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本应属于京城却只能在年近16岁时才得以从乡村回到出生地的小伙子,在同班同学家里终于看到一把真正的小提琴!</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琴旁边的谱架上摆放的是那首当时国人尚在争议是否健康而年轻人已经印在心田的香港流行歌曲《美酒加咖啡》……</p><p class="ql-block"> 他很想去触摸一下那把琴,就一下……</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p><p class="ql-block"> 那是他11岁时,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深秋午后,从乡野小茅草棚中偷听来的。后来,城里来的老师告诉他,还有一首同名的曲子,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很好听。</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一直在想象着小提琴的模样和音质……</p><p class="ql-block"> 现在竟不期而遇了!</p><p class="ql-block"> 但他还是极力控制住了自己。因为那把琴属于一位漂亮女生。一定高贵的很,是人家的宝贝,碰坏了肯定赔不起。再说如果遭到拒绝多难为情啊……</p><p class="ql-block"> 所幸当时谁也没有发现他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的一个新年联欢会上,这位同学和另一位好像叫什么小燕的女生合奏了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场景让他记了很久……</p> <p class="ql-block"> 转眼他们上了高中,先前的同学都各奔东西了。有一段时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天用半小时播出一部叫《阿玛蒂的故事》的中篇小说,书中女主人公苏小明手里那把名贵的“阿玛蒂”演奏的莫扎特E大调慢板、新疆之春等曲子和着委婉的爱情故事把小伙子搅得坐卧不安。尽管酷爱文学的他明明知道那仅仅是一部小说,里面的故事应该是虚构的。但他还是鬼使神差地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走遍了故事中涉及的许多地方:北京钢铁学院教学楼、前门22路车站、居庸关詹天佑铜像、八达岭长城、王府井翠华楼饭庄、北京站月台……</p><p class="ql-block"> 他还很冒失地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写了信。没想到电台很快就回信了,当老师把信递给他时,他傻乎乎地感到有点恍惚。尽管信是机打的,属于那种像公文一样,很标准统一的内容,肯定同时寄给了所有写过信的听众。但这毕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给媒体写信并得到了回复,而且来自心中一直感到很神秘的广播电台。还有自己的名字毕竟是手写上去的,说明他们知道并承认了自己。他第一次感到自己长大了,可以不要父母帮忙,像个男子汉那样试着闯天下了,于是油然生出一种社会责任感。那还不值得自豪吗?当作者胡小胡应邀在小说播出后通过广播谈创作体会时,他竟激动得双手颤抖,无法记录。不久小说以小开本正式出版发行了,小伙子背着父母悄悄用零花钱买了一本。那些年他看了多少遍真的无法计数了。反正多少年后他对主要情节还能够倒背如流。后来这本书一直珍藏在他书架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是“伤痕文学”的盛期,经历过那个特殊岁月洗礼的人们好像大都会对这类作品怀有极其特殊的感情,从而给予极大的关注。当了十二年“黑五类”子弟的小伙子当然不会例外。现在细想起来,《阿玛蒂的故事》何以让小伙子如此痴迷?想想最主要的就是因为那把小提琴!</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当年的少年早已告别浪漫的青春时代步入中年。但他对于小提琴的感觉一直很清晰,一直很执着……</p><p class="ql-block">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一直是他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09年11月 北京)</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注】照片为网上截图。特此致谢。</span></p> 视频 莫扎特E大调慢板 美酒加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