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安街是条老街,原名大坑街,110多岁了,与这座城市的年龄差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坑街是条小街,东临中国大街(中央大街),穿过炮队街(通江街)、哥萨克街(高谊街),西至斜纹街(经纬街),总长500多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0多米长的街路,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是小街,太小,也没什么大商店大酒楼,名气不大。因此,提到大坑街,除埠头区(道里区)的老居民以外,很多人都会一脸懵懂,哈尔滨有这样一条街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条街上,我生活了2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坑街距松花江不远,为古河道的沿江地段。早年间,这里地势低洼,水滩遍地,长满了齐腰高的蒿草,原始而荒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运送铁路物资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路,形成了中国大街。尔后,主干道的四周枝杈般生长出众多的辅街。于是,大坑街诞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坑街原来位置是一片沼泽湿地,水退之后,露出了凹凸不平的大坑,填平大坑之后的道路便被人们称之为大坑街。</p><p class="ql-block">也许有市民呼吁,或者认为名字不雅,于是,当局将街名改为大安街,时间大约是192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有地方史专家考证,俄语的大安与大坑,有一个字母不同,他认为,大坑乃大安之误,是当年不懂俄文的民政部门把街牌搞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安街还有一个名称,叫外国六道街。当时的城市小,街路少,外国人又热衷于为街道起名,在中国大街两侧,有两三个名称的街道比比皆是。以外国街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国头道街又名商务街、西商市街(上游街)</p><p class="ql-block">外国二道街又名药铺街、东药铺街(中医街)</p><p class="ql-block">外国三道街又名商市街、东商市街(红霞街)</p><p class="ql-block">外国四道街又名面包街(红专街)</p><p class="ql-block">外国五道街又名马 街(东风街)</p><p class="ql-block">外国七道街又名沙曼街(霞曼街)</p><p class="ql-block">外国八道街又名短 街(端 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外国街和周边街路居住了许多外国人,尤其是许多犹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开建之后,大批的犹太人涌进了哈尔滨,除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以外,有的是为了避难,有的是为了淘金,最多时达到二万五千多人,成为远东地区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安街位于犹太人生活社区的中心地段,配套设施十分完善,商场、餐厅、酒吧、学校、医院、面包房、咖啡馆……都在附近,步行最远也就是十几分钟。</p><p class="ql-block">犹太人白皮肤黄头发,高鼻梁深眼窝,具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中国的老百姓很难把他们与俄国人区分开来,于是统称为“老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搬来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老毛子”已经搬走多年。留下不走的,大多与中国人组成了家庭并生儿育女,我有很多同学都是混血“二毛子”。如今,这些“二毛子”已经到了当爷爷和奶奶的年龄。他们的后代,即有1/4或1/8外国血统的“三毛”和“四毛”,在相貌上已经和中国人相差无几,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些民族和血统,“毛子”的称呼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是当地人对这些人群的特指。我想,善良的人们并无恶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安街建成时是石头铺路,这些石头规格不同,大小不一,远不如中央大街面包石规整与圆润;但与中央大街相同的是,路基同样采用了木桩打入地下的工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春季道路翻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奶奶是我大安街的邻居,无儿无女,她喜欢说“想当年”。秦奶奶告诉我,在当年的大安街上,每天都有一个白俄送奶人,赶着马车,拉着铝制牛奶桶从石头路面驶过,那清脆的“咯楞楞”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会传出很远,把居民们从睡梦中唤醒。他们知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安街的道路很窄,双向两车道,但人行道相对很宽,有五六米。人行道旁栽种着整齐的树木,清一色为糖槭树。这些树,在大坑街时就有了,碗口粗细,四五米高。树叶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时为鹅黄,夏天为墨绿,秋天为深红,冬天雪压枝头为洁白,为小街的四季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还是夏天。在酷暑难耐的日子里,糖槭树叶绿得发亮,在微风中飒飒作响,巨大茂密的树冠像是撑开了一顶顶绿色阳伞,为行人带来幽静与阴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里,大安街的建筑有平房有楼房。楼房也不是很高,最高为三层。无论平房或楼房,几乎全部为欧式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到现在也分不清建筑的什么主义或什么风格,但总的感觉是欧式建筑的造型很美,总体风格统一,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整条街上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完全一样的孪生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物的外立面也特别的讲究,丰富的装饰,精致的细节,凹凸起伏的角线,使建筑物好像是一件艺术品,立体而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户在形式也有很多不同,有半圆,有椭圆,甚至每一个楼层都有单窗、双窗、三连窗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是阳台,纯黑色铸铁围栏带有漂亮的曲线和造型,为楼房增添了不少灵气。