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襄阳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在秦岭、大巴山和大别山之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h1><h1> 襄阳地域。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h1> <h3></h3><h1> 春秋时期,襄阳地域称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具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草储备的大型军事要塞。是当时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军队的主要出入口,并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军队守卫的城邑。</h1> <h1> 西汉时期,襄阳地域设县,北津戍治遂成为县治。由于北津戍所设县位于襄水之阳而被改称为襄阳县,北津戍故城也被称为襄阳城。</h1><h1> 东汉初,襄阳人习郁,字文通,因协助光武帝刘秀反抗王莽暴政、一统天下、中兴汉室功勋卓著,被封为襄阳侯。遂在襄阳城外建园林府邸称习家池。</h1> <h1> 据《荆州记》记载:东汉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到襄阳城。从此,襄阳一直都是州、郡、府、县治所在地。</h1><h1> 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一直作为军事要塞使用。到宋代时更由原土城改为了砖城。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之称。</h1> <h1>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治理荆州(190~209年)时,“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使襄阳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绿洲。士人们纷纷来到襄阳,如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杰出人物,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h1> <h1>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h1><h1> 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又成为了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h1> <h1> 东晋时期,东汉襄阳候习郁的后代,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也影响深远。.</h1><h1> 唐代,著名的文人墨客为襄阳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h1><h1>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蒙忽必烈下令攻打襄阳,襄阳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在被围城的战况下坚持了长达六年的襄阳保卫战,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可歌可泣。</h1> <h1> 襄阳市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襄阳古城,古城中的临汉门、仲宣楼和襄王府的绿影壁及夫人城等。还有因襄阳侯习郁而形成的郊野园林第一家——习家池。还有因诸葛亮而闻名的古隆中。以及纪念书法家米芾的米公祠等。<br></h1> <h1> 襄阳古城,历经战事和时代变迁,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外砌大城砖,内用土夯筑。城墙四周的长分别为:东、西城墙长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墙长1.4公里、2.4公里,城墙的均高约8.5米,城墙的宽度为5~15米。</h1> <h1> 襄阳古城,曾有6座城门。明代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题额,分别是:东门为阳春门,南门为文昌门,西门为西成门,大北门为拱宸门,小北门因为临汉江所以题为临汉门,东长门为震华门。其中西门是去武当山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h1><h3></h3> <h1> 襄阳古城城外,北临汉江天然屏障,其余三面是阔若湖面的护城河,深2~3米,最宽处达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h1><h1> 襄阳古城,现在以临汉江的北城墙保护最好,东城墙的阳春门、西城墙的西成门、南城墙的文昌门已毁,但整体上依然有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h1> <h1> 襄阳古城内,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街巷,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北街,青石板的街道两边,是一幢幢仿古建筑,绝大部分是售卖旅游纪念品和做餐饮的。</h1><h1> 襄阳北街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凭借着位于古城南北中轴线和靠近汉江的优势,北街曾是襄阳城内最繁华的街区,现在则是游客为主的商业步行街。</h1> <h1> 襄阳古城内,从临汉门沿着步行街一直向南走,就可以到达古城的昭明台。昭明台也称钟鼓楼,是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生于襄阳,辑有《昭明文选》,流传于后世。昭明台东西各建横屋4间,西南有鼓楼、钟楼各一。</h1> <h1> 襄阳古城内,城南的绿影壁巷东端是襄王府。</h1><h1> 襄王府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朱瞻墡(被封为襄宪王)的藩王府第。正统元年(1436年)从长沙迁来襄阳。自此,历七代八位襄王,分别为宪、定、简、怀、康、庄、靖、忠等亲王,直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襄阳城为张献忠攻破,末代王朱翊铭被杀。