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画说路口分校读高一

Y·X·Y

<h3>1972年春在长沙二中初中毕业,当时的政策是年满16岁的下乡,未满的读高中,不看学习成绩,只凭户口本,哈哈!就这样走进了名校的高中</h3> <h3>遵循五·七指示,高一要去50公里外的农村路口分校,说是分校,即没校门也没有围墙,从2011年的卫星地图看还是当年的模样:1是教学楼,2是我们男生宿舍,3是食堂、开水房、澡堂的四合院,4是教工宿舍,5是我们平时游泳的水塘,6是“肚脐坪”学校最高的小山包,7是球场,8是小卖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活·</b></h1> <h3>每当从学校教工宿舍门口的收发室经过,都要去看看有没有家里寄来的信(那时候电话不好打)、黑板上汇单有没有自己的名字?16岁出门过这种集体生活,想必家人会挂念</h3> <h3>四合院的左边是水房澡堂,右边是食堂,一毛钱一张的餐票有3两饭一瓢菜,十天半个月难见到肉,碰上有好菜,如:油渣炒辣椒,白萝卜烧肉等,可以一顿吃掉3张餐票(现在还经常在家做萝卜烧肉吃),不过有些菜也吃烦了,如西葫芦,几十年后讲起都想吐</h3><h3>偶尔走路去5公里外的路口镇打牙祭,两毛四一盘的煎鸡蛋,四毛五一份的炒猪肝,那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学校边上小卖部的法饼和小花片也是我们平时的最爱</h3> <h3>男生宿舍其实是一排教室,背靠小山包“肚脐坪”,我们班就是西边这间,室内放了12张高低床,木板上垫稻草再铺上草席就可以睡了,20几个同学住在一起好不热闹,经常抓麻雀玩:上课前留一扇开着的窗,从窗台到室内沿途撒些剩饭,下课回来先关窗,然后进屋一顿乱捕,记得抓到的麻雀我给涂上黑色或彩色,想看它飞回去时同伴会有什么反应</h3><h3><br></h3> <h3>宿舍前面是一片种了辣椒的菜土,周边都不敢种黄瓜、西红柿等可生吃的瓜果,不过我们也有办法,学会了腌豆角,换季时还用垫床的稻草烧了一大盆辣椒吃</h3><h3>开门就看到那棵大樟树,那会,先看到几只喜鹊叼来树枝忙碌了好些天筑成了一个大鸟巢,后来来了两只乌鸦想霸占现成的窝,与喜鹊大战了一个多星期,最后喜鹊落败弃巢……亲眼见实了“鸦占鹊巢”</h3> <h3>离我们寝室一、二十步远的路边上那口山塘水库,是男生们天热时避暑游泳的好去处,最热的时候一天可以下水五、六次,从食堂打饭回来先跳到水里凉快一下,穿着湿裤衩吃饭完了又去泡一泡。好多同学在这里学会游泳、跳水</h3> <h3>游泳时看到水塘边有个翠鸟的窝(是一个洞),想着晚上等鸟归巢后来抓,洞在陡壁中间,上下都够不着,只好将寝室的门卸下当船使,洞口很小,充满魚腥臭,听到里面有鸟叫,好兴奋,找来工具挖大洞口手臂全伸进去才够到,可能是大鸟听到动静早飞走了,掏到7只雏鸟……它们真能吃,而且只吃魚,可忙坏了我们……还是有两、三只饿死了,剩下的羽毛丰满后陆续放飞了,只是心里还在牵挂着它们能否自己捉到魚。现在想来也是,它们本来有鸟爸妈照顾的,我们却插一扛子,回头还担心……唉!这可能就是青春!不讲道理的青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学习·</b></h1><h3></h3> <h3>分校的教学楼,楼上是女生宿舍,一楼有八间教室,那年正赶上“右倾回潮”,重拾“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学习氛围浓厚,很早起来晨跑,早读,整天的课后还有晚自习</h3> <h3><br></h3><h3>农村供电不正常,每个人都用墨水瓶改造一盏煤油灯,当夜幕降临,每张小桌角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照亮了整个教室,那场景还历历在目<br></h3> <h3>经常有各科难题考试竞赛。