就蹲下休息会儿。日出而作,日落才息,这种辛苦不亲自体会是想象不到的。</h3> <h3> 镇守在田里的这个家伙,可是大有来头呢!张伯伯说,这个叫马铃薯晚疫病预警仪,是农业局派人来安装的,要好几万块钱呢。不过贵得有道理,它可以监测病虫害之类的,是土豆们的保护神,可以确保马铃薯平安健康地长大。</h3><h3> 这下我长见识了!</h3> <h3> 作为一个“外来入侵者”,在种土豆之余,我还发现了好多有意思的事物,厚朴树啦,蒲公英啦,大小黄狗啦,还有阳光下的影子……离城市越远,天好像越蓝,空气也越自由。</h3> 写在后面的话 <h3> 下午三点钟,爸爸说,双河到恩施的客车很少,要看准了点回去,不然就要第二天赶早坐车下城了,那就耽搁了我做其他作业的时间。好吧,我的农村种植体验生活就到此结束了。</h3><h3> 农民的生活十分辛苦,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以后我在吃土豆吃大米吃蔬菜瓜果的时候,一定要心怀感激,再也不要浪费――这是一个红领巾在2019年的春天里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长长久久地坚持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