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春天

柳塘风淡淡

<h3>  春风又绿江南岸,2019年3月26日,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这一天,是我们下乡50周年纪念日,平望中学68届初中102班的师生们,相约枫桥边,拜谒寒山寺,泛舟于风光旖旎的古运河,漫步在春光无限的东太湖边......</h3> <h3>  那年春天,五十年前的3月26日,农历二月初九。早春二月,春寒料峭。</h3><h3> 初中毕业的我们,正值豆蔻年华,虽然无限留恋书声朗朗的校园,纵有千般不愿万种不舍,但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稚气未脱的我们,迈出校门步入社会的第一程,打起铺盖告别父母家人,奔赴农村插队落户,开始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新生活。</h3> <h3>  学校是否存有我们68届学生的名册档案,不得而知。当年我们离别母校时,没有毕业合影,也没有毕业证,这份五十校庆纪念册68届学生名单,是凭着同学们的回忆凑出来的。<br></h3> <h3>图一:我们在读时的校门</h3><h3>图二:我们离校后所建教学楼</h3><h3>图三:2003年迁新校区,更名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h3> <h3> 因留校闹革命,66届学长滞留至68年离校。看,301班学长们毕业照上那鲜明的时代印记“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前排手捧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第二排中间几位身穿军衣、头戴军帽,这是文革期间很多年轻人的标配。他们中的某些人,在那激情澎湃的年代也曾红极一时,几乎是平望中学乃至小镇上的呼风唤雨人物。</h3> <p>  一张张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纯真美好的青春芳华。</p><p> 同学们还记得吗,照片上这样的毛主席语录,想当年,我们每人都能背上几百条吧,还会唱很多毛主席语录歌呢。</p><p>  文革时期,祖国各地很多的地名、路名、人名都改成了革命色彩的名字。请看照片下方标示的反帝街,如今又恢复了北大街之名。</p> <h3>  江南水乡,河港湖荡、水网交错,当年交通运输落后,货物运载极大部分依赖于船只。人们出行,虽有客运汽车,但班次少收车早,还有些公路覆盖不到的乡镇,会有每天一班航船。错过了时间,或者为省下几毛车船费,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以步代车。</h3><h3> 那年的3月26号,就是一艘艘悠悠小船,摇荡着橹儿,把我们撒向平望、梅堰的四面八方,船到队里,热情的生产队员们把我们迎进各自的“新家”。</h3> <p>  </p><p> </p><p> 农村的生活比想象中艰苦多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鲜少有休息日。在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江南农村一年要种三季粮食。农忙时总是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干活,尤其是七、八月的双抢时节,无论太阳当头还是刮风下雨,都得出工,天天四点多钟起床,晚上十二点多才能睡觉。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清晨六点半的新闻节目和晚上八点的新闻联播都是在田间劳作时从高音喇叭中收听的。</p><p> 农闲时摘桑、养蚕,对庄稼进行田间管理,或割草、罱河泥、积农家肥等。记得那时我们为积肥,常常到周边乡镇去割草,七、八个男女青年摇着一条船,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洒下一路笑声、歌声……。在河面行进中,时常会碰到同是出去割草积肥的船只,有熟悉的邻近生产队的,也有彼此不相识的,此时,几只船往往会心照不宣地进行一翻较量,把橹的、扯梆的都憋足一股劲,你追我赶,拼命争先。</p><p> 农活中插秧是最令我发怵的。头上有炎炎烈日烘烤,双脚踩在晒得发烫的水田里,可恶的蚂蝗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叮得你鲜血直淌,有时解开一把秧苗,几只肥肥的蚂蝗藏在中间,立刻让人起来一层鸡皮疙瘩。刚学插秧时我的速度慢,总是"遥遥领先",那蚂蝗们似乎也有战术,很多时候向着我一个人进攻。割稻这活儿是最累人的,一个紧赶着一个,容不得你有半点懈怠,稍不留神,就会割破手、脚。