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回娘家

水江

<h3>陪母亲回娘家</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母亲今年七十九岁,小时八、九岁随外公外婆离开家乡,离开家乡近七十年,期间也回过几次老家,最近一次距今也有十多年了。这次我回家母亲身体很不好,她老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回忆她的老家。我知道她是想家乡了,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想回老家看看?她"唉"叹了一声,说:去不了了。我明白母亲的心思,她想去,但老家在山区,回去有一段路是山路,不通车,要步行,她身体不好,怕走不到家。后来我弟说现在老家条件也好了,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路也修好了,车一直可以开到家门口。我就问母亲,如果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你想不想回老家看看,母亲一下来精神了,高兴的说:哪当然想回去了。知道母亲想家了,我们哥几个商量,现在家里有车了,不到二百公里路途也不远,路上母亲身体也吃得消,我们就实现她这个愿望吧!陪母亲回娘家。</h3><h3>&nbsp; &nbsp; &nbsp; 去的行程确定后,哥几个商量还得给小舅说一声,小舅一听,说他也有此意,不谋而合,当即确定明天准备一下,后天3月26日出发,当天去当天回。临行前一天晚上,母亲高兴的一夜都没睡好。</h3><h3>&nbsp; &nbsp; &nbsp; &nbsp;母亲出生在陕西华县瓜坡镇一个叫马泉的小山村,小山村东西两面是山,两面山中间是一条长沟,母亲的老家就住在东面的半山坡上,山坡下有条小河流过,村子很小,大概住着三十来户人家。村子向南就进入秦岭山,距县城大约三四十里,由于是山区,小村比较落后,住家户大都比较贫穷。改革开放后,一些条件转好的人家都走出大山,到县城或镇上买房定居了,留下的经常住人的就剩下十几户了,留下的人家有些是家庭条件不好的,或有些老人习惯了在老家住,不愿到县城居住。小村人家分上下两排居住,母亲的家在靠山上的一排,共有七、八户,现在还住人的只有三户,母亲家两边的四户已经常年无人居住了。这里的人家大多都没有院子,出房门就到村上了,母亲家还有一个小四合院,院子里面有两间上房,紧连两边盖的有协房,协房一直盖到大门口连到门房,大门是一个砖土混合结构的门楼。房子建成约近百年历史,房屋为土木结构,这些建筑在当年,在村里算小土豪了。现在已经破落了,在村里是最差的房屋。老家原来大舅一家住,大舅也去世十几年了,现在就舅妈与儿子住,家境很困难。</h3><h3>&nbsp; &nbsp; &nbsp;母亲回忆,自她记事起她家的样子就一直这样,她就出生在上房右边的小房子里,这间小房大约六七个平米,母亲带着我们走进房子,房子里面光线很暗,母亲眼睛不好,她就用手到处摸索,边摸边说:还是老样子,没变,这就是过去你外公外婆住的地方。看得出母亲回忆起了她小时的生活,想念外公外婆,想念一家人快乐生活的日子。她眼里含着泪花,就这样模着看着,看着模着,把屋里屋外看了个遍,摸了个遍,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没变没变还是老样子。</h3><h3>&nbsp; &nbsp; &nbsp; &nbsp;看完院里母亲又来到院外,看看过去的老临居,旁边的临居房子还在,没有住人了,母亲还依稀记得每户人家老人的名字,走到每家她都看看房子,问问这家老人今何在。走在村上,遇到几个村里的老年人,由于多年不见大都认不出相貌,但只要一说名字就记起来了。村里的几个老姊妹听说母亲回来了,都非常高兴,匆匆赶过来看望母亲,她们都热情的握住母亲的手问长问短,都说没想到母亲还能回来走走。看到我们哥几个陪在母亲身边,老姊妹都夸母亲好福气,母亲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下午5点多我们陪着母亲大道回府,回来一路上母亲不停地念叨,许多年没回老家,家乡变化太大了,她都不认识了,只是叹息自己娘家还是老样子。</h3><h3>&nbsp;</h3><h3><b><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水江于2015.3</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