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

随遇而安-°

<h3>  我的老家金竹头,远在大山深处,至今还没有通公路。因为实在有点高、有点远,前些年,整体下山搬迁到深泽上亨堂附近成立新村,命名为阳光新村,大家在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可说起家乡,问起自己是哪里人,脱口而出的还是金竹头,一个美得连竹子都是金色的地方,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让自己永远无法割舍的地方......</h3> 虽到了新的地方生活,但也会时不时回金竹头走走、看看,尤其是逢年过节人们还是会不约而同回金竹头祭祖,于是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便成了家乡金竹头人气最旺的时候。今年清明节,我来了,他来了,我们一起来了……<h3><br></h3> <h3>金竹头隶属于盘峰乡,从县城驱车到老家大概有30公里。车能开到离家乡最近的地方是上佃村,接下来就只能弃车徒行了。</h3> <h3>上佃村村后的峡谷上,有一条崎岖蜿蜒的石子小路,沿着小路弯引向上,便可到金竹头。</h3> <h3>从上佃村到金竹头,用土话说有5里长,绝大部分是用石头奏过,但全是上坡路,走这么一条路,走得多的村民只需半小时,而没有什么走过路的人,初次行走,至少要用一个小时。</h3> <h3>一踏上这条蜿蜒小道,一股熟悉的味道就扑面而来。祖辈们修了这条进山小道,从此,这条路便承载了金竹头人生活的太多。在这条路上,祖辈们把收获挑出山外,又把希望挑进了山里,无数次上上下下的肩挑手杠,造就了金竹头人的淳朴,善良,勤劳,坚韧……</h3> <h3>这条路见证了六岁侄女独自一人求学历程,见证了侄儿在路上呱呱坠地,见证了一批又一批金竹头人走出大山,见证了金竹人为梦想而挥洒的汗水……</h3> 走山路是辛苦的,可路边随手一拍,便是一抹难忘的景色,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爬到了“岭头”<h3><br></h3> <h3>坡行过半,“岭头”而息。岭头上有几块平坦圆润的大石头,是上下金竹头的中间点,历来是金竹头人上下歇脚休息的地方,驻足而息,极目远眺,心旷神怡,疲劳感一扫而空……</h3> <h3>“岭头”是歇脚休息的地方,一泉山涧水是少不了的。最神奇的就是,岭头边上那一鞠山泉水,无论天多么干旱,气温有多高,常年水流不断,永不干涸。当你累了,往小溪边一坐,捧一把甘甜清沏的泉水,所有的疲惫瞬间无影无踪</h3> <h3>  继续拾级而上,到了“村口下"。这里曾经是金竹头人又一畈赖以生息的水田,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一块水田,可以想像当时耕田播种收割的热闹场景,而如今,却早已荒芜满面。田间地头的“灰炉”,既是庄稼人遮风避雨的场所,也是过路行人小憩的驿站……</h3> <h3>山不在高有水则灵,一路前行,一路溪行,美到让人窒息。溪水奔腾不息,总会把人的思绪带回曾经的岁月,翻螃蟹,抓石斑鱼,扎猛子游泳把自己晒脱皮的欢乐时光</h3> <h3>从村口下继续上行,加一份坚持,走完最后几段陡坡后,金竹头便到了。这就是我的老家……</h3> <h3>村口是金竹头人引以自豪的,这里古树参天,合抱之树比比皆是,是邻近乡镇有名的古树群。但令人奇怪的是,自从搬迁后,多颗合抱大树相继枯萎,让人唏嘘不已,应了那句人杰地灵之古话</h3> <h3>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房子,仿佛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尽管老家的房子绝大部分己拆了,可“我家就在这里”,“这颗梨树是我家的”,“水井在那边”这些声音告诉我,老家的一切已深深刻进脑海里。</h3> <h3>  村里仅存的几间没拆的房子,久无人住,风吹雨淋日晒,己破落不堪,不再能居住,不再能烧菜做饭。所以回老家走走看看时,往往都会带上铜罐,现烧现吃。</h3> <h3>清明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祭祖扫墓。儿孙扶锄培新土,把酒洒泪寄哀思。</h3> <h3> 凝视江河如故,默嗟人事全非。<br></h3><h3>  念牵远处静思归,贪赏山青树翠;</h3><h3>  追忆少年万遍,访寻挚友千回。</h3><h3>  音容久断聚难随,何日亲朋相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