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一次冒险的选择

笑口常开

<h3>进入西藏境地,站在世界之巅,看蓝天白云之下的雪山险峰、冰川峡谷,嗅漫野挑花之芬芳,赏四季同在的斑斓景致,解异域民俗与风情,观崇尚信仰之民态,顶礼膜拜佛祖之真颜,此愿由来已久。但惧于高原反应的威慑,迟迟未敢付诸行动。</h3> <h3>惊蛰过后,天气渐暖,万物复苏。北京街头蜡梅花,迎春花,桃花,连翘花,玉兰花,渐次开放。网上搜寻,此时的西藏林芝等地,正是桃花盛开之际。我和家人商定:虽身有不适,也要冒险入藏,了却这一心愿。经与独品旅游团队联系沟通,约定随团前往拉萨,看花赏景,洗涤心灵。按团队通知要求,3月18日晚七点,站前广场集合,与导游和同行团友见面,领票进站。稍事休息,七点二十检票登上列车。八点,列车启动,西藏之行正式上路。</h3> <h3>北京到拉萨,火车行驶里程4064公里,途中停靠石家庄,太原,兰州,西宁,那曲等十个车站。用时40余小时。</h3> <h3>皓月当空。</h3><h3>按惯例,列车上大约是十点熄灯。与我多年睡觉的习惯正好吻合。不等熄灯我就放倒了自己。心想熄了灯就踏踏实实睡觉了。十点过后,列车熄灯。觉却根本睡不着。通道内有一拨人似乎对熄灯就该安静、就该休息的规律没有一点概念。该说说,该笑笑。吵吵闹闹一会不闲。火车进站,新客上车。刚刚消停不久的车厢内又开始了一阵喧嚣。看看表,时间刚过子时。辗转反侧,迷迷瞪瞪地再次看表,凌晨3点多了。不知是哪位铺友哼哼唧唧唱着什么小调。又过了一会,对面的铺友小声唠叨着起床下地了。</h3><h3>时间不到五点,外面还不见亮光。我也实在忍不住了,小心翼翼的从上铺溜到通道里。坐在窗下静待天明。窗外,明月高悬。</h3> <h3></h3><h3>天光渐亮,列车由中卫站继续前行。轨道两旁黄沙漫野,一座座土山犬牙交错,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光秃秃的,毫无生气。</h3> <h3>半山中似乎还有一些已经废弃的窑洞。</h3> <h3>列车途径青海湖车站前后,感觉应该是进入了牧区。一群群的羊、马和牦牛,不时在车窗前闪过。<br></h3><h3><br></h3> <h3>牧人放牧点。</h3> <h3>气温也越来越低,路边,山峦都有积雪。有些路面和水面还有薄冰。<br></h3><h3>苍茫中还有阵阵扬尘浮动。</h3> <h3>列车疾驰,海拔不断攀升。晚上十点钟过后,列车停在了格尔木车站。该站海拔高度2829米。列车员介绍:从这里开始海拔会越来越高,最终要通过5072米的唐古拉站,然后开始逐渐下行。为增加车辆动力,列车要更换机头。同时,为缓解高原地区特殊环境对游客的影响,列车车厢内开始供氧。</h3><h3>列车启动,列车工作人员要求旅客:在车辆供氧期间,任何人不得吸烟,不得动用火柴和打火机一类的物品。</h3><h3>在极短的时间内,车厢里静了下来。昨晚的喧嚣荡然无存。由此可见,所有乘客均对高反持有恐惧心理。本人心中也是忐忑。不知我们的身体能否抗住高原反应的折磨?</h3><h3>朦胧中看看手机,又是三点多了。周围寂静依旧。几乎没有鼾声。我想,这一夜能够踏踏实实睡觉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不到五点,通道里有了人声。我也起床下地。洗脸的时候感觉有些头痛。这就是高原反应吧。</h3> <h3>天亮不久,列车到达那曲。此时的海拔高度依然在4000米以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些不良反映。却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h3> <h3>出现在列车尾部的天路桥梁。</h3> <h3>上有蓝天白云,大地白雪覆盖。</h3><h3>与列车同行——车窗外为数不多的小型轿车。</h3> <h3>中午十二点二十,列车准点到达拉萨。临近出站口时感觉周边氛围相对紧张。站内不准出示任何标识物,包括旅行社的引导旗也必须收起来。出站时不查车票,要查身份证。而且要逐个核实。车站正门和门前广场不但不能进人,而且也不许拍照。</h3><h3>经过路口时,看到了隆重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横幅,方才知道西藏地区废除农奴制度已经60年了。街面上的紧张氛围也应该是由此而来。<br></h3> <h3>入藏第一晚,住在拉萨的曼陀罗酒店。店内卫生状况一般。室内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温度跟大街上相差不多。床上有电褥子,睡觉靠它取暖。说是第一天不能洗澡。就是能洗,如此温度下还真不敢洗。</h3><h3>依然有头重脚轻之感。按照导游和朋友们的提示,不敢下楼,尽量放缓动作。稍事洗漱后就上床休息了。</h3> <h3>室内装饰风格突出民族特色。</h3> <h3>不知是因为初入西藏的兴奋还是因为高原反应,亦或是屋里太冷,总之是一夜也没睡踏实。</h3><h3>早早起床,洗漱,收拾行李。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吃完早餐后上旅游车,经318国道,从拉萨前往林芝。</h3> <h3>旅游车启动,出闹市区进入公路。