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格尼河农场知识青年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与场领导合影</h3> 格尼河农场知识青年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与场领导合影 纪念上山下乡无视周年纪念章 前 言<br>纪念 格尼河农场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册《风吹麦浪》,历经一年时间的策划设计、收集资料、排版印刷,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本册是在2019年8月5日部分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格尼河农场省亲的基础上完成的,从某种意义讲也是对省亲活动的总结。通览本册,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生动感人、制作精美。从知青视角讲述了格尼河农场 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与变迁,讴歌了知青在农场广阔天地锻炼成长中同农场领导、职工、家属结下的深情厚谊,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br>2018年5月, 已经离开格尼河农场40余年的满洲里知青郑家安提议:上山下乡50周年时回农场省亲,这个提议得到了广大知青的热情响应。至此,回场省亲及制作本册的一系列工作同时提上日程。为了最广范的收集资料,开展了为时一年的网上纪念活动。活动中共收集到五十余篇纪念文章,五百余幅照片,三十余部《美篇》视频,为制作本册奠定了基础。打开纪念册,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场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董旭光代表场党委、农垦集团公司及农场父老乡亲的讲话。他对知青回场省亲表示热烈欢迎!对知青为农场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知青常回家看看……<br>在知青群像墙,可以看到来自乌兰浩特、满洲里、鄂伦春、伊图里河、齐齐哈尔、碾子山、富拉尔基、海拉尔、阿荣旗、北京、天津等地的知青头像。有的使用了年轻时候的照片,以表达对青春的眷恋和纪念。更多人选择了新近的照片,新老照片相比之下不禁令人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有痕,时间都去哪了?时间并没有去哪,它已深深的镌刻在每个人的脸上,透过那眼神,那皱纹,那表情你就能看到这半个世纪他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br>缅怀先辈,感恩有你,是本册最大亮点。这里收录了王文太、刘玉山、黄成志等部分老领导的照片,十分珍贵。缅怀他们,感恩他们,是制作好本册的最大动力。他们是格尼河农场的拓荒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格尼河农场。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不居功自傲,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王震将军带领下,脱下戎装,铸剑为犁,向千年亘古荒原宣战,向北大荒要粮,住地窨子,吃盐水煮豆子,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农垦赞歌。形成了吃苦耐劳,热爱农垦,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等优秀的场风民风。这正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需要发扬光大的正能量,继承和宏扬这种正能量,也是重返格尼河农场省亲和制作本册的目的意义所在。他们是知青的恩人,关心知青,爱护知青,培养知青,是他们自觉承担起的责任。在他们眼里知青的利益远高于其他人的利益,在机关、学校、车队、医院、放映队、机车组、修配厂等众多重要岗位都有知青的身影,参军、入党、招工、上大学也都是知青优先。党文仁、顾相臣、李延平、邹进、唐孟海等陆续走上连队领导岗位。柳洪志、张庆海二人进入农场党委班子任常委(当时党委班子中的七人常委是:刘玉山、周振民、姚畏、候玉嫦、蒋万和、柳洪志、张庆海)。<br>时光如梭,往事历历,桩桩件件,令每一位知青铭记于心,永生难忘。<br>本册编委会主任胡小林撰写的文章《我爱格尼河农场》是众多纪念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中记录了五十多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物。个个鲜活,个性十足,呼之欲出;故事感人细腻,情节跌宕起伏,有时空穿越之感;语言优美,朴实无华,从头至尾韵律不变,(荒、光、旺、尚……)朗朗上口,读起来犹如穿梭于格尼河农场六十年的历史长河中,宛如格尼河农场发展史和知青成长史的叙事长诗。看得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爱的具体,爱的细致…… 本册中还专门设立了《知青日记》摘抄一栏,选登了部分知青的文章或日记片断,多角度记录了知青成长过程中的故事。<br>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选择事业接班人是独具慧眼的,并且视野宽广,格局很大。乌兰浩特知青柳洪志就是被选中的接班人之一,在千余名知青中他最先入党,并进入场党委七人常委,又被送到大学深造。毕业后到秦皇岛港务局,从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经理。曾经代表国家先后去日本、韩国、法国、芬兰、德国、美国等国家验收进口设备,都圆满完成任务。他把这些成绩看做是农场培养的结果。在《岁月峥嵘 记忆永恒》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我始终未忘初心,以格尼河农场前辈为楷模,发扬他们的革命传统,牢记他们的教诲,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不辱使命,开拓进取,把船舶公司建成了秦皇岛港务局的一流企业。<br>夜沉静,人影现。男往东,女往西。女蹲下,男站立。房山头,淅沥沥……这是收录在本册中《十五连知青往事三字经》的一个片段。风趣幽默的记述了白天敢于战天斗地的“男子汉”、“铁姑娘”一到晚上现了原型,怕黑不敢上厕所,只好在房山头就近解决后拎起裤子往屋里跑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br>2019年8月5日知青们终于踏上了省亲的土地,尽享久别重逢的喜悦。至此,格尼河农场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达到高潮。本册最后部分,记录的是知青从祖国各地,四面八方回到农场的图片。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久别的的同学、同乡、室友、闺蜜、初恋……来到当年工作过的连队,见到了师傅、师母、恩人、兄弟、姐妹、大爷、大娘……<br>紧紧的拥抱,幸福的泪水,深情的述说,真心的祝福,都在这一刻如愿以偿,尽情释放……<br>上山下乡早已成为历史,重返第二故乡省亲也将载入史册。但是,当年格尼河农场那千倾良田,风吹麦浪,百里飘香的画面早已驻进知青的心田,伴随成长,影响一生。成为知青生命中最幸福的回忆,最深情的祝福,最长久的牵挂。这也是本册题名为《风吹麦浪》的原由。<br>知青命运,注定坎坷。少小离家,聚少离多。有谁会料到当年格尼河畔一聚一散,至今,竟然经过了半个世纪。今天,这一聚一散又要等多久才能再次重逢?谁都无法给出答案……<br>相见难,别亦难,离别不忍,互道珍重!<br>真情在,人未老,再相邀……<br>李 振 岭<br>作者简历:1969年至1984年在格尼河农场十五连、修配厂、政治处;1984年至2003年在兴安盟农牧场管理局;2003年至今,秦皇岛、北京。