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想作为老师,总会遇到让我们头疼抓狂的孩子。不遵守规则,无视课堂纪律,与伙伴不能团结友好合作。对于这些“规则的破坏者”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对策!讲道理,冷处理,负强化等等。</h3> <h3>这些过程中我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惩罚,要么会严厉的批评,要么一段时间内不能玩玩具,或者罚站。最常用的就是罚站,不知道是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还是因为这种方式最省事,罚站成了大多数惩罚形式。</h3><h3>中班时有一次睡觉前几个男孩子还留在寝室外面站着,当值班领导巡视到我们班的时候就跟孩子们聊天为什么被站在外面,他们居然摇了摇头。我知道他们这个动作无疑是在领导面前宣告——孩子们被惩罚得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站在这儿。毫无疑问,我被无情的打脸了。当时很生气,他们怎么能不知道为什么站在这儿了呢,他们在楼梯追逐打闹推搡的时候,我不是用很严厉的眼神“指出”错误了吗?居然不知道为什么站在这儿。</h3><h3>这件事其实过去了一两年了,今天在读《关键期的关键帮助》里面介绍到反思角的时候,不仅又想起来,也想起教师后面老是矗立的几个“捣蛋”的身影,不仅反思,我们让孩子站在那儿接受惩罚有多少意义?</h3> <h3>每当我们询问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不过是“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了”云云,同样的行为真的再没出现吗?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在让孩子去罚站,去接受惩罚的时候他们知道为什么站,知道未来要怎样做吗?</h3> <h3>我们往往给孩子说“老师已经说过,不能……”时就认为我们已经提出过活动规则,用语言建构原则了,你没有遵守就是违反规则,惩罚也就自然而然的要降临了。罚站或者反思这类的处罚手段也就运用了。</h3><h3>要想我们的规则能够继续实施,无疑就是让孩子们在受惩罚的过程中区反思内化这些规则,因此,我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需要记住几个步骤:</h3><h3>1<font color="#ed2308">.事先向孩子宣告反思角的规则。即先向孩子宣告,刚才他做的事情是违反原则的,如果再做就要带他去反思角了,这是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孩子继续做,就是无视原则,这表明语言建构原则失效,就要立刻带他去反思角,而且必须立即宣告一遍,因为你做了…所以需要去反思角。</font></h3><h3><font color="#ed2308">2.不带评价的向孩子陈述他的行为。</font><font color="#010101">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总爱评价,作为老师我们总会耐心的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在孩子的概念里,只见过什么是可以玩的,什么是不可以玩的,很多道理,他们根本就听不懂,这种加入评价的沟通,往往会成为暴力沟通。</font></h3><h3><font color="#ed2308">3.带到反思角时,要再宣告一次规矩。 规定时间、树立权威。</font></h3><h3><font color="#ed2308">4.反思结束后,让孩子跟你说对不起。让孩子离开反思角前,成人一定要向孩子表达你是爱他的,让孩子知道,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我们都爱他,然后让孩子说声对不起。</font></h3><h3>我们很多时候让孩子罚站或者接受惩罚,很多时候孩子们理解的是“我做错了,所以我要对自己刚刚错误的行为负责。”,很多老师也是会注重惩罚行为的本身,而忘了我们的终极目的——为孩子构建规则。所以我们在带孩子接受惩罚时请做好前面提到的步奏,不然我们的惩罚也仅仅停留在惩罚的表面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