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变迁

水云间

<h3>  清明节回家祭祖扫墓,空闲时来到了村里的办公楼,办公楼的位置原来是我小时候就读的学校,也就是我的母校,都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今天就让我来说说我母校在岁月变迁中发生的故事。</h3> <h3>  我的家乡在遂昌县濂竹乡横坑村,村庄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村里的民居依山而建,有“江南布达拉宫”之美誉,2018年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的金名片,在村庄最底下的位置有一座房子,就是横坑小学,我和村里的许多同龄人一样,小时候的快乐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色标记位置就是横坑小学</b></h3> <h3>  横坑村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民国2年(即公元1913年),遂昌县教育当局训令凡有小学的村庄,距小学5华里范围内不准办私塾,边远山村办私塾必须使用小学教材。民国29年(即1941年),遂昌县实施国民教育,明令取缔私塾,当时村里没有小学,只有一个学堂,办学点设在横坑潘氏宗祠内,本乡安门村的金俊(金俊即金郑先,现年90岁,县离休干部)和本村潘关祺就都曾在学堂授课。学堂先读几年后就外出求学,最近的求学场所有武义的鲍山头、松阳金念寺、卯山观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国时期横坑学堂办学点</b></h3> <h3>  岁月变迁至1949年7月,遂昌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小学,1953年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和“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至1957年全县有公办小学198所,民办小学23所,横坑小学就是其中之一;1959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调整小学布局,横坑小学暂停办学,1963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全县公办和民办小学增至262所,横坑小学恢复教学,直到1994年撤销停办,续存时间约40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色标记就是解放后的学校所在位置</b></h3> <h3> 新中国建立后,横坑小学设在从潘德伟户没收来的老房子里,就是现在的潘秉贤房屋所在的位置,当年的学校为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学生分成两个教室,学校老师也住在里面,二楼的楼板走廊通过一个门和墙下路大路接通,老师学生可以直接从上面走,无需从一楼往楼梯上来。当年村里人口少,学生少,学校条件也差,但还是挡不住学子们求学的脚步,许多孩子通向梦想的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来学校现已经建成民房了</b></h3> <h3> 岁月变迁至1975年,随着村里人口的增加,学龄孩子越来越多,原来的学校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孩子的学习需求,村两委(当年称“横坑大队”)开始考虑重新选址新建学校,在濂竹公社等上级单位的支持和关心下,横坑村在学校附近土名叫“大坟山”的位置开始建设新学校,学校占地200平米,建筑面积100平米,分两间教室,每间开设两个非常大的玻璃窗户,同时还配套建设了一幢三开间的教师宿舍,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1977年学生搬到了新学校上课,老学校被闲置了下来,到了八十年代初老学校被村民购买,原址兴建了民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75年新建的横坑小学学校</b></h3> <h3> 岁月变迁至1982年,我作为适龄儿童进入横坑小学读书的,当时的老师是谁已经记不清楚,但教过的老师有许多个倒是记得清清楚楚,横坑小学自成立以来,短短40余年时间,前后有姜先根、潘肖明、曾汉民等20余位老师前来任教,而我作为这个学校的学生,最后却成了母校的最后一任教师,虽未见证学校的成立,却见证了学校的消亡。横坑小学从当初的成立开始,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到了1985年左右,全村人口达到540余人,小学的学生人数也到了90多人,两间教室坐的满满的,五个年级分两个班,实行复式教学,学生之间上课相互影响很大,但当时全县农村都差不多,老师非常辛苦,收入也很低,但老师却很负责任,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真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我经常怀念我的老师,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教了我一天还是一月还是一年,我现在见到了都称其为老师。</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77年新建的横坑小学教师宿舍</b></h3> <h3>  岁月变迁至1987年,濂竹乡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横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就前往乡中心学校读书了,村里只剩了四个年级的学生。到了1992年,随着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村里人口开始减少,学龄儿童更是急剧减少,乡中心学校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在千义坑村设立了区域分校,将附近几个村的高年级学生集中到千义坑村就读,横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统一转到千义坑学习,在横坑小学读书的只剩下一二年级的学生。到了1994年只剩下可怜的12位学生,一二年级分别为6个,我作为横坑小学的最后一任教师,亲眼见证了横坑小学在时代变迁中走向消亡。从那时起村里再也听不到郎朗的读书声,听不到孩子们的欢笑声,都说寺庙、祠堂、小学是乡村标志,没有小学是乡村死亡的开始,现在已经证实这话很有道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园周围上百年的古树群</b></h3> <h3>  岁月变迁至2008年,从横坑小学被撤销的1994年开始,学校一直作为村两委的办公场所使用,但村集体没有资金,会议室就由几张原来的学生课桌椅拼凑而成,地上已经长满了青苔,整个环境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味道,2008年,新一届村两委为了提升村集体的窗口形象,解决部分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积极向上级争取了部分资金,将办公场所简单装修了一下,村两委算是有了比较固定的办公场所但总体的条件还是较差的。