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卢克索是埃及古都,古名底比斯。人们常说:“到埃及不到卢克索,就不算到了埃及。”卢克索始建于公元前14世纪,因埃及古都底比斯遗址在此而著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有“宫殿之城”的美誉。尼罗河穿城而过。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同大阳一样,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因此在河的东岸是神庙和居民区,西岸则是法老、王后的陵墓。</h3><h3> 图片中是阿蒙神庙入口处,它是卡尔纳克神庙的三大神庙之一,也是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拍摄的外景地之一。它供奉的是太阳神阿蒙,始建于3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神庙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它的壮观景象,更因为殿内石柱的设计,影响了希腊乃至世界的建筑设计。神庙共有10座塔门,图中是第一座门,高43米,宽5米。</h3> <h3>门前两排整齐的公羊头像,是阿蒙神的化身之一,每只狮身公羊头像下都站着一个法老,接受着神的庇护。</h3> <h3>同上</h3> <h3>拉美西斯二世与他的最美王后雕像耸立在大门口处。</h3> <h3>神庙内有大小20余座神殿,以巨大的柱子而闻名。走进神庙内大柱厅(长366米,宽110米),立刻被排列整齐,高高耸立的巨型石柱而震撼。石柱有16排,134根,面积约5千平米。中央两排最高,每根高21米,须由6人才能抱住,柱体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和鲜艳的颜绘,记载着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石柱历经三千年无一倾倒,柱子上浮雕颜色依然鲜艳,令人赞叹不已。</h3> <h3>同上</h3> <h3>大小方尖碑屹立在神庙之中。</h3> <h3>殿内最高的方尖碑是哈苏女王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成。碑身高29米,重323吨。是当时最高的,也是现在埃及最高的方尖碑。在4000年前,无任何机械装置而将它竖立起来,时至今日,岿然不动。可谓人间奇迹。</h3> <h3>柱子上的顶端和横梁雕刻成开放的纸莎草花。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却依然精美绝伦,鲜艳夺目。</h3> <h3>法老站在象征阿蒙神的羊首下的石雕像,以示对他的忠心。</h3> <h3>神庙内的石柱用石块堆砌而成。</h3> <h3>神庙墙壁上的浮雕依然清晰,记录着古埃及的传说。</h3> <h3>同上</h3> <h3>断头的方尖碑,是神庙内仅有的三个方尖碑之一。</h3> <h3>湖边的圣甲虫的雕塑。古埃及人认为,绕着它走三圈,身体健康;五圈能很快结婚;十圈能长寿,所以不少人都在这里绕圈。</h3> <h3>神庙中的十座塔门之一。</h3> <h3>门农石像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帝王谷之间的原野上,高20米。原来是神殿的守护神,是由阿蒙荷太普三世建造。在罗马时期发生了地震,使石像出现了裂痕,每当起风的时候就会发出悠然的声音,尤如歌声。后来经过修整后就没有唱过歌了。两个神像有明显的区别,左侧的为一整块石头雕成,右侧的是由石块砌成。现在风化严重,面部已不可辨识。</h3> <h3>右侧的门农石像,是由一个个石头堆砌而成。</h3> <h3>左侧的门农石像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h3> <h3>门农石像当时是依水而建的。现在,河水早已无影无踪了 。(照片由导游提供)</h3> <h3>帝王谷位于尼罗河西岸,这里埋葬着第十七一第二十王朝期间(公元前1570年—前1079年)的64位法老。墓穴入口开在半山腰,由狭窄的通道进入墓穴深处。巨大的地下宫殿的墙壁和天花板上布满浮雕和壁画,装饰华丽。经过3千年多年,颜色鲜艳,浮雕和图像及象形文字依然清晰,令人难以想象。图片上山的顶部造型与金字塔相似。</h3> <h3>帝王谷一侧的山顶部形似木乃伊。</h3> <h3>帝王谷之沙盘模型。</h3> <h3>帝王谷法老墓穴施工作业流程图。</h3> <h3>帝王谷墓穴入口处。</h3> <h3>进入墓穴通道的墙壁上的画像栩栩如生。</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古埃及人以黄金代表富贵,因此在人的牙齿上也用金环连接。</h3> <h3>哈苏女王神庙依山而建,是古埃及第一个女王,成功统治了21年的和平盛世。神殿是三层楼设计,建筑在山壁中央,十分壮观。</h3> <h3>游客走向了哈苏女王神庙。</h3> <h3>神殿中的法老石像。</h3> <h3>帅哥与人首狮身像。</h3> <h3>神殿墙上的一幅幅壁画,历经几千年,风吹日晒,沙袭雨淋,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却依然清晰可见,令人称奇。</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进入哈苏女王墓穴的入口处。