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小木子

<h3>  偶然间听书听到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听到了几句话觉得很不错,谈谈自己的感受:</h3> <h3>  </h3><h3> <b style="font-style: italic;">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b>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很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反应出来的问题,其实根源在其成长的早期。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天的社会是家喻户晓的。但很多时候我们还只是停留在了觉得它很重要,却不会为它做什么的这一层面上。人们在成年以后的行为表现我们总能在其童年寻到根源。孩子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不被我们所重视,正是因为它的滞后反应,让我们不能发现,没有亲眼目睹的我们就不会焦虑担忧,而当我们亲眼目睹到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异常表现时,我们却总责怪孩子。是我们缺乏了前瞻性的教育眼光,是我们没有从潜意识里重视早期教育。就像我们虽然 知道死亡很害怕,但我们却不能由衷地敬畏死亡一样。</h3> <h3>  </h3><h3><font color="#010101"> <b><i> 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成年人造成的。</i></b>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孩子小的时候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么忙着努力挣钱,奔波生计而忽视孩子;要么各种将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成是自己人生的延续;要么就是把孩子当成无知的个体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早期个体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回应,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安全感,导致孩子心理的不健康发展,等到青少年时期这些问题逐一通过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现,父母们就开始抱怨,孩子不懂他们的辛苦,孩子不听话……总之是一系列责怪抱怨的话语,殊不知这一切的果还是成年人自己种下的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之前看东野圭吾先生的著作《仿徨之刃》时,我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去处置那些"十恶不赦"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书中所描述的当时的日本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没有刑事责任总是让这些人逍遥法外,而受害人及其家属却要生活在永远的痛苦当中,他们不能报仇泄愤,不能将凶手绳之以法。法律总是在保护凶手,受害人只能忍受仇恨的折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处置上加大对监护人的惩罚力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b><i>人性的教育重于智力的教育。</i></b>一提到早期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智力开发,各种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大家总是能准确的捕捉到并迅速的做出反应。而对其人性的教育,性格的形成,习惯的养成我们总是漠视的。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比较追名逐利的,对于那些短期可以显现出来,并且能量化了来衡量的东西,我们总会格外在乎,过分注重。而对于那些内化的,无法量化了来衡量的东西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去忽视它。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相信,但性格决定命运就很难说了。毕竟知识还可以通过纸张大小的试卷测出来,性格或许盖棺才能有定论。其实人性是根基,智力是装饰,根基不稳固,再漂亮的装饰也都无用武之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b><i><font color="#ed2308">教育之大,可包罗万物;教育之深,无可见之底;教育之精,难容毫厘之差。还希望我们在教育上能慎之又慎。</font></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