脱粒虽不用弯腰,但稻芒刺得人痒痒的,我站在脱粒机后小心翼翼的,有时候下手用力稍大,稻把会突然往前飞走,让人惊出一身冷汗……</p><p> 刚下乡那会儿,我才过了十五岁生日,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一切都要自己来。每天收工回来满身疲惫,一身臭汗一身泥,仗着那会年龄小,思想单纯,倒也不甘落后于人。所以虽累也未曾偷偷掉泪,抱着认真改造世界观的思想,一心只想好好干出个样来。</p><p> 话又说回来,生活虽苦,乐趣也不少。收工后,我们会与生产队里的同龄人一起,步行十多里路去看一场露天电影,其实看什么电影并不重要,只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需要宣泄和释放。有时也会在夜色中带上渔网去竹林网麻雀,网到了麻雀第二天就可以吃上美味的夜宵啦。当夕阳沉落夜幕笼罩时,大家齐齐地聚到了知青们的小屋里,这个去自家地头摘蚕豆,那个回去拔青菜,还有从家拿来糯米的,知青们则奉献出父母捎来的咸肉和线粉,不多会儿,红烧麻雀、腌菜线粉汤,香气扑鼻的咸肉菜饭就端上桌啦,大家围着桌子站一圈开怀大吃。</p><p> 记忆最深的是农闲的晚上,我们知青的小屋里总是灯火通明,里里外外挤满了人,男青年们谈天说地,女青年织丝网、打毛衣,老农们请我们读信、写信,欢声笑语在夜空中飞扬...…</p><p> 就这样,我在农村呆了五年多,直到有了上学的机会,才离开了曾洒下辛勤汗水的土地,告别了给予我关爱、帮助的生产队员们,再次踏进了学校的大门。现在想来,人生岁月中这段特殊的时光,有过汗水,忍过泪水,但更多的是给了我有益的启示和收获的快乐。直到今天,偶尔看到青青禾苗一天天长大,迎来稻花飘香的收获,我都会感到格外的喜悦。生活的曲折,奋斗的艰辛,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一生受益匪浅。</p><p> </p> <p><br></p><p> 我插队在平望公社增厍四队,村名菱荡湾。生产队里有两位先于我下乡的知青姐姐。队长看我年纪小,特地嘱咐前两年插队的圆圆姐,让她带我一起做饭吃饭,一起出工干农活,队里偶尔歇上一天,圆圆姐就伴我一起走路回平望,两人边走边聊,十八里路,似乎也不那么远了。</p><p><br></p><p> 最下面的合影是我们增厍大队11位女知青1971年五一前夕去拙政园(当时名东风公园)游玩时的合影,那时圆圆姐已回城工作。</p> <h3></h3><h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二十年已逝。这期间前十年很多同学一直在农村,囿于交通及通讯的不便,同学之间联络较少。后十年大家虽从农村回到了城镇,但又奔波于立业成家,忙碌于养儿育女,也只能偶尔三、五同学难得碰头小聚下。直至1989年大家分别二十年之际,由松陵和平望几位同学发起、组织离校二十周年聚会,23位同学于3月26日在平望西郊饭店相聚,重温同窗情。</h3> <h3></h3><h3> 1993年3月翁正元、王荣春等同学邀请全班同学,游玩同里退思园并在松陵聚餐,有37位同学参加了聚会。</h3><h3><br></h3><h3> </h3> <p>  遗憾的是,我因远在河南工作走不开,与89年、93年的两次同学聚会失之交臂。</p><p> </p><p> 1994年3月,我从河南调回家乡工作,赵妙新同学邀请十多位去嘉兴南湖一游,可惜拍照时把南湖红船遮挡住了。</p> <h3></h3><h3>  2006年母校五十周年校庆,那一天,有20位同学参加了校庆活动。令我们分外惊喜的是,在校庆会上又聆听到我们在校时的俞骏老校长激情洋溢的发言,还见到了多位离开校园三十多年未曾见面的老师。</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br></h3> <h3>  同学们与参加校庆的老师合影留念</h3> <p>  2009年,毕业离校40周年,3月15日居振飞等同学相邀47位同学相聚金庭一日游。 </p><p> 漫步太湖边,春风微熏柳丝轻飏;我们登上石公山放眼花海,梅花盛开暗香浮动;我们信步探秘号称天下第九的林屋洞,洞内钟乳倒挂鬼斧神工,灯光幻影扑朔迷离。</p><p> 同学们尽享一天欢聚时光,同窗情谊进一步升华!</p><p> </p><p> </p> <h3>翁正元邀请同学们小聚,游览盘门三景,站上水陆城门眺望吴门桥,瑞光塔前留了影。</h3> <h3>翁正元邀请同学们小聚,游览东太湖景区</h3> <h3>  岁月无情,时光催老,离校五十周年聚会,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均已年近古稀,一个个发染霜雪!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冲不淡我们的同窗情谊!看我们“济济一车”,久别重逢的喜悦与激情在车厢荡漾!