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钰的美篇

湘钰

<h3>春天来了,古老的帝都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焕然一新,生机盎然。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海棠花溪垂柳依依,花香鸟语。婀娜多姿的柳条轻轻地漂浮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上,随风飘摇,心,也随之飞翔。看过了中山公园的兰花节、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梅花节、抗战雕塑园的玉兰花节,又一个海棠花的大集合给京城的人们带来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春天真好,天天过节!<br></h3> <h3>这个公园不光是风景秀美,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更显出它与众不同的帝都风貌。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1260年忽必烈登基之后,以元上都为都城。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忽必烈于1264年八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随后迁都至此,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br></h3> <h3>元朝统治疆域十分广阔,作为京师的元大都城,也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规划整齐,商业经济十分繁荣,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就达30余种。<br></h3> <h3>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便殿、社稷坛、通惠河河道、漕粮仓库等重要建筑工程,都完美竣工,并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br></h3> <h3>明洪武元年(1368)元大都被攻克后,北城墙向南收缩约五里,留出高达十余米的城墙遗迹,俗称“土城”。<br></h3> <h3>元大都北城垣虽被废弃时,并未被拆除,而是仍然起到拱卫城池的作用。直至嘉靖朝俺答之变时,在土城(健德门附近)仍有明军驻守。<br></h3> <h3>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历1368年)夏,朱元璋遣将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七月抵达通州,元惠宗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携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门出城北逃,前往上都避难。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明军攻陷大都齐化门,由此入城。明太祖将大都改名为北平。<br></h3> <h3>北平此后为燕王朱棣驻地,其城市格局在明初的五十余年中没有变化。永乐四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北京城南墙南移二里,至明朝末年,元大都南城垣已经被剥蚀为数座土丘,并被称以“下岗”、“上岗”之名。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遗迹已完全消失。<br></h3> <h3>为保护元大都城垣遗址,1988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遗址上建园,并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br></h3> <h3>改造后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横跨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多个地方,创下4个北京之最和1项全国第一: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最大的室外组雕、最大的人工湿地、最先完成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公园,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城市。<br></h3> <h3>“海棠花溪”景区内种植了西府海棠、贴梗海棠、金星海棠、垂丝海棠等诸多品种的海棠树,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海棠林,现在正在开放。<br></h3> <h3>以水为线、以史为魂、清清溪水荡涤着历史的烟云,阵阵花香吐露着时代的欢欣。站在溪边眺望,远去的金戈铁马的刀枪声犹在耳畔,历史和现实是如此之近。一一北京《海棠花溪》公园的历史,来自百度。<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