导游介绍说:这是新修的拉(萨)林(芝)高速。由这条路到林芝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也不用再去翻越5020米的米拉山口。导游说:因为这条路是国家投资修建的,所以全程不收费。</h3> <h3>回京后闲来无事,我也上网搜了一下。方知该路与原318国道并行,实为“高等级公路”,目前尚未正式编入高速公路序列。</h3> <h3>沿途风光。</h3> <h3>进入林芝地界。</h3> <h3>穿过被称为世界第一高度的米拉山隧道,转入318国道。一路向上爬坡,路面狭窄,路上冰雪交集,行走难度逐渐加大。拐弯处,大车交汇时,必有一方停车让行。</h3> <h3>西藏旅游之一、关于高原反应。</h3><h3>在火车上度过了两夜一天,行程大约4000公里,穿过戈壁,牧场,雪山,到达拉萨。关于高原反应的个人感觉:列车行程的最高点是唐古拉车站,高度5072米。列车上提前供氧,高反状况并不明显(有人略有头晕,头痛的状况)。拉萨的高度大约3600米。下车时也没有明显感觉。拖着行李走出车站,到停车场的过程中基本无事。上车,到驻地,用时大约20分钟。也基本无事。取行李,到大堂拿房卡,坐电梯到房间开始有反应。头晕,脚底下发软。赶紧烧水,吃东西。然后睡觉。两个小时后起床,活动基本自如。</h3><h3>白雪覆盖下的色拉山山口。海拔4720米。这是我们此行驻足观景的最高平台。需往返通过两次。西藏之旅的第二天,大约中午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站在这个高度。导游安排下车休息(放茅)。脚下略有发飘的感觉,呼吸也有些急促。司机师傅利用在此休息的时间,给车辆安装了防滑链,以保下山安全。车辆下山,自身的症状也逐步好转。到达巴松措景区时,症状基本消除。返程时,第二次站到这个地方,特意找了一下感觉。应该说此时,此地的我对高反已经没有反应了。</h3><h3>无论是出行前还是路途中,分别得到许多关于预防高反的提醒。所有提醒无外乎:一定不能感冒。到西藏当天,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多休息。饮食要清淡。不可剧烈活动,不能洗澡,不可吃油腻的食物,不能喝酒,不要吃的太饱。最好吃七分饱。还有提示是:提前吃预防高反的药。比如红景天之类的药物等等。列车上推销一种酸奶,也说对防防高反有效果。我和家人出门前均感身体不适,所以,有关提前服药预防高反的提示便统统放弃了。</h3><h3>行程中多喝水,多休息,不能感冒,不可剧烈活动的提示等等则予以高度重视。为保障睡眠质量,还连续三天服用了安眠类药物。</h3><h3>我们团队二十余人,六十岁以上者居多。还有几位七十岁左右的老者。整个行程中没有特别不适者。</h3><h3>西藏之旅的实践证明:只要放松自我,措施得当,高反并不可怕。</h3> <h3>因空气稀薄,食品的真空包装发生膨胀。</h3> <h3>行程中的第一个景区——巴松措。</h3><h3>景区长约18公里,湖面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20米,湖面海拔348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br></h3><h3>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四时不同,名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实为人间天堂,有“小瑞士”美誉。</h3><h3>巴松措位于距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约36公里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距八一镇120公里、距拉萨市约360公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措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之一。</h3> <h3>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h3> <h3>湖心岛。</h3> <h3>导流标志。</h3> <h3>古树。</h3> <h3>阳光辉映下的几片树叶。</h3> <h3>巴松措(湖)全景。</h3> <h3>西藏旅游之二、关于西藏的路:</h3><h3>近年来,西藏新修了高速路。我们行走的路线就是林拉高速。路况好,车辆少,安全系数较高。与其它许多地区的高速均有不同的是:西藏的高速路不收费。据说其原因是:路是全国人民出钱修的,就不该再收大家的钱了。</h3> <h3>其他道路(318国道)相对较窄,一上一下各一条车道。在许多时候,大型车辆会车时一般有一方车辆需要减速。如果在拐弯处遇到大型货车通过时,有时要有一方车辆停车让行。有些路段限速只有20公里。</h3><h3>道路依山傍谷而建。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峡谷,谷底是河流。急转弯的情况极为普遍。有些路段的护栏几乎紧贴悬崖边口。从高处下望,确有不寒而栗之感。</h3><h3>下雪的时候,路面冰雪交集。