<br> 场领导董旭光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知青们,大家上午好:<br>“情系农垦地,难忘格尼河!”今天是个特别喜庆、特别难忘的日子!今天,50年前下乡落户格尼河农场的知青70余人,不辞旅途劳顿,重返生活过的第二故乡,回到乡村院落、田间地头探访,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向你们各位老知青的回访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深深地感谢!<br>格尼河农场自1960年建场以来,历经几代农垦人的开荒建设,格尼河农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8年全场粮豆总播面积19.7万亩,其中大豆9.95万亩,玉米8.92万亩,高粱0.78万亩,实现粮豆总产5895万斤,草场2.1万亩,林地2000亩,总人口7023人,2378户,1995年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行列,2018年完成总收入4.86亿元,经营净利润921万元,人均收入3.03万元,职均收入7.26万元,军垦文化、知青文化、黑土地文化底蕴深厚,职工群众的生活安康富足,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发展均位居全局前列。<br>历史翻开50年前的那一页,当时的广大知青刚刚离开学校的大门,是你们为了响应党中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的号召,胸怀报效伟大祖国的远大理想,含泪离开自已的父母,毅然背起行囊,来到格尼河农场、来到各个生产连队支援我们搞生产建设。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那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你们吃的是稀饭粗粮老咸菜,住的是茅草破屋大木床,夏天被成群的蚊虫叮咬,冬天饱受严寒风霜,生产队繁重的体力劳动累得你们直不起腰。你们把自已人生的最美好青春年华留在了格尼河农场,把自已辛勤的汗水洒在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历史虽然过去,但是格尼河农场从未忘记你们,你们永远是格尼河农场发展和建设的功臣,你们永远是格尼河农场的一员!<br> 让我们共同祝愿此次回乡的老知青旅途愉快,回到第二故乡玩得开心快乐!祝福你们身体健康,衷心祝愿我们的友谊之花永远常开!多为家乡的发展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格尼河农场永远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br> 邹进代表知青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全体知青战友,大家好!<br>我们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回到了想念多年的格尼河农场,实现了广大知青几十年来想回农场看看的美好愿望。首先感谢各位农场领导的光临和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同时更要感谢本次活动的倡导组织者胡小林、郑家安、李振岭等战友,为了这次活动,一年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张淑华、李静、陈桂琴、吉颖等知青及各连队群主都积极主动承担工作,广大知青也涌跃参加配合各项准备工作。让我们今天欢聚一堂,使本次活动有序进行。<br>回顾五十年前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满怀豪情壮志来到格尼河农场。当时我们只有15至17岁,刚出校门,身单力薄对社会一无所知,这里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加生产劳动的人生第一站。我们每个知青在这里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艰苦磨练。当年在此生活、学习、劳动的画面历历在目。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酒下过辛勤的汗水痛苦的泪水,为农场的生产、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能为老前辈老革命军人开发的农场出一份力,我们无怨无悔。在这里我们也学到了许多生活、生产技能,磨练了每个人的思想意志,打下了良好的未来基础。同时也永远忘不了革命老前辈、老领导及广大父老乡亲对知青的关爱和帮助,鱼水情深结下了永生难忘深厚友谊。我们这批知青现在年龄已近七旬,永远都不会忘记格尼的这段人生经历,对这段历史备感珍惜。今天我们回来就是想看看老领导,广大父老乡亲,看看农场五十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改善。<br>我们高兴的看到,五十年来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非昔比。农业机械更新换代,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城乡差别越来越小。这一切让我们即心慰又振奋。<br>我们坚信,格尼河农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正确引领下,在广大职工家属共同努力下,农场的未来规化与发展及各方面建设会越来越好。<br>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顺意!<br><br><br> 全体回场知青<br> 2019年8月5日<br> <h3>胡小林、孙吉颖、张淑华在军垦广场</h3> 赞知青<br>——谨以此文为知青们回第二故乡格尼河农场看望.团聚活动点赞!<br><br> 一.下乡格农<br>五十年前一道令,<br>百万知青伴壮行。<br>京津鹤城与两盟,<br>莘莘学子奔格农。<br>上山下乡大潮涌,<br>屯垦老兵接新兵。<br>同行同工同甘苦,<br>共进共勉共峥嵘。<br><br> 二.志在四方<br>改革开放启航程,<br>日新月异伟业宏。<br>四方招聘委重任,<br>八仙过海乘东风。<br>高校高分学建树,<br>攻关攻坚升正能。<br>经济腾飞国昌盛,<br>总量全球第二名。<br> <br>三.思乡圆梦<br>光阴荏苒悄无声,<br>打拼劳神白发增。<br>人生易老天不老,<br>心系场情未了情。<br>第二故乡常思念,<br>格尼河畔会友朋。<br>夜思日盼催夙愿,<br>花甲古稀圆心梦。<br><br> 四.知青精神<br>知青精神功自成,<br>自古时势造精英。<br>昔日山川添锦绣,<br>科技兴企攀高峰。<br>亦砥亦砺平坎坷,<br>无怨无悔问心宁。<br>觉醒神州腾万里,<br>天耀中华赞知青!<br> <br> 周福才二0一九年三月 开荒建场的老前辈 <h3><br></h3>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70周年纪念章,这是任继云的j <br><br><br> 伟大的普通一兵<br> 金万成<br> (瞻观格尼农场<br> 老一辈旧照所思) <br> <br>你从长征路上走来,<br>为推翻三座大山拼死奋争,<br>告戒民众:<br>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主宰。<br><br>你从抗日战场走来,<br>冒着炮火的烟尘,<br>带领民众,<br>把侵略者驱逐出境外。<br><br>你从解放战争的号角声中走来,<br>打垮了蒋家王朝,<br>让红旗放出耀眼的光彩。<br><br>你从朝鲜战斗硝烟中走来,<br>粉碎了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br>让“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断言,<br>响彻太空,传向天外。<br><br>是你们,是你们。<br>伟大的普通一兵,<br>有着博大胸怀。<br>为人类解放浴血奋战,<br>奉献了自己一切,<br>无怨无悔继往开来。