襄王一系在襄阳共历时205年。</h1> <h1> 及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占了襄阳城,在襄阳王府建立政权,并改襄阳为“襄京”。</h1><h1> 次年李自成转战北方,一把火将修缮后的襄阳王府焚毁,仅剩襄王府大门外照壁一一石质“绿影壁”幸存下来。</h1> <h1> 如今的襄王府是1993年在原址按原复建的,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王府大门、仪门、正殿、厢房、钟亭、井亭等建筑,与原布局不同的是把原襄王府留存的古迹“绿影壁"纳入了围墙之中。这“绿影壁"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绿影壁",由绿矾石雕刻镶嵌而成,为仿木结构的庑殿式四柱三楼的建筑。由底座、壁身和顶盖三部分组成,总重926吨。</h1><h1> “绿影壁",壁身面北而立,全长26.2米,高7.6米,厚1.67米。壁身分三堵,呈凸性连接。中堵长12.13米,壁心为高浮雕“二龙戏珠”图。左右两堵各长6.44米,壁心各浮雕一蛟龙出水。底座为须弥座,顶为庑殿式,飞檐脊吻,瓦面皆用石块雕成。</h1> <h1> 襄阳古城的东南角,还有“楚天四大名楼”之一的仲宣楼。此楼是为纪念东汉末年著名才子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所建,明代王世贞曾作《仲宣楼记》。在仲宣楼上,可以纵览襄阳护城河景色。现在的仲宣楼是1993年在原址上复建的。双层重檐歇山顶,雄伟壮丽。</h1> <h1> 襄阳古城的西北角,有一座与古城紧紧相连的子城——夫人城。</h1><h1>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前秦苻坚派其子苻丕攻打襄阳。时梁州刺史朱序镇守襄阳城,轻敌误判而疏备。其母韩夫人亲自登城视察城防后,率百余名仆妇,在城西北角内增筑起一道内城加以防守。后,前秦军果然突破西北角外城,晋军坚守新筑内城,才得以击退符丕前秦军。</h1><h1> 襄阳人民为了纪念韩夫人保卫襄阳的功德,称此段城垣为“夫人城”。</h1> <h1> 襄阳古城北临汉江,唐代诗人王维曾泛舟汉江,作有《汉江临泛》诗:</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中描绘了眼前景色,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h1> <h1> 唐代诗人李白在游历襄阳时,作有精彩的《襄阳曲四首》:</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h1><h3></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h1><h3></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h1><h3></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h1><h3></h3> <h1> 组诗的第一首。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人们在汉江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h1><h1> 组诗之第二首。描述了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去习家池饮酒,醉后离开时常反戴帽子倒骑马,非常有趣。此诗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醉态可鞠的人物形象。</h1> <h1> 组诗的第三首。通过对襄阳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物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h1><h1> 组诗之第四首。李白表达了也想如古人山简一样,姑且在习家池觅得一醉,不去山上看令人伤心的堕泪碑了。也学一学山公欲上马的醉态,让襄阳小儿也笑上一笑,以暂且拋开那些烦忧之事的心情。</h1> <h1> 李白诗中所说的襄阳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麓。 是近二千年前的东汉建武年间(25~56年),襄阳候习郁创建的园林府邸。</h1> <h1> 襄阳侯习郁创建习家池时,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并陆续“起钓台、置庐亭、造泉馆”,才形成包括侯府宅第、园林、大小鱼池在内的园林式府邸。</h1><h1> 习家池,由于其设计布局与自然相依相衬,景观秀丽,在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明代计成的著名园林学著作《园冶》奉为典范。现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h1> <h1> 东晋时期,习郁后裔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到家乡襄阳,在故宅习家池及谷隐寺潜心修史,作《汉晋春秋》五十四卷,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他还写下《襄阳耆旧记》,其人物、地理、历史等,无不描写生动、确凿史料,被后世史书广泛引用。习家池也益负盛名。</h1><h1> 习家池在历史变迁中成了襄阳的名胜古迹,唐代诗人也留下了不少生动的诗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公宅饮</h1><h1> 唐·孟浩然</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谈笑光六义,发论明三倒。</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h1><h1> 孟浩然(689~740年),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被合称为“王孟”,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习池晨起</h1><h1> 唐·皮日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片芙蓉含日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习池晨起》是唐代文学家、襄阳人皮日休,字逸少(约834~88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习家池清晨新鲜的空气、凉爽的清风、欢歌的小鸟、映日的荷花、隐约的渔船和池中的游鱼,展现出一幅习家池让人留连忘返的美好画卷。