</h3> <h3>卢克索神殿位于尼罗河东岸,是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个法老为祭祀太阳神阿蒙而修建的。在十九王朝时,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我们白天在外部参观了其壮观景象,又在夜晚观看了它的夜景,有了不同的感觉。夜晚中的神庙,在灯光下轮廓格外分明,气势更加雄伟。</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卢克索市区道路中心雕塑。</h3> <h3>游客乘马车观赏城市景点。</h3> <h3>卢克索市民在逛街。</h3> <h3>卢克索神殿一角。</h3> <h3>卢克索神殿的柱廊尤其壮观。</h3> <h3>卢克索神殿一角。</h3> <h3>同上。</h3> <h3>尼罗河在卢克索市区穿城而过,河水清澈明亮,较之流经开罗的尼罗河有天壤之别。乘坐无动力的风帆船,在尼罗河上,随心所欲地欣赏着两岸风光。湛蓝的河水与白色的风帆,在蓝天白云相映生辉,令人陶醉。</h3> <h3>同上。</h3> <h3>机动游艇。</h3> <h3>中午从开罗乘车,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赫尔格达的红海边的酒店已是夜晚。第二天上午我们参加了在红海的半日游。红海海岸位于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海岸绵延800多公里。海水清透,在阳光下,由于光线在海水深浅不同的折射,使海水颜色呈现出深蓝、浅蓝、天蓝、黑色等多种色彩搭配。在茫茫大海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大悦。脚下是撒哈拉沙漠,头上有海鸟相伴。潜入海里,看到那五颜六色的各种鱼类在身边游来游去,又看到五彩缤飞的珊瑚石,这样的美妙感觉是人生第一次。由此想到上帝是公平的,既给了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又赐于了碧海蓝天。</h3> <h3>撒哈拉沙漠与红海相伴。沙漠中寸草不生,海水的颜色各异。</h3> <h3>游船驶向海中的小岛。</h3> <h3>帅哥正在为我们潜水观光做准备。</h3> <h3>海鸟展翅翱翔。</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抓拍鲸鱼,心情大好。还看到了一只大大的海龟从船边游过,身姿优美。可惜它游速太快,且不与我们为伴,所以没有抓拍到。</h3> <h3>一组水母。</h3> <h3>我们下午参加了撒哈拉沙漠游和参观了贝都因人生活的村庄。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第二大荒漠,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质荒漠。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东起红海之滨,西到大西洋,北到地中海,南到苏丹草原,总面积约9百万平方公里。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贝都因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在埃及约有50万人,约占埃及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他们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大多数是畜牧者,以饲养骆驼为生。现在旅游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美国学者希提写道:“贝都因人、骆驼和椰枣是沙漠中一切生物的三位一体的统治者”。沙漠的生存环境形成了贝都因人独特的民族个性。</h3> <h3>中国游客在撒哈拉沙漠。</h3> <h3>游客在沙丘上尽情表现。</h3> <h3>我们旅行团的人们分乘三辆丰田吉普,刚从酒店出发,开车的当地帅哥就打开了热情奔放阿拉伯音乐,一路上在沙漠中时而急上急下,时而左拐右转,随着音乐的节奏狂奔,使我们在车上或者惊叫,或者大笑,惊险刺激,豪情满怀。这是我们的合影,大家仍然是余兴未减。</h3> <h3>贝都因人生活的村庄,依山而建。</h3> <h3>居住房子所用的材料都就地取材,十分简陋。</h3> <h3>村子里唯一的清真寺。建筑是最好的。</h3> <h3>夕阳西下的部落风光。</h3> <h3>在部落里的贝都因人一家祖孙三代。</h3> <h3>贝都因的主妇正在做饼。</h3> <h3>烤饼是贝都因人的主要食品。</h3> <h3>简易的房子很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h3> <h3>天真的孩子看着他的父亲。</h3> <h3>老婆婆</h3> <h3>酒店的棧道通向大海深处,在那里可以在游泳时欣赏各种鱼类。</h3> <h3>如上</h3> <h3>酒店内的泳池边上,游客悠闲的享受着阳光。</h3> <h3>酒店的沙滩上,游客在海边沐浴着阳光。</h3> <h3>在酒店的海滩上远眺赫尔格达市区。</h3> <h3>酒店的游客在沙滩上堆积起了三个金字塔。</h3> <h3>即将完工的高速公路。</h3> <h3>高速公路上休息区。</h3> <h3>赫尔格达红海酒店大堂与餐厅连接处。</h3> <h3>赫尔格达红海酒店大堂一角。</h3> <h3>街边小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