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在汉中

清风

<h3>石门水库高速公路大桥(G85)</h3> <h3> 一</h3><h3> 南宋抗金前线</h3><h3><br></h3><h3>清官都很清贫,在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为官更是如此,而且任期届满,就要下岗。陆游做官纯粹就是为了一家生计糊口的职业,俸禄微薄,再加上疏财仗义,接济朋友,一点存钱都没有,真的是一天不上班就没有饭吃。陆游四十八岁这年,儿子已经三十岁,女儿也到了出嫁的年龄,可怜家境过于贫困,连个说媒的都没有。陆游自己话说:我不是穷人,天下就没有穷人了。</h3><h3><br></h3><h3>眼看四川夔州的官府任期已到,为了再就业,给宰相虞允文写了自荐信,希望能有一份差使。</h3><h3><br></h3><h3>在丞相的帮助下,终于谋得一份亲临抗金前线,实现报国之志的职业,川陕宣抚使王炎招请陆游到其幕府任职,宣抚使司衙门设在陕西汉中南郑县,由于金国已占领了秦岭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地处西北的陕西已处在敌人的铁蹄之下,西南四川门户大开,汉中成了抗金的军事前线。</h3><h3><br></h3><h3>初到汉中,踌躇满志,策论北伐,作《山南行》<br></h3><h3><br></h3><h3>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h3><h3><br></h3><h3>(注:山南,因汉中处秦岭终南山以南,故指汉中。)</h3><h3><br></h3><h3>1172年三月十七日,陆游及其家人辗转到达南郑,正式开始了操演部队,带兵巡逻打仗的军事生活。从宝鸡大散关一直到关中渭水河畔,铁马冰河,行走在敌人眼皮底下,虽然宋金暂时议和,零星的小规模战斗还是时常发生。朝廷腐败,克扣军饷,连黑面馒头都经常接济不上,行军异常艰苦。陆游虽然是一届书生,但身体还是强健,有一次路上遇见一只老虎,亲手杀死了老虎,足见其机智勇猛过人。</h3><h3><br></h3><h3>遥望北方,沦陷区的人民民不聊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仅悲从心来,泪眼朦胧。</h3><h3><br></h3><h3>陆游心中的理想是北出骆谷,利用金人内部矛盾,里应外合,直取长安,进而收复中原。这一美好愿望也表现在诗词中:</h3><h3><br></h3><h3>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莫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h3><h3><br></h3><h3>陆游在等待长安来人,好一首《秋波媚》。不过朝廷在采取绥靖政策,乞求和平,幻想偏安一隅。<br></h3><h3><br></h3><h3>很快这一理想被现实掐灭了,主战派王炎调离汉中回临安,由虞允文接替。陆游也调往成都。出师未捷,壮志难酬,心中充满了惆怅。</h3><h3><br></h3><h3>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h3><h3><br></h3><h3>(注:梁州,古九州之一,今汉中)</h3><h3><br></h3><h3>十一月二日,陆游携家眷启程离开南郑,结束了8个月的短暂而又高潮的军旅岁月。</h3><h3><br></h3><h3>如今在南郑南湖风景区建有陆游纪念馆。</h3><h3><br></h3> <h3> (二)</h3><h3> 石门摩崖石刻</h3><h3><br></h3><h3>褒斜道,是古代秦国通往汉中的一条穿越秦岭“高速公路”。起点位于秦岭南麓,汉中褒河褒谷口,止于宝鸡眉县斜谷口。</h3><h3><br></h3><h3>南端褒谷口有一段建于东汉永平6年的中国古代最早人工开凿的公路隧道——石门。悬崖峭壁上架的桥梁——栈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出处。</h3><h3><br></h3><h3>七十年代,由于修建石门水库,著名的“汉魏十三品”的石门摩崖石刻会被淹没水底,遂被抢救切割挖掘,整体搬迁保存在汉中博物馆。</h3><h3><br></h3><h3>褒姒铺,周幽王皇后——褒姒故里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寒溪夜涨等名胜。</h3><h3><br></h3> <h3>寒溪夜涨碑</h3> <h3>萧何月下追韩信<br></h3><h3><br></h3><h3>韩信初屡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欲离开刘邦,逃离汉中,策马走至马道镇寒溪河边,突发山洪,河水暴涨,无奈停留,被萧何追上,遂回南郑,筑拜将坛,拜大将军,形成"汉初三杰",成就汉家江山。</h3> <h3>马道小镇</h3> <h3>铁索桥</h3> <h3> (三)</h3><h3> 川陕革命苏区</h3><h3><br></h3><h3>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从大别山一路向西,在敌人尾追堵截下,经鄂西北,两翻秦岭,辗转迂回,艰难到达陕南城固,取得落脚喘息的机会,在秦巴山区创建了川陕革命苏区,也是全国最大的苏区。</h3><h3><br></h3><h3>其时大环境是,中央红军主力在贵州北部地区,准备横渡长江向四川进军,但由于敌人在长江泸州一线重兵布防,渡江受阻,只能在川黔一带等待时机。为了引开敌人布防军力,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发起了强大的"嘉陵江战役",围魏救赵。</h3><h3><br></h3><h3>陕南战役则是嘉陵江战役的序曲和铺垫,是为了将川西北之敌进一步调往陕南地区。从1935年2月3日至2月20日,历时17天,先后占领了宁强,勉县两城和阳平关重镇;围攻了褒城,直抵南郑城郊,歼敌4个多团,缴获轻重机枪70余挺,步枪5000支,俘虏敌团长以下4000余人。</h3><h3><font size="3"><br></font></h3><h3><font size="3">敌人果然</font>调动重兵向陕南汉中增援,有力地配合支援了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牵引调动敌军的目的已经达到,红四方面军立即调转马头,回师川北。</h3><h3><br></h3><h3>"陕南战役"充分体现了徐向前元帅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谋略智慧。</h3><h3><br></h3> <h3>   (四)</h3><h3> 黄埔军校第一分校</h3><h3><br></h3><h3>1938年1月由河南洛阳迁往陕西省汉中,3月改称军校第1分校,并扩大编制。蒋某人亲临汉中主持典礼。</h3><h3><br></h3><h3>校址位于汉中秦岭天台山下石堰寺。由于战时紧张,都是临时简易建筑,年久失修。<br></h3><h3><br></h3><h3>分校第14期学生分3个总队,毕业学生2170人;第16期学生分2个总队,毕业学生1935人;第17期学生分3个总队,毕业学生2182人;第18期学生分2个总队,毕业学生1098人。计毕业学生7385人。毕业学员(短期训练班队)共计7413人。共计毕业学员、学生14798人。</h3><h3><br></h3><h3>1944年,国民政府采取精兵简政政策,所有军事机关大量缩编,当时黄埔军校所辖的各分校也奉命分别裁撤。1945年春,该分校编并入乌鲁木齐第9分校。</h3> <h3> (五)</h3><h3>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h3><h3><br></h3><h3>由于三线建设的需要,1965年3月5日,根据毛主席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工程代号"653工地",1967年上半年初步建成,建筑面积82350平米。校址位于勉县褒城镇,石门水库旁边。<br></h3><h3><br></h3><h3>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br></h3><h3><br></h3><h3>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h3> <h3>石门水库</h3><h3><br /></h3><h3>汉江春水送北京</h3><h3>引汉济渭水源地<br /></h3> <h3>留坝土特产木耳</h3> <h3>香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