</h3> <p>  寒山寺内、枫桥岸边,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各式书法碑帖随处可见。想当年,张继因安史之乱,飘泊南下,孤舟夜宿枫桥边。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诗人愁思无眠,提笔写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被后人誉为写愁诗的代表作。</p><p> 而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在不识愁滋味的芳华岁月,因为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拥有了一段别样的人生经历,曾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了那份愁绪忧思。</p><p> 如今,一切都成过往,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同学们,快来吧,让我们以铁嶺关、枫桥为背景,定格这一刻美好时光!</p> <h3>看,下面的几组小合影,师生们个个都笑得一脸灿烂!</h3> <h3>半个世纪转瞬而逝,下面老照片中的8位女生,您还能对上号吗!💁</h3> <h3>  莫负姑苏好春光,同学们漫步在古运河步道,欣赏着运河两岸的多姿多彩,一路逶迤走向相门城墙边的游船码头。</h3> <h3></h3><h3>昔日同窗今同船,</h3><h3>有缘何需修百年。</h3><h3>欢声笑语溢船舱,</h3><h3>桑榆晚霞映满天。</h3> <h3>  从相门乘船到盘门码头上岸,盘门景区边清华酒楼,我们又品尝了一次地道的苏帮菜:时令佳肴酱汁肉,鲜红透亮肥而不腻,轻轻一口唇齿留香 ; 晶莹剔透的手剥虾仁配鸡头米,端上桌浇油的响油鳝糊,南瓜叶汁液染成的青团子……,可惜,忘了拍照!🤗</h3> <h3></h3><h3>  午餐后,大巴车将我们送到了东太湖边。绿茵茵的草地上,洒满阳光,同学们席地而坐,舒适而惬意,人人脸上笑意盎然。</h3> <h3></h3><h3>  大家或一字长龙,或成群结队,徜徉在落英飘飞的樱花树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花香,一阵阵沁人心脾,无不令人心旷神怡!</h3> <h3>  松陵饭店的晚宴厅里,我们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进入了高潮!</h3><h3> 看,我们敬爱的盛老师有备而来,深情款款朗诵的一一《相逢》,表达出师生们的共同心声!</h3> <h3>  两位帅哥高歌一曲《北国之春》,赢来满堂喝彩!</h3> <h3>  敬爱的老师!如果没有母校和老师们辛勤的哺育,就没有我们绚丽的16岁的花季!虽然我们不常相见,但是老师们的教诲,常在我们耳畔萦绕;老师们的身影,常在我们眼前浮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让我们举起杯,共祝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h3> <h3>  时光,仿佛回到我们的从前,相聚的喜悦挂满每一张笑脸。此时的你我,一杯杯酒,斟满再斟满。干杯吧同学,今天,我们不醉不还。</h3> <h3>  老师您好!莫非是那岁岁年年飘落的粉笔沫,染白了您满头的乌发?!然而,在学生们的眼中,满头银发,将您当年青春的绿色,映衬得更加浓郁!</h3> <h3>  居振飞、赵妙新、翁正元、王荣春四位男同学,在各自的工作上均是事业有成,他们是同学中的姣姣者。几十年间,纵然岁月无情,时过境迁,我们都曾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这份同窗情,在他们心中从未忘却。多少次全班聚会或者部分同学小聚,都是由他们发起,并慷慨解囊。</h3> <h3></h3><h3>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对比十年前聚会的照片,妙新同学抽烟时酷酷的姿势,几乎一模一样!🤔</h3> <h3>  妙新和明珠,我们班唯一的同窗伉俪,你们不仅是五十年前的同学,更是一辈子的夫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相守相伴,伉俪情深!祝愿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相伴到永远!</h3> <h3>  有男同学们出钱,出力的事当然要由女同学们来做啦!从二十周年聚会开始,多次聚会是由美娟、小英、剑珍、丽琴、冬梅等几人,配合着帅哥们齐心协力操办完成。</h3> <h3><h3>  岁月格外青睐我们的老班长!你看,四十周年聚会至今,十载寒来暑往,时光似乎不曾给他留下痕迹,感觉建春同学的精神面貌比十年前更好!