上坡时情况还稍好一点,下坡时就更觉恐怖了。为防车轮打滑,大型车辆几乎都装上了防滑链。</h3> <h3>站在高处观察路况的值勤警官。发现堵塞之处,他会立刻通知同伴前去疏导。</h3> <h3>为了给通行车辆让路,执勤人员将自己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放倒在雪地里。冰天雪地,寒风刮脸。警务人员(我的同行)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数个小时。这个职业,这种敬业精神,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敬重吗?!</h3> <h3>波密桃花沟的道路更是狭窄。几乎容不得大型车辆错车。</h3> <h3>路畔,经常见到:落石路段,谨慎驾驶的提示。</h3><h3>个人感觉,驾车行驶在西藏公路上,超车就是一项危险动作。</h3><h3>真心不建议平原或温热区域的游人到西藏地区自驾游。特别是不要在冬春季节自驾游西藏。</h3> <h3>车辆行驶中,路边臧家小院中的女孩。</h3> <h3>林芝——雪域江南。</h3> <h3>林芝街景。道路两旁遍植桃树。</h3> <h3>由此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h3> <h3>雅鲁藏布大峡谷</h3> <h3>在江边远眺——若隐若现的南迦巴瓦峰。</h3> <h3>嘎拉村桃花沟。</h3><h3>林芝嘎啦桃花村是3月赏桃花的首选之地。尼洋河两岸的山坡上,桃林与麦田交相辉映;三面环山的林芝桃花沟,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涧边长满了野生桃树,只可远观不可近玩。</h3> <h3>林芝桃花节尚未开幕,许多挑花已经提前迎客。</h3> <h3>游客登上观景台,期盼将沟内美景尽收眼底。</h3> <h3>走出嘎啦桃花沟,奔往下一个景点——米堆冰川。</h3><h3>车窗外,常年积雪的山峦。</h3> <h3>河流,山川,蓝天,白云,树挂。</h3> <h3>米堆冰川景区。</h3><h3>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米美、米堆两村,距县城所在地扎木镇90多公里。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海拔只有2400米。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为西藏最重要的海洋型冰川之一。</h3> <h3>景区内揽客的商户。</h3> <h3>冰川景区内的树枝上托着厚厚的白雪。</h3> <h3>白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h3> <h3>冰川顶部的山峰。</h3> <h3>景区内农户家的牦牛。</h3> <h3>进川时还处处都是厚厚的积雪。出川时(前后不足一个小时)冰雪已经开始消融。</h3> <h3>融化的雪水在背阴处形成的冰挂。</h3> <h3>然乌湖景区。</h3><h3>然乌湖:藏语称然乌错(错是藏语湖的发音),成因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在地质运动活跃的藏东南一带有很多这样形成的堰塞湖,然乌湖因为紧靠川藏公路而为许多走川藏线旅行的旅行者所熟知。 然乌湖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它是著名的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h3><h3>虽然已是三月下旬,石头上的积雪依然厚重。</h3> <h3>波密——绿海中的明珠。</h3> <h3>波密桃花沟,应该就是一条狭长的山谷。道路两侧遍生着桃林。</h3> <h3>道路侧畔桃花艳。</h3> <h3>许多栅栏将桃林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条块儿。进入每一条块儿都要分别缴费。确实有点煞风景。</h3> <h3>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挤在路中间拍几张照片了。</h3> <h3>卡定沟又名嘎定沟,位于西藏318国道拉萨至林芝段距八一镇24公里处,海拔298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畔,气候温湿宜人,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夏季最高气温28℃冬季最低气温零下6℃,冬暖夏凉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h3> <h3>此处山势险要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奇峰异石古树参天,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h3> <h3>山崖上的“酥油灯”。</h3><h3>山崖天然形成的大佛、女神、观音、护法、如喇嘛颂经、神龟叫天、神鹰献宝、酥油灯。