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山普陀山简介 游记 带你走进普陀名胜

红尘摆渡-扬帆四海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普陀山简介</font></p> <h3>  普陀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h3><div>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早在二千年前,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不得曾来山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越王勾践时(公元前497-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div>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天竺僧人来此修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为风浪所阻,祷而有应,便在普陀山结庐供养其像,即今"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就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br>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来山进香,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绍兴年元年(1131),宝陀观音寺住持真歇禅师秦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迁700多渔户离山,全山遂成佛门净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发远播海外。<br> 故宋时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元称补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br> 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著名观音道场。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影响。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后,经历代名僧弘扬传法和广大信士、工匠开发经营,观音道场香火日盛,观音信仰习俗遍及大江南北,并且走出国门,传到海外,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居住国供奉观音圣像,念诵观音佛号,影响着居住国人民对观音之信仰,一些岛国民众更把观音奉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护神。<br> 明、清两朝,因倭寇和荷兰殖民主义的干扰,普陀山实行海禁,佛教三废三兴。<h3></h3><h3> 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民国13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余僧侣,仅普济禅寺就有僧众上千,蔚为壮观,称为震旦第一佛国。1937年7月,日军侵占普陀山,海港封锁,香客断绝,庵院失修,佛事败落。抗战胜利后稍有稍有复苏。</h3>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时有僧侣316人。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宗教活动,并拨款修建普济、法雨两寺和杨枝庵等。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乱,党的宗教政策遭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实。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国家拨出资金和物资,抢修危房,修复景点。此后,管理局、佛教协会发挥各自的潜力,加快普陀山的建设,普陀山佛事活动重现兴盛期,保护、管理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r> 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皆充满佛国的神秘色彩,可谓"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以"海天佛国"名扬四海的普陀胜景,历为名人学士所青睐。唐代神童王勃赞誉普陀是"南海海深幽绝处,碧钳嵯峨连水府"、"宝陀随意金鳌载,云现兜罗银世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赞"补洛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赞誉普陀"想见鱼慈无限好,怪来诗画不胜情"。民国4年(1915),学者蒋维乔在《普陀山》摄影画册中说:"山与水二者不易并美。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浙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定海普陀。"<div> 普陀风光,四时景变,晨昏各异,为其他名山所少见。前人曾有"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说。最早载于志书者,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屠隆诗咏之普陀十二景: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磐陀晓日、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钵,孟鸿灏,洛迦灯火,静室茶烟。清代裘琏所编山志亦有十二景:短姑圣迹,佛选名山,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后人一直以"十二景说"流传至今。