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高峰,在世界上有上千种译本,是全部中华典籍中翻译得最多的。《道德经》文字简约却条理清晰,含义深邃又富于辩证,是震古烁今之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其中的名言,现举几例说明之。</b></h3> <h3><b> 【引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 · 主仆关系不容颠倒》引用: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人也常讲,“<i><font color="#ff8a00">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font></i>;“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纠正那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解于人民,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b></h3><h3><b> 【典出】《道德经 ·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b></h3><h3><b> 【阐释】执政者为什么必须以民心为心?</b><b> 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百姓,是天下人最广大的主体,所以天下也可以说是百姓的天下。周文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曾提出“天下”的问题。姜太公回答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是乃天下之天下也,惟有道者处之。”姜太公还进一步指出:“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b></h3><h3><b> 管仲在辅佐齐国时也提出了“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观点,认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夫霸王之所使也,以民为本”,“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b></h3> <h3><b> 【引用之二】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引用: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i><font color="#ff8a0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font></i>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b></h3><h3><b> 【典出】《道德经 · 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b></h3><h3><b> 【阐释】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著手。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成功之基。</b></h3> <h3><b> 【引用之三】习近平总书记在2008年5月27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中引用: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i><font color="#ff8a0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font></i>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b></h3><h3><b> 【典出】《道德经 · 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b><b>故知足之足,常足矣。</b></h3><h3><b> 【阐释】最大的祸患在于不知满足,最大的过失在于贪得无厌。所以知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对物质的追求要追求平凡;对道德的追求要追求崇高.“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则是一种德行和智慧。知足不易,知止更难。</b></h3> <h3><b> 【引用之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i><font color="#ff8a00">“治大国如烹小鲜”</font></i>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b></h3><h3></h3><h3><b> 【典出】:《道德经 ·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b></h3><h3><b> 【阐释】关于这句话,《韩非子·解老》篇是这样理解的:“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b></h3><h3><b> 唐玄宗又是这样说的:“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b></h3><h3><b></b><b> 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到底是何种手段?马其昶引汉初《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老翻动,否则小鱼儿就全弄碎了。</b></h3> <h3><b> 【引用之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27日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说:法国有一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中国也有一句古语:<i><font color="#ff8a0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font></i>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要向这些为中法友好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b></h3><h3><b> 【典出】《道德经 · 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h3><h3><b> 【阐释】同样含义的话还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也有反面的警醒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b></h3> <h3><b><font color="#39b54a"> 【图片】清明时节,春和景明,三天在磐,跋山涉水。花溪景区正在改造,一探究竟,留下《清清的花溪水》。</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