</h3><h3>老老实实的说,除了这盏酥油灯还稍好辨认外,如果没有人指点,其他形像实在不好辨认。</h3> <h3>天然屏障。</h3> <h3>看到如此密集的城市建筑,就能够感觉到西藏所取得的巨大的建设成就。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当地各族同胞的辛勤奋斗。还有兄弟省市的支援和帮助。</h3> <h3>鲁朗小镇。</h3> <h3>街景。</h3> <h3>西藏人民用他们自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援建者的谢意。</h3> <h3>看看屋顶的颜色,就能够知道是哪个省市援建的。</h3> <h3>臧家的媳妇向我们介绍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介绍着他们的传统习惯,也介绍了当地的优质产品——藏香和银器。</h3> <h3>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 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 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 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h3> <h3>八廓街街边的转经筒。</h3> <h3>形形色色赶来进香的人们,从多个入口涌入八廓街,走向大昭寺。</h3> <h3>虔诚的礼佛人。</h3> <h3>释迦牟尼等身佛像。</h3><h3>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br></h3><h3>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佛像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h3><h3>我和家人十分幸运,在好心的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走捷径,来到佛祖的身边。仰望佛祖真颜,拥抱佛脚,期盼阖家安康。</h3> <h3>西藏旅游之三、关于西藏的吃:</h3><h3>石锅鸡。</h3><h3>石锅,西藏特产。石锅鸡,西藏名菜。</h3><h3>一行人绕桌而坐。喝上几口菌汤,吃上几口鸡肉和蔬菜,满身的寒气一扫而光。实乃惬意。</h3> <h3>藏餐。</h3><h3>每到异地,尝一口当地的饭食似成惯例。</h3><h3>傍晚,街边寻找。“藏餐”的招牌引我们进入藏宅。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室内的取暖装置令我等为之震撼。交谈中得知,这是一家家庭旅馆。只提供几种藏式小吃。我们选择了:一碗牛肉水饺(里面有18个饺子)、一碗藏面、一张牛肉饼。几样小吃口味独特,好吃不贵。</h3> <h3>早餐。</h3><h3>在藏期间,住店均有早餐。个别店家早餐之简印象深刻。</h3><h3>鸡蛋限量,每人一个。馒头,大米粥,土豆丝,泡菜丁,保障供给。</h3><h3>因为每次出门旅游,都会做一些应急准备。火车上没有吃完的肉食派上了用场。</h3> <h3>在八廓街里,居然见到了一家自炸自卖油条的铺子。着实有一番亲切感。</h3> <h3>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藏语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1]。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 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h3> <h3>参观布达拉宫,需要提前预约。导游说:游客还要按照预约的具体时段排队进入。因为要在约定的时间内感到布达拉宫,我们团队在大昭寺内的参观就显得十分仓促。在等候进入布达拉宫时,也见到工作人员将提前排到的团队拦在门区口,让他们继续等待。</h3> <h3>远眺布达拉宫。</h3><h3>无论是大昭寺,还是布达拉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令世人瞩目。其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以及藏品之精美,奇珍异宝之丰厚,本人的确不知如何用语言或是文字去与描绘。不身临其境,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种种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h3> <h3>因为庆典活动,原计划到布达拉宫照集体照、照夜景的计划只好取消。让我们的西藏之旅留下些许遗憾。</h3> <h3>八廓街内,人民子弟兵正在开展便民活动。</h3> <h3>军民鱼水情意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