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有温度的研究者——成长共同体一组展示共生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佩佩小数教育

<h3>  太平街道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是以优秀教师领航,志同道合的教师主动参与而组成的成长共同体。它以“学习、分享、成长”为宗旨,努力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我们名师工作室既是先进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的碰撞,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延伸和补充。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们名师工作室在尊重成员意愿的情况下,组建了七个成长共同体小组。分别是共生课堂两个小组,课题研究两个小组,课程和教学技艺各一个小组。</h3><h3> 根据成长共同体的实施方案和要求,4月8日中午我们齐聚在名师工作室。由我们成长共同体一组向工作室所有成员展示分享,自开学以来,在实践共生课堂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在开始之前,由王佩佩老师向大家汇报每位成员的发言顺序和主谈内容。</h3> <h3>  第一位发言的是吕庆龙老师,他主谈小组合作。吕老师谈到通过共生课堂的实践,他最大的体会是找一个好的主持人非常重要,但培养一位优秀的主持人难度比较大。他认为,每个小组都应该有一位重要的灵魂人物,所以他在日后会把重点放在培养优秀的小组长上面。吕老师还提到了小组合作中遇到的困惑:怎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小组交流,参与度达到100%? 针对吕老师的发言,寇增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学困生,他可能在小组内能说出一道简单题的答案就足够了。对于优秀生他既能组织小组内有效的交流,还能把小组内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我也对吕老师谈的小组合作补充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小组合作前期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有的时候学生愿意合作,但是不知道如何合作。比如,组内讨论的方式;小组意见的汇总;小组成果的展示。这些都要慢慢地培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伴随着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h3> <h3>  第二位发言的是寇增艳老师,她主谈的是课前素养展示和优秀小组长的培养。寇老师在谈到课前素养展示的时候,指出数学学科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进行课前速算,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进行速算、小故事、脑筋急转弯、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进行展示,长期坚持对于孩子的表达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慢慢地也会渗透一些数学的文化。我对寇老师的想法表示赞同,因为我们班一直也是课前速算,只是多了一种反馈的形式。近期我们班小老师选择的是课前两道题,一道混合运算,一道竖式除法计算。两道题共一百分,学生自主完成后,由组长在组内批改,百分的同学举手示意。而老师会询问百分小组有哪些请起立,并相应加分。语文学科的赵芸老师补充道,语文可以在课前分享名人名言或近期读过的内容。赵艳娟老师也提到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课前背诵古诗和声律启蒙。</h3><h3> 寇老师在谈到优秀小组长的培养时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班级中思考有深度的,有带动作用的学生。培养这样的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去带动影响更多的人。有时对于优秀小组长的培养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对于初期阶段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彭成霞老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她的英语学科中,小组长的培养难度很大,因为学生用英文表达的能力不强。王凯老师对于彭成霞老师的困惑进行了点拨。王凯老师提出,其实英语学科相比语文和数学在开展共生课堂上有更大的优势。比如由一个单词到读到意思理解到句式的训练。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切记死板。英语是一门素养学科,如果孩子会讨论,知识面会越讨论会越广。</h3> <h3>  第三位发言的是吴勇昊老师,他主谈的是研学单。吴老师认为,研学单不应该仅仅是几道带有确定答案的题。类似的题目会让学生思维僵化,只会解常规题,不会解非常规题,只会求同,不会存异。开放性的题目一开始肯定会特别难做,但回报也一定是丰厚的。研学单不能只是一张纸,它可以是一幅图、一个实践活动、一个问题。吴老师谈到在学习认识千米的时候,他给孩子布置的研学内容是回家让孩子和家人共走1千米并合影。家里父母大多都有智能手机,不但可以记录1千米能走到哪儿,还可以记录走过去所用的时间。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脚和时间去衡量1千米,当然每个孩子走的地方不一样,走的时间不一样,但是他们一定能在1小时步行历程中选出正确的路程。更重要的是,在孩子10岁左右的记忆里会永远留存和家人一起走过一个有意义的1千米。吴老师提到研学单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性,扎根于学生的精神里,要将思维发散。最后吴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当借助一张研学单,上完一节课的时候,才发现研学单设计的并不合适,要不要重新设计一张研学单单重新来过呢?我的想法是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可以尝试新设计的内容作为补充去完成?不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其实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和研读不够深不够广,所以对于知识的把握,对于学生的学情,对于研学单的设计没有做到精准才导致研学单不合适。