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时候得了一套《周汝昌石头记校订批点本》,心里十二分地欣喜,随即翻看了些页,爱不释手。这部评点本可以说浓缩了作者毕生研究红学的心得精华,对曹雪芹的思想、感情、创作宗旨、艺术手法无不涉及,近日得闲遂再次逐一细读。是的,《红楼梦》需要精读,细读,反复读。记得一位红学专家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一句话:“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到世上多活过一回。”</p><p class="ql-block"> 也是一生钟爱红楼,尤其是对大观园的建筑艺术,几近痴迷。</p><p class="ql-block"> 想那些年忙忙碌碌的教学生涯,最适意最奢侈的,莫过于闲闲的暑期里,捧一本《红楼梦》,随着曹雪芹大师游移于大观园,琼苑绰约,清幽沁心。</p><p class="ql-block"> “写得名园在眼前,文章神妙到毫巅。”大观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园林画图历历在目,深为感叹曹雪芹的惊人艺术匠心和他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熟谙。</p><p class="ql-block">一、曲径通幽藏含莫测</p><p class="ql-block"> 古典园林总是把主景藏而不露。进入园林大门所见对象或山石参差藤萝掩映,或一架绿荫深邃莫测,但行不多远,前面豁然开朗,气象万千,园林主景如画展现在前。这一藏一露,由此加深了我们的感观游兴。</p><p class="ql-block"> 大观园正是这样。那次专程去了北京的大观园,步入正门,走过白石台阶,便见一带山石立在面前,各式石块纵横兀立,上面苔藓斑驳藤蔓掩映一派清幽之气。而迎着径口的一块白石上题着“曲径通幽处”,看了不觉心想,此处设这么一习屏障实在是妙,倘若一进门园中所有景观全部映入眼中,便还有什么趣味呢?又想,若不是曹公胸中大有丘壑,怎么会想及此!</p><p class="ql-block"> 由这小径前去,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但见清溪泻玉,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桥上有亭。”这便是从翠障出来的主要观景点沁芳亭。</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宝玉等人游大观园题匾额,当他们进入正园门被一带翠嶂挡在前面时,贾政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政公这话,真是园林行家。园林之中,为增强园景的层次感,常以树丛相隔,或以月洞门相通,层层进入,呈出一片深遂幽远。“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从数....”欧阳修的词句正是这种景观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二、对联题字园景生色</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十七回“会芳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言道:“若大景致, 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纵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色。”周先生在此处点评道:“政老此论,在他口中随意道出,看似闲言,无诗文深厚修养者即难体会。”这正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之所以用扁额、对联、碑碣来美化园林建筑的原因所在。园林是自然山水的再现,有了联额文字,以诗写景,借景抒情,更能画龙点晴,有助于我们领会园景艺术。梅花本是木本植物,但林和靖写成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梅花的形象、风韵更为丰富独特。满池莲叶,固然动人,若再得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则倍觉神韵之至。</p><p class="ql-block"> 大观园内很多建筑上都有匾额及一些对联来作建筑装饰。写建筑外景的如花红香深的“藕香榭”,对联文是“芙蓉影破旧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把榭外风景都描写上了。写院内花木景色的如怡红院内的匾题为“怡红快绿”,表明正厅两边分种海棠、芭蕉,一红一绿,分外鲜明愉快。大观园迎门的翠障石洞上题字为“曲径通幽”,这来自唐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指明从翠障出洞前行,道路曲径莫测幽深。</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塑造的古典园林形象,既具体又生动,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园林画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古典小说中能这样富有艺术魅力地描写园林的,实属罕见。周汝昌先生在此回的回评中写道:“细心玩索,可尽悟其妙写此新园原为展示全局,却又不能尽显尽露,故有详有略,有隐有现,有穿插,有曲折。