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妈妈的追思</p> <h3> 前几天,深圳姐姐电话说,又到清明了,上坟记得代她和侄女给妈妈、外婆上柱香。照例,我是献花不上香烧纸的,所以顺带多捎一束花。<br></h3><h3> 现在已不像父母刚离开的时候了,学会了接受,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只有萦绕于心的牵念。上坟既是应时而为必做的功课,也是直面内心,寄托哀思、祈祷的机会。还常常觉得他们仍然伴在自己身边,惋惜他们没有享到今天这样那样的福。</h3><h3> 妈妈在人心里最常浮现的是对家务的操持,对家人的种种好吧。那种操持、那种好,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无时无处不在,无远弗届。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h3><h3> 在过去那个经济、物资短缺的年代,妈妈念兹在兹的总是家人、别人,很少想到自己、克扣自己。虽然她在家、在单位,都是管钱管物,却总把位于自己之前的一切安排妥帖,没给自己留一点空间。</h3><h3> 也可能这与她的身世不无关系吧。妈妈是童养媳,很小就到了爸爸家。这是我听老家的老人(她自称是我的侄女,因为她称妈妈“再姑”,湖南涟源话“姑婆”的意思)、妈妈叫她“诗伟”的人说的。四九年以后她参加工作、进入社会,有了独立进款,不依附于人,生出翻身做主的感觉。所以她高度认同给自己带来新生的这个社会,由此推衍、形成了她的一整套价值观,甚至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生怕对不起自己得到的这份幸运,做事自觉自愿,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做人忠诚仁义,恭顺温良,不分亲疏、厚薄,爱无差等。</h3> <p class="ql-block"> 同事称她“老黄牛”、“红管家”,晚辈称她“成外婆”。弄得岁数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小伙伴,都觉得辈分上吃了亏——他们的妈妈作为母亲同事、称母亲“外婆”(这个“外婆”也不白当。我记得,这些在校住的女老师生产时都是妈妈担架送到四院,又从医院担架接出来。到后来,竟跨越了辈分,与妈妈同辈的人也喊妈妈“成外婆”,成了一个公认、通用的称呼),我自然就爬到了叔叔辈儿。对此,我也只能尴尬地说,你问问你妈妈,该怎么称呼吧。</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和赵老师(赵同康,后来虽然做了渝中区教委副主任,我仍然习惯用当初的称谓称呼他)谈起,给中华路小学写过回忆妈妈的文章,题目叫“红管家”。而且我在文革词典的“红管家”词条里,也提起过妈妈的事迹。他说,于我,最感亲切,而自然、习用的称呼,还是“成外婆”。</p><p class="ql-block"> 虽然,从业务能力说,只读了高小(在湖南农村的穷人家,也算不低的学历了)的妈妈,又做出纳又做会计,保不齐力有不逮,偶也临到该交账了还没做平账目;需要熬更守夜地赶工。但她认真、公允、无私的心,和做事,却没有任何人质疑。那份无奈而失度的人事安排,妈妈还是把它做到了人人满意。几十年如一日。甚至,还把治保、人事等工作,也加到她头上。反正,她都会默默去做,不会讨价还价。</p><p class="ql-block"> 连哪家闹家务,也常常请妈妈出面调解。我因此无意中得知了老师间东家长西家短的许多小秘密,自幼就对师长平平看去。潜移默化,竟然没有应有的敬畏。到长大了,待人接物,我常常被人认作“桀骜不驯”,这个其间隐隐作祟的远因多少也有点教人哭笑不得吧。</p> <p class="ql-block"> 当然,妈妈也有妈妈的坚持。妈妈对党是“信”的,我从经历看一些年的大混乱、大损失里很难不对肇事者引申出“疑”来。日常说话的摩擦,妈妈不能忍,声讨式的骂我“赫鲁晓夫”。我倚仗妈妈的宠溺,以小卖小,偏偏不遂她的意,各种顶撞,用逐渐披露出来的负面史实和尖刻的话,刺激妈妈。把这种对峙当作了战争。老婆不止一次恼怒地怼我:小文干什么!直到妈妈走之后,我才明白,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这才想起来妈妈神情闪现的难过,悔之晚矣。那时总以为会有机会弥补的。不料,“以后”的遽然失去往往不给人打招呼。明理的成本,往往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p><p class="ql-block"> 其实,妈妈也有妈妈的狡猾。在单位妈妈一直是以“根红苗正”著称的,文革我们家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她还常被派需要高度政治信任的出差“外调”。八十年代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妈妈、舅舅到香港见大姨、大姨爹,还去家乡湖南相会、在九一二年重庆家里接待过大姨和表姐。大姨爹还在国军国防部任过上校的职——原来我们家也有“海外关系”,如果文革中被人知道那可了不得。当然,这些事情被悄悄隐瞒下来,做得了无痕迹,风轻云淡。像是一出生活里的“潜伏”活剧。妈妈能把危险的社会关系“藏”得这么彻底,其心力、技巧也并不简单。这种内幕很难不引起当年被难者的腹诽。哪怕有人把这种行为难听地称作“大奸似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对。只是我们作为事实上的受惠者,顺势躲过了黑暗时代的压迫,也难有愧疚、负罪之感。于是心安理得地把这一切当成妈妈的爱、荫庇、幸运、上天垂怜,接受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灾难后总有劫后余生者,他们较少扭曲,人格养成更多自然、伸展,是需要感恩命运的。我习惯于自欺欺人地把它归究于妈妈德行所受的眷顾、恩宠。</p><p class="ql-block"> 妈妈明白事理的睿智也给人印象深刻。