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象一梵天净土 登攀金顶

江边

<h3>  爬山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心态决定了一切,人生,也是一样。但当你爬到了山顶的那一刻时,你却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之感,才会拥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挑战,登上山顶,你就成功地赢了自己。</h3><h3> 梵净山号称中国的第五大佛教名山,位于贵州铜仁地区中部,是中国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系武陵山脉主峰,老金顶海拔2494米,红云金顶(新金顶)海拔2336米。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h3><h3> 为庆祝获此殊荣,贵州省对湖南等几省游客提供优惠免门票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我立马决定赶上好日子征服这座高山,2018年的7月8日,坐高铁踏上了攀登金顶行程。.</h3> <h3>  高铁两个小时即到铜仁南站,从这里转车去江口然后再转车去东线入口坐缆车上山。另外有一条所谓西线即印江入口,那边全程得爬山。据说14年起印江山路遭遇地质灾害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封闭状态。在这里遇到一位长沙驴友,两人一拍即合,一起爬山路上有了一个伴。</h3> <h3>  到达景区大门打听情况,时间巳是下午,山上不能过夜,决定明早进山,凭身份证进门即可,手机上买好明天的缆车即观光车票计180元,各地景区都是这个套路,门票可以优惠但缆车观光车的钱一分也不能少,想节约自己走的话,那路程一般都有上十公里,路上也没什么景色,请你耗时间耗体力吧。景区大门附近的标志石留影。</h3> <h3>  "梵天净土,弥勒道场",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梵净乃佛教净地,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它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并且是唯一的弥勒佛道场,与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娥眉山的普贤道场、九华山的地藏王道场、普陀山的观音道场齐名天下。</h3> <h3>  东线(江口)景区的大门,古色古香。从这边上山有两种方式,一是乘观光车缆车,再步行一段到蘑菇石,约时1小时,可以从缆车俯瞰群山峰峦叠翠。二是徒步上山,约时4小时可到达蘑菇石,一路上可亲水涉溪,挑战自我。选择的是缆车上山,到山顶后还要爬新老两个金顶呢,到那里再挑战自我吧。</h3> <h3>  在景区大门附近梵街找好宾馆住宿。下午还有时间,向店家打听到附近有亚木沟和寨沙侗寨值得一看。</h3><h3> 亚木沟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境内的太平河岸边,毗邻梵净山,是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重点卫星景点,号称贵州第一沟。</h3> <h3>  据记载,亚木沟在唐代以前名为“鬼谷”,又叫“隐龙沟”,后因谷中长出一株神树,似石似木,通体碧透,花有异香,能驱邪治病,食其果实,可使多年未育的夫妇得子,引得远近无数土民对其顶礼膜拜,取名为“亚木”,在古土家语里就是“树神”的意思,因而得名“亚木沟”,一直沿用至今。</h3> <h3>  亚木沟总长50公里,沟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7°C左右,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无愧于天然氧吧的美誉,绝对是探险、觅奇、寻幽及休闲养生的绝佳之地,曾有诗人写下“冬暖夏凉神仙府,山清水秀亚木沟”的赞语。