<br>在党的带领下,<br>建立了新中国,<br>中国人民才真正站立起来。<br><br>当祖国面临巨大困境时,<br>又是你们,<br>放弃舒适的工作,<br>告别城市,<br>进军沉睡久远的荒野,<br>把那片处女地开采。<br><br>你们是普通一兵,<br>确有博大的胸怀。<br><br>瞻观你们的旧照靓影,<br>思念之情濡湿衫襟,<br>眷忆情感难以释怀。<br><br><br>在我们以不识世事的年令,<br>踏入农场那一时刻,<br>是你们给了我们父兄般的关怀。<br><br>教导我们如何做人,<br>教会了我们如何处事,<br>我们不谨掌握了劳作本领,<br>更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br><br>是你们言传身教,<br>使我们明了做人的真谛:<br>无私而为,以善为基,笃信为本。<br>至理名言永记,<br>革命传统之花永开不败。<br><br>现在我们已达古稀之岁,<br>而你们也大多做古西行,<br>与我们永久离开。<br>抚今而忆昔,<br>心灵虽得以慰际,<br>却也有绪多无奈。<br><br>我们期盼着,<br>返归农场之时,<br>探望养育过我们的那片热土,<br>面对旷野尽舒久抑的情怀。<br>献上一壶老酒,<br>并把带着泥土芳香的野花采摘。<br>虔诚地放在祭坛之上,<br>与你们忆谈以往,<br>共话桑麻,<br>把胸怀彻底敞开。<br><br>格尼河泛着晶滢的浪花,<br>奏着温柔的乐曲,<br>流淌出韵味的节拍。<br>她似乎告诉我们,<br>家乡会更加繁华,<br>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精彩。。<br> 金万成、张淑华、马丽荣、李玉洁、孙吉颖在扎兰屯知青纪念馆 消失的大草甸子(散文)<br> <br> 十五连和场部之间隔着一片广袤开阔的大草甸子,这里地势低洼,土质松软,常年积水,既不适合开垦种植,也不适合放养牲畜。草甸子上生长着一种抗盐碱性的扁叶草,此草耐旱涝、耐风霜、耐踩踏、耐腐蚀,当地人叫它苫房草,用它来建造土坯房屋顶。在农场那些年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的从十五连到场部,或者从场部到十五连,往返在大草甸子上。凸起的塔头墩子约一尺高,不均匀的分布着,墩子下面是一汪汪的清水,那水随季节变化,或冰凉或温热。蹦蹦跳跳的踩在上面,像是在跳广场舞,稍不小心没踩稳,就会从上面滑落下来。于是,鞋便湿透了。大草甸子总是那么安静,静的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静的让人心里发毛。每次走在上面,那种松软缠绵会让人发飘,缺少脚踏实地的感觉,也会不自觉的加快脚步,越来越快,并且不时的回头张望,总好像身后有什么东西在跟着。直到累的气喘吁吁,折腾的没劲儿时,目的地才清晰可见,这时心情才放松,脚步也开始缓慢下来。<br> 有时晚上睡不着觉,也会坐起来隔窗向那大草甸子望去,偶尔能看见点点光亮闪烁,荒草摇曳,不时从远处传来几声犬吠,越显神秘莫测……第二天清早,老职工们会交头接耳,朝那大草甸子指指点点……<br> 半个世纪,沧海桑田。当我再次踏上农场这片土地时,它和我记忆中的完全对不上号。当年那如同大海般翻滚的风吹麦浪不见了,取代它的是各种经济作物;南北大炕的知青宿舍不见了,取代它的是漂亮宽敞的砖瓦房;充满刺鼻尿臊味儿的马厩不见了,取代它的是机械运输车;阴森漆黑的土井不见了,取代它的是通往各家各户的自来水;还有那留下过我青春足迹的大草甸子也已经开发成了农田,一望无际,平整如镜,种植了各种农作物,一派丰收景象。是的,风吹麦浪、知青大宿舍、马厩、土井还有那大草甸子都不会再有了,它们带着我的青春足迹消失在农场的现代文明进程中,让人有点遗憾,令人无限欣慰……<br><br> 张淑华 作者张淑华参观扎兰屯知青展览 我爱格尼河农场<br>胡晓琳<br>(一)<br>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可爱的家乡。歌声绵长悠扬,激起欢乐或忧伤。叫我思念那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地方,每每热泪盈眶。曾记否?当年下乡那时泥泞的道路,低矮的草房,羊群,马圈,提灯,犁杖和半自动的步枪。曾记否?这里山清水秀,湛蓝的天空中白云飘荡,拖拉机恰似鲜艳的红花,在绿色无垠的田野中绽放。曾记否?老首长刘玉山、黄诚志、侯玉嫦、侯志仁、闫国喜、盖孟野他(她)们的音容笑貌。在他(她)们刚毅的脸庞上,深邃的目光里透着霸气和慈祥。如今,这里还是那轮明月亮,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农垦企业振兴崛起。流金的黑土地更加富饶美丽,稻麦飘香,职工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兴安岭上,宽阔清澈的格尼河水日夜不停地在她的怀中流淌。这就是我们知青的第二故乡,我们的格尼河农场。<br>(二)<br>一九六0年五月的一个早上,晨曦中放射出万道霞光。阿荣旗那吉镇这个原始山乡,打破了有史以来的沉静,锣鼓喧天,彩旗飘扬。迎来了一支步伐整齐的队伍,他们威武雄壮。唱着“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个个一脸豪气,一身戎装。他们的年龄都在三、四十岁,三百多人的队伍中有老红军、八路军、志愿军,还有的刚刚离开西藏平叛的战场。大多数人是团长、营长、连长。从硝烟中走来,身上带着弹片和枪伤。听从毛主席命令,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理想。又来这里开辟新的战场。部队后是由汽车、拖拉机组成的钢铁洪流。金戈铁马的轰鸣声震天价响。队伍里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场长王诚忠。他一九三三年参军,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把一生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党委书记、开荒总指挥王文太,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浴血奋战,枪林弹雨。曾任八路军的团长。副场长张绮秋是八路军女战士,一九四四年入党,在这支队伍里,带着几位女兵,好像一簇牡丹花,国色天香,英姿飒爽。一分场场长刘玉山十几岁就在大青山打游击,铁骨铮铮,多次受重伤。东野光儒早年参军,一九三九年战场上火线入党,朴素低调的跟农民一样。放牛娃杨述林一九四零年就离别家乡,一直战斗到全国解放,凯旋而归才有机会回家看望看望老娘。齐二八当过侦察连长,在朝鲜深入虎穴,只身擒狼。飞机机械师姚畏德才兼备,仪表堂堂,离任前是大杨树农场局局长。包玉民十四岁就参军打国民党,是王震将军任命的十万官兵中第一位拖拉机长。老八路朱化风酷爱喝酒,打仗时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为了祖国和人民,弹痕、刀伤印记在他的胸膛。季光信是英雄营长,与部队从东北打到南方。老八路王介臣(外号:王老九)战场上打掉一个手指头,身上有累累枪伤,但从不张扬。分场场长孙洪利和王凯斌同是上尉军衔。同是1945年奔赴抗日战场,在硝烟弥漫中,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结下了友谊,在总后勤部二人一块工作,学习,是兄弟但不是同乡。至今仍在互相祝福遥望。继续着当年的情谊和衷肠。任继云营长,1944年参军入党,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战士冲锋陷阵,常常浴血奋战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2019年3月病故,骨灰里还有没取净的弹片,令人心疼又敬仰。盖孟野博古通今,满腹经纶,解放前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史鹤清从小当兵,心红胆壮。曾经和日本鬼子拼刺刀进行过生死较量。财务科长邹本义1948年参军。中尉军衔,国家公安部队,担任过开国大典天安门保卫任务。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在右侧观礼台站岗。老兵姚日修来自红色故乡,叔叔姚喆是开国中将,大女婿王荣是上尉是分场场长,二女婿刘同德是农场保卫科长,大女儿姚淑云在北京医学院随夫来到这里。