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大凡清明前后皆应 “雨纷纷”的,而今天的朗日却把春天照得金灿灿的。己亥三月初一清明正日,慕名与家人赶来兴化茅山,参观 “中国非遗——茅山会船”盛况。远远地弃车安步,一路走来柳绿桃红菜花黄,看得许多城里少见的风物。明清的泰式建筑,斑驳的工农兵照相馆,文革的楼,颓废的墙,绿地里耀眼的明黄的土地庙,驰名的茅山占卜先生,还有红旗大桥上迎风招遥的彩风车……亦如这绚烂的春天把人醉了! </h3> <h3>跟着纷至沓来的人群,九曲十八弯入街穿巷,约莫行了十余里,方挤进得会船的处所——茅山河。茅山河东西横亘着,一眼望不到头,河面宽十数丈,可并排十几条行船。这河没有溱潼喜鹊湖开阔,但是绵延十余里,两岸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人人都望得真切。四丈来长的船,船头都放着一根重重的原木,以平衡船体,像一门巨形的大炮,翘在那里,随时准备开火。听得一声哨音,并排的几条船,离弦的箭发射出去—— </h3> <h3>茅山会船与茅山号子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茅山号子是农民耕作时哼唱的里下河民间小调,当年以其委婉的曲调、俏皮的唱腔和鲜明的特色,唱到了中南海,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夸奖。而茅山会船是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传统,以祭祀散落村野的无名亡灵为主的水上赛船活动。去年清明节茅山会船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CNC作为世界级“非遗代表”向全球直播。 </h3> <h3>南岸的二层小楼设立着会船活动的指挥台,高音喇叭里传来强劲的挑担号子:“嗨喳嗨呀嗨嗨嗨呀, 肩上的扁担啦三吆尺三呢,挑得啦秧苗两头弯呢”“今天嗯舍得咖一身汗呢,换得啦秋后金银山呢,金呀嘛金银山唻!嗨喳嗨呀吔嗨吔嗨吆”这铿锵有力的号子,响穷在茅山碧空,回荡于舟楫水滨。这是发自老百姓心中的呼唤,是浩荡千百年的绝响! 当你听到这律动号子,不期而遇者加快了步伐,驻足引颈者荡气又回肠,血性船夫们斗志更昂扬</h3> <h3>茅山会船使用的船,就是往返于水乡垛田的农用船,没有多余的装扮,历来简简单单,朴朴实实。船舟披挂的是清一色的毛竹船梆护甲,人们使唤的是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竹篙,打裹是古时沙场的绑腿。撑船的竹篙顶端系着红绸子,似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条条船一支支竹篙整齐划一的舞动起来,那蜻蜓群舞的阵势,甭说多好看。 </h3> <h3>嘡嘡锣敲的急切处,有三条船在撕杀:绿衣船发得先机,青衣船紧咬其后,白衣船奋力追赶。锣鼓声、呐喊声和拉拉队的助威声声声入耳、丝丝入扣。只见白衣船忽地哨声大作,全船人象抖擞了精神的雄狮,加大撑篙力度,一篙篙狠狠地戳下去,一篙篙猛猛的推开去,船体在猛烈的推送中起起伏伏,一会儿跃上浪尖,一会儿潜入水中,“嗨!嗨!嗨!” 的呐喊直穿云霄、震撼人心。船像出了膛的炮弹,飞了出去。 “当当当”鸣金收兵处白衣船拔得头筹。一旁的邵老伯介绍说:“他们这动作叫‘扒山虎’,一篙子抵三篙呢”。此情此景不就是施耐庵笔下《水浒传》中水泊梁山“浪里白条”与官兵角力的场景吆。</h3> <h3> “茅山会船”最难能可贵的是以民间自发的形式的传承,费用大家捐,多的多出少的少出,上红榜公布的是家族的荣光。每逢清明,外出经商、务工、游学的乡亲们像归来的雁,自觉的参与这一项紧张激烈又庄严神圣的活动,他们要为村子的荣誉而战,为抵御水役之灾而战,为不屈不饶大地的人民而战。它代表着中国朴素的水乡农耕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中华精神遗存,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永祈繁盛富裕康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