山上物种丰富,有金丝猴、猕猴、林麝、黑熊、穿山甲、红腹锦鸡、虎斑碟等珍稀动物,有楠木、红豆衫、桫椤、珙桐(鸽子花)等世界珍稀树种。</h3> <h3>  沟里的水清澈见底,四季常流,山泉叮咚,飞瀑扬花,山麻鱼、角角鱼、大鲵(娃娃鱼)、胡子蛙等在此繁衍生息;沟中奇石各异,五彩缤纷,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栩栩如生。</h3> <h3>  据说沟中进去纵深有三公里,沟内有鬼谷传说、逃婚遗迹、夫妻石、百兽饮涧、寻夫桥、擒匪岩、浴妃池、聚龙潭等诸多景点所在。由于时间有限,就没有再进去了,留下小小的遗憾。沟口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h3> <h3>  景区旁的太平河自然风光,可以漂流,主要以姿态各异的山、古树林木以及田园风光组成,其特色为探险、野趣等。太平河水湍急,但多为浅滩,有惊无险。漂流途中,有“三星伴月”、“三狮拜象”等山体奇观可供观赏。</h3> <h3>  清澈透底,清流潺潺的太平河水缓缓流向远处,河岸两旁青山绿水,宛如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村水墨画,美得不要不要。</h3> <h3>  在河边的卵石滩上小憩。沿河麻柳成荫,浅滩卵石相映成趣,每一处、每一段,景色各异,迷人壮观。河床不平且弯曲,水流湍急时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发出大小不一的哗啦声,犹如美妙的交响乐。</h3> <h3>  梵净山寨沙侗寨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景区大门3公里,寨门、广场、钟鼓楼、农家乐、64栋二层吊脚楼为该寨的典型建筑。寨沙处于神奇的梵净山山麓,清澈的太平河从门前缓缓流过,河畔古树参天。整个寨子青山环抱,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 ,犹如世外桃源。</h3> <h3>  寨沙本意为河(沙)滩地。据说,本为沙寨,当地人都习惯将寨字放前,久之则成寨沙。清清太平河边,古朴隽秀的风情侗寨怡然安闲。</h3> <h3>  整个侗寨按照庭院式错落布局,侗家农户以石板巷道和流水景致相连,融入侗族文化元素的侗寨建筑风格特点,与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金佛殿遥相呼应,浑然一体。</h3> <h3>  在广场上有一鼓楼高耸入云,高达19层,名为“道德踩歌堂”&nbsp;,里面摆放着许多长凳,这里应是村民休闲议事的地方。鼓楼是侗族的标志,纯木结构,是不用铁钉的建筑,可见侗族人民的建筑工艺非常高超。</h3> <h3>  侗族歌堂为寨中侗族歌舞的表演场所,每天晚上有演出,需购票观赏。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惜时间不对无法聆听了。</h3> <h3>  全寨每家每户均是民宿,典型的侗家建筑,全为两层木质吊脚楼。楼前高高的柱子上钉着几根带皮的木条,上面吊着几个写有店名的小簸箕,还有随风摇曳的灯笼。</h3> <h3>  寨后的踩歌堂为重大节日活动时寨子举行集会的地方,目前又在进行装修,看样子将建成一个实景剧场。“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侗寨中的实景剧一定会给观众带来一场绝美的艺术体验。</h3> <h3>  每户门前都立有写着格言警句的木质标牌,围着栅栏,栅栏旁或栽果树,或养花草,或种瓜果,一到春夏,蜂飞蝶舞,鸟啭虫鸣,花香果甜。造型独特的景观路灯,便民公厕,为这个古老的山村注入了现代化元素。虚虚实实,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休闲,绘就了一幅风情万种的奇妙图画。</h3> <h3>  太平河上的风雨桥,经过风雨桥进入佛教文化园景区,贵州省的重点项目,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培养精神修炼境界的地方,一个领悟人生价值的地方。