同时将老师宿舍也同步进行了简单粉刷,办成了横坑有史以来第一个有自己名称的幼儿园:横坑新希望幼儿园,当年接收12名孩子入园学习。但好景不长,终因生源太少,老师待遇无法保障等问题于2011年关停。</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会议室兼党员活动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村两委牌子规规矩矩挂起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横坑历史上第一所有名称的幼儿园</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横坑未来的希望</b></h3> <h3> 岁月变迁至2018年,新一届村两委团结协作,苦干实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将已经成为危房的母校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占地100平米,建筑面积290平米的村级办公楼,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整治,极大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即将被拆完的母校</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靓丽一新的村委办公楼</b></p> <h3>  在横坑小学学习的时光里,快乐时刻伴随左右,其中有最值得回忆的事情有两件,一是看斗牛或是牛斗。在教室下方有两间牛栏,分属两个生产队,分别圈养着两头公牛,一头被大家称为“木角”(音译),木角公牛健壮凶猛,全身为黑色皮毛,牛角短而尖;另一头被大家称为“白鉢”(音译),白鉢体型魁梧,全身为黄色皮毛,唯脸部皮毛为白色,故被大家称为白鉢。两头公牛好像天生就是冤家,见面就要决斗,有时候斗的难解难分,不分输赢,主人实在没办法,只能用棍子打,或者拿来稻草点燃用烟熏,才能把他们解开,有时候斗的天昏地暗,把牛栏的门和墙都撞破。当然,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样的斗牛场面就像现在孩子在玩王者荣耀游戏一样,大家开心极了,他们在决斗,我们还喊着“输上赢王、输上赢王”(音译)的口号为他们加油助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木角”与“白钵”的独栋别墅</b></h3> <h3>  另外一件是爬树摘“乌罗子妮”(音译),学校周围古树林立,在这么多树中有两种树产果子,分别是蓝果树、红豆杉树,其中蓝果树盛产果子时间最长,果子也最好吃,我们从果子还是绿色就开始摘,一直到果子变成红色和黑色,黑色的果子最甜,最好吃。蓝果树的果子就成了夏天我们最好的免费水果。想当年小时候,爬树也是一种生存能力,同学们就像个猴子,三下五除二就爬到树梢上,上树的人在上面摘着吃,偶尔也折些枝条扔下来给下面的伙伴吃,大家合作非常愉快,至今让人怀念。</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30年树龄的蓝果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蓝果树果实~从嘴里甜到心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娇艳欲滴的相思豆</b></p> <h3><b>民国期间在横坑学堂任教的教师有:</b></h3><h3><b>潘关祺(濂竹乡横坑村人)</b></h3><h3><b>郑光元(濂竹乡瓦窑岗村人)</b></h3><h3><b>郑寿洪(濂竹乡瓦窑岗村人)</b></h3><h3><b>鲍 &nbsp;林(濂竹乡叶家田村人)</b></h3><h3><b>金 &nbsp;俊(濂竹乡安门村人)</b></h3> <p class="ql-block"><b>新中国成立后在横坑小学任教的教师有:</b></p><p class="ql-block"><b>姜先根(遂昌云峰传济人)</b></p><p class="ql-block"><b>刘世德(松阳大岭脚人)</b></p><p class="ql-block"><b>姜宝堂(遂昌大桥村人)</b></p><p class="ql-block"><b>曾汉民(丽水人)</b></p><p class="ql-block"><b>潘肖明(濂竹乡横坑村人)</b></p><p class="ql-block"><b>潘金女(濂竹横坑人)</b></p><p class="ql-block"><b>郑芽(遂昌县长濂村人)</b></p><p class="ql-block"><b>叶火珠(松阳县叶村头人)</b></p><p class="ql-block"><b>孙斌山(遂昌县城人)</b></p><p class="ql-block"><b>潘兰生(濂竹乡苏旺村人)</b></p><p class="ql-block"><b>华淑君(遂昌县城人)</b></p><p class="ql-block"><b>潘林生(濂竹乡大竹村人)</b></p><p class="ql-block"><b>潘永龙(濂竹乡大竹村人)</b></p><p class="ql-block"><b>潘巧跃(濂竹乡横坑村人)</b></p><p class="ql-block"><b>周有源(濂竹乡小岱村人)</b></p><p class="ql-block"><b>郑发旺(濂竹乡瓦窑岗村人)</b></p><p class="ql-block"><b>潘关兴(濂竹乡大竹人)</b></p><p class="ql-block"><b>潘林宝(濂竹乡龙岩头村人)</b></p><p class="ql-block"><b>周宗显(濂竹乡小岱村人)</b></p><p class="ql-block"><b>潘岳松(濂竹乡黄坛村人)</b></p><p class="ql-block"><b>郑枝武(濂竹乡瓦窑岗村人)</b></p><p class="ql-block"><b>周明福(濂竹乡柘坑村人)</b></p><p class="ql-block"><b>周祝进(武义县新塘村人)</b></p><p class="ql-block"><b>周潘发(濂竹乡叶家田村人)</b></p><p class="ql-block"><b>周水德(濂竹乡小岱村人)</b></p><p class="ql-block"><b>潘茂祥(濂竹乡横坑村人)</b></p><p class="ql-block"><b>鲍忠华(濂竹乡叶家田村人)</b></p><p class="ql-block"><b>刘增南(濂竹乡千义坑村人)</b></p><p class="ql-block"><b>刘大其(濂竹乡千义坑村人)</b></p><p class="ql-block"><b>潘郑云(濂竹乡横坑村人)</b></p> <h3><b>在此:</b></h3><h3><b>向所有关心横坑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向所有参与横坑教育事业的各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横坑人民永远感谢您!</b></h3>

横坑

竹乡

小学

学校

村人

学生

遂昌县

老师

变迁

村两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