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地久天长

宪巧

<p class="ql-block">  时光在变迁,岁月在成长。平凡的生活悄然带走了我们不曾懈怠的大好时光,却带不走我们曾在知青共大相遇、相识、相知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忆往事,峥嵘岁月稠。1976年是个不平靜时期,我们来自内蒙各地的120名知识青年集聚在凉城岱海创建自己的大学。那份理想主义的激情,那份战天斗地的豪迈,虽然己成过往,但在我们这代人的生命记忆里是珍贵的。我们不能苛责历史,至少我们可以为我们的青春讴歌,比起現在的年青人,我们自有我们的骄傲!芳华已去,年近古稀,集些旧照以叙衷情!</p><p class="ql-block"> </p> <h3>  1976年5日4日自治区知青办从乌盟、巴盟、伊盟、锡盟、呼市、包头、烏海抽调78名先进知青在呼市附近的凉城岱海农场,办起内蒙古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大学,后来又增加了42名。分为一班、二班,统称首批学员。这是当年内蒙古日报刋登的消息。内蒙古是接纳知识青年最多的省份之一,兵团、插队人数超百万。知识青年的安置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内蒙知青办在自治区举办了几期知青学习班后,听取了一些知青的建议,决定建一所大学培养知青骨干,以便更好地发揮“大有作为”的作用。</h3> <h3>  自治区党委书记尤太忠、副书记吳涛、刘景平等参加了开学典礼。</h3> <h3>  做为知青代表的我,郑重宣布:在一无所有的岱海边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一所新型的大学,象延安时期的抗大,象解放初期的江西共大,把普通的青年培养国家的栋梁!</h3> <h3>  赵秀玲和杨润珍抱着自治区领导亲手颁发的开学大礼包:一支步枪、镰刀、草帽、毛选、马恩列选集等。它反映共大的培养方向,有理想、有文化、亦农亦兵的新农民。</h3> <h3>  除了大礼包,共大沒有教室、教师、教材、宿舍,白手起家。建校舍,干农活,学习…当时崇尚的延安抗大和江西共大生活使我们在凉城也亲身体验了这样一次特殊的大学生活。</h3> <h3>自己动手盖校舍。周建伊、杨润珍、曹东芳三个姑娘多能干!</h3> <h3>峦汉山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大石头是我们盖房的地基,对它所有人都独有情钟。</h3> <h3>在共大最突出的是学员们的奉献精神,每天天刚亮大家就抢活儿干,刮树皮、打扫院落、收拾工具…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以7天盖一栋房的速度建起一排排宿舍。石头做地基,上面用砖砌,园木搭房檩,细木做椽子,压栈,所有的活儿只有一两个老师傅带,上海知青林颂民管起工程来头头是道。当年不知哪来的劲,义务奉献是常态,这个共产主义大学真沒白叫!</h3> <h3>开学初,宋石如校长召开临时班子席地而坐研究工作。左起宋石如、丁继红、张 进才 (凉城县委副书记) 、王振海(岱海农场书记)、曾宪巧。</h3> <h3>  全国劳动模范凉城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的党支书郭老虎是我们外聘教师。</h3> <h3>听张进才副校长讲凉城革命史。</h3> <h3>1977年1月8日在鞍子山革命英烈纪念碑前,我们用自己连夜赶制的花圈隆重祭奠敬爱的周总理!