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孙国贤: 大医精诚</h3><h3> 作者温均有</h3><h3><br></h3><h3> 有人说,河南人爱说中,说来说去,就说出了一个中国。这话听起来有些玄乎,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h3> <h3> 中国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国名。中是啥意思?中的本意是不偏不斜、坐中正好。中让河南人一说,就说出了无与伦比的美丽。河南人心里,中就是行,中就是好,就是赞,就是美丽和ok。河南人问你“中不中?”就是问你行不行,美不美?中国在国人心里,就是美好之国、美丽之国、ok之国,用河南话说就是中国,言简而意赅。</h3><h3> 中这个汉字,自古有之,只是河南人把它用到了极致。我的一个小故事,足见河南人对中字的独到理解。</h3><h3> 我血压偏高,高压一百二,低压九十五,医生说,我是高压不高,低压不低。我对这个不上心,可是女儿知道了,吓得天塌一样。</h3> <h3> 前天,女儿打电话给我:“爸,听说禹州有个老中医,看高血压看里可好,明天我陪你去。”我一听是看中医,心里就犯嘀咕。中药需要煎熬,太费事,有点小题大做。我在电话里说:“我在神垕药房买点儿药算了,搁不住去中医院看中医。”女儿一听急了:“中医中啊爸,中医中医,不中会叫中医?人家老中医七八十了,眼不花,耳不聋,在他哪儿看病的人可多了!”</h3><h3> 听了她的话,我哭笑不得。且不说老中医中不中,原来她崇拜的原因是中医的中字。中医是中国汉族人创造的传统医学,也称汉医。女儿却把中医的中字,理解成好的意思了。</h3><h3> 昨天,我们来到禹州市中医院。那个医生的门诊屋里确实有不少病人。我瞟了一眼女儿说的“老中医”,心里直想笑。什么老中医,人家今年才六十四岁!我们早就熟悉,几十年了呢。只见他坐在患者跟前,一会儿给病人切脉,一会儿看患者的舌头,与他们说着什么。那情那景,宛如久别后的亲人重逢。他白皙的脸上,带着微笑,身上穿件白大褂,脖子里提溜个听诊器,看着他,好像看着宣传画里的形象大使。</h3> <h3> 他叫孙国贤,老家神垕,原神垕卫生院副院长,原方山镇卫生院院长。后来,调到禹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因为医术高超,退休后被院方返聘至今。</h3><h3> 原来女儿让我找的是孙国贤医生,这样的话她说的也不错,孙国贤的中医确实中,在禹州名气很大。他是全科医生,擅长中医。他早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融通中西医,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四十年,擅长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肝炎,肝硬化,胆囊炎,及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运用中医治疗,都有独特疗效。</h3><h3> 孙国贤年轻时,天资就聪明,也有理想。他曾经把张仲景的名言,作为座右铭: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也当为良医。”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那年,他依了自己的座右铭,报考了医学专业。</h3> <h3> 大学毕业后,孙国贤被分配到神垕镇卫生院。他不忘初心,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疗伤,积行医为善之举。虽然行医需要超乎常人的耐性,需要耐住寂寞的意志,但自从选择了医生职业,他就无怨这单调的工作,无悔这清贫的日子。</h3><h3> 自古以来,医生这种职业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整天与生命打交道,时时刻刻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也许在老百姓眼里,医生只是坐在诊室里,看看检查报告,动笔写张处方就够了。其实,临床诊断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生化等等。相对其他普通岗位而言,医生的脑力劳动,费时费力,甚至是绞尽脑汁。而繁重的脑力劳动,不仅没有让孙国贤烦躁不安,反而使他越来越稳重,越来越心静如水。</h3> <h3> 人说医者,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有一种作家的灵性。是的,孙国贤通过病情识世情,通过药理悟道理。他认为,药理即事理,药性即人性。每一味中草药都和人一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所有中草药,都与人一样,需要团队的力量。中药的配伍,也是一种智慧啊!</h3><h3> 人们常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孙国贤却认为,草药有情,它们也是庄稼,是治病的庄稼。一味味草药,它们为治病而生,在它们的身上,也承载着救死扶伤的情感。医生为病人而劳累,草药为病人而献身。医生和草药,有着相同的本质——服务于患者。医药医药,医和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这些说来,他与草药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h3> <h3> 他一脸的微笑,与生俱来,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随和。