</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曾经注意和观察过这些围栏,并得出结论:它们都不是批量生产的,因为每一栋楼房阳台的围栏都不一样,带有着不同的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国人或犹太人为什么要投巨资,在异国他乡打造欧式建筑?哈尔滨著名作家阿成说,“他们努力把这里建成家乡的模样,使自己的灵魂能够生活在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着理想色彩的环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大后,我曾到过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参崴、布拉格维申斯克等城市。漫步街头,路边的建筑和树木似曾相识,酷似家乡的小街。恍惚间,真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家大门洞对面,有个俄罗斯风格洋铁皮屋顶的房子,门框上有个墨绿色的菱形牌匾:“福记小铺”。小铺门口立有一人多高的木牌,上面画了一只巨大的啤酒杯,雪白的泡沫在杯中四溢。小铺里有俄式圆桌和两把圈椅,那是给不敢在家喝酒的男人准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常常去小铺给父亲打酒,打的是散装酒,比瓶装的“三白”酒(玉泉白酒、滨州白酒,另一种是什么?忘了。)要便宜,一毛钱一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店铺的老板是个很和善的老头,他用长柄木提溜(酒勺),在酒坛里沉了一下,不摇不晃不洒,通过漏斗准确地把酒灌进我带去的的酒瓶里。他一面把两毛钱装在身前油腻腻围裙的口袋里,一面笑呵呵的对我说,不许偷喝啊,小心回家挨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始是好奇,后来便养成了习惯。打酒回家的路上,我每次都要偷偷的舔上一下,酒香浓郁,那是纯纯的高粱烧,不似现在的散装酒,不知用什么勾兑的,带着一股硫酸味儿,一口下去,从喉咙到胃肠,火辣辣的一股热流,让人有贯通灼伤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家临街窗户的对过,是一个一层的平房,不是洋铁皮板夹泥的房子,而是砖混结构,屋顶上有流畅的曲线和造型,很像按比例缩小的哈尔滨老火车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奶奶说,当年这里是犹太人的“私人会所”,这个名称是我起的,因为我不知道当年的会所应该怎样称呼。在这个面积不是很大的会所里,可以放映小电影和举办私人舞会,是富裕“老毛子”们聚会的地方。聚会一般在周末的晚餐前开始,午夜在“咯楞楞”的马车远去声中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搬过来的时候,会所已经变成了民居,一对夫妻领着几个孩子在这里居住。孩子里,有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姑娘,她身材颀长,白皙而文静,背书包的样子十分优雅。我经常在窗前眼珠不动的盯着她家的木门,目的仅仅是为了看上她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安街东端,有一栋米黄色的小洋楼。犹太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彼得.贝尔施泰曾在这里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傍晚,夕阳从街口斜斜的照到这栋洋楼上时,就能听到从窗户里传出的悠扬琴声。但大多数演奏并不是演奏家本人,而是他的学生。贝尔施泰先生小提琴演奏造诣很深,他的很多学生是从欧洲慕名而来的。能够听到演奏家本人的演奏是不容易的,因为小提琴家的演奏一般是在音乐厅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尔施泰先生和马迭尔老板的小儿子、钢琴演奏家谢苗.卡斯普先生,在本埠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经常在马迭尔剧场或面包街音乐厅举办个人小提琴演奏或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有当年《哈尔滨午报》、《国际协报》等报纸的报道和广告作证,现在市图书馆里仍然可以查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提琴家贝尔施泰小洋楼的院子里(原大安街30号),有一家面包房特别有名,由犹太人梅金兄弟开办,是哈尔滨第一家机械制作烘烤面包的厂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金兄弟面包房生产的种类很多。有圆形、长方形的列巴,梭形面皮开裂的塞一克,还有列巴圈、夹馅面包和各类甜饼等。最受欢迎的是直径一尺多,重量2.5公斤的大列巴。这种大列巴是俄国人的传统主食,外硬里软,切开来有浓浓的麦香酒香和木材的清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金兄弟在制作大列巴时,采用了俄式传统的技术和工艺,用液体啤酒花酵母三次发酵,用硬杂木烘烤。出炉时,面包的香味溢满全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包房深受欢迎。每天早晨,梅金兄弟用四轮马车,将刚出炉的面包和点心送给马尔斯、米尼阿久尔等西餐厅和茶食店,这是他们预定的客户。梅金兄弟还在大安街上开有面包点心铺,方便散客购买。清晨,面包点心铺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直能够排到中央大街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侨民们对面包的需求,一些外侨开办的面包厂相继诞生。在这些街路中,外国四道街厂家最多,产量最大,因此而得名:“面包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安街与中央大街的拐角处,有一个商场,现在叫大安商厦,是一家经营烟酒糖茶、香肠烧鸡等副食的商店。</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家商场是俄国人开办的“别特罗夫毛皮商店”,主要经营毛皮,其次经营高档服装和面料。在这家商店里,水獭、貂绒等毛皮品种齐全,光银黑狐、赤狐、蓝狐等狐皮就有20多种。秦奶奶说,这家商店还卖过北极熊的熊皮,非常抢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国人别特罗夫先生经商的能力很强,发亮的额头里充满了智慧活跃的细胞。继哈尔滨之后,他又把毛皮商店开到了齐齐哈尔、新京(长春)、奉天(沈阳)、上海等地,生意照旧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刚搬来的时候,别特罗夫先生的毛皮商店早就搬走了,原址已改名为大安商店,跟现在一样,经营副食品。