祖孙四代勤恳耕耘农场,为农场献了终身,献子孙。在这支队伍里,每个人都有光彩照人的故事。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可歌可泣的事迹千古传唱。他们没有居功自傲,服从命令。为了建设大粮仓,毅然离开刚刚建成的856农场,再战北大荒。<br> 当年的开荒点,荆棘丛生,深草没棵,泡泽遍地,野兽成帮。每逢严冬,呼气成霜,滴水成冰,裸头断耳,尿尿成棍,赤手指僵,冰刀霜剑,雪孽风號。冒烟雪后时见雏鹰跌落树下,孤狼陈尸河旁,成群饥饿觅食的野猪,时常嚎叫着疯狂地践踏驻地和袭击营房。恐怖、荒蛮、凄凉。艰苦的环境难以想象。大骨头节病肆虐横行、得上就死人的克山病,地心病,就像新冠肺炎,更是让人无比恐慌。因克山病而得名的人头山、死亡台(四方台)、死人屯(士林屯)都是战士建点、开荒的地方。没有房,常断粮。天当被。地当床,窝栅马架是新房。新婚的军官两三家挤在一铺炕上。场部机关就设立在格尼河边的一个养鸡场。但是困难吓不倒这群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们豁出命来建设北大荒。<br>开荒总指挥,农场党委书记王文太,大手一挥,气吞山河的命令:开荒。4个分场,16个连。40多台拖拉机,同时开犁。拖拉机的轰鸣声把开荒的乐章奏响。犁开了这沉睡亿万年的亘古荒原,肥的流油的黑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时任机务科长的姚畏即兴写了一首蝶恋花:开荒。铁牛夜恋处女地,五铧情深,黑土浪滚滚。恋情绵绵无尽处,车灯点点混群星。几个年头过去了,开出了几十万亩耕地,献给了农场和周边的老乡。以姚畏的诗作为佐证;“格尼农场初建成,争做革命螺丝钉,万里鹏程酬壮志,修理地球当铁兵”。他们用青春、汗水、鲜血和生命托起了农场明天的太阳,谱写了一曲建设农场的壮丽篇章。<br>(三)<br>1969年5月的一个早上,一群稚气未消的小伙和姑娘,乘坐刘春海开的大解放,一路高歌,一路欢畅。在孙永健的引导下来到二连这个新的家乡。二连(队)位于格尼河畔,河水环绕,碧波荡漾,水草肥美,百鸟歌唱,好一个清静美丽的村庄,令人心清气爽。连队大食堂的墙上书写白色大字“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边疆,扎根农场”。职工干部们帮搬行李,问寒问暖,大姐大嫂们把热茶端上,一股暖流流进我们的心房,真像回家一样。从此,我们开始了生活和劳动。我们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早会上指导员任凤巢领着我们学文件,读报纸,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早会后,连长杨玉璞,会计刘云章分好工,热闹的大宿舍顿时变的空空荡荡。晚上男知青,走资派,军宣队四五十人挤在一铺大炕上,蚊子、臭虫、跳蚤不停的叮咬,还有许多打呼噜的声响。但是劳累一天的我,也能睡到敲钟起床。我们一日三餐吃着刘元诗蒸的热腾腾的大馒头,菜就是萝卜丝汤。乌兰浩特知青李佩英在格尼河边下倔搭钩,早上收回半斤多重的白鱼一大筐,改善我们的伙食,增加点营养。铲地时我们跟不上趟,漂亮的大嫂张瑞香总是回头帮我们把垅接上。司机周庆孝开着大胶轮拉着我们修田间道和给职工拉土抹墙。地主分子金旺木常带几位知青挨家挨户给职工住宅修炕。连长杨玉璞语重心长地对知青说:“年轻人要学养家糊口的本领,就是学木匠,有了技术,娶个媳妇也漂亮”。机务连长王传厚,车长李玉田手把手地教大家学开拖拉机,中耕机把黄豆地趟。一天,在房家店修公路,冯家骥一镐刨在我腰上,疼痛难忍,几天下不了炕,是3237部队史排长给我上药,陪着我养伤。一天夜里山上来了一群狼,咬死队里几只羊,齐二八掐死一只狼,是人打死了狼?还是人吃了羊?我们一边说着顺口溜,一边吃羊肉喝羊汤。农工排长崔连举人高马大有力量,外号大巴掌。那天,他赶着牛车拉着他独生女儿崔燕,知青吴玉环和我去闫家大山起石板给知青盖房搭炕。这两位姑娘出奇地漂亮,汗水把小衫粘在身上,线条分明,像洛神出水,吓得我不敢往上一望。知青李翠华,人好威信高,第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是我们格尼河农场飞出的金凤凰。谢前华是全场出名的铁姑娘,不光能干,那双多情的眼睛水汪汪,不久便被提拔为冯一卜道班的班长。知青李淑梅是阿荣旗闻名遐尔的篮球健将,打遍全旗无敌手,农场的女队逢赛就得奖。林满生。孙兴尧,冯家冀是最早开拖拉机的知青。李杰天天嘟囔要开拖拉机,领导说好同志干啥都一样。有时我们干活饿了,就去马圈抓点炒的半生不熟的马料黄豆,聊补辘辘饥肠。如果有机会,在食堂偷上半碗荤油蘸着热腾腾的馒头,那才真香。一次夜深人静,从男宿舍窜出十几个身影,在腰福合瓜地偷回一大堆生瓜蛋子,无法让女生分享。大家最盼的是队里的麦收誓师大会,表决心,宣誓言,杀猪宰羊,全连职工大聚餐,大碗酒、大口肉,喜庆丰收和鼓励大家龙口夺粮。最遭罪的活是麦收站集草车,汗水把麦芒沾在身上,连扎带痒。劳动锻炼我们成熟成长。许多知青爱上了农场。他们纷纷立下誓言屯垦戌边扎根农场。在这草长莺飞的日子里,知青和转业官兵的汗水和鲜血一块流淌。<br>转年我调到了场部粮油厂。厂长王荣虽铁面无私,但心地善良。见我们知青脏活累活抢着干,总是叮咛安全生产不能忘。见我们吃食堂伙饭单调,心疼的总是带我和李志田去他家吃饭,唠唠家常。不久领导上安排我去发电机房。师傅包玉民从小就当兵,磕磕巴巴,酷爱二人转,经常自拉自唱。我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把发电机擦的锃光瓦亮。1971年我调到修配厂,进入修配厂是知青们的愿望。老黄头是最严厉的厂长。军人作风,山东人的豪爽。派宋杰、郑家安、沈洪江和我来到佳木斯农机厂。我和宋杰学习化验,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用专业知识武装。经过先后三年的学习,回场后农场投入近10万元建起了化验室。使铸造车间能在大干快上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支撑了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美誉传遍黑龙江,呼伦贝尔盟许多兵团农场。铸造车间机声隆隆,钢花飞溅,昼夜不停地繁忙,生产的农机配件供不应求,运往四面八方。修配厂人才济济,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力量强。知青中的佼佼者中有,郑家安、李振岭、李志田、范茁翁、刘影、杨淑华、徐雅琴等。分布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他(她)们肯吃苦,爱钻研,不怕脏,常常得到领导的表扬和职工们的赞赏。程仁群和侯玉嫦夫妇是知青的良师益友。知青有困难都出手相帮。几年后,郑家安、李振岭我们先后调到政治处宣传科。步入了总场机关的殿堂。场党委副书记侯玉嫦要求我们以知青高崇辉、陈越玖为榜样,爱工作、爱学习、爱生活、爱农场,牢固树立起崇高理想。我们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学农业,学生产,学管理。办场报,办广播,办讲座,办各类学习班。组织各种大型会议,安排各类活动和文艺演出。把农场的文化生活开展的有声有色。并牢牢把握宣传口径和方向。把总场的工作重点意图传达各连队,学校,机关和工厂。我任新闻干事,常常背着相机跟着书记、场长,春播、夏锄、秋翻,打场送粮都在基层采访。我们主办的场报《格尼河农场》成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力量。我们也常常在各级报纸、刊物上发表照片和文章。自豪的讲,我走过农场的每一块土地,熟悉每一个职工,也了解那时候农场各单位的情况。<br>格尼河农场关心爱护培养知青胜过亲生亲养。凡是选拔干部,医务人员、连队领导、学校教师、甚至车队司机都由知青来当、特别是北京知青没有一个务农或放羊。<br>那年富拉尔基钢厂,碾子山华安厂两大国企知青来农场,消息传来,场部各单位练节目,练秧歌,做好迎接的准备。由于大雨连绵,电话中断,交通不畅,两地联系不上。只要看见农场南山大客车在晃。广播员孟宪芝就用大喇叭集合全场出迎,多次空前盛况、一连几天没接到,不少人说了,盼星星,盼月亮,真像盼儿女一样。也有人说:喇叭喊漏了,标语等旧了,猪肉等臭了,老刘头等瘦了。仅此一斑,可见农场对知青慈父般的侠骨柔肠。<br>我在格尼河农场度过了12年美好时光,像小树一样接收农场的每一缕阳光,在广阔天地里健康成长。