让信众和游客将修行、礼佛、休闲与游玩观光融为一体,景区以金佛殿为中心,将整个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囊括在佛法的照耀之下。</h3> <h3>  佛教文化苑项目,穿过广场,迎面大片草坪,踏入佛之极乐——梵天净土。矗立在视平线之上的这组宏伟的建筑群就是梵净山弥勒主道场——大金佛寺。</h3> <h3>  大金佛寺,未来佛弥勒世界,即色界四重天——兜率天。兜率为梵语音译,意译为知足、喜足、妙足等。兜率天宫,金瓦、金柱,四面环水,背靠山峦瀑布,面向太平河,坐落于三层汉白玉雕琢的须弥座之上,气势恢宏,无比神圣庄严。</h3> <h3>  寺旁以布袋和尚为形象的弥勒造像,笑口常开,显示了积极乐观,无忧无虑,和蔼可亲。大肚皤腹,显示了大度宽容,与人为善。轻松自在,显示了他平民化的身份,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体现人间弥勒、人间佛教的精神。</h3> <h3>  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其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 </h3><h3> 为避开人流,尽量赶早6点半开山门即进去,排队的人还只有十来人,又抽空到山门前再留影一张,与昨天下午的做一个对比。早上看上去天上有云,据保安说那上面山顶很可能都是云雾,往往晴天上午都雾气蒙蒙的。</h3> <h3>  早上第一批乘坐景区观光车10公里,然后坐缆车上山,省掉了爬万步云梯中的六千步。全长3500米的索道,落差达1182米。不止让你有腾云驾雾似佛成仙之感,犹如飞踏在烟波浩渺的天路之上,层峦叠翠的山林尽收眼底,屏住呼吸似乎可以听到溪流禽鸟的低语萦绕耳边。还能让你开阔视野,欣赏到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h3> <h3>  到达缆车上站,此处海拔2000米,后面去各景点大约还有三千个台阶,做好思想准备爬山吧。美中不足的是果如保安所言,到达这里时就巳经是大雾茫茫了,还好视线还有个百十米,不然还真怕看不见路跌落悬岩之下呢。</h3> <h3>  到此处后看导游图,山顶部分主要有四个景点,蘑菇石、老金顶、红云金顶、承恩寺,看路线及时间,两人决定全跑到,由于山道狭窄且多处为单行道,按图示我们从右边爬先去蘑菇石。</h3> <h3>  梵净山为解决山道安全形成山顶大环线,2011年起新增设一条木栈道,由索道上站直达蘑菇石,在山背的森林中行走,多一条通道为游客分流,即避免了拥挤,还能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同时这条路还比较近,为游客节省了时间。我们看到早上山上的工作人员都从这边走,所以我们也选择从木栈道上山。</h3> <h3>  这条木栈道尽管不到一公里长,但与平常山中的漫游木栈道相差很大,完全是很陡走直线爬山,还只爬了几百个台阶就巳经是头冒大汗、气喘嘘嘘了。好在沿途有各种植物观赏,没隔多远就有休息平台。</h3> <h3>  到达蘑菇石观光台,T恤都汗湿了。“万卷书崖”便赫然映入眼帘。整座山体都是层层叠叠、堆砌有序的页岩,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宏伟,人称“万卷书”。万卷书是梵净六大奇观之一,早已闻名于世。古人有诗赞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赋予此景人文的光辉。此时也是浓雾迷漫,疲惫中夹着兴奋.,马上就可以看到蘑菇石了。</h3> <h3>  下载一张清晰万卷书图,远看“万卷书”,由水平状岩层叠成的书,还显示出破旧的页面,一如古旧书籍,好象是常被人翻阅,难免出现破损情况,故更给人古旧书籍感。“万卷书”呈宝塔型排列,又像是由书籍叠成的诸多高楼大厦。远远观望,书籍高楼林立,一摞紧挨一摞,而摞与摞之间又保留着天然的缝隙,就如读书人,应忙乱翻找书,没将书堆摞好,而留见书籍间的空隙。平时堆垒书,堆得不整齐,有可能倒下来。但万卷书不必担心会倒下来,万卷书一如城市里的高楼,地基扎实着呢。不过也有些“书籍”倒塌了下来,见之一摞的上半截已经折断,靠在另一摞书籍上,摇摇欲坠,险象万生,令人啧啧叹奇。</h3> <h3>  往前走到万卷书山口即看到了蘑菇石。