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皖南泾县桃花潭

wyq

<h1>4月4日至7日,受大学同学小明之邀,我和悦虹、晋铁等同学在合肥与他汇聚后,由悦虹驾车(车为租车行的)四人共赴小明老家皖南泾县,一同游览了其境内的桃花潭、新四军军部旧址、查济古村落、皖南“川藏线”、水墨汀溪、中国宣纸文化园等处景点。<br>最美人间四月天,往皖南一路沿途山青水绿桃李缤纷,美景佳境让人目不暇接,一时忘却一路奔波所导致的疲惫。车上车下景点饭局,哥几个天文地理逸闻八卦一通通神聊胡侃,使人心情大好。限于时间关系,虽说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一处处游玩参观,但所过之处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却让人游兴尽享。这次旅行几位同学玩得十分痛快,谢谢小明提供的这次机会!<br>此外,几天里小明一路对家乡乡土人情详尽地介绍解说,午晚餐上费尽心思为我们点上家乡的地方名吃特色佳肴,轮番品尝他家乡的几款醇美白酒,特别是小明的几家亲戚百忙中为我们接风洗尘,热情接送,都让我们感动非常,在此一并对他们予以深深地感谢!<br>本篇主要是4月5日游览桃花潭景区的留影记录。</h1><h1><br></h1><h1>(以下文字大部分源自网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桃花潭景区</h1><h1>桃花潭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境内(青弋江上游),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br>著名景点有中华祠、文昌阁、太平湖等,唐代诗人李白曾于此地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 </h1> <h1>景区门票,正面将桃花潭景区的几处景点尽显其上。</h1> <h1>背面为景区简介及游览示意图。</h1> <h1>景区门口一处典型徽式建筑的办公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景区入口</b></h1><h3><b><br></b></h3><h1>大门两侧楹联上书:十里桃花笑迎客 万家酒店潭留香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昌阁</b></h1> <h1>因景区施工,文昌阁暂时不开放。</h1><h1><br>文昌阁介绍:<br>位于泾县桃花潭镇(古称水东、南阳镇)境内,桃花潭东岸。整个水东的地形呈关公大刀形,沿河为刀口,而文昌阁就恰似大刀上的一朵红樱,文昌阁闪亮夺目。<br>文昌阁为乾窿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水东翟氏共同筹资兴建,“计费若千金”,“巍巍砥柱,八面森然”。据说,接清朝旧制,一族出二十位举人之后方可建造文昌阁。而水东翟氏为皖南旺族,“十步之内,芳草萋萋”,清初翟氏共出二十三位举人,被乾隆恩准建造文昌阁。阁基高一丈,阁高三层共计七丈三尺五寸;广围十四丈四尺。阁平面呈八角形,三层八角均系风铃,最上层为铁铃,下面两层为铜铃,微风吹拂,铃声朗朗,十里可闻。三层屋面逐层加陡,八角翘向天空,翘角处瓦转九十度铺盖,造型典雅,别其特色,为皖南地区所罕有。在水东翟氏看来,文昌阁的建造,“不仅所以壮观瞻挹秀气,且关系一族之文运”,也代表着当时翟氏的昌盛辉煌,因而尽管“计此非数千金不克成”,仍“尽力而劝输,不分公私,不争多寡”、“族之乐输者闻风接踵而至”。文昌阁建成后,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的赵青藜为之撰记,乡中名士翟士吉作《创建文昌阁叙》。文昌阁底层正面悬“盛世文明”横匾,二层屏风上方有“文光射斗”四字,三层有“共登云梯”竖匾,并塑有文昌菩萨。龛上有“直冲云霄”匾额。这些匾额都铭记着昔日翟氏宗族文化的辉煌与荣耀。文昌阁占地十余亩,外围有院墙,内有花径、松岗、竹林、水池;阁后为广阔的田野,赵青藜诗称:“四百阡丘万顷田”。登阁远跳,远山近水尽收眼底。<br>文昌阁建成已230余年,历经百年沧桑,风韵犹存。昔日文人春秋登阁,听风吟诗,赏景作画;而今天的游客到此,既可观清新秀丽的皖南田园风光,又可赏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如今,文昌阁业已成为桃花潭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br></h1> <h1>油菜花海</h1> <h1>我是头一次看见如此之多的油菜花开,大片的油菜花海随风起伏,泛起黄色微澜,近景处几枝桃红,远景处白墙灰瓦的文昌阁及几处徽式民居若隐若现,好一幅水墨山水。</h1> <h1>视频一,“油菜花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中华第一祠</b></h1> <h1>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br>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桶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宗祠左右有10多间偏房供议事、看管使用。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过年祭祖时,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br>中华第一祠<br>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万历皇帝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凯旋而归时,被奸臣害死。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后许多地方纷纷仿建翟氏宗祠,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翟氏宗祠相比。<br>翟氏宗祠在兴建过程中留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祠堂在建造过程中不知怎的大梁老架不起来,当时来了一位乞丐老头,向工匠们讨饭,大家不给还要赶他走,有一小工匠见老头可怜,偷偷给了一点吃的。老头见小工匠心地善良,将来必定有大出息,于是给了他一把斧头,并告诉小工匠,将来遇到难事东敲三下西敲三下,难事就会迎刃而解。大梁老架不起来,小工匠急了就想试一试,可他师傅说:“我架不起来你还能行?小工匠坚持要试,师傅只好由着他。小工匠把榫头对准一头按乞丐老头说的东敲了三下,这边对上了,然后把榫头对准另一头西敲了三下,那边同样也对了起来,就这样大梁终于架上了。你说那乞丐老头是谁?原来是鲁班再现。</h1><h1></h1> <h1>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先生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见下张照片里的下方匾额)。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1> <h1>景区一瞥</h1> <h1>徽式民居</h1><h1>不懂建筑,灰瓦白墙特别是高大的马头墙是我确认此类建筑为徽式的依据,倒是十之八九能蒙对。</h1> <h1>关于马头墙有如下一说:<br>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徽式建筑当中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的建筑密度往往较大,不利于防火;而且,这些房子除了外在的建筑材料是石头之外,内在的部分基本都是各种的木制品,这样的房屋构造最害怕的便是火势。