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吐字很清晰,总有一种柔和亲切的感觉。患者每每与他交谈,他总是流露出会心的笑意。有人说,他脾气好,德性好,天生做医生的料。也有人担心,他整天那样细致入微的体贴患者,会累成啥样子?几十年的微笑,几十年的体贴,也许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怎样的艰苦挫折,无论怎样的无可奈何,他依旧真诚一笑,那是一个医者的道德情操吧。</h3><h3> 其实,藏在孙国贤心底深处的,是他挥之不去的思念。今年清明节上坟(神垕地区在二月二之前),让他内心的悲痛一下爆发出来。看着父母的坟丘,他忽然心如刀割。父亲母亲在地下,他在地上,一土之隔,却是两个世界。此时此刻,他是多么想念他们啊。面对一堆黄土,他能对父亲母亲说些什么呢?没有了父母,他看不到生命的来处,只剩下自己的归途。他的眼里含着泪水,生命的短暂,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治病救人,本是医生的指责所在。如果失去了父母,也就失去了做晚辈的机会。他决心用剩余的时光,用心去挽留所有老人们的生命。因为天下老人,都是天下人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挽留他们的生命,是对“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心理补偿,也是一个医者的一份心愿。</h3> <h3> 孙国贤作为一个医生,最为崇拜的就是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让孙国贤刻骨铭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精诚”四个字,包含了太多的精髓。精,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诚,要求医者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他没有多大的抱负,也没有多大理想,只是愿在有生之年,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病人解除痛苦。不求医治天下之病,但求无愧天下之心。</h3><h3> 孙国贤门诊室前的过道里,有一幅“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标语牌,那是禹州市中医院的宣传牌。他每天看到它,就觉得是一次警示。那千古不变的良言,时刻激励着他,为民治病,不辞辛苦。十年前,孙国贤的家族建起了孙氏祠堂。祠堂院里,矗立着孙中山和孙思邈的巨型雕像,旨在勉励孙氏后生“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揭幕那天,他在两位伟人面前,拜了又拜。他知道,一个医者,任重而道远。四十年前,孙国贤曾经有一座右铭: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也当为良医。”一句名言,伴随他大半辈子,鼓励他为之奋斗大半辈子。</h3> <h3> 有意无意之间,这“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警言,时时不离其身,这不会是巧合吧?冥冥之中,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望着窗外即将竣工的中医院综合大楼,看着眼前的患者,他若有所思,心里再也不能平静。</h3><h3> 中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之说,但孙国贤不是宿命论者,他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相信缘分,相信科学,相信事业造就人。他知道自己与行医有缘,他也把医者生涯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他坚信自己与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孜孜不倦,兢兢业业,是为了患者,也是为了自己那颗纯粹的心。</h3><h3> 无论如何,孙国贤都无愧于人们叫他“老中医”称号,对于工作,虽算不上鞠躬尽瘁,他真的是尽职尽力了。正如磨街乡陈庄村74岁村民陈书文,在前几天给他的感谢信里所赞:“弘扬中医治慢病,医德双馨传四方!”</h3> <h3> 看着患者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他心存感激。本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病人却给予了那么高的荣誉。“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扁鹊再生”如此等等,他实在不敢当啊!</h3><h3> 孙国贤这个“老中医”,医术中,医德更中。他正如河南人说的,中,中国的中。</h3><h3> 2019年4月6日于神垕</h3> <h3>作者的话</h3><h3>本文已在百度永久保存,请百度“温均有”,在美篇专栏里查阅。谢绝赞赏,谢谢阅读。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