</div><div> 普陀山素有"海上植物园"之称,全山古树名木繁多,高大参天、华盖如伞的樟树遍布全岛为后人奉献着清凉绿荫。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文景观的新建、重修,普陀山景色更加迷人。如今,旧有景点面貌一新,新辟景点风采更神。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幽邃、神秘的海上风光,很早就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至民国13年(1924),浙江省政府就把普陀山规划为全省17个名胜区之一,使之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div> <h3>  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莲花洋,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人间第一清静境"。</h3><h3> 普陀山大海怀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著名景点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南海观音、大乘庵等。内外交通便捷,旅游环境良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香会、朝圣盛典,海内外香游客摩肩接踵、蜂拥而之。"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h3><h3> 到普陀山可在沈家门半升洞客运码头坐船或坐快艇,快艇到普陀山半小时。普陀山码头和各景点有公交车一站4点5元,可以行或坐公交车,公交车多是人满发车。没有时间限制。普陀山门票2009年为160元,舟山本地人可凭身份证办年卡50元一年,外地人不可以办理,景区各景点需另买门票进入游览。普陀山游览四大景点要烧香拜佛的是,南天门南海观音、普济寺、佛顶山上的慧济寺、法雨寺。游览时可先到南海观音再到普济寺,午饭可以在普济寺吃,吃完饭后到法雨寺,从法雨寺前可步行登石阶上佛顶山慧济寺,也可乘车去坐索道观光车上佛顶山。如时间充足可去西山的观音洞、二龟听法石、磐陀石游览观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普陀山游记</font></p> <p>  2007年5月1日,初次游普陀山。此次一行四人,先步行到南海观音,再到普济寺,中午在普济寺吃午饭,步行上台阶上佛顶山,在上台阶时见不少香客上一台阶一磕拜虔诚至极,其中就有一母女二人,女孩子大约十六七岁左右。慧济寺,法雨寺,下午到西山,观音洞、二龟听法石、磐陀石。<br></p> <h3>  2007年5月1日,普陀山西山,抗倭寇将军候继高书的<font color="#167efb">磐陀石</font>前留影。</h3> 西天景区:心字石、炼丹洞、梅福庵、磐陀石、灵石庵、卧牛石、二龟听法石、观音古洞等。沿着林荫小道参观观音古洞,在惟妙惟肖的二龟听法石边倾听美丽的传说,普陀山标志性景观磐陀石下聆听一下普陀梵音。 <h3>  第二次到普陀山是2009年9月23日。</h3><h3> 2009年9月23日,到普陀山是二人,随行的朋友是舟山人,此次是烧香拜佛,这也是首次在普陀山烧香拜佛。香纸是朋友在家买好的,因为普陀山香纸太贵。</h3> <h3>  普陀山宣言</h3> <h3>  南海观音,烧香拜观音第一站。</h3> <p>  南海观音,33米高的南海观音是普陀山的地标,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在岛上很多地方都能远远能望见它的身影。观音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相庄严,双目慈祥,体现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游人可以走到佛像脚下,近距离感受它的庄严法相。天气晴好时,金铜铸成的立像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既闪耀又低调,给人以平静的力量 南海观音像高33米,其中佛像高18米,莲花台2米,立像台基13米,再加上台基下的小山,显得立像巍峨壮观。观音像下是礼佛广场,广场上有一座香炉,约4-5米,传说摸一下香炉便可以消灾得福。立像基座内有两层,一层是功德厅,里面的铜柱上有20幅与观音菩萨传说相关的画像,还有4幅木刻的壁画,值得参观;二层的观音堂里则供奉着500尊各具妙相的紫铜观音像,可以对比参观,形态各异。</p> <h3>  观音铜像前,磕拜的香客多虔诚、大师有风度。</h3><h3>  </h3> <h3>  四大金钢</h3> 在此投钱币,如投进则代表吉祥如意。 <h3>  紫竹林</h3> <h3>  普济寺,烧香磕拜第二站。</h3> <p>  普陀山的代表性禅寺 普济寺是普陀三大寺之一,是普陀山最重要的寺院,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寺院建筑。普陀最重要的佛事活动基本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寺院前有荷池,潭中有亭,也有单孔石拱桥,绿树掩映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寺内古木参天,高大粗壮的千年古樟树浓荫蔽日。院内主殿是大圆通殿,重檐歇山黄色琉璃顶,殿内供奉8.8米观音坐像,东西两壁各塑观音32化身像。主殿两旁建有配殿,分别供奉文殊和普贤菩萨。 普济寺前池旁有建于元代的多宝塔,号称普陀山三宝之一。 </p> <h3>  普济寺做法事,法师云聚。</h3> <h3>  香客人山人海。</h3> <h3>  普济寺前留影</h3> <h3>  年轻帅气的小和尚摆酷。</h3> <h3>  与带眼镜的帅和尚相比相差太大。</h3> <h3>  法事完毕,大师们匆忙离去。</h3> <h3>  中午在普济寺吃中饭。</h3> <h3>  烧香第三站,法雨寺。</h3> 法语寺又称后寺,在岛的中部,建于明万历年间。寺东有天灯台,为普陀最高处,登塔以望,海天茫茫,极目千里。寺内建筑倚山就势而建,共有六重殿堂,其中大圆通殿(又名九龙殿)系从南京明故宫拆下来,金碧辉煌,为建筑艺术之佳品。店内正中供有毗卢观音像,像后供千手观音,系永香樟木雕刻成。 <h3>  千手观音</h3> <h3>  法雨寺内虔诚的磕拜香客。</h3> <h3>  法雨寺留影。</h3> <h3>  上佛顶山索道。</h3> <h3>  索道览车上浏览大海风景。</h3> <h3>  佛顶山上留影</h3> <h3>  烧香磕拜第四站,佛顶山上的慧济寺。传说中普陀山有求必应之处。