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原创: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年特展第一集,大型青铜器

特别

首都博物馆与海昏侯特展同时推出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用宏大的叙事手法,再现了三千多年前一位殷商王后的传奇。展陈的400多件珍贵展品勾勒出妇好的时代、生活、故事与墓葬,把商王朝晚期雄浑、狞厉、神秘的美呈现给观众。妇好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商代王室墓葬,共出土文物近两千件,涵盖着礼器、乐器、兵器、工具、首饰、佩饰等门类,这对我们获知商代文明的信息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数十位妻子中的一位,是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除了主持过各种重大政治和祭祀活动以外,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她辞世后,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墓葬在1976年发掘,此前未曾被盗,葬品保存完好。青铜器共出土468件,其中礼器210件。以上文字使用了好友海昆的部分观点,特此鸣谢。下图是复原的考古发掘现场,青铜重器引人注目。 下面这是司母辛铜方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铜方鼎出现于商代,成偶数使用。妇好墓随葬一对两件司母辛铜方鼎,口沿下一周夔龙纹为主纹饰。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王母辛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 下面这是司母辛铜方鼎的侧面。图案清晰,保存完好,非常珍贵。 下面这是妇好扁足铜方鼎。这种扁足铜鼎在妇好墓出土了一对两件。此鼎四足为夔龙形,龙口承鼎,腹部饰兽面纹,兽面两侧各饰一张口向下的夔龙纹,与夔龙扁足呼应,别有生趣。器腹一面及一足附有丝织品残片。器底有铭文“妇好”。 下面这个是司母辛高圈足铜器。妇好的子女为母亲的葬礼特意铸造了五件“司母辛”铜礼器下葬,包括一对大方鼎,一对四足觥 (gōng)和这件高圈足器。此形制少见,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取暖或烧烤用的炭炉。 下面这个是妇好铜钺。夏商周时期的铜钺象征征伐、刑杀之权,尤其象征军权。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随葬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做法的涵义。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 下面这个是司()母癸铜方尊。这个字字库中找不到,图片中我是画了一个字。上边一个兔字,下边一个朽字的右半边,音qiǎo。尊是大型盛酒器。妇好墓随葬了青铜尊10件,其中方尊3件,圆尊5件,鸮尊2件,多成对出土。此尊为一对两件。器形宏伟,颈下饰夔纹,肩部四面铸有高浮雕一首双身兽首,腹部圈足四面皆饰兽面纹。腹内底铸有铭文两行四字,一行为司()母,另一行为“癸”字。 下面这个是司()母铜圆尊,括号中的字参见图片。妇好墓出土了司()母铜礼器共26件,均为酒器。推测()是妇好的字,()母意指字为()的女性,并非子辈对妇好的称呼。 下面这个是司()母铜方壶。妇好墓出土司()母铜方壶一对,铭文铸在内底里。肩部装饰的一首双身龙纹,体现了古代独特的透视法,表现了龙的正面和两个侧面。 下面这是妇好圆铜鼎,圆铜鼎源自新石器时代的炊煮器陶鼎,出现在夏代晚期,是最早出现的铜礼器之一,也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礼器,流行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大中型铜鼎一般用来炊煮或盛放肉食。