</h3> <h3>  他们身后是当年的食堂。曾记否,大家曾在此载歌载舞迎接1977年的新年钟声。齐唱《长征组歌》,杨润珍、包玉环等翩翩起舞,王爱武和陈万春的男女声二重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黄念生激情朗诵髙尔基的《海燕》…一切都像是昨天发生,青春永远是活力四射!</h3> <h3>  基干民兵李忠青、周建伊、赵玉春、郭翠兰、刘月英、曾宪巧、郭玉梅个个英姿讽爽!</h3> <p class="ql-block">  房子还未装上门窗,小伙子们就搭好了篮球架。梁占礼、杨虎城、刘春平、吳家新、王有文、卢向軍、曹银科、任秉海、臧人立、陈祯琪、黄世新、张力群等得空就聚在一起拼一局。</p> <h3>  76年选调、招生的不正之风对知青影响很大。农牧区的現状、知青生活、劳动实际困难以及应不应在农村扎根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关于共大的培养日标和入学教育整整讨论了两个月。北京知青、在烏盟某队担任政治队长的黄念生在讨论中经常引经据典做中心发言。</h3> <h3>  共大成立后,自治区党委特批:共大成立党委,可以直接吸收表現突出的学员入党。因此,共大里共产党员的形象和作用非常突出。这是入学时一支部的11名党员。前排左起杨慧清、曹东芳、武绍亮、孙振芳、薩仁、后排左曾宪巧、郭翠兰、杨虎城、沈为民、赵玉春、白金海。他们象种子一样,使学员中很多同志解决了组织问题。</h3> <h3>  一班女生。头排左起:祁桂玲、王爱武、孙振芳、郭玉梅、周建伊、赵秀玲,二排我、包玉环、岳丽华、刘月仙、杨润珍、曹东芳、赵秀荣,第三排杨慧清、赵玉春、刘月英、丁继红、李忠青、郭翠兰、李清莲、蕯仁格日乐。</h3> <h3>在大路旁,依稀可見新栽的树苗。</h3> <h3>  风华正茂,朝气蓬勃!</h3> <h3>  凉城岱海边最棒的小树林。</h3> <h3>  岱海捕魚。蒙族姑娘包玉环平生第一次抓魚,瞧她那战战惊惊的样儿!</h3> <h3>  小乐队里拉小提琴的是谷路宁,吹笛的是陶小虎、温春光;拉二胡的是王海荣,陈恕、胡振兴、齐苏和和王有文听得多入神!还有蕯仁格日乐和吳卫东髙昂的蒙族民歌时时陪伴着我们,每晚劳动学习之余,校园里歌声嘹亮,激情冲散了疲劳,音乐鼓舞着斗志。一分阳光十分灿烂!</h3> <h3>于慧琦与小庞坐在刚插上秧的田埂上。岱海周边是盐碱地,荒凉贫瘠的土地是知青农场开垦出来试种水稻。共大学员除了盖房、学习之外,还参加了农场插秧和收割劳动。</h3> <h3>  共大学员与岱海农场的知青在盐碱地上试种北方水稻。</h3> <h3>  站在亲手盖起的一排排新房前,真是骄傲与自豪!前排左起赵秀玲、王要武、曹银科、吳继武、赵秀荣;后排左起包玉环、张永清、王保柱、郭善则、董洪良、王保国。</h3> <h3>在共大校旗下。后排右一是生产队长—上海知青林颂民,他在农村被贪下中农推选为当家人,到共大后是第一任劳动委员。</h3> <p class="ql-block">  76年7月共大安排学员分两批参观大寨。首批参观学员共60人。头排左起:曾宪巧、李忠青、陶小虎、梁林、孟和生、戴小光、白金海、孙振芳、小姬、杨慧清;二排:温春光、王耀武、段爱琴(农场)、周建伊、张德智(农场)、王林泽(农场)、吳连启、徐力軍、郭玉梅、蕯仁、赵秀玲、孟爱国;三排:齐苏和、董广超、杨润珍、谷路宁、贾登云、张金玉、张永清、王海容、祁桂玲、李国英、张春秋、赵玉春;四排:吳继武、杨虎城、王莉、郭天成、王保国、徐凤祥、卢向軍、张力群、赵春印、陈朔、曹银科、刘月英、李清莲、赵秀荣;五排:沈为民、董洪良、包玉环、刘月仙、胡岛海、郭善则、胡振兴、刘向东、王保柱、刘青云、王有文、赵玉春。照片中每个人都神采奕奕,是最清楚的较为完整的一班全体像。