👍</h3></h3> <h3></h3><h3> 徐幼青、叶萍,两位有心的同学,精心保存着初中时的学生证。</h3><h3>&nbsp;</h3> <h3>  看,美娟、菊英,当年飒爽英姿的红卫兵形象!这是无法忘怀的历史印记。<br></h3><h3> 菊英现居住甘肃天水,她有一双孝顺的好儿女,都已成家立业。2019年夏天我们去甘肃旅游,受到菊英的盛情款待。相聚虽短暂,但我们能感受到她在第二故乡,生活得快乐、幸福。我们的江南美女,早已融入到那片养育了她几十载的广袤土地之中。</h3> <h3><h3>  倪济民、倪济群,我们班的兄弟同学。</h3></h3> <h3>  一张上学时的四人合影,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h3><h3> 那时,我家住在鱼种场附近,夏天,鱼种场总要收购青草喂鱼。66年的暑假,我和明珠、秋萍、全妹四人相约一起割草,也记不清草卖一分还是二分钱一斤,四个人好不容易割了两大捆草,满头大汗抬到鱼种场卖了几毛钱,然后去照相馆拍了这张珍贵的照片。</h3><h3> 今天我们几十位同学相聚一起,可惜全妹早已去了远方。在此,也向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七位同窗表示深切的悼念!</h3> <h3>  师生举杯相望,好温馨的画面!</h3> <h3>左图:我八十年代初在三线军工厂</h3><h3>左下图是当年在单位曾负责结构设计的产品,电影《英雄儿女》王成背负的“小八一电台”</h3><h3>右图:一九六六年北京天安门留影<br></h3><h3>右下:五十周年聚会枫桥景区留影<br></h3> <h3></h3><h3>&nbsp;&nbsp;&nbsp;&nbsp; 黄平、张舜英,两位同窗好友,当年都插队在梅堰,今天难得相聚,两人一直相伴而行,总有说不完的话。</h3> <h3></h3><h3>  蔡胜德、蒋培学、郭金木、徐龙观、申金观、吕益鹏、张雅琴、王秀英都是梅堰同学。雅琴、金观现居松陵,其中有几位同学,自四十周年聚会后,我们又是十年未曾见面啦!</h3> <h3>  岁月是一双无形的手,瞧,云飞、龙观两位同窗,十年寒暑,青丝染成霜。</h3> <h3>  看秀美同学十年前后头发的变化,心中虽有感慨,但看到同学们激情洋溢、自信从容的笑脸,顿觉无比欣慰,一切皆已释然!</h3> <h3>  姚飞英同学,平望人,也是梅堰媳妇,因身体微恙,缺席了此次全班聚会。特为飞莺同学配上四十聚会照片,美女,你可比我们年轻了整整十年呢!🤗🤗🌹🌹</h3> <h3>  虽然我们不常见面,但同窗之情却从未淡忘!</h3> <h3><h3>  秦兴根同学,五十年来,第一次参加聚会,纵然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但这份同窗情永远在心中!😄😄</h3></h3> <h3>  剑珍、雪芳、冬梅,三位好友,现都居住在南京。</h3> <h3><h3>  是同学,也曾同桌;是邻居,也是闺蜜。几十年的相知相伴,彼此温暖着前行!</h3></h3> <h3></h3><h3>  我们同窗共读在平望中学,当然最多的是平望人啦!下面这些同学,现大多仍居住在平望。见或不见,你们都在那里;念或不念,你我都在心里。这份纯洁的同窗情,早已深深的植根于我们彼此的生命里。</h3> <h3></h3><h3>  同学们是否记得,因为解放同学曾自称“Horse 解放”,梁老师特地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英文中关于人名、地名等名词的用法呢!😛😛</h3> <h3><h3>  周小坤,平时与同学们交往较少,也是咱们班唯一未留下通讯方式的同学,为了五十聚会一个都不少,多位同学辗转联系,终于找到了你!😊😊😊</h3></h3> <h3><h3>  凌金林、朱伏观两位同学,因有事,未参加此次五十聚会,期盼着下次聚会相见!</h3></h3> <h3>  相聚总是短暂的、同学的友情却是永恒的!岁月,苍老了我们的容颜,却浓郁了我们的情谊。师生之情,同窗之情,令人终生难忘,她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h3><h3>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共同努力,守望永驻,过好我们今后的幸福生活!</h3> <h3>  当年有幸共寒窗,五十春风五十霜。</h3><h3> 五十聚会心欢畅,共叙同窗情谊长。</h3><h3>&nbsp;</h3> <h3><h3>  此次聚会,家鸿学长为活动提出策划、建议,全程跟拍,后期制作又提供很大帮助,我们全班同学向您表示衷心感谢!</h3><h3> 在此也向为我们活动细致安排,并提供服务的吴云导游及驾驶员师傅表示诚挚谢意!</h3></h3> <h3><br></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