</h1> <h1> 习家池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发挥过郊游胜迹、祭祀贤达、传播佛教、灌溉水利等重要作用,成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来到襄阳的必访之所。</h1><h1> 习家池不仅仅作为历史遗迹而存在,而且积淀和传达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h1> <h1> 习家池景区内有习氏宗祠是习家的家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末习氏宗祠曾毁于战乱,清道光年间重建。</h1><h1> 道光六年丙戍三月三日,襄阳知府周凯在《高阳池修禊诗序》中写道:“池西北旧有祠,习子孙所葺也。”由此可知,道光前后襄阳习家池的习氏宗祠和官方公祠堂是同时存在的。官方公祠,祭祀有习郁、习凿齿、山简、杜甫、习珍等先贤。</h1> <h1> 习氏宗祠位于习家池的西北,北靠凤凰山,东南面临汉水。</h1><h1> 习氏宗祠主体两层,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建筑面积1953平方米。建筑呈二进四合院式布局,依次布局有牌坊式门楼、戏楼、拜殿和祖宗殿,两侧分布有看楼和厢房。</h1><h1> 牌坊式门楼上悬匾额“习氏宗祠”,匾下镶“正气千秋”颂匾。</h1> <h1> 现在的习氏宗祠是依据史料记载和历史图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参照原有的建筑风格、形制和规模原址修复的。</h1> <h1> 建筑为明、清时期襄阳民间风格,朴实精致,并利用砖雕、石雕、木雕和彩绘等手法进行装饰,充分体现了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h1> <h1> 拜殿的中堂,是四条幅彩绘花禽图组成的。</h1><h1> 中堂还展示着来自于汉江的,带“习”字天然文字的奇石。</h1> <h1> 祠堂内两边的厢房,一边展示着习郁、习凿齿的人物简介和从习凿齿排下来的族谱示意,现在一直排列到了第58代。另一边展示着李白、杜甫、皮日休等人吟咏习家池的诗作。</h1> <h1> 祠堂内的戏楼题匾额为“清平乐”。</h1> <h1> 在习家宗祠中我们能见到醒目的“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在我国的一些古建筑或书籍中,也常会见到。</h1> <h1> “耕读传家”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追求并努力实践的生活理念,所以,可以说是流传甚广,深入人心。</h1><h3></h3> <h1> “耕读传家”的含意是:耕田代表作农事,就会有收获,能养家糊口、丰衣足食、得以安身立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h1><h3></h3> <h1> 在耕作之余,读些书学些文化知识,或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了解些过往事理,掌握些安身立命和愉快生活的技能。人们就在这样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人生道理和生活能力的传承、发扬、光大。</h1> <h1> 襄阳不仅有古城,有习家池,襄阳更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h1><h1> 史记《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小说《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有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h1><h1> 襄阳还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和引发起三国的“古隆中”。</h1> <h1> 三国时期,承汉启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年份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六十年,加上前三国也不过近百年,却是风云际会、英才频出、极为精彩神奇的一段历史。其中襄阳的“古隆中”,因诸葛亮而成名胜古迹,名闻天下。</h1> <h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h1><h1>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1><h1> 这是明代杨慎的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有幸被《三国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选作为小说的开篇。又有幸被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王扶林担任总导的1994版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选为每集的主题曲,真是与《三国》有缘。</h1> <h1> 现在的古隆中风景区,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景区。</h1><h1> 其中主体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十三公里处,千多年来已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h1><h1> 1949年以后,又先後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等景点,景观就更为丰富了。</h1> <h1> 古隆中入口有石牌坊,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四柱三牌楼式。</h1><h1> 牌坊中间正面额以“古隆中”三字,两边柱联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牌坊背面额以“三代下一人",门柱联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两联均来自唐代杜甫诗词。</h1><h1> 牌坊两边次间右额为“澹泊明志″左额为“宁静致远″,来自诸葛亮的《诫子书》。