闲聊时曾说到对身后金钱安排的态度,她引证乡贤曾国藩的话,说,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胜过我,留钱做什么。意思是,后代没有本事,留钱给他们也会花光、败落,又抵什么用;后代自强能干,留钱给他们还不如他们自己挣得多,锦上添花而已,有什么意思。虽然后来发现,这话不是曾国藩所说,而是近代另一名人、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说的。但这种见事透彻的眼光,鼓励子女独立,天助自助者,自主造血功能胜过外来输血的见解,颇有左师触詟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高瞻远瞩、舐犊情深。这些从她生活经验中悟出来的道理,使我脑洞大开。我们对女儿的金钱教育,让她通过洗碗、卖报、写稿,挣一点钱,学校捐款的钱从自己的钱里拿……就是受了妈妈的启发。事实证明是有效的。她自幼就形成了财务自理的习惯,长大了也没有啃老的欲求。是很好的人格养成。</p> <p class="ql-block"> 妈妈最高贵的品格,是她从不看轻和歧视任何人。哪怕这个人,已经被时势踩到尘埃里;她还是将其当成一个人来对待,总是使自己的服务工作照顾到他们生活的需要(妈妈掌管的互助储金——从工资里扣除、用于同事间临时救急的小额周转金——就无差别地帮助过许多当时政治弱势者),不愿剥夺他应得的尊严。 有一次徐晓泉和我在山城羊肉馆小酌,提起这个话头,说他妈妈(刘学池老师),多次对你妈(成兰华)待人的温情、善意、厚道表示肯定。小泉父亲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妈妈在学校也被视为贱民,最坏时还要被批判。妈妈却每每坚持从小事细处上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这种非政治的做法、坚守,于妈妈是自然而然,从她天性里生长出来的待人之道。从今天看去是平平常常的细末琐事,在那个年代却是惊心动魄的叛逆、不合作、丧失阶级立场,必须给与批评、斗争的“滥”好人。我就曾亲耳听到对妈妈“滥”好人的评价、怨怼。因为这样的做法,不和于他们的“阶级路线”、“立场的坚定性”和“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传统,败了他们欣赏贱民窘态的兴致,使他们的优越感落了空。</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说,人的品性、修养的优雅,有学历、学殖的辅助当然好,但多半与学历、学殖无关,而与天性、做事、待人有关。形而下对形而上的锲入,有时就这样普通而神秘。这方面的例证很多,妈妈就是其中最好的之一。因为我在场,我亲见,我受惠,浸淫于间,感受良深。</p><p class="ql-block"> 妈妈2000年辞世时,中华路小学派员来家里吊唁、慰问,我提请学校在告别仪式上致辞。来人碍难说,现在的趋势是,都不由组织出面做这样的事。我理解,时移世易,从时事和人心两方面都有这样变化、安排的合理性。但因为妈妈尤其看重这样的荣誉,所以我应该为她争取一下。我说,妈妈对学校贡献的重要性,和所有员工的认同度,可能你们来得晚些,无从获知。我只说一件事:1967年文革武斗时,交电公司被烧毁,中华路小学距离很近,还有持枪的武斗者从学校穿墙逡巡而过,应该说处于高度危险中。当时就是她在坚守。她不是不知道危险,早早把家里的孩子都安排走了,她独自一个人要保护校产,与学校共存亡。她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此事,她觉得理所当然。一个员工把一己生命和学校联系到一起,生死以之,这是什么精神、什么情怀?这种精神、这种情怀是办好教育所需要的。——经学校郑重研究,破例在第二天的告别仪式上,给妈妈了实至名归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种世俗竟或有些滑稽的声名对妈妈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但对她所贡献一生的事业来说,对她的心性、坚持来说,对人心和因果的期待来说,却是仍然必需的。甚至迄今我还以为,这是我为妈妈做过的最好的事情。</p> <p>附一:</p><p><br></p><p> 悼 词</p><p><br></p><p> 惊悉成兰华因病逝世的消息,全校领导、同事、朋友无不万分悲痛。</p><p> 成兰华同志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优秀的共产党员。</p><p> 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p><p> 成兰华同志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调到原中华路小学(现重庆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担任后勤主任,主管学校事务工作。在工作中,她敬岗爱业,不辞辛苦,工作负责,爱校如家,被学校教职工誉为“红管家”;1960年,曾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绩被评为当年度的区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区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1962年,她又因工作认真,表现好而评为区的“双勤”积极分子、区优秀“协储员”。成兰华同志热爱学校,爱护集体,一心为公,工作踏实的好思想、好作风,在学校广为流传,得到大家一致的称赞,是领导、群众一致公认的一名优秀学校后勤工作者,学校的“红管家”。</p><p> 1977年,成兰华同志光荣退休,但她仍一如既往地关心教育,热爱学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加学校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参加“退协”活动,她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使年轻同志都感动、佩服。