有天晚自习后同学搞卫生没撮箕就去教师那边的收发室拿了一把,发现有张油印纸,印出来一看就是过几天要考的数学竞赛试卷,窃喜……题目真是难,几天一起琢磨下来仍有一两道大题没有头绪,只能去找在分校劳动改造教数学的,考试那天我班男同学们早早的交了卷,前几名的好成绩都在我们班,引起出题老师的极大怀疑,说自己做一遍也要半小时,我们这又快又好不可能,但又找不到原由,如是一个个找我们谈,之前我们己攻守同盟,打死都不说,最后一直成为这些老师们的一个迷</h3> <h3>路口分校一年的学习,养成了好的习惯,打下了牢实的基础,在恢复高考后,我们班有一半以上考取了大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劳动·</b></h1><h3><b><br></b></h3><h3>每周有一天劳动,一般是在学校开荒植树、担粪浇菜等,幸运的话帮厨是最好的活,自己吃得好,还可在窗口帮要好的同学多打点菜。</h3><h3>有次劳动是去一公里外的金江河挑沙回学校,平时很少挑担,不会换肩,短时间挑重的还可以,距离远了,肩膀越来越痛,虽然用箢箕装的沙路上已经撒掉不少,还是不行,正好有个同学和我一样,于是将两担合在一起,轮流着才挑回来</h3> <h3>农忙的时候也去周边村子帮忙干农活,累是累点,不过有免费的中餐和晚饭吃,农村潦过的大锅饭好吃,同学回来说起,有的一餐吃了九碗以上</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老师·</b></h1><h3><b><br></b></h3><h3>班主任蔡老师,样子看上去像父辈,却把我们这群懵懂的孩子当朋友,尊重每个学生。最有代表的事是他在监考时,经常一脚迈出教室门又突然回头,所有考生的舞弊小动作一目了然,但从不当众指责。在后来成为教师的我也时常提醒自己对学生尽可能好一点,人与人没有高低贵贱,应该相互尊重</h3> <h3>花丛中的就是我们尊敬的班主任蔡杰老师</h3> <h3>还记得:</h3><h3>帅气睿智的赵老师将本来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讲得有声有色,随时提问的教学手段让你不敢打瞌睡</h3><h3>能写会画、多才多艺的范老师在农基课上讲土壤的“团粒结构”……</h3><h3>化学张老师教我们用停顿压韵来背金属活动顺序“钾钙钠镁铝锌 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现在都没忘记</h3><h3>温文尔雅的英语顾老师</h3><h3>还有能徒手画圆的数学老师刘寿爹……</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h1> <h3>回过几次路口分校,2012年学生宿舍还在,四合院正在拆,2016年就只剩下教学楼老建筑了。还好,记忆还在……</h3> <h3>早几天又到路口的金江河畔踏春,景色很美,河边的杉树长得老高,田也没种水稻而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草皮,再也不用插秧扮禾了</h3> <h3>一群羊自由自在地啃吃着青草,好一派田园风光</h3> <h3>2012年来路口分校经过金江河,看到水很脏且几乎干枯,在河长制治理下,现在的金江河又恢复了以前的清澈,那时候天热的周末经常来这里游泳</h3> <h3>河滩边的菜土里盛开着各色鲜花</h3> <h3>徒步在乡间小路,仿佛又回到40几年前</h3> <h3>空旷的田野,物是人非,只能跟牛说声:“bye bye!下次还会来”</h3><h3><br></h3><h3><br></h3> <h3>16岁,正青春,一起生活整一年,有太多的故事。虽然记录的只是当时的点滴,或许过十年、二十年回头看时还能幸福地想起那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h3><h3>退休后学画水彩快三年了,现习惯形象思维,画得还轻松,写起来费劲,好在如今的网络自媒体平台可随时修改添加,也欢迎路口分校的同学们留言(留言更精彩)追忆我们的青春岁月……</h3> <h3>耳旁总是回响那支歌,那支难忘的歌,那支还能拨动我们心弦的歌……分校之歌: 晚霞映红了天空, 鸟儿在枝头低声地歌唱。 微风从田野轻轻吹来, 我的心儿多感自豪。 啊,分校!啊,分校! 在这美妙宁静的夜晚, 我想念你啊亲爱的分校。 那儿有我们开辟的水塘, 还有那梯田层层遍山。 杉树竹林排列成行, ‘五七指示’永放光芒。 啊,分校!啊,分校! 在这小小的煤油灯下, 教育革命谱写新章。<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