游园之时,一步一景,边行边赏,边题边议,种种情趣错落交织,尽显于尺幅之中,不独胸中丘壑,亦需笔力如椽。”</p> <p class="ql-block">三、景区各异立意精妙</p><p class="ql-block"> 园林构筑讲究立意,故凡佳园,其立意必明确合宜。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而建,意在游憩。而曹雪芹写景状物注重写意传神,往往只用寥寥几笔,就能把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每区风景各有不同,山水建筑花木都独特反映每个景区的特点,或园路迂回曲折,或隔溪流有桥可通。</p><p class="ql-block"> “潇湘馆”是大观园中僻静的小园,院内修竹秀峰都是方寸得宜,楚楚有致,雅洁异常,使人静中生趣。贾宝玉为之作一对联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显然,这幽静至极的院落适于下棋。那次我们行于此处,见一荷花屏风立于一侧,映着室外纤纤竹影,心里便是舍不得离去,不觉念着:若能月夜至此窗下挑灯闲读,便也不枉我虚此一生了。而蘅芜院则是清雅比他处不同。院中是“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四面绕旋各式石块把五间清厦悉皆遮住。无一株花木,唯种异草,垂檐绕柱,萦绕盘阶,味香气馥,非凡花可比。”联有“吟成豆寇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难怪贾政会在此感叹说:“此轩煮茗操琴,也不必再焚香了。”</p><p class="ql-block"> 而园中最具匠心的,要数为赏月设立的“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在中国园林中,赏月之处是万不可少的,雪芹大师以他的慧眼,将赏月分成赏山月和赏水月二处。七十六回中,有黛玉对湘云说的一席话:“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高外称为‘凸碧’,山之低洼水处叫“凹晶’,而此二处尽是将因玩月而设。”“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中秋夜黛玉、湘云往凹晶观月联句,遂对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句来。</p><p class="ql-block"> 绕过凹晶溪馆凸碧山庄,穿过紫菱洲、蘅芜苑,或山或水、或亭或厦,莫不着意观览。忽然想起芦雪庭来,这“芦雪”二字便是够朴雅的了,料是与前景不同。原来这芦雪庭盖在一个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庭前横绕着竹篱牖,四面皆是芦苇掩覆,一条小径穿芦度苇地逶迤而去。想到那次雪后的清晨,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便是选择了这芦雪庭处联即景诗,宝玉虽具才藻却不善联句,被众姐妹罚往栊翠庵求取枝红梅来插着玩, 这个罚真乃是又雅又有趣的了。于是便循径往妙玉的栊翠庵处来,果见这庵中有十数株梅树,想那次宝玉踏雪寻梅面来,面对这片如此高洁无瑕的境地,是如何为之动心而生出“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这又让我想起了那段怡红院“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景象。这是宝玉心中最快乐最值得纪念的一天,众姐妹为他祝寿来怡红院喝酒,玩占花名,还唱其小曲,不知东方既白,连妙玉也送来一张粉签恭贺芳辰。这真是大观园的最高潮,以后就难以为继了。周汝昌先生在此感叹道:“此回为写衰之始,以寿怡红为结穴,以谶语透露少女的归结已不在远,虚级一步,实逼近一层,亦即截住,仍是首尾判然。”</p> <p class="ql-block">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这是元春归省时游览大观园题的诗句。曹雪芹于“大观园”的立意、布局、组景以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描绘确实功夫堪深。第四十二回宝钗说道:“如今画这个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画成?”这几句可以看作是曹氏当初呕心沥血写“大观园”的自白。想曹雪芹的八十回书中所展示出的如此“风月情浓”,似乎在一味地再现他美好的前情往事,可我们又可曾想过雪芹大师是在什成么样的心境之下而写的这些情景?脂砚斋的所谓“多少眼泪洒向此回书中”,所谓“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可想见这位大师精神活动中的那种巨大的痛苦负担,又岂是今日的我们所能想象与估量的啊!</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北京大观园翠烟桥畔】</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安然,本名曾祥安。荆州沙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阅读时代》《泰山文化》《青年博览》《北美经济导报》《湖北日报》《人文荆州》《荆州文学》《沙市文学》等报刊,出版过散文集《不止一个秋季》《沙市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