我们知青把青春融化在这黑土地上,为农场的建设也贡献过力量、这里有我们种过的粮、开过的荒、修过的路、盖过的房。我们为这片黑土地流过血、流过汗、还有的为她献出了生命。青春浪漫,无限荣光。可是许多人回城后失业、下岗,这些人有大山一样的脊梁。没人回农场要过一分钱和一斤粮。如今,都已年逾花甲,但是知青情结终身不忘。大家情真意切的要回农场团聚,看望看望父老乡亲、当年的嫂子和兄长。这真是多少奔放的车厢载不完沉重的过往,五十载的思念在多少个无眠的晚上。<br>游子千里梦,悠悠思念故乡,今天我们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了。站在温暖慈祥的格尼河旁,我祝愿我的格尼河农场,军垦精神世代相传,永放光芒。军垦战旗鲜艳夺目,永远飘扬。军垦鲜花喷芳吐艳,永远清香。我祝愿我的格尼河农场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灿烂辉煌。<br> <h3><br></h3> <h3>农场抢收大豆</h3> 格尼河农场知青省亲纪实、孙吉颖<div><br></div><div>2019年8月5日是我们格尼河农场知青为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省亲的日子,是我们今生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br>格尼河农场是1960年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建立的农场。职工主要是转业官兵和山东、北京支边青年。自1968年到1975年间又来了千余人知识青年。转业官兵把知青像子女一样对待,把好吃的留给知青吃,把好工作留给知青干,把漂亮帅气的姑娘小伙介绍给知青,使这么一大帮不谐世事孩子得到锻炼、培养、成长。我们知青吃一锅饭,睡一铺炕,春天跟拖拉机播种,秋天随康拜因收获,生死攸关,互相救助,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络合成浓浓化不开的感情。这些都成了永久的想念,永久的牵挂。<br>事实上格尼河农场职工与知青间的密切往来从未间断。从2009年知青下乡40年庆典回场开始,2015年11月杨士学、刘影、杨淑淑、季英娟、胡晓林和我们相聚,2016年天津知青孙庆瑞、赵志荣等人回场,2017年张淑华回来看望师娘孔繁莉,当时有齐霞、王淑荣、胡晓林、刘显华和我。席间大家一致同意建一个格尼河农场知青乡友群。建群不久得到了郑家安大哥的信息,同时又看到15队知青在乌兰浩特聚会的纪念册,又找到李振岭、高春华、闫玉文、周坤玉、高洪安等人。随在全场范围掀起了寻找知青的浪潮,很快找到了近400人。<br>2018年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很多地方都开展纪念活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当年北京下乡到阿荣旗知青1000多人,每人集资480元,在阿荣旗幸福广场树立起一座北京知青纪念碑,为此著名的歌曲作家克明撰写了一首《重归阿伦河》,这首歌唱出了广大知青的心声,在全国广为传唱。扎兰屯还专门建立了知青纪念馆,供人们参观了解。在格尼河农场知青50周年来临之际,知青都产生了想念农场,想念战友,想念乡亲的眷恋之情。郑家安大哥揣摩大家的共同心愿,向知青发出倡议,在2019年适当的时候,组织回农场省亲。一石激起千层重浪,引起了极大地反响,大家踊跃报名,短短的几天内,报名二百多人。李振岭又提出为了保证永久的纪念,制作一本知青纪念册,暂定名《风吹麦浪》。于是筹委会的战友们紧锣密鼓地开展起工作了。<br>2018年12月4日,孙吉颖、胡晓林、顾香莲带着知青们的嘱托回农场。时任农场党委书记于德君,组织部长董旭光、宣传部长姚作杰、场办主任沈桂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于书记表示格尼河农场知青是我们长辈,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贡献给了农场,很多知青扎根农场,还有的献身农场。知识青年为格尼河农场作出了贡献,农场欢迎你们回来。领导的态度让我们一行人在寒冷的冬天,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当春风传到知青中后,大家欢呼雀跃,群情激奋,纷纷向农场领导表示感谢。<br>2018年年末,回场省亲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郑家安、李振岭、刘宏伟、李克、刘向群、张淑华、于斯琴参加。会上确定了回场时间、方案、收费额度和省亲“四自”原则。即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担费用、自担风险。会后由胡晓林、张淑华、李静、陈桂琴开始征集照片、视频,整理归类。并且进行彩视、美篇的制作。一时间格农所有的知青群都是满满的互相间的祝福,缅怀先辈、军垦风彩,知青岁月回场省亲等内容,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张淑华、陈桂琴、金万成、于斯琴、李振岭、范茁蓊、郑家安、胡晓林等人发表美篇,彩视,近四十集,撰写文章50余篇。不仅宣传了农场,感恩农场,知青间也互相了解,增进友谊。<br>2019年4月14日鉴于农场系统改革,组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格尼河农场及党委班子人员调整,省亲筹备组再一次向场领导发出知青省亲汇报。<br>2019年5月6日,胡晓林、李振岭、张淑华、李静、于斯琴、刘宏伟在北京召开第二次筹备会,会上对省亲时间、庆祝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大会、主持人、大会发言人,联欢会、赠送第二故乡纪念品,制做知青50周年纪念章,重新报名及截止时间和安全责任等做了确定。<br>2019年7月20日,胡晓林、张淑华和孙吉颖对编辑的《知青省亲活动指南》进行了印刷。对知青下塌的宾馆、会议的场地、接送用的客车、纪念章和衣服、接风宴会的酒店都逐一检查落实情况。下午我们又去农场向领导汇报筹备进展。之后又到亚东镇祈福饭店定桌。<br>2019年8月1日,高春华从乌兰浩特专程来到阿荣旗协助胡晓林、马丽荣做前期工作。<br>2019年8月3日,张淑华、孙吉颖、吕珍、高影、宁淑坤、尹彦逊入住富程宾馆,启动接待程序。8月4日这天,知青们从各地陆续报到,董淑琴从上海来了,徐菊莉、李静从呼和浩特来了,刘忠芝从包头来了,金水花从贵阳来了,王洁从深圳来了,郑家安、顾丽君从太原来了,刘宏伟、于斯琴、乌云毕力格、刘向群等从北京来了,柳满志、品晓红从秦皇岛来了。邹进郭艳率阿里河十几人开车来了,孙桂秋、常媛杰、李宗顺前一天到格尼王淑荣家汇合,于8月4日按时报到。知青们从祖国各地来了。他们不辞辛苦,一路奔波,按时报到,令人欣慰。没报名的关容鑫、顾香莲、任凤琴、李克、王显晋也都来看望大家。大家见面久久凝视,相拥相抱,50年的思念、50年的牵挂化做激动的泪花,夺眶而出。当晚在万家灯火举行接风晚宴。胡晓林、张桂珍致欢迎词,柳洪志代表知青发言。蒋大文因事不能参加省亲活动,捎来一大堆奶糖为宴会增添了喜庆的气氛。<br>2019年8月5日,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全体知青将分别乘坐两台大客车,从兴安片和太平庄片回农场,兴安片进入5.7.8.9.10.4.2队,太平庄片走11.12.13.14.15.3队。中午十一点到二队集合。在这之前格尼河农场组织部门向各队发出通知,要求各队做好接待工作。这天天气也格外的好,天高云淡,空气清爽,青山点头,百鸟欢唱,都在欢迎知青回家。全体知青身穿红色T恤,佩戴纪念章,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br>兴安片客车来到5队时,李静眼里当年的5连,彻底变样了,旧貌换新颜,笔直的马路,宽阔的广场,崭新的住房,李树合队长请大家到家吃水果,并开车送李静到各户拜访老同志。大家想起当年,李静的父亲是走资派,被关押。李静大哥李北明1968年师范毕业来到格尼农场。母亲看到了格尼河农场对待知青好,1969年5月又把李北光、李静一块交给了格尼河农场。这个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当大客车来到八队时,八队老乡们夹道欢迎李玉洁、贾云明、季宝贤。有人问道“天津包子回来了吗”。听说没回来,许多人表示遗憾。