所以,在徽式建筑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封火墙这一构造便应运而生。而徽州人们为了使封火墙更具艺术美感,便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到了后来,由于徽商逐渐出名,聚落中的男子多出外经商,留在家中的皆为妇孺,高高的外墙也起到了防盗、保卫的作用。徽式建筑中的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就如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设计为“马头墙”的动机。高大封闭的外墙,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得错落有致;呆板静止的墙体,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万马奔腾”动感冲击,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整个设计,正显示了古徽州建筑工匠们精湛高超的技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万村老街</b></h1> <h1>杜鹃花,民居前的一株杜鹃此时开得正艳,这种色泽的杜鹃红得似火,不禁让人想起她的另一名称“映山红”。小明妹婿介绍说附近有座山遍山长满这种杜鹃,可惜时间紧张不能前往,留下一丝遗憾。</h1> <h1>老街所见,文革遗迹。这张红卫兵组织狂热的路线斗争宣传画,今天看起来想必会令多数的过来人不禁哑然一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踏歌古岸</b></h1> <h1>踏歌岸阁介绍<br>  走出翟村老街,在桃花潭东岸有座古色古香二层阁楼,此为后人纪念李白、汪伦两人的深厚情谊所建造的“踏歌岸阁”。其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石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河。阁楼底层向老街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有窗台栏杆,可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古岸”四字横匾,原为里人翟容所书,后毁。1983年重修时,新匾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小楼临街一面设木制屏风,刻《踏歌送行图》,再现了当年汪伦送李白的动人情景。据有关记载,此楼可能原建于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民国年间和解放后又进行过维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1> <h1>视频二,“踏歌古岸”</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赠汪伦》</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白乘舟将欲行,</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忽闻岸上踏歌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桃花潭水深千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及汪伦送我情。</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白</h1> <h1>亚和老哥对李白诗做了注释(省了我好大的劲再去查资料了):</h1><h1>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小明故乡是也)旅游,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见同学们游桃花潭特写此注)---刘亚和</h1> <h1>供东西两岸游人往来的摆渡船--乌篷船。</h1> <h1>龙舟,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景区内每年都要组织几次龙舟赛。这是游客在乘坐龙舟观览两岸风光。</h1> <h1>拇指上方所指为对岸的怀仙阁。怀仙阁下面是一凸起的石墩,因上面布满树藤和苔藓,远望好似用翡翠垒成的螺髻,因而有“累玉墩”的美名。</h1><h3></h3> <h1>视频三,“摆渡桃花潭”,前往潭对岸游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怀仙阁</b></h1> <h1>去往怀仙阁</h1> <h1>怀仙阁介绍<br>耸立于垒玉墩上,与踏歌岸阁隔潭相望的便是怀仙阁,为纪念诗仙李白而建。现在的怀仙阁为1987年重建。三层楼阁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挺拔,如今已成为桃花潭景区最富象征性的建筑之一。登临阁上饱览桃花潭秀色,缅怀诗仙遗踪,令人浮想联翩。 </h1> <h1>视频四,“怀仙阁上俯瞰桃花潭”</h1> <h1>怀仙阁上眺望踏歌古岸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汪伦祠堂</b></h1> <h1>以下为悦虹老哥拍摄</h1> <h1>汪伦造像</h1> <h3>汪伦墓</h3> <h1>景区一瞥</h1> <h1>怀仙阁上一领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几位同学在其它景区场合的留影</b></h1> <h1>在新四军军部旧址合影</h1> <h1>京皖领导在水墨汀溪景区一农家乐视“茶”</h1> <h3>农家乐里品茶(汀溪兰香)、品酒(“百年传奇”五粮液),赏风光(汀溪山水)。</h3> <h1>行走在水墨汀溪景区内</h1> <h1>在水墨汀溪景区合影</h1> <h1>在中国宣纸文化园门口合影留念</h1> <h1>接风宴上的合影</h1><h1>醇美宣酒上三瓶,不干有拂小明情。</h1> <h3>三瓶落肚谁不服谁,啤酒接茬喇叭对吹。</h3> <h1>汽车行进在皖南“川藏线”上</h1> <h1>皖南土菜正宗地道</h1> <h1>送客宴上</h1><h1>除了当地各种佳肴名吃,小明特地委托他的妹婿准备了当地特产“桃花潭酒”。</h1><h1>今天我八两白酒落肚后,头脑兴奋嘴不停闲,群里冒泡与几位同学不住地互动:</h1><h3></h3><h1><br></h1><h1>桃花潭酒三大瓶,小明“略表同学情”。</h1><h1>(lcr冒泡:捂嘴偷笑)</h1><h1>遍查酒杯少一人,春荣没来咋能行?</h1><h1>----洪:下次他来合肥再补。<br>(号子冒泡:还有我呢)</h1><h1>耗子不喝有点亏,到俺洛阳补八杯(×2两)。----魏:(酒席将散,号子坐火箭也来不及)只能是补俺洛阳的杜康酒了。</h1><h1>(号子:是男人就要喝十杯)<br></h1><h1>对呀,魏:十杯也就一公升,不喝日后咋“称雄”?</h1><h1>……</h1><h3><br></h3><h1>同学们见笑了。人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我却是邯郸学步胡乱编。哈哈哈!</h1><h3></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