此鼎口下内壁铸有“妇好”二字铭文,口下一侧有粗布残迹。 下面这个也是妇好圆铜鼎。商代中小型贵族墓一般随葬青铜鼎一或两件,但王室墓之间则悬殊甚大。妇好墓出土铜方鼎5件(包括成对的4件),圆鼎则有26件,可见圆鼎是铜鼎的主流形态。 下面这个是妇好鸟足铜鼎。商代鸟足鼎通常形体不大,用来盛放调味品。妇好墓随葬了三件鸟足鼎。此鼎三足为立鸟状,鸟首撑鼎,腹部饰兽面纹,腹内铸有铭文“妇好”。 下面这个是()夔足铜鼎。括号中的字参看图片,此字字库里没有,甚至读音也不知道,这个字也是由我利用修图软件画出来的。此鼎以三条夔龙形扁足承托鼎腹,腹部饰兽面纹和夔龙纹各三组。器底部有一字铭文(),可能是人名或者是族名。()铭铜器在妇好墓仅此一件,发现于椁室内,可能是徇人的随葬品。好血腥啊。 下面这个是分裆铜鼎。分裆鼎的三足呈袋状,能够增大容积和受热面积、提高炊煮效率,体现了古代的“仿生学”。 下面这个是“好”细高足铜鼎。铜圆鼎在夏代晚期刚出现时,鼎足还是模仿陶鼎的中空锥形足。商代中晚期,圆铜鼎已脱离模仿陶鼎的窠臼,鼎足大多是实心圆柱形足,少数为扁足,造型设计更趋美观、合理。这件铜鼎内壁铸铭文“好”字,是妇好名字的简称。 看看此鼎的正面,纹饰漂亮。 下面这个是亚弜圆铜鼎。弜,音jiàng。此鼎造型雄伟,深腹如半球,三柱足中空。口沿下饰六组兽面纹,口沿上有铭文“亚弜”二字。腹、足有烟炱迹,为实用之器。“亚”字是官职名称,“弜”字是方国或族名。武丁时期的卜辞记载了“弜”向殷王入贡、为商王征伐等事。这件青铜鼎或是“弜”献给武丁夫妇的贡品,或是作为妇好葬礼的賵礼随葬。賵,音fèng,助丧礼品。由此可见,古人太客气了。 这个是妇好铜方罍。罍,音léi,铜罍是大型盛酒器。这种形制的方罍在妇好墓出土两件,成对使用。此罍肩部有双耳,下腹一侧有牛首状小耳。使用时,以绳系双耳,拎起腹侧小耳即可轻松倒酒。口部四面均饰以兽面纹,兽面由两只造型奇特的夔龙组成。盖、钮均四阿式屋顶。器底中部及盖里各有铭文“妇好”二字。 这个也是铜方罍,外形似乎区别还不小。 下面这个是铜圆罍。 下面这是铜觯,觯,音zhì。铜觯为饮酒之杯,有椭圆体和圆体两种,一般都有盖。妇好墓随葬的两件铜觯,造型与纹饰相对朴素。商代铜觯数量较少,在铜酒器中的地位不高。 下面这个是妇好铜方彝,彝,古代盛酒的器具,后也泛指祭器。铜方彝都应该有四阿屋顶形盖,此彝器的盖应该是在下葬前就已经遗失,但是并没有因不完整而影响它随主人一起下葬。器底铸二字铭文(妇好)。 这个是有盖铜方斝,斝,音jiǎ,青铜酒器。铜斝鲜有带盖的,颇为少见。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发酵后的粮食、瓜果会产生酒,醉酒的巫师被视为能够通灵,因而酒作为沟通神界的媒介被广泛用于宗教、祭祀等礼仪活动中。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都证明商代人信鬼神、好酒,饮酒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工具,酒器是商代铜礼器的主流。 这个是妇好铜方斝,斝音Jiǎ,盛酒器,特征为口沿有两个立柱,腹侧有鋬,足为尖锥形。妇好墓出土铜斝12件,其中方斝4件,圆斝8件。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商代方形铜礼器一般出土于王室、高中级贵族墓葬,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这个斝口沿下饰焦叶纹,其下饰夔龙纹,下腹饰兽面纹。腹底铸铭文“妇好”,应是妇好生前用器。 还是妇好铜方斝。 青铜圆斝。 还是青铜圆斝 下面这个是,“其”铜圆斝。器底有铭文“其”字。妇好墓还出土一件亚其铜圆斝,“其”是“亚其”的简称,两件成对。妇好墓出土了亚其铜礼器21件,均为酒器,为贡品或賵礼。 下面这个是亚其铜觚。觚,音gū,一种盛酒器。 妇好铜觚。 下面这个是妇好铜盘。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至晚期开始流行。妇好墓随葬了两件铜盘。此盘外壁及圈足上饰有三组夔龙纹和三组兽面纹,盘内第饰蟠龙纹,龙头两侧分别铸有铭文“妇好”二字。这件铜盘应是妇好宴前饭后沃盥之礼(洗手)的承水器。 