</p> <h3>每组学员都单独留影。这是我们一组学员的全体像。照片中胡振兴、王有文、徐凤祥等来自呼市、包头和天津。</h3> <h3>  为滿足大家的夙愿,从大寨回来我们选在北京倒車,在北京知青的带领下,大家髙兴地在北海游玩。晚上赶上唐山大地震,京津也遇到险情,我们住的旅馆房顶塌了,只好都搬出来。那几天北京连降大雨,买不到干粮,衣服和鞋都淋湿了,可以说是饥寒交迫,大家躲在天安门城楼下焦急地等待西去列車通車的通知。</h3> <h3>  10月第二批学员在宋石如校长带领下去大寨。</h3> <h3>二班部分学员和宋石如校长在大寨。前排有冯润果,后排有张小乐、张木、黄世新、吳家新等。</h3> <h3>  经过漫长的入学教育、大寨参覌、知青点現状调查,我们在自己亲手盖起的教室和宿舍里,转入正常的教学阶段,从农村最急需的人才出发,开设了农机班、农学班、医学班。农机班考核成果是取得铁牛55(胶轮)和75(链轨)两个司机本。第一批女拖拉机手取证后与史教练合影。</h3> <h3>  当年的于慧琦负责后勤工作,首批学员毕业证就是他争取来的。他奔跑于凉城和呼市之间,这是他与北京知青号称万能修理匠的刘百昌、上海知青合影。</h3> <h3>  内蒙古自治区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大学毕业证,发证日期一九七七年六月三日。证书是用中、蒙两种文字,由蕯仁和卫东翻译而成,体現内蒙古民族特征。</h3> <h3>  1977年7月第一批共大学员毕业了,大部分学员都将回到原来的生产队,这叫“社来社去”。离別前大家以各种组合合影留念,写离别赠言,场面非常感人。这是当年海河儿女的合影。相遇是偶然,期盼再相逢。</h3> <h3>  钢城儿女合影。</h3> <h3>  鄂尔多斯学友</h3> <p class="ql-block">巴盟学员合影</p> <h3>  农机班人员最多,这是农机班学员合影。</h3> <h3>赤脚医生班合影。头排左起:王慧珠、岳丽华、教师甲、乙、卢大夫、赵秀荣;第二排封春梅、曹东芳、张金玉、孟和生、李国英、李忠青、董世文;第三排郭玉梅、李青莲、褚淑芬、冯润果、张凤英、李卓、赵爱云、张小娥。</h3> <h3>  农学班合影。</h3>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班的全体像。</p> <h3>二班54人合影。第一排左起:王慧珠、王林、任秉海、朱力平、宋石如、缪老师、史教练、吳家新、李峰、陈景聚、吳卫东;第二排郭丽雅、张小娥、赵爱云、张慧丽、范莲花、王红霞、李卓、陈万华、董世文、? 陈润梅;第三排 李如意、刘月娥、张亚玲、罗培生、姜祖鑫、陈祯琪、黄世新、肖玉良、陈学义、刘惊海、王延民、封春梅、赵秀英、王俊霞;第四排 张小乐、? 刘伟刚、叶继坤、臧人立、杨智慧、张恒昌、王广林、刘春平、顾风祥、李继荣、梁占礼、丁忠元、张木、宋迎福。</h3> <h3>  我们不怕艰苦,对未来充满希望。</h3> <h3>  海内存知己,无涯若比邻。同学情,一世缘!虽然在凉城我们只有一年多的朝夕相处,但命运把我们紧紧地拴在一起,隨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酿下的酒越发醇厚、香甜!</h3><h3> 毕业后,知青共大自发地组织了四次联谊活动。共大成立20周年由呼市发起举办了第一次,2000年天津、2002年烏海、2006年呼市。</h3> <h3>  1997年8月由呼市知青发起第一次聚会,纪念共大成立20年。知青办许维俊主任、共大张鲁校长、张进才副校长、缪老师、朱老师都参加了。这次规模最大。</h3> <h3>老领导与海河儿女合影。前排左起:王爱武、张进才、张鲁、许维俊、曾宪巧;后排左曾馨梅、张德智、王保国、陈万春、谷路宁、黄世新、王延民、董世文。