</h3> 慧济寺又名佛顶山寺,位于佛顶山上,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建筑倚山市而建,颇具江南园林特色。正殿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佛像,这是普陀山寺庙中主殿不供奉观音而供奉佛祖唯一的一座寺庙。在岛上最高处供奉佛祖,以示信徒对佛祖的崇敬。 <h3>  观音宝殿。</h3> <h3>  慧济寺前留影。游览慧济寺后,可从台阶下山,也可坐索道观光览车下山。</h3> 普陀山其他地点:<div>  <font color="#39b54a">慈云庵</font> ,慈云庵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改建。歇足此庵,可建莲花洋,庵旁有一泉,名涤心泉,频临海滩却泉水清甜,人皆称奇。<br> <font color="#39b54a">白华庵</font>,白华庵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康熙年间屡次扩建。庵中大悲阁,原为僧人收藏古玩、图书之处、名人学士常往观赏。1960年后作民居,现尚未修复。庵中有"真歇泉"古迹,宋代文学家史浩题有石碑,现泉废,碑尚存居民处,为普陀山现存最古碑刻。近年又在白华庵右侧妙庄严路旁发现明万历年间修筑海塘碑刻。<br> <font color="#39b54a">隐秀庵</font>,隐秀庵客运码头旁雨华峰岙口(省工人休养院旁),有石阶通道直达隐秀庵。明万历年间建,清同治年间重修。林石幽秀,梵宇精美,当年与白华、海岸、净土、磐陀、梅福并称前山"六大房"。1977年重建。<br> <font color="#39b54a">福泉庵</font>,福泉庵清康熙年间西域僧人大慧创建。1985年,新加坡印实大师捐资18万元大修。庵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大悲阁等各具一方,内设图书馆,藏书万册。殿堂厢房围成天井,形成四合院古建筑,除主供佛像外,又塑天妃娘娘圣像,在普陀山众多寺院中自成格局。<br> <font color="#39b54a">半山庵</font>,半山庵创建明万历年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庵居深山之中,四周花木馥郁。门前故障蔽日,庵分前后两重,主殿圆通殿主供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普陀山佛学院女众班在此办学。<br> <font color="#39b54a">大乘庵</font>,大乘庵1915年由福建籍海外侨胞捐款修建。院内主要有圆通宝殿、卧佛殿及千佛楼等。圆通宝殿中供奉风兜观音像。卧佛殿正中的释迦牟尼涅盘像,是1981年仿缅甸玉佛重塑的,右手枕耳,向右侧平卧,长7.6米,为全山第二尊大佛像。千手楼现供奉的佛像,用香樟木、黄桐雕成。此庵规模不大但在佛教影响不小,尤以东南亚为甚。<br> <font color="#39b54a">杨枝庵</font>,杨枝庵庵内正大殿供有杨枝观音碑,是普陀山上的三宝之一。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邵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此碑得以幸存。此碑高2.34米,宽1.33米,中间刻观音大士立像,珠冠锦袍,缨络飘披,面部丰满,脸似冠玉,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端详庄严。此画像线条流畅,造型壮丽,刻划细腻,刚柔相间,造诣深湛,系艺术珍品。<br> 现杨枝庵内设有普陀山佛协颐养堂。<br> <font color="#39b54a">西方庵</font>,西方庵明初创建,1990年重建,此庵主殿堂前庭院构筑玲珑,中嵌玉石莲池,上跨白玉方桥,庭右为梅雨石壁雕回廊,勤"祖师训海出家三十要则"、"莲池海会图"等。西厢楼上设"慧锷大师纪念堂",内塑慧锷大师像,左右悬挂真歇禅师画像和梅福隐士画像,四周安放日本大西寺、木古寺等37所观音灵场会赠送的37尊铜质观音像,37袋各寺院的乡土,还有日本名人书画等。<br> <font color="#39b54a">紫竹林庵</font>,紫竹林庵旧称"听潮庵",创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二年(1822)改今名。民国八年(1919)康有为题"紫竹林禅院"额,1989年重建。庵前为型青石浮雕紫竹壁,清雕100多株紫竹。庵中圆通宝殿供奉高2米重1吨的汉白玉紫竹观音像,殿外台基雕刻精妙;大悲楼楼下供奉重4.5吨的汉白玉卧佛像,佛像后置一大型紫竹壁画。主殿后为药师殿和三圣殿。后院种植着3000株紫竹。<br> <font color="#39b54a">梅福庵</font>,梅福庵传闻西汉梅福曾在此隐居,因而得名。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庵宇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大雄宝殿左后侧有炼丹洞,又名灵佑洞,传说是当年梅福炼丹的地方。洞内供奉梅广真塑像,有一泉水常年滴流不歇,清冽甘甜,含有多种矿物质。洞前有梅福井。<br> <font color="#39b54a">灵石庵</font>,灵石庵因磐陀石而得名,创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庵内专建舍利殿,内供奉从锡兰请得的佛舍利三颗及一尊玉佛、一部贝叫经,是为该庵特色。1990年重建殿堂39间,大殿供奉杨枝观音像。<br> <font color="#39b54a">观音洞庵</font>,观音洞庵由二龟听法石东侧石级而下约百米处,为观音洞庵。庵倚天然洞穴观音洞而建,分上中下三个台基,有殿宇73间。观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石乳倒悬柱地,四周壁上和石柱上均镌有观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当推此洞,洞顶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鹦哥,色白、细颈、短身,形神俱肖。人站在庵院中向上了望,可见两巨石相叠,一颗大樟树长在两巨石的夹缝处,石上有"大士重现"等题刻。</div> <p>  摄影:红尘摆渡-扬帆四海</p><p><br></p><p> 出镜:红尘摆渡-扬帆四海</p><p> </p><p> 综合整理:红尘摆渡-扬帆四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