七队是知青较多的连队,这次回来17人,知青们最想念的有任继云、门世贵几位老军官和乡亲们。在大家依依不舍话别时,周玉华的两名学生听说老师来了,开车赶来见面就抱住老师,眼泪夺眶而出。九队知青唐梦海身材愧悟,人高马大,夫妻二人一直没离开农场,唐梦海也是农场最火的队长之一。当来到四队时,大家眼前一亮,四队变的太美了,都感到震撼,像置身于花园之中,这就是小康社会,笔直的马路,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新房,供人休闲玩乐的广场和活动室,全队淹没在绿色垂柳之中,房前屋后百花盛开。这时人均收入5万元,生活富裕安康。同时在这里走出去的知青都很有成就,如郑家安、张桂珍、李北明、王洁、郭艳、阿尔坦桂、袁国华等,因为这里有位造就人材的朱化凤指挥员,大家都特别怀念他老人家。在去往太平庄片的车上,大家一面观赏风光,一面谈笑风生,高影清脆悦耳的歌声让知青们兴奋不已。十一队知青高春华在海拉尔看望老指挥员姜子文后来到阿荣旗协助筹备活动,一直没闲着。十三队知青王淑荣、孙林秋、费缓杰、李宗顺、孙吉山等人回队后,触景生情,当即给老连长王凯斌打电话致以问候,告诉老人家他回队了。十二队由于路状不好,原计划不去,可负责人乌云毕力格王淑荣看到十二队知青尹延逊焦急的样子,当即决定请十一队长开车领路,绕行进十二队,使尹延逊如愿以偿,见到了师傅莆富。十四队职工群众听说吕桂红、金万成、金水花、毕力格回来,全队热闹起来了,问长问短,迎接抱在一起,久久不松开,互相问有说不完的话。北京支边青年大李子,来时是如花似玉的姑娘,如今已是近八旬的古稀老人,见着吕桂红嚎淘大哭。15队的姜桂喜也是扎根农场的知青,靠勤劳致富,如今每年和儿子都种近四十垧地,每年春节,15队知青们从外地回来到他家吃杀猪菜。他早就盼着省亲知青的到来。三队柳洪志也是知青中出类拔萃的。不足二十岁就当上了农场党委常委,真是伯乐识马,慧眼识珠,当年刘玉山、任继云两位老前辈发现培养了这棵苗子。他离开农场后也是非常有出息。高影也是三队的娇娇者,能歌善舞,又写出一手锦绣文章。她和农场三队的亲人那才是鱼水深情。经常回来看望父老乡亲。单独开车去一队的邹进几位,回来感慨地说,一队变了,变富了,变美了,可是老同志也少了。<br>当全体知青来到二队时,董书记和机耕队的领导早已等候在这里。大家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上百台大型农业机械摆放整齐,错落有序。三台每台价值280万元的康迈因上挂着横幅,写着“热烈欢迎知识青年重回第二故乡”。乡亲们用水果、茶水接待知青。董书记和机耕队王书记代表全场在这里接待知青并与全体知青合影。<br>中午,我们在亚东镇祈福饭店举行了《隆重纪念格尼河农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大会》,大会由农场四队知 青、农场原广播员郭艳主持,农场党委副书记董旭光致欢迎辞(见全文)。邹世代表知青讲话(见全文),老领导王文太子女王彬发言祝贺,全体知青向农场赠送锦旗,胡晓林代青省亲知青接受农场赞助的2万元。大家对农场领导的关爱和王彬的到来爆以阵阵热烈掌声。接着由高影、尹延逊致省亲联欢开场祝词(见全文),并宣布联欢开始。大家兴高采烈,唱歌、跳舞异彩纷呈。李静、李淑梅、高影、郭艳、费缓杰跳起优美的舞蹈,高振海打了一路少林拳,范茁翁、李翠华朗诵自己创作的知青长诗。乌云毕力格、阿尔坦挂、郑家安、王岚、高影、李淑梅、闫延文、李静、郭艳都献上了歌曲。董旭光书记深受感染,也高歌一曲。乌兰浩特、鄂伦春旗知青们表演了合唱。在联欢中知青与场领导共同跳了两曲交谊舞,感情更近了。孙桂秋的独唱《见到你们格外亲》把联欢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都是在我爱格尼河农场的气氛中进行。联欢会后,大家来到军垦广场,与等候在那里的父老乡亲们见面、合影。<br>2019年8月6日,阿荣旗大雨,上午全体在富程宾馆餐厅进行《格尼河农场知识青年50周年座谈会》。会场悬挂大幅会标,大会由郑家安主持。郑家安年近七十,但风度不减当年。还是四十年前的样子,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流畅,他首先阐述了这次省亲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又介绍了各地知青活动的基本情况。胡晓林发言中,着重汇报了这次省亲的始末。孙吉颖向大家报告了资金收支情况。刘宏伟、柳洪志、王双金、张桂珍、王岚、邹进、李宗顺、乌云毕力格、孙桂秋等依次发言,大家高度赞扬了格尼河农场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伟大成就,深情缅怀了老一辈军垦战士卓著功勋和对知青的关爱,回顾了知青在农场锻炼成长的过程,大家都说格尼河农场知青最幸福,因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爱。<br>2019年8月6日下午,全体知青冒雨参观游览了阿荣旗王杰广场、知青石、东光村、景观大道。</div> 当年机关工作的部分知青 省亲活动组织者,知青胡小林 <h3>省亲组织者,知青郑家安,顾丽君妇夫</h3> <h3>省亲组织者,知青李振岭</h3> 省亲活动组织者知青,孙吉颖 <h3><br></h3> 省亲组织者,知青张淑华 <h3><br></h3> <h3>省亲活动组织者,知青李静</h3> <h3>任国刚系海二中下乡知青</h3> 五十年聚首感怀<br>春秋交替,日月轮回,五十年时光,瞬间飞逝。红尘往事,渐淡忘,唯有美好记忆,永留心间,难忘怀。<br>下乡五十年后的重聚,我们汇合到,曾经生活、经受锻炼的故乡,阿荣旗格尼河农场。眼前浮现起当年风华正茂的身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这片热土上,我们耕耘了几年、十几年,格尼河农场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青春。虽然,我们离开了几十年,我们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风俗人情,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深情,那样的眷恋。<br>做为知青一代,扶今追昔,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在当时中国历史背景下,为解决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吃饭难题,党和政府号召城镇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而我们勇敢面对现实,充分理解党和政府的困难,为国分忧,毅然离开家庭,离开城镇,奔赴广阔天地。我们这批青年是幸运的,我们选择了格尼河农场,农场接纳了我们。来到农场,更加荣幸的是,我们遇到的格尼河农场的开拓者,他们是一批朴实、无私、睿智、可亲、可敬的革命老前辈。(我们尊称他们老头)<br>在三队,我要特别感谢任继云、董凯曾两位前辈。他们在政治上,生活上,技能上无微不致地关怀、帮助,使我懂得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生产技能。在总场,我更要感谢老刘头、老周头、老黄头、老侯头等前辈,在他们提携、教导下,我成长进步很快。所以说,在人生旅途中你能遇到一位明智的领导,三生有幸。<br>在农场五年岁月里,通过艰苦生活和劳动的麽练,我们逐渐成熟起来,农场生活的阅历,是人生宝贵精神财富,终身受用。我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向曾经教导、帮助、支持过我的前辈、乡友致以崇高的敬礼!<br>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实践,影响之深、之众、之广,怎样评说都不过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味得到。可以骄傲地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壮举,可以写入人类迁徙史,在共和国国史中,必占重要一页。它是一座历史纪念碑,将永记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想当年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经岁月雕琢,已成花甲、古稀之年。