</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唐代杜甫在探访成都武候祠后写了《蜀相》这诗中的二句,表述了公元207年,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草庐以求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表现了老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蜀相</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杜甫</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span></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span></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span></h1> <h1>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联选自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四川奉节期间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诗句。对联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商汤佐臣)、吕尚(周代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西汉第一任丞相)、曹参(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与之相比都显得逊色。</h1> <h1>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h1><h1> 诸葛亮幼失双亲后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去世后,17岁的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躬耕学习隐居到27岁。</h1><h1> 经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h1> <h1> 刘备三顾茅庐时,既无安身之地,兵不多将也仅有关羽、张飞和赵云,形势极为困难。</h1><h1> 诸葛亮作“隆中对″谋划天下,助刘备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h1><h1>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h1> <h1> 刘备去世前白帝城托孤,让其子刘禅拜诸葛亮为亚父。蜀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h1><h1>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亲自处理,赏罚严明,境内经济发展百姓安宁。外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等,一直筹划并进行统一天下的北伐。</h1> <h1> 然而,诸葛亮虽前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都未成功,未能达成统一大业。却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h1> <h1>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诫子书》都是流传千古的好文章。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用兵理政事迹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担当和情怀一直激励着后人。还有如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发明创作。使诸葛亮成为了勤勉、忠诚、担当与智慧的代表人物。</h1> <h1> 古隆中有抱膝亭古迹,原位于三顾堂前面约100米处。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隐居时,常抱膝长吟,期待施展抱负以利天下。后人将其常坐之石称为“抱膝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赵宏恩在此处修抱膝亭以作记念。</h1><h1></h1> <h1> 抱膝亭前立有“抱膝处”三个大字的石碑,据说字为书法家张裕钊所书。 </h1><h1> 而现在的抱膝亭的座落处已是赵宏恩当初所建躬耕亭的位置了,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维修隆中古迹时易地的。</h1> <h1> 抱膝亭后有明朝嘉靖庚子年(1540年)雕塑的大型龟座《草庐碑》。碑高大雄伟,正面有石南江汇题“草庐”二字,碑阴有“龙卧处”三个大字。</h1> <h1> 过草庐碑左上方行去就是诸葛草庐。上台阶,眼前是四合院布局,草庐窗纸透出黄色灯光。走近看那草庐内的一盏青灯,一方书桌,不知陪伴了当年耕读时年青的诸葛亮,有多少个苦读思辩的夜晚。</h1> <h1> 草庐内几张木椅,一方茶几,几杯清茶,正是刘备三顾而得见恨晚,与诸葛亮英雄际会、坦诚相见、促膝长谈的千年见证。共同的志向、使这《隆中对》,启动了三国鼎立之始。</h1> <h1> 刘备三顾茅庐、三请诸葛亮,是人们津津乐道、相当熟悉、动人的、礼贤下士的历史经典故事。而且这不仅仅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故事,还是魏晋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史书中有记载的史实。我们从中可看到以下记载,也就是史称“隆中对”那一段。</h1> <h1> “隆中对”原文如下。</h1><h1> </h1><h1>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h1> <h1>接“隆中对”。</h1><h1> </h1><h1>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h1> <h1>接“隆中对”。</h1><h1> </h1><h1> (接亮答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h1><h1> 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h1> <h1> 古隆中还有“三顾堂”景点,门联是:两表酬三顾(上联),一对足千秋(下联)。是明代文人游俊所题。原出处是唐代杜甫 题在成都武候祠“三顾堂”正门的对联。</h1><h1>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h1> <h1> (接三顾堂对联)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当时在无立足之地的极艰难状况下,生存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h1><h1>注:</h1><h1>“两表”是指诸葛亮北伐时呈给蜀汉后主刘禅表决心定战略的《出师表》《后出师表》。