</h3><h3> 蘑菇石 紧邻万卷书,一方岩石屹立于崖边,高十余米,上大下小,形如蘑菇,因此而得名。观其状,此石大有一触即倾之势,奇险异常,然而它却顶天立地,稳稳站立了若干万年。从远古的碧浪净海,慢慢爬到海拔两千多米的仙境云端。光阴万千沧海桑田,却从未放手。面对年月深渊,坚贞不渝。是一块爱情之石。</h3> <h3>  这就是蘑菇石。蘑菇石,石如其名,高约十米,上大下小,形似蘑菇。得佛家“平常心”之真谛,历10亿年屹立不倒。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各色各样的艺术杰作。现在蘑菇石作为梵净山标志性代表形象,已经走向全世界为世人熟知。</h3> <h3>  翻天印,位于蘑菇石对面。这处山崖的顶端平铺着一面石台,一块巨石恰如一方巨印倒置于平台之上,人称“翻天印”。自古便有仕途求官之人为祈如愿,在此叩拜。此石高约3米,上大下小,顶部为2米见方平台,下部最小处仅有二人合抱大小,近看似一朵巨型平菇,远观如一枚朝天大印。</h3> <h3>  大雾茫茫中的老鹰岩、红云金顶。梵淨山多雾,世称禅雾,为天下绝版。雾起处无论季节,不管晦明,來无定向,去无定时,一切无意无心,一切自在自然。千奇百怪,尽在一瞬。明神宗內弟李颖因梵山之雾醍醐灌顶,因梵山之雾得道飞升。</h3> <h3>  蘑菇石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还因为它奇特的外貌,而且当你走近时,更加感觉到它的神奇,它身上散发出的古老气息,一片一片堆积的石片,像是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的完美雕塑。</h3> <h3>  蘑菇石海拔标志处,2318米,这个高度在此山中算第四高点吧。一般中国的名山都有一个金顶,但梵净山却有3个金顶,最高为凤凰金顶,海拔2572米,老金顶海拔2494米,红云金顶(新金顶)2336米。凤凰金顶在印江景区,道路太过崎岖尚未开放游人登顶,新老金顶与蘑菇石崖群基本在一起,体力稍好的人都以攀上这三处为荣。</h3> <h3>  从蘑菇石下来往老金顶方向走,这一边山路还不是那么陡峭,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能是觉得上山时体力巳消耗差不多,下山时巳没劲所以觉得更累吧。其实我觉得还是上山难,毕竟上山时将身体往上提时要克服重力做功,消耗体能更多。下山时主要把握身体平衡即行,重力还可帮助做功,腿只要机械式的往下迈就行了。</h3> <h3>  在蘑菇石群的靠北面,一只神态逼真的老鹰,炯炯有神的守护在万卷书旁,是梵净山经书的守护神。在天空中,老鹰可以称之为霸王。锐利的眼神,强壮的翅膀,锋利的脚爪,这便是翱翔于天际之间的雄鹰。</h3> <h3>  翻天印下面有一道石墙围住的地方,叫“九皇洞”,前后垒石为墙,上面盖石板为瓦,中间供奉着九皇娘神像。这个地方原先有房子,后来毁于战乱。</h3> <h3>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神宗皇帝的第九个妃子看破红尘,来到梵净山修行,人称九皇娘娘,这里就是九皇娘娘最后修行肉身成圣的地方。九皇妃走时留在宫中的小太子来找他母亲,在山下形成了“太子石”。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br></h3> <h3>  另一角度看老鹰岩,山巅一方巨石矗立,如一只伸颈傲视、展翅欲飞的天鹰。老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一般可活七十多岁,但在四十多岁时会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事情,它们的喙已经长到胸口啦,脚爪也太长抓不到猎物,羽毛很长也会使它飞不快,所以它必须要经过一个十分残酷的考验,要把喙在石头上磨短然后再用喙把脚趾上的指甲全拔掉,然后再把羽毛拔一些。这样他就能活到七十岁了。</h3> <h3>  思过崖,在两个高峻的山崖间,两壁如削,仅能容一人穿行。传说佛家修炼弟子,若犯佛忌则被罚在此思过以悟其道。其实这就是万卷书的一道山缝,这是从山头转到下面来了。</h3> <h3>  梵净山以山石奇秀著称,各种形状的奇异怪石比比皆是,此处可叫"天狗相亲"吧,两侧岩石各自独立又互相贴近,有鼻子有眼维妙维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下载一张老金顶全景照。