叹!昨日少年今日老,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喜!改革开放,国富民强,人民安康,莫错过,夕阳无限好风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青春无悔,友谊万岁!<br>闲暇之余,琢磨一首五言小诗,写的很平淡,但,表达了我和我老伴的心意,献给众位乡友……<br> 格尼曾为客,悠悠五载情。<br> 乡村丘野闊,躬耕收获丰。<br> 浮云一别后,流水几十秋。<br> 诸事从头阅,华年秦港留。<br><br> 阿荣重聚首,互望两鬓霜。<br> 欢声忆往昔,相知情依旧。<br> 祝愿众乡友,暮景添锦绣。<br> 身心无烦忧,平安增福寿。<br> <br> 柳洪志 吕桂红<br><br> 己亥年六月三十日 十五连知青往事三字经<br> <br> 李 振 岭<br> <br><br> 大铺炕、煤油灯、<br> 蚊虫咬、跳蚤叮、<br> 黏馒头、难下咽、<br> 韭菜汤、没油腥。<br><br> 早分工、晚点名、<br> 杨指导、口音浓、<br> 安微话、让人蒙、<br> 张喜逮、蚯蚓、我的个乖乖…… <br> (张喜德,邱英)<br><br> 油灯下、读家书、<br> 泪湿巾、梦惊醒、<br> 思爹娘、念弟兄、<br> 假电报、很盛行。<br><br> 王排长、老贫农、<br> 忆过去、很动情、<br> 老聋头、大英雄、<br> 听不见、爱打听。<br><br> 霍小雨、信件多、<br> 无他事、尽哭穷、<br> 杜二皮、笑嘻嘻、<br> 庄河话、他第一。<br><br> 赵金奎、秃头顶、<br> 男宿舍、他打更、<br> 小歌本、随身带、<br> 边添柴、边哼哼。<br><br> 谭朴邹、是榜样、<br> 亦学长、亦弟兄、<br> 促膝谈、论短长、<br> 暖心头、今难忘。<br><br> 机务高、马倌王、<br> 木匠王、猪倌李、<br> 周杜张、是农工、<br> 赶牛车、李跃荣。<br><br> 陆海军、胃口好、<br> 按定量、吃不饱、<br> 指导员、亲关照、<br> 放开吃、我兜着。<br><br> 排气管、冒热气、<br> 煮土豆、蒸玉米、<br> 蓝工装、白手套、<br> 学技木、有出息。<br><br> 男帮女、接下垅、<br> 女帮男、洗衣衫、<br> 老帮小、磨锄镰、<br> 小帮老、卷旱烟。<br><br> 麦上场、活最忙、<br> 机轰呜、木杄扬、<br> 无昼夜、观天象、<br> 伙食硬、喝羊汤。<br><br> 二师兄、好脾气、<br> 好与坏、不言语、<br> 特工种、配雨具、<br> 偷着乐、猪倌李。<br><br> 青苹果、日渐红、<br> 情窦开、意朦胧、<br> 徐黄恋、修正果、<br> 其他人、都没成。<br><br> <br> 操场上、挂银幕、<br> 小板凳、一排排、<br> 嗑瓜子、莫吸烟<br> 三大战、打响了。<br> <br><br> 冬日里、是农闲、<br> 演出队、很抢眼、<br> 坐马车、各连串、<br> 忘回家、过大年。<br><br> 夜沉静、人影现、<br> 男往东、女往西、<br> 女蹲下、男站立、<br> 房山头、淅沥沥。<br><br> 哗啦啦、下雨啦、<br> 接着睡、不起啦、<br> 不上工、雨休啦、<br> 老天爷、谢谢啦。<br><br> 会议多、文件多、<br> 人到齐、先唱歌、<br> 阶级苦、不能忘、<br> 歌缠绵、泪潸然。<br><br> 女宿舍、最能作、<br> 忽而哭、忽而乐、<br> 总指挥、猜是谁、<br> 一条船、二人坐(打一丛字,暗指丛秀英。)<br><br> 曾山盟、六十年、<br> 曾海誓、一辈子、<br> 到如今、仅一人、<br> 姜桂喜、知青魂。<br><br>三大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三部电影。 尹彦逊从农场回来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写的非常好!<br>二号车的知青战友很活跃,淑荣大姐,比力格大哥为大家保驾护航,一路欢歌笑语,歌声此起彼伏,毕力格大哥,金水花姐,涂丽菊姐姐的歌声,柳红志大哥的诗朗诵……都令人难忘。<br>绣娘一路紧跟拍摄,血糖低,口含几快糖坚持为知青回各连队拍摄记实,绣娘辛苦了!<br>十二队碾知青尹彦逊已离别农场四十年,非常的渴望回十二队看看,只是行程没有十二队,淑荣大姐和毕力格大哥商量决定从十一队出发到十二队,由于司机对路线不熟,十一队的常浩队长开车引路,使尹彦逊圆了四十年回家的梦,看见了他的师傅和师娘,另一个师傅已经不在了……我们为彦逊高兴,也谢谢淑荣大姐,毕力格大哥为他做出的努力!<br>一路上感人肺腑的故事太多了! o <h3>天津知青窦志勇,孙庆瑞,趙志荣於2017年回场时在阿荣蒙古大营游玩</h3> 柴油灯<br>知青宿舍那盏拨亮油焾的柴油灯,<br>像久违的老朋友,<br>它见证了艰苦岁月的时光,<br>迎着晨曦,我们挥洒汗水辛勤劳作,<br>晚霞归来,借灯光用针挑出手中的刺芒,<br>疲惫的躺在炕上说笑着忘记了想家……<br><br>知青宿舍那盏点亮黑暗的柴油灯,<br>像老师亲切的眼睛,<br>它久久的鼓励和注视,<br>手捧书籍咀嚼书味的芳香,<br>废寝忘食坚持心中的梦想,<br>鼻孔熏黑浑然不知,<br>逗得姐妹们笑哈哈!<br><br>知青宿舍那盏尽情摇曳的柴油灯,<br>像不灭的红烛,<br>它照亮了憧憬和烯望,<br>农场早已告别没有电的日子,<br>家家四下通明,生活从此照亮!<br>柴油灯完成了使命,<br>却使我永生难忘……高影 <h3>胡小林,孙吉颖,顾香莲。回格尼河农场联系汇报知青省亲事宜。在农场军垦广场留影。</h3> <h3>格尼河农场十一队知青2018年到新疆旅游</h3> <h3>在京的知青在玉渊潭聚会</h3> <h3>杨淑华,刘影,孙吉颖,杨士学,哈继胜,胡小林2016年在阿荣旗东光村</h3> <h3>傻丫头日记</h3><h3> </h3><h3> 张春英</h3><h3> </h3><h3> 谢谢斯琴!。你曾记得我们从小第一次离开我们的父母离开我们的姊妹离开生养我们的故乡那一刻的心情,踏上我们人生命运转折的列车,开往我们人生的第二故乡!一路的心情无言表达,🤔我们很幸运,我们的命运很好!我们来到了格尼河农场的场部,几天后我们十三个人分到了七连,有刘忠芝、周玉华、马清凤、白玉香、于斯琴、张春英,苏力德、徐静哲王双金、杨双胜:庞道远、许维国,李枫。到了七连后,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第一任的指导员:任继云,他那么朴实慈祥和蔼可亲。刚到连队一切陌生,非常不适应,想家的心情很强烈劳动的第三天中午收工会回到宿舍,我们六个女生就开哭啦😭而且把屋门插上豪嚎啕大哭[流泪,]过一会听到任指导让我们开门,我们不开,后来没办法就把门打开了。开始他大声训斥我们,还拿起扫炕笤帚轻轻地打了我们每个人一下,吓唬我们,然后就像老父亲一样慈祥的哄我们,安慰我们,直到我们心情平静了,流着泪水笑啦!为了让我们更高兴,他决定明天让我们休息,放一天假,还告诉食堂给我们每个人煮几个鸡蛋,当时我们有点蒙,指导员笑了。他说傻丫头们。明天是端午节,放你们一天假,好好玩儿玩儿!我们高兴得围抱着任指导员,这就是我们第二故乡的老父亲!</h3> 不知流年的落差<br> ——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 <br> 作者——李静<br><br> 看,天边那一抹朝霞<br> 她 ,炫丽而色彩斑斓<br> 她,时而宁静,时而跃动<br> 演练着她的睿智与五彩缤纷的世界<br> <br>那是怎样的一种激情与豪迈<br> 拈一缕彩云,让爱走进<br> 掬一捧雅音,那优美的旋律与舞姿<br> 在巧手上缠绕,在臂膀肩流淌<br> 略过了你的唇边,落在了你的发捎<br>飞进了你的胸怀,融入了你的心田<br> <br>那是怎样的一种缠绵与激情的碰撞<br> 覆盖了尘世的繁华与暄嚣<br> 而让人世间如此美丽<br> 你我都是这个世界的主角<br> 都有似玉的年华<br> 不知流年的落差<br><br> 我们相逢在今生的篱下<br> 为期待中的故事<br> 拼尽一切的绽放<br> 我们在自己的故事里<br> 幸福着 快乐着<br><br> <br> <br> 格尼回忆录<br> 邹进<br>六九年六月二十日,我和同学们一起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格尼河农场分配到一连。当时的连长叫东野,指导员姓蓝,都是开发北大荒老兵。