</h1><h1>“三顾"是指当初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共创大业之事。</h1><h1>“一对"是指刘备和诸葛亮会面后对复兴汉室创业的商讨、对策《隆中对》。</h1> <h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h1><h1> 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令人敬佩感慨而津津乐道,而他留下的《诫子书》则更是后人修身养性、成长成材、处世理事的警句良言:</h1><h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h1> <h1> 襄阳还有纪念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米公祠。米公祠隔汉江在襄阳古城对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2万多平方米。</h1><h1> 米公祠坐北朝南,大门为四柱三间牌楼式建筑,飞檐四层。上悬单懋谦所题“米公祠”匾额,匾下镶有“宝翰藏珍”题颂匾一块。</h1> <h1>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太原。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大书家”。</h1><h1> 米芾在书法上的成功,是他长期勤学苦练、不懈努力的结果。其子米友仁说,他每天“临池不辍,一日不书,便觉思涩”,连大年初一也不休息。</h1><h1> 米芾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书画自成一家,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h1> <h1> 米公祠中轴线上有三进院落,其中一进院有大屏风、半边亭、怪山石、墨地。</h1><h1> 二进院侧有洁亭(因米芾好洁成癖而得名,为青瓦红柱的八角亭,李铎题额),正面是拜殿,石库墙门额是“米公祠”三字。门前两侧各立一碑,是镌刻有方毅题写“米家山水”碑和沈鹏题写“米氏故里”碑,进“米公祠”墙门就是拜殿,是米氏后人祭拜米芾的大殿,系单檐硬山式建筑。</h1> <h1> 从正中“米公祠″额的墙门进去。拜殿中堂是一幅米芾自画像拓片,画像两边有联“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为陈天然所书。上面横匾上写着“颠不可及”四字,是米芾23世孙米初传所书。大殿左右两边墙上分别挂着米芾生前行踪路线图、生平简介、族裔世袭表等。</h1> <h1> 米芾对奇石是很痴迷的,还有个米芾拜石的传说。说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时人以为石鬼石怪,不敢擅动,惟恐招来不测。而米芾闻知,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说: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风传出去,官场侧目,遭人弹劾被罢了官。 米芾因拜石而丢官,索性作了《拜石图》,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宝贵经验。 </h1> <h1> 出拜殿就是第三进院,院中立有一座米芾的雕像。院的两边各有8间为碑廊,内嵌米氏父子石刻39块和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书法名家石刻8块。院内一棵明代银杏有400多年了,树下立5通记事碑,分别是:《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穿过碑廊,为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宝晋斋(传为米芾书房),内陈列米氏资料。</h1> <h1> 再后面是仰高堂,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称米氏珍品馆。</h1><h1> 祠宇东侧有东、西两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有70余件明清时代的碑刻石雕(包括“羊杜二公祠”、“荆襄屏障”等匾额、功德纪事碑),另有唐碑一块,为咸通年间佛教记事碑。其中尤以以清代襄阳知府郑敦允撰写的《三瑞亭记》最有价值。</h1> <h1>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来自于勤勉苦练和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前代名家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并深知“入帖出帖”之间的关系。米芾曾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善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h1> <h1> 苏东坡对米芾评价很高,他曾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h1><h3></h3><h1>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其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等这样的大家,都从米字中吸取营养。</h1><h1> 下面我们也来欣赏几幅米公祠中展示的作品。</h1> <h1> 米芾湘西衣冷《大字七言律诗帖》</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西衣冷榻留云,此夕还如入梦魂。</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月薜萝嗟意欲,一生林壑与心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王旧赏今何有,惠可余光宛若存。</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榻东堂清话歇,长风快雨洗松门。</h1> <h1> 米芾《拜中岳命作》</h1><h1> 正文:拜中岳命作。芾二。</h1><h1> 云水心常结,风尘面久卢。重寻钓鳌客,初入选仙图。鼠雀真官耗,龙蛇与众俱。却怀闲禄厚,不敢著潜夫。常贫须漫仕,闲禄是身荣。不托先生第,终成俗吏名。重缄议法口,静洗看山睛。夷惠中何有,图书老此生。