老金顶古称 “月镜山” , 是因为此山岩石有 “月镜” 现象产生。 据史书记载,风清月白之夜,人们在老金顶每取一面石板,都可以照出自己清晰的影像。后人虽无验证者,但老金顶岩石化学成分纯净、石质坚硬而细腻,在特定的空气和光线条件下,产生“月镜”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月镜”为梵净山所特有,便让人不得不对梵净山的灵异而无比地崇敬和钦佩。</h3> <h3>  梵净山山形复杂,环境多变,由此形成了全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基地。根据科考资料,区内现有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31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有珙桐林、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等44个不同的森林类型。</h3> <h3>  雾气蒙蒙中若隐若现的老金顶变得朦胧而奇幻,山脚树木青翠,山顶云雾缭绕,互为点缀,相互衬映,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山静静的立在那里,雾从山里孕育、生成,贴着山,傍着山,牵侥着山,心心念念,依依不舍,不离不弃。天公作美,雾中登山,这种境界在登山活动中是可遇不可求。</h3> <h3>  在山的景色中攀登,此处巳达海拔2200米巳上,但梵净山的植被四季不败,2000米巳上是落叶阔叶林带,今天尽管雾气重重,远处一点的景色就看不到,但行走在山中,仍能感觉森林气息阵阵扑鼻。原始森林里栖息着多种频临灭绝的国家保护动物,如:黔金丝猴、藏酋猴、云豹、苏门羚、黑熊等。其中黔金丝猴被誉为“地球的独生子”,仅存800余只,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h3> <h3>  通往老金顶的铁链石阶山道,当然这只是8000台阶的一小段,比起从"零步″到"6000步"的索道以下登山道来说,这一点点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h3> <h3>  整个山路并不是那么简单好爬,有段路在爬的时候非常的陡峭,需要游客顺着的锁链,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而且要专心致志,不能走神,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落悬崖。</h3> <h3>  陡峭的崖壁,陡峭的台阶,爬到一半,累不累?想不想放弃?尽管无时不刻有想停下来的感觉,但我想你心中也一定有个声音在呼唤,加油吧!加油!顶峰的美景在等着你,你值得大喊一声,我来啦!</h3> <h3>  燃灯殿下的果然古寺为一处明朝时遗留下来的寺庙残体,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历史沧桑中显示着浩瀚宇宙中个体事物的微不足道。</h3> <h3>  据说,果然寺供奉的是得日月灵气、佛光庇护的“果然兽”。《山海经》云:“果然兽似猕猴,以名自呼。”如此看来,也许就是沾了佛气的黔金丝猴。</h3> <h3>  穿过一座岩,离山顶又进了一步,但抬头一看,金顶仍在大雾芒茫之中,也算是老天爷对我的开恩,云山雾罩的美景让我看个遍。简单,是一种大美。云雾,体现了深度,同样也是一种炫美。</h3> <h3>  栏杆外边即是绝壁深崖,只是外边大雾茫茫,反正也看不到下边,走在上面就少了些畏惧之感,当然我并不恐高,不做危险动作,正经八板的站在栏杆边摆姿还是可以的。</h3> <h3>  终于爬上了老金顶,标志牌旁留影是免不了的,重要的是征服了顶峰,战胜了自己。不断攀登、永无止境就是一种精神,当你每登山一个高峰,环看“众山小”就是一种感觉,今天也不例外。</h3> <h3>  山顶的燃灯殿,地方太小,只有一间房子,又一次钦佩古人的信仰执着精神,据说山顶上的寺庙要防风,瓦都是铁瓦,前要有挡风墙,后要有山岩顶托,这个小小的燃灯殿都做到了。