寇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再做研学单就好比重新把饭菜回锅,会不会导致营养缺失呢?</h3> <h3>  第四位发言的是彭成霞老师,主谈学生有效的评价。彭老师是一位性格很直爽的老师,她说到引导孩子学生有效评价就可以简单地概括成评价言、行、举、止。彭老师也提出了她的实践困惑:小组交流没有内容,交流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时候只是让孩子说一说,读一读。赵芸老师和我同时提到了在广州和南京学习生本教育的一点感受:英语学科小组间可以练习对话,根据角色的不同进行扮演,或者四人小组合并成八人大组进行小情景剧的展示,都可以是英语学科中有效的小组合作。</h3> <h3>  第五位发言的是赵艳娟老师,主谈初期实践共生课堂的困惑。赵老师是一年级的老师,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开始推进共生课堂。但是赵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慢慢地起步,开始设计研学单并应用在课堂中。赵老师的困惑是对于研学单设计的内容: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字不会写,表达能力也有限,怎样才能有效的应用研学单?吴勇昊老师说:研学有时也可以不去写或者不需要精准的表达,学生有时候会做也是一种研学。不要拘谨于形式,更不要受研学单的思维限制。刚刚带过一年级的我有着这样的感受:一年级的孩子即使不适合用研学单,但并不意味着共生课堂不能开展。研学单不是共生课堂的唯一标准。为了在二年级更好的实践共生课堂,我们一年级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助推作用。比如先让学生学会评价,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的看法与他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学会总结,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谁能做个总结呢?类似这样给学生锻炼思维,提升思维的机会也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我觉得更能让学生学好数学。</h3> <h3>  最后由王佩佩老师发言,主谈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互动。寒假的时候,王老师对实践共生课堂做了一个总结和分析。发现自己班级的小组交流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有说话没有对话;有汇报,没有交流;有思维的展示,没有思维的碰撞…面对这样的问题,本学期王老师的思考点、关注点就是引导学生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h3><h3> 回顾我们的课堂, 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表达观点时无非会出现几种情况:讲不对、 讲不全、讲不明、讲不深。现在共生课堂中,教师的话语并不多,那老师的话语权就要定位是引导,引导学生有效地互动。</h3><h3> 怎样引导呢?王老师通过近期的实践总结两点:首先是组内交流,一人说三人评,教师重在引导“倾听”。倾听是听和想的融合!听的时候想发言员的观点对不对?想发言员的观点是否和自己一样?想发言员的观点自己能否听懂?倾听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尊重。组内交流如果成员听了没有思考,组长就需要任务驱动可以询问同伴:他的想法对吗?大家有不同的观点要补充吗?对他的想法,大家能听懂吗?有什么问题吗?这就由组长引导组员去思考,只有这样小组内的互动才真正发生。其次是班级展示,小组说大家评。班级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使小组全员上台展示,也可以部分同学展示,也可以小组代表一人展示。(这一般决定于研学单形式和内容的难易程度。)班级互动的形式和组内互动基本是相同的,重在倾听后的“对话”。但也有不同,班级展学有效的互动还需要教师的参与。因为学生课前研学获得的知识是点状的,组内交流会形成块状的知识,教师的参与就要把知识织成网,打通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例如,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还要准确的研判:学生真的懂了吗?困难在哪?我们为什么要学?他能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数学史料又是什么?王老师的策略是“追问”,以教师的追问引导孩子进一步互动。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孩子们通过研学已经明确了运算顺序及注意事项。老师追问:“为什么带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呢?小括号是怎么来的?”同时老师还让孩子模仿提问:“谁能像王老师这样提一个有难度的问题?”王老师班的孩子就提出了:“有没有大括号?有没有中括号?小括号为什么要这样画?小括号是谁发明的?”我们追问既是目的,也是目标。王老师谈到近期最大的感受是,当孩子们越来越会提问、评价、质疑时,对我们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挑战就越来越大。</h3> <h3>  我们成长共同体一组分享完全部内容以后,张主任做了总结和点评。张主任说,有了经验和思考,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全力推进共生课堂,进一步构建课堂的文化,关注学生的素养。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我们最终才会实现教育的情怀。</h3> <h3>  最后张校长做了总结讲话,张校长提到今天我们成长共同体一组的展示,是原生态的接地气的,已经初步做到了我们名师工作室的宗旨之一“分享”。张校长对课堂的构建谈了自己深刻的思考: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问题;课堂中要有尊重,这是“道”;课堂是发展学生的重要载体。张校长还提到教师专业成长最关键的还是靠读书, 阅读让人产生智慧,也是成功最有效的方法。愿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快乐的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影响他人的人。祝成长共同体发展越来越好!</h3><h3> 坚定信念,学做有温度的研究者!<br></h3>

老师

课堂

小组

研学单

学生

教师

孩子

共生

展示

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