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

边红霞

<h3>  谨以此文送给我的女儿赵语彤,以及和她一样喜欢阅读的孩子们。</h3><h3> ——题记</h3><h3><br></h3><h3>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有位邻家哥哥常常站在房顶上给我们讲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守财奴葛朗台;《巴黎圣母院》里那个外貌无比丑陋内心却善良、高尚的敲钟人。我还记得,只要看到他手里总是抱着一本厚厚的名著,使我们这些比他小一些的孩子对他充满了羡慕与崇拜。可是几年后他连当时最好考的技校都没考上,语文成绩也不理想。这在当时的我是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年的从教经历,我逐渐明白:“爱读书”与“会读书”,真的是两回事。</h3><h3><br></h3><h3> 现在很多孩子都爱读书,书桌前读,坐沙发读,趴床上读,走路读,甚至坐车也读,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经济宽裕,孩子有自己的书柜,市面上又有那么多的书店、图书馆,想看什么或买或借,得来很是容易。一本接一本地看,为了马小跳的遭遇而唏嘘;被查理九世的故事所吸引,《西游记》师徒四人经历的劫难如数家珍……杨红樱、郑渊洁、冰心……《儿童文学》、《科学画报》、《中外童话》……看似阅读量很大,却依然写不出好文章。相比以前资源匮乏、信息来源渠道有限,却古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近有文豪老舍、巴金、林语堂……今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科幻作家刘慈欣……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有很多时候孩子们这样的阅读,多少带有“娱乐”的性质。他们沉浸在书里的故事内容中,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读了开头就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地看,真是看得不亦乐乎!虽然也开拓了视野,提升了个人魅力,穿越了古今,丰富了人生阅历,训练了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能力,促进了全面发展……好处确实多多,但对于写作来说,却忽略了写出动人故事的语言文字;忽略了承载这些曲折内容的词语、句子。细细想来,说得夸张一些,这与很多女人追剧又有什么区别呢?想想那些有着多年追剧经历的女人,又有谁能成为剧中人或编剧呢?</h3><h3><br></h3><h3> 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姐姐退下来的一本《作文周刊》成为我唯一的一本课外读物。一年后,这本书被我翻得已是面目全非。书中《两个丽丽》、《可爱的小白兔》等文章我当时能倒背如流,也就是那年我写的《邮局》成为全班的范文。</h3><h3><br></h3><h3> 孩子们,想要在习作上有所提升,只是“爱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像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样,在用词上反复“推”、“敲”,反复琢磨。读文章时要边读边想,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只要读书就拿起笔勾一勾写得好的词;划一划写得好的句子;写一写体会深刻的地方;查一查作者写作的背景资料;背一背你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值得借鉴:写法、修辞、语言的风格?哪个词实在妙,妙在哪?读了文章有什么感触:写写日记、随笔。再者,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读一遍,如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两遍,知大意、明中心;读三遍,才开始体会词的精准、句的美妙……总之,每读一次体会不同,感悟亦不同。比如:很多人一生只读了一本《红楼梦》也比那些读了几箩筐书的人更有文学素养……我想:也只有这样把文章“掰开了、揉碎了、咀嚼了、品味了”,“读进去、想开来”,才可以算是“会读书”吧!</h3><h3><br></h3><h3> 当你由“爱读书”到“会读书”——也许不能全部做到,即使做到一点,坚持不懈,长此以往。你的想法,你看待事物的见解,你的文章,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升,否则你永远也只是个读书爱好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