她还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念念不忘党的培养,时时记住报答党的恩情,忠诚党的事业,是一位思想上永不退休的好党员、好同志。</p><p> 即使在无情的病魔向她袭来的这段时间里,她仍以坚强的意志同病魔作斗争,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在成兰华同志生病期间,学校领导、同志们都曾前往看望,大家都被她的这种顽强精神所感动。成兰华同志不愧是一位党组织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同志。</p><p> 对成兰华同志的不幸逝世,全体同仁深表悲痛。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你忠诚党的事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作出贡献。</p><p> 成兰华同志,安息吧!你的精神永垂不朽!</p><p> 重庆市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政工团</p><p> 2000年元月7日</p> <p class="ql-block">附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走了。她走得那样安详。</p><p class="ql-block"> 千禧年元旦前夜,全家守候在妈妈病床旁,和妈妈一起聆听新年、新世纪、新千年的元旦钟声。病房里闪烁着红彤彤的灯笼,多彩的鸭嘴兽气球烘托出童话般的节日气氛,是孙女峻峻的杰作。引来左右邻床病友的惊奇和羡慕。千禧年的钟声响了。在那一刻,妈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开心,满足,灿烂。</p><p class="ql-block"> 妈妈走了。她走得那样安详。</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病,是1999年2月以感冒、胸闷收治入院的;3月27日医院正式报告,纤支镜检出“小细胞未分化肺癌”。那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癌。当时出现了胸部积水,癌细胞转移到纵隔,已经是肺癌第三期,即晚期了。经过4、5、6、9月三次半化疗,妈妈的病情得到极大的缓解,呼吸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致于最初医生预言的存活期多在“3-6个月”,被一再打破,从7个月、8个月,到9个月,9个多月……连医院医护人员也惊呼为“奇迹”。</p><p class="ql-block"> 取得这样的疗效,一方面是科学昌明,抗癌药物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及时,充分,医生认真负责;一方面是妈妈为之信仰、奋斗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医疗保障,教委的财政拨款解除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高达7万多元的住院费、治疗费自己仅仅负担了10%左右;一方面是妈妈的老同事、亲友们的一次次探视,关怀,鲜花,水果,营养品,到现在还在家里堆积如山。这份浓得化不开的同志之爱和亲情之爱,使妈妈的心情一直处于快乐之中;一方面也因为妈妈天性里的开朗。10月份最后入院前,妈妈对爸爸和我说,“你们要做好准备哟”,这种乐观、旷达,使妈妈笑傲病魔,就像一首歌里唱的“连死神也望而却步”……妈是有福之人,因为她一生都在奉献——奉献给工作,奉献给亲人,奉献给同志,唯独没有她自己。上天有好生之德,赐福与妈妈。</p><p class="ql-block"> 妈妈走了,她走得那样的安详。</p><p class="ql-block"> 因为她看到她的儿女们,平安,顺利,为社会服务,也得到社会的尊重,回报。她的儿女们职业、收入都稳定,生活得有尊严。</p><p class="ql-block"> 家庭幸福,孙儿女健康,上进。家人没有一个离婚,没有一个下岗。</p><p class="ql-block"> 妈妈博大的爱,和优美的天性,熏陶了我们,化育了我们。我们为妈妈感到骄傲 ,妈妈为我们感到满足。前人裁树,后人歇凉。上天爱屋及乌,才眷顾到了我们。妈妈有福了,妈妈的孙儿女也有福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走了,她走得那样的安详。</p><p class="ql-block"> 因为她知道,我们会一如既往地遵照她的意愿,认真地做事,老实地做人,幸福地生活。妈妈的三大遗愿是,要子女追求进步,争取入党,做个有贡献、有尊严的人;要子女、家人相亲相爱,互相扶持,共同面对艰难的人生;希望爸爸更开朗,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在最后的目光的默默交换中,我们读懂了妈妈的嘱托,妈妈读懂了我们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因此妈妈走了,她走得那样的安详,从容。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这样充实而安详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只知道,妈妈这样地生活过,妈妈又这样地走了。我坚信,这样的生活,无私者的平凡一生,——快乐被无私奉献点燃,忧愁被坚韧、爱意融化——这样的人生,值得我们终生孜孜以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