</h3> <h3>  我们分头看望许主任、老校长张鲁。</h3> <h3>  在凉城老校舍前合影。</h3> <h3>王延民、谷路宁、卢向軍、武绍亮、王爱武、朱力平、张木、董世文等在纪念塔。</h3> <h3>和张进才校长、缪老师、朱老师在旧房前。</h3> <h3>  当年盖房子的砖都是自己烧。背砖坯和烧好的砖是最累的活儿,湿砖坯每块5斤,女生一般背20块,男生差不多30块。烧好的砖3~4斤重,温度是40多度,大家穿着单衣从窑底往上爬,腿发颤,满身汗,沒有一个人吭声。下砖窑的活儿最苦,但砖窑旁、大桥下也是才子佳人幽会的地方。20年后王延民和董世文旧地重游,无限感慨。</h3> <h3>  白金海(地主)的创意!</h3> <h3>共大美女在峦汉山烈士纪念碑。</h3>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岱海已成为旅游点。建起游船码头。陈朔、延民、梁占礼、张小乐等哥几个一边等船,一边回忆当年在此插秧和割稻子的往事。</p> <h3>  王延民、梁林、刘伟刚在找建土坯房的感觉。</h3> <h3>  王红霞、李如意、张慧丽、刘月娥、董世文、张凤英 等在原宿舍门口留影。</h3> <h3>  岱海边全体像。大家穿着天津定制的印有“知青共大”字样的背心,唱起当年的歌曲,激情迸发!</h3> <h3>第一次聚会合影。</h3> <h3>  20OO年IO月相聚在津城。白金海、刘惊海和杨智慧 (已去世)一起看共大老照片。</h3> <h3>  76年9月共大学员曾到自治区先进知青点苏独伦公社访问邱家恒和佟英茹,这次特邀他们俩参加聚会。邱家恒(已去世)与大家交流。</h3> <h3>  杨智慧、刘惊海、赵玉春、白金海、董世文、张亚玲合影。</h3> <h3>  陈学义(已逝)父子参覌天津港时留影!</h3> <h3>  2000年我们带着共大学友参覌了大沽炮台和覌音寺。十八年后与吳继武夫妇重登大沽炮台谈及往事如同昨日。</h3> <h3>  天津世纪聚会共46人。朱力平老师也参加了。</h3> <p class="ql-block">  2002年10日烏海聚会。共53人。乌海学员白金海、张力群、刘青云、曹银科精心安排大家参覌酒泉卫星发射地、额旗神奇的胡杨林…</p> <h3>  美丽的胡杨林代表着为祖国而生的知青一代人!</h3> <h3>  梁占礼、臧人立、吳卫东和白金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h3> <h3>  2006年国庆期间呼市学友组织第二次聚会。共59人。张进才副校长健在。缪老师参加。</h3> <p class="ql-block">  刘惊海安排大家到蒙牛集团参覌。左起:周建伊、曹东芳、杨智慧、曹银科、赵秀玲、刘青云、杨慧清、卢向軍、陈朔、刘月娥。</p> <h3>  大家坐着大轿车边说边唱来到凉城。</h3> <h3>  06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再次回到凉城,回访共大旧址。</h3> <h3>  旧日青砖红瓦的辉煌一去不返。</h3> <h3>  当年辛辛苦苦盖起的宿舍由于多年失修只剩下砖墙圐圙。与97年不同的是门窗都不見了。估计今年再去连地基都找不到了。</h3> <h3>  当年上学时跑到鞍子山,拜見英烈塔几乎是每天晨练必选項目。如今跑不动了,慢慢爬到山顶上也要和英雄们谈谈心。</h3> <h3>  1977年刘月娥、王红霞等在烈士纪念碑前留念。</h3> <h3>30年弹指一揮间。06年我们坐在峦汉山的半山腰上,身后共大旧址一览无疑。</h3> <h3>  30年后凉城发生了很大变化。