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3月19日—— 4月2日,我们三年级组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讲课之前,我们三年级组聚在一起讨论围绕一个什么主题来展开,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明校长知道,我们确定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个主题展开。</h3> <h3>3月19日,李学娟老师和费敏老师执教《赵州桥》这一课,两个人把握住文章“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两句中心展开教学各有风采。</h3> <h3>李学娟老师以桥导入,在谈话中引起学生对桥的兴趣,导入课题,对生字词,多音字进行了细致的知道。尤其是对“爪”的指导,从甲骨文的演变让孩子更深入了解"zhǎo""zhuǎ"的区别。理解文章时,提出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抓住赵州桥非常雄伟这个中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体会这种设计是一种创举,以读促教,既整体把握了这种设计是什么,又了解了设计的作用。李老师环节设计巧妙。赵州桥的美观交给了小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精美的图案。听了李老师的课感受到把握文章中心的重要性。</h3> <h3>费敏老师开头以图片导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桥,引起学生的兴趣,费老师抓住字词的教学,学习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拓宽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提出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整体对赵州桥有了大体的了解。介绍赵州桥的设计者、年代、位置、历史。抓住赵州桥"世界闻名",让学生换个词,理解赵州桥的影响。费老师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这一个中心教学时,让学生感受长五十米,宽九米,用具体的数字体会赵州桥的雄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句子。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费老师整堂课比较活跃,把握住中心进行教学,对教材把握深刻。</h3> <h3>3月21日王明娟老师和陈永乔老师执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一课,理解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抓住二到四自然段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来展开。更好把我们的主题凸显出来。</h3> <h3>在整堂课中以读促教。介绍《清明上河图》五米多长,把惊叹展示出来。这幅画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以小组合作展开。抓住画上的人物多。引导学生补充还有哪些人。用"有.有.有.有"理解人物众多。这么多的人画在同一幅画上,你感到?带着惊讶读。第三自然段王老师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中心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让我们感受到处理问题的巧妙。并且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个句子。更好地把学到的运用其中。一堂略读课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欣赏画的快乐!</h3> <h3>陈永乔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积累的好习惯。先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本课的画是哪一幅。对张择端进行了简介。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学习词语,比如"摊贩","汴京”的意思。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学习多音字快让学生积累下来。陈老师分层教学。学习“人物多”时,抓住省略句,排比句,适时点拨学生朗读,更生动的教学是让学生缩句,把船夫、道士前的修饰语去掉。更好地引导学生如何缩句。陈老师也抓住了第三自然段中“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展开教学,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写。把我们这次的主题很好地凸显出来!</h3> <h3>3月25日,4月2日,孙加芹老师,张跃群老师,于青竹老师,孙淑玲老师讲了《花钟》这一课。我们讨论讲这一课时,重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第一二自然段的大意。适时点拨学生学会概括大意。比如理解第一自然段“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h3> <h3>张跃群老师以图片展示导入,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一说感受,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导入花钟这一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更好地把握文章。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花钟,接着引导花钟有哪些花?学习第一自然段。适时引导学生把握“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讲解这一课时用填一填,比一比的方式理解中心句。抓住省略号的作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整堂课学生提出困惑,展开探究,进而完成教学的重难点突破。</h3> <h3>孙加芹老师这节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的学生学习共同体。运用适当的图片呈现花的美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生字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适时纠正学生读音。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圈画。找到花之后适时点拨什么时间开放,这样再引导学生概括大意,学生更轻易地说出来。这个环节设计巧妙。在教学时注意引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真是读出意,研出情!这个时候让学生填一填,更能达到效果。</h3> <h3>于青竹老师讲授这一课时,重点放在了让学生理解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带着对花的喜爱反复体会。于老师让学生体会花的美后直接进入课题,有哪些花,指导学生概括大意。有什么花?老师说花,学生说时间。接着你想做哪一朵?再让学生带着感情读,更好地达到研读的效果。出示课后题,填一填,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读书的能力。</h3> <h3>孙淑玲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字词的基础上,采用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有哪些花?什么是花钟。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热情很高。孙老师适时指导,蔷薇作者怎么描写的?让学生理解拟人的写法。再出示蒲公英等花的图片,让学生学着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接着出示小练笔,形成了读写结合。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重点。教学思路清晰。</h3> <h3>3月27日,商兆娟老师和陈长开老师执教了《蜜蜂》这一课。重点抓住实验过程,体会法布尔的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h3> <h3>商兆娟老师先提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以循序渐进地方式指导。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从法布尔求证中感受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头让学生抓住主线。讲解实验过程时,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第一步,第二步,放入纸袋是为什么?为什么让小女儿等着?引导学生思考,又从中感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作者想法的理解。在蜜蜂飞回来时抓住时间,再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把文章理解透彻。最后让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把对动物的喜爱落诸于笔端。</h3> <h3>陈长开老师开头创设情景,以诗导入,让学生对蜜蜂有了更好地理解。走进作者,学生对法布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课文时理解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更容易一些。陈老师采用以读促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实验的过程。为什么做白色记号?为什么让小女儿等着?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理解作者实验的想法,进一步理解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以悟促读。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把实验过程把握出来。这堂课的亮点是交给学生把握文章。理解实验目的,过程结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h3> <h3>3月29日,4月2日,朱兆玲老师,程珊珊老师,王晓燕老师执教了《小虾》这一课。抓住了小虾的样子讲解,重点抓住第三自然段“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这一句理解第三自然段。扣住我们讲课的主题教学。</h3> <h3>《小虾》这一课是略读课文,朱兆玲老师注意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整合,运用图片呈现虾的状态,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虾的样子。把问题放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虾的样子,进而引导学生读体会作者对虾的喜爱。朱老师适时添加小练笔,用“有的.有的”造句,让学生更好把握这种写法。对三自然段在教中让学生感受虾的有趣,引导学生读。进而概括这一段的中心句。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重点。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h3> <h3>程珊珊老师以观察图片导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虾的简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虾。程老师对生字词的教授比较全面。在学生掌握生字词基础上,理解相关词语,掌握近义词反义词。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量。学习文章时,边指导,边引导学生读。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再读读。重点以读促教。抓住第三段中心句“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让学生学着写一写。更好地融合了读写结合点。</h3> <h3>王晓燕老师讲授时,直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学生带入文本。学习抓小虾的这一段时,让学生带着动作读,感受作者抓虾的小心翼翼,学生更深入感受抓虾的乐趣。让学生读中感受虾的有趣。活动时什么样子?生气时什么样子?加上自己的表情读,真正做到让学生感悟,让学生体会。最后概括这一段大意。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概括出来了。在入情入境中领略到小的有趣。王老师这种讲课设计真是巧妙。</h3> <h3>这次的同课异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重点,确定我们讲课的主题。经过两周的讲课,我们听取了13位老师的讲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不同学生展现不同的精彩,多维的角度,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让我们每个人收获颇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