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后,该怎么活着?

唐仁

<p>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关于老人的问题,网上流传的帖子不少,总的格调我觉得比较消沉,有一种老年即是末日的感觉。给老人出的主意,我觉得有些也是不靠谱的.</p><p>  老人不只是及时行乐、保命和等待末日,还有理想和追求。面对老之到来,不能看作是天黑前的末路,心中要始终充满阳光。要有一颗平常心,积极乐观的生活,活出精彩,活得有意义。</p> <h3>秦怡</h3> <p>  <b>01 </b></p><p><b> 七十古稀今不稀</b></p><p><br></p><p>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p><p>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句。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都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p><p>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5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是著名的游览胜地。</p><p>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杜甫在曲江赏花饮酒,有感于仕不得志而作。当时杜甫46岁,他一生也只活了58岁,也没有活到70。</p><p> 唐代的人均寿命,据对5100个墓志铭的统计,平均为59.3岁。能够留下墓志铭的,一般是官宦富贵人家,会比平均寿命稍高。学者推断,唐代的人均寿命为50~55岁。唐朝为太平盛世,平均寿命比后世的几个朝代都要高。人生70古来稀,确实如此。</p><p>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大大延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34岁,其中男性为73.64岁,女性为79.4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古稀今不稀。</p><p> 人的寿命的增长,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70岁后老人面临着诸多挑战。</p><p> 疾病频发的挑战。有些病,是岁数大了才会有的。心脏病、癌症、阿尔海默茨等,昔日很少听到的疾病,都会不期而遇。科学研究发现,人类70~80岁的阶段,身体状况变异较大,容易生病。过了这个阶段,到了80岁以后又会像60多岁那个阶段,身体状况比较稳定。</p><p> 新生活方式的挑战。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要在网上进行,车票机票要到网上抢,看病要在网上预约,商店菜场微信支付,电商平台购物方便快捷……很快要实现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不久也将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在的70岁后,不少人网络生活还是空白。老三届在70多岁人中应该说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群体,据去年8月对某高中老三屇532人的统计,60%没有微信,被社会和现代生活边缘化。</p><p> 精神寂寞的挑战。社会发展的今天,中国几世同堂将不复存在。70到40岁的人,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子女面临上有几老下有几小的繁重压力,难以更多的守护老人,70岁后孤单寂寞可想而知。按平均寿命测算,绝大多数人将于70~80岁之间离世,亲朋好友不幸的消息接连冲击灵魂,伤感情绪油然而生。</p><p> 人生何时无挑战?挑战并不可怕。笑对未来,积极应对,勇敢闯关,才会有乐趣,活得才会更有意义。</p><p><br></p> <h3>钱钟书和杨绛</h3> <p>梁思成和林徽因</p> <p><b>  02</b></p><p><b> 七十也不能从心所欲</b></p><p><br></p><p>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70又被称为“从心之年”。</p><p> 孔子这话的意思是,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到了70岁,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能随心所欲也不越出法度。</p><p> 孔子是千古一人,大成至圣先师。这种境界,也是他自话自说。从心所欲不犯错误之人,古今尚未听说另还有之。不要说是普通人,就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会犯错误,而且往往是晚年犯错误。</p><p> 对于如今和今后10年跨入70岁门槛的国人,在人生学习修养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和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文革“大民主”的余毒,对西方民主自由实用主义的浅薄认知,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准思想境界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做事离谱违规逾矩的大有人在。</p><p> 君不见,一些老人在旅游车上、公交车上、地铁上,抢座霸位;在游轮上、在自助餐厅、在展销会博览会的品尝处,争先恐后,又吃又拿……</p><p> 君不见,一些老人行无规矩,口无遮拦,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从国际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实,或捕风捉影,或移花接木,或主观臆想,乱说一气,自以为老言无忌,是法外之人。更有一些人到处猎奇,不管真假,在网络平台上大转特转。