</h1> <h1> 《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卷纵36厘米,横138厘米,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h1><h1> 《研山铭》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字:“五色水,浮昆仑。潭在定,出黑云。挂龙怪,烁点痕。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第二部分为手绘研山图,篆书题款“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及奇石各部位说明。第三部分为题跋。计有米芾之子米友仁、金代王庭筠、清代陈浩、日本前首相犬养毅等人的题跋。钤印有:内府书印(三次)、宣和、双龙圆印,贾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由此可见《研山铭》之弥足珍贵,也由此可见《研山铭》之饱经沧桑!</h1><h1></h1><h1> 2002年,留落日本的国宝《研山铭》手卷,终于辗转回归祖国,了却夙愿的启功先生见到它时激动不已,九秩之翁欣然命笔:“羡煞襄阳一支笔,玲珑八百写秋深。”这里的“襄阳一支笔”就是指米芾了。</h1> <h1> 注:《研山铭》因“灵璧研山”而作。“灵璧研山”既为奇石,亦是珍砚,旧主乃有名的亡国之君李煜。南唐消亡后,“灵璧研山”落入李煜第五代孙即米芾之妻李氏手中。新婚之夜,深知米芾爱石如命的李氏夫人,将“灵璧研山”馈赠夫君。米芾如获至宝,珍爱无比,却不慎泄与同样酷爱奇石的宋徽宗,终被强占。米芾悔恨交加,愤而写下《研山铭》。</h1><h1> 灵璧研山,宋以来历代皆有记述,“经长余尺,共36峰,各有其名,峰洞相连,错落有致,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津润,滴水少许于池内,经久不燥,池水还可以治疗眼疾。”真可谓奇珍异宝中的神品。</h1> <h1> 米芾的诗帖:</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h1><h1>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无款印。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h1><h1> 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h1><h1> 本幅钤有清代安岐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方。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h1> <h1> 《珊瑚帖》又名《珊瑚笔架图》,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于晚年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h1><h1> 正文: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h1><h1> 此帖是米芾与人谈论收藏情况的一封书信。用笔纵逸迅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充分表现了他放达的个性与深湛的功力。信中言及珊瑚笔架即随手插图一幅,可谓神来之笔,此也是米芾唯一的传世画迹。</h1><h1> 该作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陈列在米公祠内苏东坡的回文诗碑刻,可以这样吟诗:</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赏花归去马如飞,</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马如飞酒力微。</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力微醒时已暮,</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醒时已暮赏花归。</h1><h1>还可以这样:</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力微醒时已暮,</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醒时已暮赏花归。</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赏花归去马如飞,</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马如飞酒力微。</h1><h1>也许,还可以有更多的读法。</h1> <h1> 襄阳还有鱼梁洲。作为千里汉江的一颗明珠,位于襄阳城东门外,是一块突入汉江三面环水的半岛。鱼梁洲南北长10.65公里,东西宽5.30公里,洲体面积有26.50平方公里。</h1><h1> 鱼梁洲虽历史悠久,但直到1965年丹江口建大坝蓄水发电,洪水受到扼制,沙洲才被开垦植树、种地。1997年鱼梁洲大桥建成后,襄阳市对鱼梁洲开始了规模开发。现在的鱼梁洲已由当年的荒凉之洲变成了绿色之洲。</h1> <h1> 古时的鱼梁洲,也有不少故事古迹。</h1><h1> 早在东汉时,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曾在鱼梁洲筑高台喂养猎鹰,供其打猎。</h1><h1> 北魏《水经注•沔水》中载有:“沔水(即汉水)中有鱼梁洲,为庞德公所居”。</h1><h1> 唐代的孟浩然多次游历鱼梁洲有诗:“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h1><h1> 清初文学家王士祯《落凤坡悼庞士元》“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h1><h1> 还有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皮日休等,也足迹遍及鱼梁洲。</h1> <h1> 襄阳历史悠久,襄阳古迹众多。</h1><h1> 这次一行四人于2018.12.4日出发去襄阳,到12.7日离开,也是匆匆而游、走马观花。所见所闻所知在此聚成一集,留作记忆也奉献给各位分享。</h1><h1> 最后就让我们在诸葛亮广场再见吧!</h1><h1> 襄阳的诸葛亮广场建成于2001年9月,位于襄阳市樊城区长虹北路中段,占地有106公顷。广场内有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音乐喷泉等,是襄阳市标志性景观之一。</h1><h1> 再见了,襄阳!也再见了,各位!</h1><h1> 感谢各位的分享,再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