</h3> <h3>  燃灯殿大门紧闭,据说里面供奉燃灯古佛。燃灯古佛属过去佛之一,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因此又被称作定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h3> <h3>  从老金顶下山路过般若泉,这个名字的泉很多佛教名山都有。"般(音波)若”一词為梵語的译音,意為智慧。在历史上,般若泉被佛家尊為“圣水”。</h3> <h3>  老金顶的下山路,走这边下到拜佛台,可与上山人群错开,更陡也更短,完全为水泥柱打入山体搭建之路,使上下山形成了一个环圈,即算这样,人流量与山体大小的矛盾还是不能根本解决,只好釆取每天上山限流的办法。</h3> <h3>  途中路过万名洞,相传在明朝初期即有四海信众竞相来此朝拜,看看四周,里面什么也没有,不知过去供奉的什么神。此洞与九皇洞分别处于老金顶山体的两边,即是称之为洞,按九皇洞的类似规则,应该供奉的是一位对广大老百姓都能有帮助的某一位修成了仙的人物。</h3> <h3>  下山途中某处观景台,仍处于浓雾之中,远处的新金顶隐若可见,游人还不多,头上汗水直冒,征途的喜悦不言而喻,爬山的乐趣只有亲历者才能完全体味。</h3> <h3>  从老金顶经拜佛台下到了普渡广场,在拜佛台时巳可看到山路上的人流,所以没有多停留。山顶的普渡广场是游客休整、准备攀登新老金顶的起始点。待我从老金顶下来时,广场上巳人滿为患了。梵净山登山道狭窄,为保证游客安全,旅游旺季上山限额人数为8000人,据说特别是节假日,每天到10点左右就客满关大门只出不进了。为避人流,我们又马不停蹄又开始了红云金顶的攀登。</h3> <h3>  开始向新金顶冲击,路旁的铁链上挂满了同心锁、长命锁、全家福锁,各位游客和信众将自己的愿望通过锁这种封闭形的器具其作用加以夸张延伸,锁住这些无形的心愿,挂在各名山大川有佛祖环绕的铁链上加以见证和保佑,这也成为了名胜古迹中的一种景观。</h3> <h3>  征途中的小憩,山路弯弯,前有顶峰。红云金顶拔地而起,垂直高差有近百米,几乎九十度的路,我们空手爬尚觉得一不小心就会成千古恨,古人过去也没有什么机械,这上面的庙也好,桥也好,其建筑材料完全是人工一砖一瓦背上去的,还有一些比如说建桥用的大石块,几个人都抬不动的,他们怎么弄上去的呢?</h3> <h3>  下载的红云金顶全景图。引人入胜的红云金顶,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h3> <h3>  登红云金顶之路,从北坡山麓而上,绕到西侧绝壁,抓铁链直达峰顶。行至山腰“灵官岩”,奇险始生。若是茫茫雾天,无边海阔,如蹈空行;如遇晴空万里,万丈深渊,不敢移步。意不专心不静者,难免惊慌失措。至“顶胸石”,一幅巨石横空覆压,横阻于前,人须贴石穿缝而上。</h3> <h3>  沿右侧山路而上,壁立的石崖上凿有石梯,并有铁索供人攀援登峰。有些路段几近垂直,甚至没有石梯,只凿着几处浅短的凹穴,很考验登峰者的胆量。新金顶的险要是建立在徒峭的山岩上再拔顶而起,可谓险上加险,峭上加峭,这样的境地,真可谓天下笫一雄伟。</h3> <h3>  下载从老金顶看新金顶全景图。孤峰一柱如同竖起大拇指,虽然排行第三,但是由于是孤峰兀立,直指苍穹,峰顶还有两间佛殿存在,人们登梵净山一般至少也会登一个新金顶并为此而感到自豪。</h3> <h3>  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随时都会掉下去的样子,上亿年了立在那儿,不掉下去算是一种报恩吗?佛教中的恩有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不知这块石头报哪一种恩?可以认为"德"就是恩吧。</h3> <h3>  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外方砌石墙,有岩浆泉水涌出,属上新金顶时的半山朝拜之处。狭小局促的空间,供奉着观音保平安,可以包纳世界的感觉在此凝固。</h3> <h3>  洞为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h3> <h3>  铁链、石阶一级又一级,前人已砌好,我们拾阶而上,今天巳经是第三回合了,世人在前人砌好的石阶上走过,石阶的尽头就是山的顶峰,今天我们登三个顶峰,在别的山上只能说上上下下上了三个山头吧,但在梵净山这里,我们却上了两个金顶,感觉梵净山不一样,人生的意义也不一样。