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情

周忠仁

<h3>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里的插曲,歌曲唱出了每一位游子对自已故乡的赞美之情。故乡对每个游子来说是一种扯不断的情丝,是一种永远的牵挂与思念,因为那里是他的根,是曾经培育他成长的地方,那里有疼爱他的父母,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姐妹,有乡邻们亲切的面容,有儿时无忧无虑的玩伴。长大后的你我他,有的人要背井离乡去追寻自已的人生道路,对故乡的情只能永远深刻在游子的心中。也许故乡在别人的眼中不值一提,因为它在大山深处或是很偏辟的乡村,但在游子的心中,那里就是最美最值得留恋的地方,这已经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定律,还将世代延续下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连小孩都经常朗读的唐诗,就是古人思乡之情的真实写照。李白的老师贺之章在答李白的诗中也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发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道出了他80岁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可见古人对故乡的感情并不比现代人差。</h3> <h3>原拱辰门城楼</h3> <h3>  云南人都说自己是家乡宝,很不愿意离开自已的家乡到别的地方生话,好象对自已的家乡情有独钟,这一点我还是深有感受的。虽然家乡的山水土地只养育了我16年,在第二故乡个旧已生活了快50年,但对故乡的情思从离开她那天起就从来没有断过。尽管父母已过世,可以说家乡已无我立足之地,但我仍有树长千尺叶落归根的念头。最动人的歌莫过于赞美故乡的歌,最好听的声音莫过于乡音,我也想发自内心的唱一首赞美故乡的歌与朋友们一起分享。</h3> <h3>古城中心的星拱楼,巍山人习惯叫四方街。</h3> <h3> 我的原藉在大理州巍山县,巍山是古南诏国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西汉元封二年设邪龙县,元代设千户所,明代设蒙化府,清代设直隶厅,解放后1956年更名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国土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彝族、回族占了11.72万。巍山县也是多民族居住的县份,是全国彝族祭祖的圣地,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荟萃,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开放县之一。 </h3><h3> 巍山坝子不大,与大理市仅一山之隔,九曲十八湾的阳瓜江是红河的源头,从北向南流经整个巍山坝子。古城内还耸立着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城门楼和星拱楼,有两条街在星拱楼下对穿而过,是古城的中心。近年来,巍山设立了一条小吃街,每到小吃节,各种名特小吃荟萃于此,巍山有名的一根面、过江饵丝、豌豆凉粉等在此都能吃到。巍山土特产有用蜂蜜加工经过复杂工艺制作的各种密饯、风干豆豉以及畅销日本东南亚各国的蜡染等。</h3> <h3>巍山持色小吃一根面</h3> <h3>花样繁多的小吃</h3> <h3>巍宝山是西南的道教名山之一,寺庙众多,古木参天,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走在其中,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肺,让人留连忘返。</h3> <h3>巍宝山景区</h3> <h3>  以前的故乡很落后,它象一个人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穿一样的贫穷。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携妻回去看父母,公路从大仓镇穿过,汽车差不多要碰上两边房子上的瓦,驾驶员说了一句至今让我难忘的话,他说:“跑巍山象出国一样”。不错,巍山曾经是一个国度,但驾驶员的话是贬意的。巍山坝子与当时的下关市仅一山之隔,下关到处是高楼大厦,巍山不论是县城镇一还是农村,大部份还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几乎看不到现代一点的房子。解放初期修的唯一的一条公路又窄又烂,雨季经常不能通车,不是山体滑坡就是被山洪阻拦,从下关到巍山每天只有一班客车跑巍山一个来回,单边60公里的路程汽车要走3个多小时。</h3> <h3>  在上世纪70年代,农村人的生活同样是很苦的,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农村人都很清楚,当时的农村差不多都缺吃少穿,严重的地方一年要缺半年的粮。我记得74年我第一次探亲,我的大嫂穿的衣服裤子补丁头上加补丁,全家人很久都吃不上一次肉。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刚当兵时每月只有6元的津贴,每年都要节约几十元寄回家,虽然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但也尽了我最大的努力。</h3> <h3>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而又古老的故乡,醒来的巍山以巨人的步伐在追赶着时代的车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首先修通了下关到巍山的二级公路,打通了制约巍山发展的交通瓶颈,如今下关到巍山不要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近年来,随着国家统一的交通规化,巍山又一次迎来了发展交通的历史机遇,祥云到临沧的铁路从东山脚直穿整个巍山坝子,2019年将全面铺轨,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开通动车。从大理到南涧的高速公路全程80多公里,有60多公里的路段经过巍山,这条路2021年就要通车,届时从大理市进入巍山坝子仅需18分钟。</h3><h3> 城市建设也有较大发展,古城保持了原貌,新城外迁。大仓镇离大理市最近,被云南省列为小城镇建投的重点,大理市到大仓镇的轨道交通也列入了大理州政府城市建设的规化。