这个是鱼龙纹铜盘,盛水器。考古发现,商代晚期存在盘、盉同出的现象,推测这时期已存在周代所谓“沃盥之礼”,贵族宴饮之前以铜盉浇水洗手,用铜盘承接弃水,显现了当时的卫生意识。商代铜水器的数量相对较少,在铜礼器中居于次要地位。铜盘内往往装饰鱼、蛙纹,这件铜盘则装饰龙文与鱼纹,都是以纹饰彰显水器功能。这个盘子有明显较大的裂痕。 下面这个是龙首提梁铜卣,卣,音yǒu,盛酒器,当代有著名画家刘继卣,连环画很出名,人物仕女、花鸟走兽都出彩。这件铜卣构思巧妙,盖面有一活动环带,环带上的鸟尾与提梁内侧的小环套合,启盖后,盖可悬于梁。妇好墓出土两件成对龙首提梁卣。商周礼制“寓礼于器”,青铜礼器被统治者赋予了沟通人神、象征权力地位的特殊内涵,广泛用于祭祀、宴乐、丧葬等礼仪活动,以不同数量、器类组合标志贵族的等级。 下面这是“好”分体铜甗,甗,音yǎn,是蒸食器,由下半部煮水的鬲(音lì)和上半部分盛食物的甑(zèng)组成,中间有镂空的箅流通蒸汽,这个无疑就是鬲了。铜甗出现于商代早期,在商周时期是高中级贵族的用器。商代铜甗有分体与合体两种。这套分体甗的甑底即为箅,甑口下内壁、鬲肩一侧各有一“好”字铭文。目前还未发现商代的铜箅片,推测商代使用其它材质的箅片。 下面这个是分体铜甗的上半部分,甑。 下面这个是连体的铜甗。甗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器物,将蒸食这一饮食传统从新石器时代流传至今。蒸食将食物的营养、香味最大程度封闭在食器内,食物中的水溶性纤维素损失少,食物软烂适合老人孩童,至今蒸食仍被营养学家大力推荐。妇好墓随葬了铜甗五套,包括三联甗、分体甗和连体甗三种,腹足底都有使用过的烟炱痕。这件连体铜甗口内壁有铭文“好”字。 下面这个是“好”气柱甑形器。这个器形极为罕见,推测是作为甑放在鬲上使用,中间的中空透底柱流通蒸汽,颇似今天的汽锅。腹一侧有丝织品残迹,口下内壁有铭文“好”字。 下面这个是气柱甑形器的外侧,纹饰非常精美,锈迹不多,保存完好,十分珍贵。 下面这个是铜簋,簋,音gǔi。铜簋出现于商代早期,是盛装谷物食物的盛食器。周灭商后,逐渐形成了以食器鼎、簋为核心的礼器制度,迥异于以酒器为核心的商代礼器制度。 下面这个是双耳铜簋。 下面这是妇好带流鼎形铜器。这个名字似乎有点怪,鼎形器,也就是不好命名,类似于鼎而不是鼎的器物。这种铜器在商代发现极少,似铜鼎与水瓢(还记得海昏侯专题出现的匜吗?)的结合,方便倾倒汤水,设计巧妙。此器腹内底铸有铭文“妇好”二字。 下面这个是三足提梁铜盉,即可盛酒,也可盛水。 下面这是妇好封口铜盉,盉,音hé,盛放液体的器具。铜盉作为酒器时用来调和酒味浓淡(难道是兑水吗?哈哈),作为水器时与盘配合使用。图中这种封口盉造型古雅,可溯源至山东史前文化的陶酒器。有的封口铜盉出土时底部残留有烟炱(音tái,火熏的烟子),说明也用来温酒。这个盉鋬(音pàn,器物上供手把握的地方)上,铸有铭文“妇好” 下面这个是妇好平底铜盉,顶面隆起形成“T”字形钮,钮前有短流,流下肩部铸“妇好”二字铭文。这种形制的铜盉也十分少见。 下面这个是妇好圈足铜盉。妇好墓随葬了6件铜盉,这种圈足铜盉较少见。腹上部有一斜管状流,口下两侧有对称的贯耳。外底中部铸有铭文“妇好”二字。腹部有纺织品痕迹。 下面这个是妇好铜罐,盛水器。腹外壁铸铭文“妇好”二字。颈一侧有纺织品痕迹。铜罐保存完好,图案清晰。 这个是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妇好铜罐上的“妇好”二字。 下面这个是铜瓿,瓿,音bù,盛酒器。腹部的三组兽面纹是这件铜瓿的主纹饰。夏商周青铜礼器的兽面纹源自史前巫术和原始宗教对神灵的膜拜、对超能力的追求,进一步结合了“君权神授”的礼制思想。兽面纹,也成饕餮纹,是在多种动物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想象,突出兽面、尤其突出瞪视的双眼,弱化或者省略躯体,极力烘托神秘与狰狞之感。 下面这个是妇好铜箕形器。整器状如簸箕形,中空柄内残留有朽木。柄上下铸有“妇”和“好”两字铭文。此器曾被认为是炭铲,目前有观点认为是量具。殷墟已发现6件铜箕形器,均出土于高规格贵族墓葬。如果盛小米,6件铜箕形器的容量均接近260克的奇数倍,妇好铜箕形器的容量约为28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