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循~历史行迹</h3><h3> 走~卅站路线</h3><h3> 读~城间万象</h3><h3> 植~守土之心</h3> <h3> 豫园——上海最具特色的景点。平日里过来也就是买点特色的东西,吃点特色的小吃,凑一份热闹,寻一份开心。</h3><h3> 2018年12月2日,我们跟着《走读上海》又一次来到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这个园子,细细品味,因为下雨更是平添了一番别样的韵味。</h3> <h3>本期的主题——山水筑梦</h3> <h3>走进园子,让我们一起寻梦去……<br></h3> <h3> 今天的导览是一位家长,她和孩子共同完成了三年的《走读上海》,现在回来义务来做导览。在《走读上海》的六年岁月里,涌现出很多这样的家长,在周姐姐和卤蛋叔的带领下,让更多的人全面的、深入的去了解我们这座城市,谢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执着和坚持!</h3> <h3>豫园的来历。</h3><h3> 永乐年间,潘允端(上期有介绍)在任四川布政使的时候给自己的父亲"潘恩"(当时是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公安部部长)建的私人花园,给他安享晚年。建造此园是为“豫悦老亲”,故名豫园。</h3> <h3></h3><h3> 豫园、苏州园林都曾去过,但什么是园林?今天第一次听到如此详细的解释。园林的格局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布局,看似平常的小山,其建筑手法为:叠石造景。就是精心挑选形状各异的石头,一块块堆砌而成,错落有致,生动有趣。这里的花草树木也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栽种,曲径通幽,生机勃勃。现如今是“快餐文化”,一座楼房也就是一两年的功夫即成。而这座豫园,建了十几年,直到潘恩去世,这座豫园也还没有建好,可见其精雕细琢之功。当年的这座私家花园,现如今已成为上海的地标性景点,站在这被冬日雨水洗刷的庭院里,听着导览的娓娓道来,让我慢慢沉静下来。</h3><h3><br></h3><h3></h3> <h3> 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说:园亦静观、动观之分。</h3><h3> 抬头是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低头则是池中悠哉悠哉的鱼儿,真是相映成趣。</h3> <h3>本期游戏的环节:找龙。</h3><h3> 豫园的各处建筑上藏着20多种龙的造型,要同学们去寻找,其实寻找的过程也是细细品味豫园的过程。</h3> <h3> 这条龙称为“眠龙”,雕刻此龙的本意是为了体现一条正在睡眠中的龙,它的眼睛原本是黑色的,在一次修缮中,为了显示它的神采奕奕,工匠将其眼睛涂成白色,违背了原有的意境。看着这只瞪大眼睛的“眠龙”,不由得些许的遗憾。</h3> <h3> 这是豫园里最高的楼阁:望江楼。顾名思义在登上这座楼,能看到黄浦江,这是当时相对高的建筑。</h3> <h3>这座戏台是从闸北公园搬迁至此</h3> <h3>听着雨声,遥想百年前的场景……</h3> <h3> 戏台上拱形的顶是用来扩音,不得不佩服当时工匠们的智慧。</h3> <h3>静观堂——修身养性之处</h3> <h3> 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代八子七婿——代表多子多福</h3> <h3>镇园之宝——玉玲珑</h3><h3> 这块石头是潘允端弟媳的陪嫁。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孔多如蜂巢,可呈现“百孔淌泉,百孔冒烟”的奇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h3> <h3>潘允端的书房</h3><h3> 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书房十分通透明亮,四周都是窗户,以前没有玻璃,都是用蠡壳窗(就有将蛎壳磨削成薄片,镶在窗户上,它没有异味,七彩半透明,透亮却能避人窥视,材质坚固耐用,防火、防水、防风,又不易破损,是绝好的建筑材料)现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当年,潘允端在这样的书房里欣赏着对面的"玉玲珑",听着昆曲泼墨挥毫是何等惬意、自在。</h3> <h3> 天色渐渐暗了,豫园各处的灯也亮了起来,给这古典的园林又增添了一份朦胧神秘的美。更显得深远和幽静。</h3><h3> 山水筑梦——那是对历史的探寻,对美的感悟。相信下次再来这个园子,又会是另外一份心境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