回想当年的奋斗由衷产生满足,努力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把手头每件事做到极致和卓越,生命会得到最有意义的诠釋。</h3> <h3>  共大的艰苦经历使我们在知青的层面进一步升级。从2000年起,天津学友几乎每年春节都要聚一聚。第一次在我家。王保国是个热心人,一般都是他张罗,王延民拍照:前左董世文、陈万华、我爱人韩道宏、我、王爱武,后王保国、于慧琦、谷路宁、张德智。</h3> <h3>  吳卫东和张木专程抵津看望我妈。在周家食堂京津同学首次聚餐。76年天津地震我妈曾在凉城知青共大住4个多月,受到同学们的多方照顾!</h3><h3>‘</h3> <h3>缪树范老师与家人在天津经济开发区王延民、董世文家与德智、慧琦相聚。</h3> <h3>  98年10月31日梁林、王俊霞夫妇到塘沽于慧琦和王延民家坐客。</h3> <h3>  周建伊及女儿、刘月英、张木、刘向东、吳卫东在天安门前留影。</h3> <h3>  2006年我们随张木到养老院看望吳卫东。</h3> <h3>  第一次在农研院京津学友相聚。左起:李国英、张祖庆、董世文、曾宪巧、王延民;后排刘向东、于慧琦、朱为平、张木、谷路宁。</h3> <h3>  2008年在北京和平宾馆。武绍亮、吳卫东、郭翠兰、刘惊海、刘向东、张木和我难得一聚。</h3> <h3>  刘向东、张木、沈为民(已逝)、张祖庆、张慧丽看望吳卫东。</h3> <h3>2011年九个人,董世文、曾宪巧、陈万华;后排张德智、王延民、于慧琦、顾凤祥、黄世新、谷路宁。保国己去世。</h3> <h3>  共大从凉城迁址到呼市,83年与内蒙技校合并,后称内蒙技师学校,2006年并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留在学校和呼市的知青称为大家的“娘家人”,人来过往都得到了呼市知青学友的招待。尤其是惊海、梁林和赵玉春等自愿成为热心的召集人。这是上海知青吳家新2018年到呼市的情景。前左:赵春印、小庞、吳家新、王爱武、蕯仁;后排梁林、臧人立、梁占礼、赵玉春、王俊霞。</h3> <h3>  2015年5月,由张木主持,与北京学友第二次相聚在北京农研院。吳卫东从养老院赶来。王延民拍的集体像。前排刘向东、于慧琦、朱力平、张祖庆、李国英、张木;后排:谷路宁、董世文、李卓、曾宪巧、张德智。</h3> <h3>  2016年春节台湾莱馆。</h3> <h3>2017年6月赵玉春路过天津。</h3> <h3>  2018年与包头学友相聚。前排左起张小乐、刘伟刚、刘月娥、姜祖鑫、李继荣;后排赵秀玲、赵秀英、王广林、曾宪巧、张亚玲、杨润珍、肖玉良。</h3> <h3>  2019年2月16日(正月十二)学友们相聚在滨海新区自贸试验区。自贸区始建于2016年,专门出售各国免税商品,是集购物、餐饮和儿童游乐于一体的新旅游点。张德智用手机记录了这欢乐的瞬间。</h3> <h3>蛮汉山的英雄激励着我们不忘先烈遗志艰苦奋斗,岱海的美丽风光有我们流下的汗水,曾经的日子是短暂,曾经朝夕相处的伙伴己经走向暮年,但曾经的友情仍在互相牵挂。在微信中冒冒泡,在旅游中结伴同行,让我们永远充满希望,时间可以淡忘过去,距离可以拉开你我,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共同走过的青春岁月。同学们,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因为沒有下輩子的相识;好好感受生活的乐,因为稍瞬即逝;好好体会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只有今生,沒有来世!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