</h3> <h3>  倘非手中金刀利,谁劈双峰对峙雄。玉帝掏金刀劈的红云金顶,看两侧石壁的光滑整齐,可想而知玉帝金刀之锋利了。行在古时,天人结合,令人惊赞不已。</h3> <h3>  金刀峡一线天,一道幽暗的峡壁,两块巨石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通道供人穿行,阳光透过一线天,犹如一块斧头将巨石从中劈开,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h3> <h3>  红云金顶上半部分被一道缝隙劈开了两半,左右两边各建一座寺庙,中间仅一座天桥相连。人们攀登金顶,只能从右边上去,先到释迦殿,再到弥勒殿。也暗喻任何事物都是先有现在,再有未来。</h3><h3><br></h3><h3></h3> <h3>  天桥 位于新金顶,是架于金刀峡之上的一座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 0.86 米,长 5.41 米,用石块砌成。左有释迦殿右为弥勒殿,分别供奉释迦佛和弥勒佛,中有天桥,连接现在和未来。</h3> <h3>  说法台,假装是由我撑起来的。这个释迦殿后的天然石台即是经殿建筑的依托,也是佛祖说法的地方吧,站在此台上,面向梵净群峰说法讲经,全天下的芸芸众生都在静心聆听呢。</h3> <h3>  苍海桑田的亿万年后,我也站在此台的旁边凝望远方,心中还洋溢着登顶的喜悦,白雾茫茫中仿佛也看到了岁月的神奇,大自然的美妙,这一切皆源于我有缘识得。</h3> <h3>  隔峡相对另一边弥勒殿后的晒经台,弥勒菩萨是管来世的,也就是说你转世后能否过得幸福,能否有成就等等,也是法力无边。此佛在此台晒经,我也来此沾点灵气,尽管我是唯物主义者,只为今生,不为来世。</h3> <h3>  新金顶周围万卷经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只是今天看到的是大雾茫茫一片,我只能是背靠栏杆,与藏身在大雾中的美景合个雾景留作纪念了。</h3> <h3>  红云金顶,2336米,我张开双臂欢呼我的胜利,喜悦的笑容定格在那一瞬间,这么惊险的山峰被我征服,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的前进步伐呢!</h3> <h3>  红云金顶的释迦殿,此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两座寺庙建于明朝,先释迦后弥勒是有深意的。佛家上,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翻爬过绝壁,才能登上山巅,山下是过去,山上是现在,踏实走过才能好好参与。弥勒佛代表未来,现在与未来,跨过天桥,也仅一步之遥,但人生参与好了现在,才能梦想未来。</h3> <h3>  新金顶山峰直立高达百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下来时从另一面观看金刀峡。</h3> <h3>  新金顶下山路上的人头侧面像,一位老人面对着苍山迷雾在闭目沉思,岩边的小草象一缀头发飘挂在额前。俗话说景由心生,另外也有一说喻景生情,不论这个景是想象出来的还是比喻出来的,梵净山的奇峰异石都能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h3> <h3>  另外一处的人头像,一位姑娘微张小嘴在笑呢。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游人信众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可以说梵净山这样的景点多的是,看到之后真的让人乐而忘返,魂牵梦萦。</h3> <h3>  新金顶下山半山腰看承恩寺。宁静,和谐是梵净山的主旋律,山水清幽,空气清新,一路上鸟语花香,树木接天碧绿,我们吐出体内污浊的气息,同时也清理了自己的灵魂,这样的宁静让我们暂时忘记尘世的纷争,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我们融入自然的怀抱,去享受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净心自悟,妙趣自取。