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群文阅读中的教和学
</h3><h3>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1+x”群文阅读教学《寓言中的对比》教学评析与思考
</h3><h3> 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在教学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合适的策略,制定出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实施,最终完成教学的任务。</h3><h3> 同样,在群文阅读中,我们应依据群文阅读的教学特点选用相应的策略来提升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里的策略,包括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
</h3><h3> 三月二十七日,在全市召开的统编教材小学语文 “1+x”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们观摩了五节示范课,聆听了七位老师的经验交流和专家的讲座,对此前“雾里看花”的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这里结合乔婷婷老师执教的三年级“1+x”群文阅读《寓言中的对比》谈谈自己对群文阅读中教和学的策略的认识。
</h3><h3><br></h3> <h3> 一、对比,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策略。<br></h3><h3> 目前,国内对“1+x”群文阅读的研究,有三种解读取向:1.“1”指阅读,“X”指向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拓展型学习。(混合型学习)2.“1”指选文,“X”指向选文数量增加。(拓展型阅读)3.“1”指向选文中阅读中的言语实践点,“X”指向超越文本的言语实践内容(实践型阅读)。这三种取向,有不同的价值:第一种取向,认为阅读活动应联合其他学习样式,呈现立体式的综合性学习,这种取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第二种取向,意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凸显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属于常见的群文阅读;第三种取向,扣住课文言语实践的点,通过链接其他选文来验证或习得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形成能力,一课一得,真正体现“教语文”。从部编本教材来看,更适合第三种取向。乔老师这节课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解读和深刻思考之后,选用了对比这一语言实践点,从开课交流中“感受对比”,精读一篇中“认识对比”、补充阅读中“凸显对比”、自主阅读中“运用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领悟了寓言揭示的道理。这一训练点既是对统编教材中特殊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呼应,更是抓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展开教学的,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我们统编教材的编排理念和中年段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有梯度的学习策略运用,有有层次的逐步深入,更有真实的学习经历。乔老师把“对比的阅读策略”这把打开阅读寓言故事的钥匙交给了孩子们。群文阅读不仅仅是阅读量的增加,我们还应看到的是群文阅读的效率的提升。
</h3><h3> 二、选文,群文阅读中的群策群力
</h3><h3>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这节课,乔老师选择了《伊索寓言》中的五篇寓言,从《陶罐和铁罐》一文进入对比,《鹿角和鹿腿》一文熟悉对比,《蚂蚁和蝉》《驮盐的驴》中运用对比,《披着羊皮的狼》激发阅读兴趣,这五篇选文聚焦寓言揭示的道理的领悟,让每一篇选文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对文本人物的性格、心情,故事的结果的对比阅读中锻炼了阅读力,提升了思考力。同时,架构了群文阅读从单篇到多篇,从多篇到整本书,从整本书到同类书籍的阅读途径和阅读体系。<br></h3><h3><br></h3> <h3> 三、精读,群文阅读中的教学策略<br></h3><h3> “1+x”群文阅读和我们所说的普通的群文阅读是有区别的。普通的群文阅读包括单元整体教学、几篇课文整合、整本书阅读、和信息技术整合、和传统文化整合、和其他课程整合等形式,在凸显阅读量的同时,这些整合大多是基于一个整体的联结,而“1+x”群文阅读,首先是“1”的引领,“1”的落实,然后才是与“x”的联结与整合。这节课,乔老师精读了《陶罐和铁罐》一文。乔老师从回顾《陶罐和铁罐》一文中主人公的材质不同过渡到主人公性格的不同的对比中,通过默读的思考、朗读的体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的不同,在指导学生学习批注时,乔老师向我们呈现了这一真实的学习过程的。乔老师先是指导学生如何提取关键词进行批注,然后是示范展示如何批注,学生进行修订,接下来是学生练习批注,最后是自主实践,这样的细致、具体、有步骤、有层次的指导、训练,为我们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是精读中的第一次对比,发现陶罐和铁罐的性格不同,接下来是发现陶罐和铁罐的命运不同,最后是在对比中谈自己的感受,在谈感受中领悟了寓言的道理了。在精读这一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习得了方法,为后面对“x”的阅读提供了言语的实践点,让“一课一得”有了落脚点。
</h3><h3> 四、系列表格,群文阅读中的学习策略
</h3><h3> 表格化能直观、具体、精炼地再现文本的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本内容,更能在横向、纵向的对比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把群文阅读引向深度的学习。
</h3><h3> 本节课,乔老师设计了三个表格,通过引导对比、找出对比、借助对比,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了藏在寓言故事中不同的对比,既理解了对比,又实践了对比,还内化了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群文阅读有别于单篇文章的教学的不同。</h3> <h3>困惑与思考。<br></h3><h3> 第一,曲直,群文阅读中的节奏变化。对比是一种表达方法,对比也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对比也作为了一种阅读的策略,用得很干净利落,而且贯穿始终,形成了一条直线。但也让我们感觉整节课没有变化,节奏单一。王崧舟老师有一篇文章叫《处理课堂节奏---曲直相映》讲的就是一节课要有曲直的变化,我很认同。这节课,我们除了文本内部的对比以外,是不是还可以在文本之间进行对比,跳出教材进行对比,对比的视野会更宽广,也让我们的课堂节奏在变化中彰显灵动。于泽元教授的讲座中也向我们介绍了求同的、求异的、求同存异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基本形式,三年级的学生是否可以开始进行求异的思维训练了。
</h3><h3> 第二,主题与议题,群文阅读中的本质。
</h3><h3> 主题是中心,议题是内容。群文阅读是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行多个方面的言语实践。一节课,主题只有一个,但议题是可以有多个的,主题和议题的本质区别是,议题具有可讨论性和开放性,议题更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也是我们群文阅读的核心素养之一。比如:广东李祖文老师的《你言我语话曹操》,通过七篇有关曹操的文章来议曹操,全面了解曹操,最后小结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再比如:蒋军晶老师的《武松打虎》,主议题是判断打虎这件事是真是假,而不是直接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找武松打虎是真的或者是假的证据。</h3> <h3> 第三、“1+x”,群文阅读走向课外的桥梁。<br></h3><h3> 目前,我们“1+x”中的“1”都来自于统编教材中的经典篇章, “x”可以是课后的阅读链接,单元内其他精读、略读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其他选文,它改变了我们单一的阅读教学课堂的形式,但是,群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走向课外的大量的自主、自觉的阅读,架起的是课内走向课外的阅读的桥梁。就家庭的教育环境来说,我们更多的农村的孩子们的阅读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读书导读课,读书交流课如果能和我们的“1+x”群文阅读课结合的话,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自觉性将会有大大的促进作用。
</h3><h3>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是我们阅读教学一种具有突破性的教学实践,课堂中充满了思维的氛围,推动了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融通,这样的阅读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