连队领导和乡亲们对我们知青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极大的关怀,把连队唯一的一栋砖房记给我们做食堂、宿舍。我抱着扎根农村,建设边疆,刻苦锻炼自己的决心,开始了我的农场知青生涯。<br>刚到连队,就赶上夏锄。早上四点多起床,晚上日落收工,手上磨出了血泡,腰酸腿痛。面对困难咬牙坚持,在老农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已经熟练掌握铲地技能,轻松的赶超他人,连队领导安排我当农工排长,就是铲地打头的。我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夏锄任务,受到领导和乡亲们的好评。<br>在所有农活中,最让我害怕的就是给谷子薅草,蹲着也不行,一会腿就麻了,弯腰也不行,时间一长两眼发黑,有时只能跪着顺垅沟往前爬。虽然不断改变姿势还是跟不上,乡亲们看我满头大汗狼狈样,都过来帮我薅上一段,我从内心感谢他们。<br>转眼来到秋天,连队安排我们护青。就是看着地里的苞米黄豆不要被周边的农村老乡偷走。我带着几个知青和年青队员,每人一匹马,一杆叫扁离弹的土枪。白天我们选地势高视野好的地方,一边烤着苞米,烧着黄豆,一边观察地里情况。经常会发现有大批的人涌进地里偷庄稼。这里面有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我们只能骑马驱赶。但从不伤害他们,朝天呜枪。有时抓到一些偷庄稼的妇女孩子,看到他们真的很困难,就把他们偷的苞米黄豆送给他们,放他们走,但还是会得罪很多人。<br>秋天地里的香瓜熟了,我们商量去偷瓜的办法,白天侦察好地形,每人从食堂拿一个面袋,天黑后悄悄来到瓜地。一人拿手电吸引看瓜老农,其它人进地摸瓜。每次都能一人装满一面袋香瓜,回来后也把香瓜分一些给女知青。我们队周边的瓜地较多,但每个瓜地我们只偷一次。越是不好偷的瓜地越要去,就是为了取乐。<br>进入十一月中旬,家家开始杀年猪,每家杀猪都请我们全体知青去吃肉。为了让我们每家都能吃到,老乡们把杀猪时间错开,每天只有一家杀猪,决不两家同一天杀,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吃到杀猎菜,这让我们既高兴又感动。<br>六九年的第一个春节,知青们都回家去探亲了,我留下看点没有回家。乡亲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家里拉我,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我。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乡亲们的热炕头吃的一日三餐。不管到谁家,第一件事就是让你脱鞋上炕,然把放在炕上的烟笸萝拿到跟前,给你卷上一根旱烟,问寒问暖拉起家长。大家怕我想家,三十晚上都来知青点陪我过年。连长东野也没有回家,特意留下来陪我,让我从内心感到无比温暖。记得有一次感冒发烧,卫生员孙显志把我接到他家,两口子细心照顾,每天打针吃药,关怀备至,还有很多家属大娘,经常过来帮我们洗衣服、被褥、缝缝补补,这一切让我终生难忘。<br>在知青们回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开始准备一年的烧柴,我们食堂也要准备。我和乡亲们一起赶马车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山里去拉榛柴,赶马车的刘大伯教我喂马、套车、赶车。我学会了赶四挂马车。也为食堂准备了充足烧柴。<br>冬天夜长,晚上闲得无事,到跟我们队一道之隔的山里屯村大车店去玩。有唱二人转的、说评书的、推牌九、打扑克的。手痒的时候也去赌一把,那时赌钱是以分、角计算,能赢到一元钱手气就不错了。没钱赌烟卷,滚来滚去最后烟卷都空的不能抽了。输掉一盒烟心痛好几天,我们队的北面有一座大山叫闫家大山,农闲的时候我背着土枪去山里打沙半鸡、野兔,总是空手而归看到了也不打不着,图个过打猎的瘾。<br>70年3月中旬,食堂炊事员叶师傅回南方探亲没有回来,领导安排我当食堂管理员兼做饭。早晚的饭好做,就是十几个知青吃饭。中午要给在地里干活的几十人做饭、送饭,一顿需一袋面粉,做二百多个馒头,为了让大家吃好,我细心研究面食的做法,在短时间掌握了做馒头的方法,受到大家好评,有一次连队羊倌金大伯感冒了没人放羊,我自报奋勇替他放了两天羊。为了让羊吃饱,我起早把二百多只羊赶到很远的收过的黄豆地里去放,体验了放羊的感受。<br>70年5月份,我被选入老中青领导班子,任副连长廉农工排长。每晚召集大家学习,安排第二天的生产任务,广大职工、家属及全体知青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给我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我虚心听取大家意见,力争把各项工作做的完美。当年被选为学毛著积极分子,我们队的高会计也把我的一些事经常写入农场小报。做的不够,荣誉没少得。<br>70年10月中旬,领导看我喜欢机械,让我进了机务排,学习开拖拉机。我们机组六人,我和张丙真师傅一班,鲁师傅和助手王福一班,康麦孙师傅和助手刘福奎,还有一个管机务的副连长孙化丛。一台东方红—54链轨拖拉机,一台90马力牵引康麦因。我师傅是农机排长,又是机组的车长。机组所有人对我特别关心爱护。张丙真师傅对我要求很严格,在机械原理及操作上认真教我,上车后几乎把所有的开车时间都让我操作,他在旁边指导。在生活也是关心备至。记得有一次夜班翻压青地,我开车师傅扶犁,炊事员为了省事,没做夜班饭,煮了一筐鸡蛋送来,吃完后我就胃痛,从那以后我就不想吃鸡蛋了。第二天师傅把炊事员一顿臭骂。早上又让我去他家喝小米粥养胃。在师傅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在我自己专研努力下,上车六个月后,师傅让我单独顶班,放心的把车交给我,当时农村机械就是农业的生命。当我开着拖拉机,牵引着康麦因在那一望无际的田野,看着麦浪滚滚颗粒归仓,那种喜悦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br>70年11月下旬,我们机组到周边的军马场,莫旗的宝龙泉大队等去脱黄豆。就是换工,他们给我们割黄豆干一些其它农活,我们给他们黄豆脱粒。当时周边的农村都没有机械,每到一处,都是杀猪宰羊热情招待,走时还要送们一些东西,如喂猪的草籽,一送就是十几麻袋。记得送我一面袋葵花籽,50斤全国粮票。这期间有幸认识了一些北京、天津、浙江的插队知表,他们和农场知青真是天地之别,无法比,我们当时挣工资,每月18.5元,除去吃饭,够买日常生活用品,他们太艰苦了。吃的、住的都不如我们。挣工分、轮流做饭,年底分到钱回家路费都不够,看到这些我就有一种幸福感。<br>70年12月中旬,我们机车去场修配厂检修、保养。这期间几乎把车全部拆开。组装时有些部位我师傅是不让别人碰的,象副机磁电机对火、组装变速箱,换主轴瓦片等,装关键部位有时都不让人看。但师傅对我从来都不保守,细心的给我讲每一个零部件的作用和机械原理。让我亲自动手操作,手把手的教我,通过这次检修学习,我对机车的内部结构和原理有了进一步了解,以后遇到很多复杂的机械故障自己都能排除。<br>71年夏天,农场组织全场职工蓝球赛,我们一连也组队参加,副连长孙化丛,我师傅张丙真都积极参加,我组织大家业余时间训练,虽然在比赛中技不如人,没有取得好名次,但大家还是乐在其中,兴奋不已。<br>五十年过去了,回忆当年太多的事在眼前浮现,记得有一次和东野连长开玩说,我想吃肉了,连长马上派人杀了只羊送到食堂。格尼下乡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领导广大职工家属对知青的关爱和帮助,一往情深。其次也学到了许多农业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我从不后悔去格尼下乡,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在格尼学到的许多知识,在我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得到了应用,这次有召集格尼相聚,让我怎能不动情,在想马上回到五十年没见的热土上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看看我想念的乡亲们哪些人还健在,期盼八月相见。<br><br><br><br><br> 邹 进<br>2019年3月31日<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