一些民间的草根文化也得到传承发扬,如洞经音乐、彝族打歌等。马鞍山青云乡彝族青年打歌队,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舞蹈大赛上夺得冠军,如今,她们已跳出了国门。</h3> <h3>马鞍山打歌队</h3> <h3>彝族打歌</h3> <h3>巍山彝族分为东山彝族和西山彝族,穿红衣服的为东山彝族,穿白色衣服的为西山彝族。</h3> <h3>西山彝族妇女在打歌</h3> <h3>东山彝族妇女在打歌</h3> <h3>巍山第三届小吃节开幕式</h3> <h3>拍张合影吧</h3> <h3>参加开幕的彝族孩子们</h3> <h3>  改变最大的是巍山人民的生活,以我的家乡甸中街为例。甸中街是巍山有名的乡村集镇,回汉混居。解放前也是马帮的主要驿站之一,自古就是四邻八乡的集市中心。改革开放前,村里最好的建筑是回族的清真寺,乡亲们的生活连温饱都难以维继,公共设施只有一所中心小学还是寺庙改的,还有一座五十年代修建的国家粮库。如今小学改建成楼房,兴办了中学,新建了漂亮的公立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等。村里的主要路面全部修成了混凝土路面并拉了路灯,还建成了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以及云南省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一幢幢别墅式的小洋楼拔地而起,街上再也见不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人,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己和城里人一样。偶尔还会有老外来逛甸中街的街天,乡土气息很浓的农村集市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一看到穿民族服装赶集的人就拿出DⅤ、相机猛拍一气,回族开的小馆子也时常坐满一桌桌的老外。</h3> <h3>  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甸中街,除了回族的清真寺,还看不到一所现代点的建筑。</h3> <h3>  儿时曾经爬过的老槐树和曾经挑过水的老井</h3> <h3>  这是回营村一角,与甸中房屋相连。</h3> <h3>回营村一角</h3> <h3>甸中街的翠峰中学</h3> <h3>甸中中心小学</h3> <h3>新建的甸中公立幼儿园</h3> <h3>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国家粮库</h3> <h3>回营村新建的小楼</h3> <h3>  村里的年轻人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除少数做生意或有工作的外,大部份都去了深圳 、厦门一带打工。在村子里,我的家族算是大姓,人口众多。家族的祖籍在南京,迁徒到云南现在已传承到第十九代人。家族中我的上一辈只剩下与我年龄相当的人了。同辈中含我有四人在外工作,在家的侄儿侄媳有当校长、主任、镇长、公务员、老师的,其它的都外出打工。亲友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在外工作的人负担也减轻了,甚至不如他们了。过去探亲回家,能给堂兄堂弟发支小红烟他们都很高兴了,如今递两包翻盖红河给他们都有点看不上眼了,但愿他们的日子过得永远比我好。</h3> <h3>  儿时的故乡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巍山是候鸟迁徒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鸟道雄关的美名,各种各样的鸟儿非常多。我曾经在县城鸟类标本馆看到过很多不知名也从来没见过的鸟类标本,制作得栩栩如生,一些鸟儿的羽毛非常鲜艳美丽。在鸟儿迁徒经过的山上,过去曾经是附近村民捕鸟的地方,一些夜晩飞行的鸟儿遇到大雾会迷夫方向,村民们只要在山上燃一堆火,鸟儿趋光会往火堆里扑。如今国家不充许村民上山捕鸟,这些地方也就成了观光的地方。记得小学语文有这样一课:“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样的情景对许多儿童和成年人来说只是书中的描述,有的甚至一生都没见过。但对巍山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情景到了秋天经常可见,只要听到“哦、哦”的叫声就知道是大雁开始迁徒了。大雁是很守纪律的鸟类,迁徒时飞得很高,只能看到一点点,并且总是一只跟着一只从不乱飞。雁群小时一般都是一字飞行,雁样大时会成成人字飞行,首尾相连相互照应。发出叫声的一般都是头雁和压阵的尾雁,头雁象是提醒每一个成员,跟上别掉队,尾雁象是告诉头雁,大家都在,放心吧。大雁总是成双成对的,它们对爱情的忠贞是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们一但结合就终身不离不弃,即使喪偶活着的也终身不嫁不娶。孤雁非常可怜,雁队飞行时它要带路,觅食或夜间休息时它要为群雁站岗放哨,如果群雁遭到攻击,第二天孤雁会被群雁啄死,所以知道大雁特性的猎人是不会射雁的。曾经有许多年,因山上的树被砍光,小时候经常看到的喜鹊、乌鸦、八哥等很多鸟儿几乎绝迹了,现在通过20多的封山育林,山又变绿,水又变清,绝迹多年的鸟儿又逐渐回来了。</h3> <h3> 巍山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很好客,只要是陌生的客人路过村庄会有人与你打招呼,邀请你到他家去坐坐。96年我携岳母妻儿回去探亲,经过回族或彝族村寨都有人跟岳母打招呼,岳母问我是不是你认识的人,我说:“不是,巍山民俗就这样”。过年的时候,各彝族村寨都要举办打歌会庆祝节日,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又唱又跳,结束时如有外村或外地游客在场,各家都会抢着把客人往自己家里拉,抢不到的还会被别人说没人缘。各民族之间也很团结,我们村一半是回族,两个民族相互都很尊重,从来没有过原则冲突。</h3><h3> 如果两个同乡人在外相遇,谈论最多的一定是故乡的事,老乡见面都会很亲切,这是人之常情。我真诚的祝福家乡的亲人们永远健康幸福,祝故乡明天更美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h3> <h3>古城街景</h3> <h3>古城街景</h3> <h3>在古城举办的火把节</h3> <h3>古城内穿越时空的小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