</p><p> 君不见,有的知识老人,利益熏心,名为导师,实为老板,以名头揽课题,把学生当廉价的打工仔打工妹,坐享名利双收;有的为老不尊,道德沦丧,利用行政权、学术权、评审权,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p><p> 过去常讲,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话没错。在今天,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情况下,更为需要。人到70,还真是不能随心所欲,还要加强世 界观改造,还要自律自尊。</p><p> 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位博士发的帖子,忠告老人“应做好几件事”,其中一条是:“对青春时代曾一往情深但未结良缘的梦中人。一定要表白。无论哪种形式。哪怕只是一句话也好。”如果按照该博士的忠告,老人们都去寻找表白,那将是个什么结果?珍藏在心底是美好的,一旦表白出来,可没那么简单。本来平静的心,为什么非要搅起波澜?这样对老人的健康对家庭有什么好处?</p> <h3>孙道临</h3> <h3> <b> 03</b></h3><h3><b> 七十要乐天知命</b></h3><h3><br></h3><h3><b></b> 《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与君而告老。” 致事,又称“致仕”。 指70岁之后就应远离朝堂,将权力还给君主,告老还乡,乐天知命,安度晚年。</h3><h3> <i> 放下冗繁杂务,专注自己之事。</i></h3><h3> 人到70,早已退休了,不要再管那些分外之事。对原工作单位少找麻烦不添乱。家庭之事,能放手时且放手,“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尽量不要再做拿钱当保姆,出力不讨好的事。</h3><h3> 有位大师说过,世上三件事: 一是自己的事,二是别人的事,三是老天爷的事。烦恼来自: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要开心很简单: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别想老天爷的事。</h3><h3> <i>专注自己之事,要以健康为中心。</i></h3><h3> 现在针对老人的养生说教太多,成为当今三大骗局之一。不要去相信那些养生忽悠。平衡饮食,适当运动,精神愉悦,能够做到这三条就可以了。</h3><h3> 平衡饮食,老年人的身体主要靠吃饭来支撑,不要因为怕这个高那个高,什么也不敢吃。营养不足,什么都谈不上。七分饱,少吃多餐,适当清淡,没有病不要吃那些个补药,是药三分毒。</h3><h3> 适当运动,锻炼有度。锻炼身体与有钱没钱没有关系。有钱可以结伴旅游,周游世界,没钱可以三五朋友,喝茶聊天;有钱人可以去健身房,打高尔夫,没钱可以打太极拳,遛圈走路也不错;有钱可以看几千块钱一张票的歌剧体育比赛,没钱看看电视,读读书,开心就好……各有各的玩法,各有各的享受,各有各的乐趣。</h3><h3> 精神愉悦,关键是要学会放下。不要老纠结过去那些不开心的事儿,要多想那些高兴的事儿。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得癌症的主要原因,不是环境污染,也不是太劳累,精神郁闷尤其愧疚是头号杀手。不仅癌症,就是心脏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等,都与精神郁闷不爽有直接关系。</h3><h3> <i>以健康为中心,不是什么活儿都不干。</i></h3><h3> 在企业农田劳作半辈子的工人农民,70岁以后如果身体还好,你叫他每天吃饱坐饿什么也不干,他会活的开心吗?中国社科院那些老专家,一辈子写文章,做学问,过了70你让他到处转悠,放下手中的笔行吗?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继续发光发热,这样既有利于健康,也为社会做贡献。</h3><h3> 现在有不少老人写回忆录。1944年,胡适在美国剑桥哈佛大学讲学,有人问“在中国的习惯不是名人才配写传吗?一个普通人哪能来‘传’他自己呢?” 胡适说:“哪有的话?人人都能写的。你写自传么或半生的回忆都可以。”写回忆录,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给后辈留下一点东西,也可陶冶情操。这倒是很有意义的。</h3><h3></h3><h3><br></h3> <h3>田华</h3> <h3>  <b>04</b></h3><h3><b> 七十后也能活得精彩</b></h3><h3><b><br></b></h3><h3>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h3><h3> 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h3><h3> 褚时健70岁出狱,74岁再创业,培育种植“褚橙”,创办褚橙庄园,被誉为“中国橙王”,成为亿万富翁。</h3><h3> 被誉为“女版褚时健”的吴胜明,71岁出狱,被出轨的丈夫离婚,女儿在她还在狱中时已自杀,无家可归。为实现女儿的遗愿,她从扫厕所开始,重新创业,再次成为千万富婆,进而进军公益事业,成为公益达人。 </h3><h3> 姜淑梅,60岁开始认字,看了莫言的几部小说,不服,说“都是山东老乡,这样的小说我也能写”。75岁开始写作,到81岁已出版了4部小说。她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戳”到心里,好评如潮,引起文学界的震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多家地方知名媒体对她做了专题报道。</h3><h3> 你若是身体好,有精力,有时间,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天分和爱好,有奋斗的愿望和决心,不妨一试,搏一把。或做老本行,或发掘潜能重新创业。服务社会,提升自己,让晚年活得大放光彩。</h3><h3><br></h3> <h3>禇时健</h3> <h3>吳胜明</h3> <h3>姜淑梅</h3> <h3>图片取自网络。</h3><h3>写于2019年4月8日。广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