那些年天下大乱,商店里的商品少的可怜,货架上冷冷清清,与现在有天壤之别,更要命的是买什么都要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同学的父亲是商店卖肉的营业员,我每次去买肉时,他都十分热情。那年月肉票少,人们肚里的油水更少,买肉要肥的,越肥越好。大叔善解人意,挑最肥处下刀。母亲对我买回的肉总是非常满意。但如今,老婆对我买回很窄的肥肉也百般挑剔,“这么肥,怎么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代,变化太快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成为大安街历史的拐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城改造,大安街被整体拆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拆迁前,居民委组的大妈们,挨家挨户的动员:逾期拒绝搬迁的,将依法裁决,直至强制搬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历史文化保护的志愿者呼吁,大安街是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但这声音太过微弱,迅速被推土机的轰鸣声淹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拆迁那天,老街的邻居们相邀,去和老楼老街告个别吧,并互相提醒,别忘了带相机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没去。几十年相伴了,那楼那窗那树那街,刀刻斧凿般,早就装在心里,怎样也忘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到,烟尘散尽后,老街像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满目残垣断壁,一片废墟。这场景,不看也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同样,建筑也是凝固的历史与文化。而大安街的历史文化,在那一刻被撕裂,被荡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安街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规中矩、火柴盒般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临街的一层,几乎全部改为商家店铺。餐饮、服装、家电、仓买……牌匾林林总总,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路被铺上了彩色陶瓷石,人行道被取消了,树木惨遭砍伐,光秃秃的一颗也不剩。街道已变成了停车场,在塞得满满当当汽车的空隙中,有来回巡视的人员在此收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是荡平,也不准确。在大安街东南角,不知什么原因,有四栋楼没拆。有三栋楼被政府镶上了大理石的铭牌,成为保护建筑,其中包括原别特罗夫毛皮商店和小提琴家贝尔施泰的旧居。这几栋百年建筑,在簇新的楼房中,像是混入了天鹅群里的鸭子,灰涂涂的显得不伦不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常想,假如大安街没被动迁,假如那些百年建筑还在,恐怕会有几十或上百栋老楼老房有资格佩戴保护建筑的铭牌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此,我感到十分痛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次,天津客人来访,我对他说起此事。这老兄仿佛见怪不怪地说,这事儿,多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天津有个估衣街,从元代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仅存的原汁原味的五四运动遗址,周恩来总理年轻时曾在那里活动,在旧城改造中,也未能避免老街的厄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冯骥才,曾为保护估衣街奔走呼号。蹲在废墟上,他身心疲惫, 一个1米90多的大老爷们,忍不住失声痛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骥才多年来致力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他认为:“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有物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它是有性格、有精神、有生命的,它是活的东西。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的改造它,随心所欲的破坏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保护的不是破房子,而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微信:yhn13904605986</p> <p class="ql-block">下图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央大街。兰色箭头所指处为当年的别特罗夫毛皮商店。(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图 大安街紧邻我家的小洋楼,原为军转干部中心,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图 上个世纪70年代,大安街与中央大街拐角处的储蓄所,现已被拆除。</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图 上世纪70年代的东北电影院,距大安街100多米,小时候常常在这里看电影,至今仍能记住演员和精彩的台词。学生票两毛钱一张。现已被拆除。</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上图 梅金面包房旧址,现已成为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p> <h3>上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安食杂商店。</h3> <h3>上图 过去的别特罗夫毛皮商店,现在的大安商厦。</h3><h3>在建筑的北侧和东侧,分别镶有保护建筑的铭牌,一块说“建于1925年”,另一块说“建于20世纪30年代”。哪个准?</h3> <h3>上图 与大安商厦一墙之隔的老楼,现已成为保护建筑。</h3> <h3>上图 犹太小提琴家比得.贝尔施泰旧居。</h3> <h3>上图 大安街上未被拆除的老楼和院内。</h3> <h3>上图 现在的大安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