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明时节,爸爸的亲叔伯弟兄九人,从全国各地相聚家乡平遥,共同上坟祭祖。</h3> <h3> 同行而至的还有我的妈妈、六婶、九婶及同辈的弟弟妹妹共计二十多人。</h3> <h3> 一家人共聚一堂,九叔用丰盛的午餐招待。席间,大家谈天论地,讲起家族发展的故事,追思往昔生活,缅怀先祖贤德,感慨颇多。</h3> <h3> 爸爸以同辈老大的身份提议,趁清明假期大家一起到祖先的创业基地——汾阳下古池杀树湾观光游览,大家欣然同意,一致赞成。</h3> <h3> 4月6日上午8点多,武门后辈从平遥、汾阳、孝义驱车聚集汾阳高速出口。</h3> <h3> 爸爸是本次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他把六辆车编好序号,由本族支派掌门人的后代武晓明领头带队,按序出发。</h3> <h3> 车队一路穿越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很快来到进山入口,这是林区重地。车停后,大家自觉地将易燃物品上交。</h3> <h3> 登记信息后,车队继续盘山前行。坡越来越陡,弯越拐越急,有好几个急转弯呈一百八十度,路的一侧是山,另一侧是沟,十分险峻。</h3><h3> 我有些紧张,不由感叹:先祖时代没有油路、没有汽车,他们徒步踏着羊肠小道是如何往返于平遥汾阳两地?如何通过这崎岖险峻的山路把粮食蔬菜运送出去,养育子孙后代?真是创业艰辛、生存不易啊!</h3> <h3> 车队一路谨慎爬坡,终于到达山顶,接着又开始盘山下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上山下山,我们进入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山谷平地,沿途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满山的树木在四月的春风里露出些许绿色的生机。</h3> <h3> 途经一个小村庄,这便是下古池村,我家祖业基地杀树湾就归属于这个村落。</h3> <h3> 这是个古老的村落,解放后曾是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如今,原来的乡政府已经变成了土豆种子储存基地。</h3> <h3> 我们下车走进大门,一名农家妇女正熟练地削制土豆种子。一颗颗不起眼的土豆经她的手,瞬间变成了一瓣瓣棱角分明的种子,我十分感叹,这分明是美好生活的种子啊!</h3> <h3> 我的一个同龄堂妹,就在这里承包着三十多亩土豆地,凭借着勤劳的双手,靠种土豆创造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h3> <h3> 汽车再次发动,来到又一个村庄,这是我们家族产业的继承人——我的二叔武增瑾曾经生活了50多年的地方。</h3> <h3> 村庄依山而建,满眼是低矮破旧的房子,石砌地基泥土墙,就地取材而建,看起来年代久远,有点原始化。</h3> <h3> 通过一条短短的土巷和窄窄的通道,我们来到二叔的家。</h3> <h3> 与村子里破旧落后面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二叔家的房子修建的很好,砖墙瓦房,白色外墙,墙根处还涂着一层厚厚的水泥,现代味儿很浓。尽管不住人,但房里房外整洁干净。</h3> <h3> 我的二叔是我大爷爷的长子,继承了祖业,常年生活在山上,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导游和讲解员。</h3> <h3> 从二叔家老房出来,我们继续出发。上午十点多钟,车队停靠在一条土路旁,杀树湾就在这里!向左拾目而视,顺着田间小路,便可通向我家祖业基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 全家人兴高采烈,接踵而行。</h3><h3><br></h3> <h3>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相互关照,顺着田埂,踩着蒿草,拨开遮挡的树枝<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font>攀爬前行。</h3> <h3> 前方是一个陡坡,十四叔——我家最小的叔叔,站在上面把老人和妇女一个一个拉上去。</h3> <h3> 再缓缓地爬上山坡,穿过掩映的树林,一座五孔窑洞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我的五代先驱——我爷爷的爷爷武成俊开疆辟土,带领三个儿子讨生活、谋生存的地方。</h3> <h3> 由于多年不住人,院里残枝败叶,杂草丛生,乱石遍地,喂牲口的石槽挡在门口,窑洞被树枝半遮半掩,隐隐约约还能看见窑洞保存完好。</h3> <h3> 从中间门进入,对面是一个石槽,据长辈说那是牛吃草的地方,由于牛珍贵,晚上牛就拴在家里;抬头望窑顶,天然石材裸露在外。</h3> <h3> 走进里屋,眼见炕上一片狼藉,墙皮严重脱落,地下凸凹不平,这一切都在诉说着沧桑的过往,记录着历史的变迁。