</h3> <h3>  我所在的位置是普渡广场,普渡广场寓意“佛法无边,普度众生”,左边是承恩寺,屹立在我后面似隐似现的就是红云金顶。品位高,绝世仅有,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聚景盆"。<br></h3> <h3>  承恩寺位于新老金顶之间,是梵净山寺庙群的主体建筑、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承恩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战火,仅存遗址。1988年僧释通灵募化重修,根据古遗址异地复原,与原镇国寺(现天王殿)合而为一,组建成现在这座承恩寺。</h3> <h3>  现在有寺前广场和四大天王殿,殿内四角分别有增长天王,广目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我们一般会根据他们所持有的法器不同,将其分别称为风,调,雨,顺,手持琵琶的称为调,手持雨伞的称为雨,手持宝剑的的称为风,手上盘蛇的称为顺。</h3> <h3>  普及一点佛教知识,天王殿的中心供奉着我们梵净山的主人,大肚弥勒,弥勒是和佛祖释迦同一时代的人,拜在释迦门下,佛祖预言其身会在56亿7千万年以后成佛,在其成佛之前位列菩萨,其住所为兜率天宫。弥勒未来成佛的世界国土异常的清净,人们丰衣足食,生活安宁幸福。.弥勒的净土宗逐渐成为佛教信仰中的主流。很多大师都希望能在入灭后进入净土世界,最有名的当数唐三藏法师,据说当他在入灭前,令弟子齐声念弥勒如来,祈求往生能到达兜率天宫。</h3> <h3>  佛教的规矩也有意思,佛祖身后的为其护法名韦陀,韦陀是众神仙中最帅的一位,由于杀念太重被佛祖收入身边言传身教,韦陀手持法器为金刚杵,也称降魔杵,关于韦陀手中法器如何拿,在佛教里是很有讲究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金刚杵扛在肩上表示我们这个寺院接待游方的僧人和朝拜着,免费提供食宿三天,金刚杵放在两臂之间,表示我们这个寺院可提供免费食宿一天,如果金刚杵接地,就表示我们这个寺院不于接待,请游方的僧人和朝拜的信徒拜完佛就可离去了。</h3> <h3>  承恩寺出来就开始下山了,一路上经过了杜鹃长廊,万宝岩,可惜大雾茫茫什么也看不到。到索道上站又乘上了缆车,因我们赶早,一路上都没排什么队。到达索道下站后此时我们在侯观光车,得以稍事休息,最好的感觉就是我们避开了人流,没把时间浪费在排队上。</h3> <h3>  下到山门前一片蓝天白云,在山上要是这么好的天气那多好啊,立金顶,远眺群峰,看万米睡佛,赏蘑菇奇石,那绝对是另外一番境界。今天我在大雾中登顶,同样也感到了別样的美仑美奂,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天空中的仙境想象中应该就是这个样子。</h3> <h3>  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神奇风光,而佛教使梵净山的神奇风光更显得名扬天下。那么,梵净山的风光到底怎样神奇呢?总的归纳起来有十点:奇山、奇石、奇树、奇花、奇兽、奇风、奇云、奇水、奇庙、奇光!也可说是十绝,今日的到此一游,让我观赏了美景,又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同时也感到了登顶成功的快乐!</h3> <h3>  回到了铜仁高铁站,梵净山之旅到此结束了。</h3><h3> 梵天净土,云梯蜿蜒,山雾飘渺,云蒸霞蔚,片岩叠生,山峰陡峭,断崖如削,沟谷深邃,鬼斧神工,何其壮观,佛家轶事,神奇美妙。这就是梵净山的魅力。</h3><h3> 常人说:“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赏奇景,怎知其绝妙。”生活并不总是乏味,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处处充满阳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