</h3> <h3> 二叔召集大家开始讲解祖先创业的历史。</h3> <h3> 这里是杀树湾,方圆几里地独此一户,早先是独立村庄,后来归属于下古池村。在百度地图能够找到此地。</h3> <h3> 当年,祖先武成俊赤手空拳,领着三个儿子从平遥步行来到此地,一点一点置业,逐步发展成了山上的大家业。</h3> <h3> 这座破落的窑洞,现在看起来不起眼,却是用上好的石头砌成,冬暖夏凉,是一则风水宝地。</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门口的土路原也是青石板路,从山下拾阶而上,轻松自如。</h3> <h3> 山下是自家的庄稼地,原来有150多亩;对面山上是开发的林地,有300多亩。</h3> <h3> 房子的左边是打谷场,右边是石碾和水井。在山上能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h3> <h3> 祖先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山上发展壮大,又在老家平遥西卜宜村置办了150亩土地和三处院落。</h3> <h3> 我的老爷武景富排行老三,幸运地抽签分到了老家的东院和山上的中间三孔石窑。</h3> <h3> 之后,男儿山上耕作,八头骡子运输,养育着山下妇女儿童,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人口庞大、后代人才辈出的家族。</h3> <h3> 我的老爷有6儿2女,后辈14孙儿,8孙女。人多不分家,同吃一锅饭。家有山上产业,又置有村中土地,还开设的珠宝铺。想当年,人丁兴旺,家业兴隆,富甲一方。</h3> <h3> 今天,我们来瞻仰先祖圣迹,就是要传承老一辈艰苦创业、奋斗不息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造福子孙后代。</h3> <h3> 如今,土地和林地已归国家,上山的石板也不翼而飞,居住的窑洞更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可以说满目荒芜,遍地废墟,一片荒凉的景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 未能同行的九叔,从微信中看到此景,感慨万千,动情地写了一首诗。</h3> <h3> 当年的这里曾经是天蓝水清,绿树成荫,富饶美丽。如今,一切皆成过眼烟云,繁华不再!正在照顾九十岁的老妈、不能同行的七叔感念这里的山水,也作诗抒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h3> <h3> 一家人尽情地在这里拍照,虽然是残壁坑地,杂草丛生,但大家的心还是异常兴奋。</h3> <h3> 中午时分,开始下山。晓明弟弟早已在汾阳城凯翔大酒店订好餐。盛情款待多年不见的亲人。</h3> <h3> 24人开设两大桌。</h3> <h3>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十分温馨,互相拍照,以做留念。</h3> <h3> 吃完午饭,我们来到了晓明弟弟的家,这是一座二层别墅,上面一层尚在闲置,但能干的弟弟又在其他地方置办了两套楼房。这是一个创业成功的青年,是武氏后人发扬前辈创业精神勤劳致富的典范。</h3> <h3> 小坐片刻,我们又来到二叔的新家,汾阳城的高档小区——王府花园。</h3> <h3> 小区很漂亮,绿草茵茵,曲径通幽,楼群高大威武,外表装饰秀丽,看着非常豪华。</h3> <h3> 走进室内,装潢简洁典雅,感觉十分舒适。这位在山上奋斗了五十多年的叔叔,继承祖业,一生辛勤劳作,年轻时勤劳俭朴,晚年时安享幸福。 </h3> <h3> 原本计划的行程本该到此结束,但孝义的十一叔盛邀我们到孝义一转。</h3> <h3>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从汾阳驱车开往孝义,来到十一叔的家。</h3> <h3> 居住地同样外在美丽,内在漂亮,武家后代一辈更比一辈强。</h3> <h3> 在家闲谈一阵,我们来到饭店吃晚餐,亲人们再次围坐在一起举杯祝福。</h3> <h3> 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观览了中国的百强县市之一——孝义市。</h3> <h3> 这是座美丽的城市,道路开阔,建筑整齐,沿路两侧垂柳倒挂,鲜花盛开,整个城市干净、整洁、漂亮。</h3> <h3> 我们驱车来到孝义市的玉泉山庄,爬山到曹溪河欢乐城一游。</h3> <h3> 两天快乐的行程结束了,两位八旬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欢乐的歌,我们小辈也选派代表唱歌呼应。游览活动在热闹祥和的气氛中落下帷幕。</h3> <h3> 这是一次追祖创业的游览,更是一场家史教育的盛会。随我一起参加游览的爱人侯希强赋诗一首,以示敬意。</h3> <h3> 非常感谢二叔、十一叔两家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次游览的机会,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