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得年年断肠处

陆恒理

<h3> 年年的清明前后,我们都要到北京的万安公墓祭奠亡灵。妈妈活着的时候曾和我们一起去,看望她的父母和丈夫。而今,妈妈自己也躺在了墓穴之中,回到了她的父母和丈夫身边,从此长相厮守,永不分离。而我们,家中从此没有了妈妈,对墓地,却又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牵挂。至此,这万安公墓中,埋葬了我们的祖父、两位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和两位未曾出嫁的姑姑,共九位亲人。他们长眠的人生后花园,宁谧而庄严。郁郁苍苍的松树笔直而繁茂,守护着我们亲人的灵魂,我家墓地的周遭,还有几棵山楂树,秋天来到这里,满树上都是通红的山里红,墓地上也到处是落下来的红果子。也怪,妈妈生前就最喜欢吃红果,现在也就宿在了红果树下,享受着苍松红树,她是不是很惬意呢?和我家墓地毗邻的,是几座修于30年代的老墓,后代们大概也不常来了,所以都显得有些破败,有的墓碑已倒了很多年,也无人修葺。是啊,亲人刚刚离去,家人会悲伤,会想念,会怕逝者寂寞,会来墓地看望,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过去后,逝者终将归于永恒的寂寞。几代人过去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就像这几座老墓的墓主人,当墓碑也残断难辨时,便再也没有人会知道他们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上了。</h3> <h3><font color="#ff8a00">我家的墓地</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祖父母的墓</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亲爱的父母长眠于墓碑之下</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小姑姑的墓</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姑姑的墓,她一生未婚,葬在了父母身旁</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外祖父母的墓地也在不远的地方</font></h3> <h3>  万安公墓位于京西的香山南麓。春天来这里,一路上是大片黄灿灿的迎春,玉泉山的塔掩映于绿树黄花之间;秋天来这里,一路上抬眼望去是丹枫遍布的香山,漫山遍野是耀眼的火红。万安公墓就是在这美景中蕴藏的一块灵奇之地。当你迈进了墓园,你立即会被另一种景象所震撼。那是死者给生者带来的神秘的氛围。穿行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两边是无数错落有致的墓碑,它们悄无声息,却庄严肃穆,恪尽职守,陪伴着孤独的墓主。墓园里永远是那么安静,人烟稀少,偶尔有几个扫墓的人,也会不由的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音,生怕打扰了逝者的安眠。有时墓园的上空会回荡着飘渺的乐声,大多是古琴,这琴声不哀伤,不急迫,却从容,婉转,它使你的心由思念亲人的忧伤而转为宁静平和,你会觉得亲人安眠在这个远离世尘纷扰的地方是最好的归宿。</h3> <h3><font color="#ff8a00">寂静的墓园</font></h3> <h3>  我们中国人往往把生死看得过于严肃,所以墓葬的形式也多追求庄严。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墓葬几乎千篇一律的是立一块石制的墓碑,名人的碑上尚有墓志铭,而普通人的墓碑就只有姓名和生卒年月了。而国外的许多墓碑,都配有亡者的雕像,都有着亡者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几何体交叉组合在一起,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托座上。黑白两色意味着亡者是两个时代交替时的人物,带有意识上不可逾越的矛盾,也体现了他优点与缺点俱在的意思。我们中国人的墓碑,就很少有有个性的。但是相比之下,万安公墓的墓碑,还是体现了一些个性的。园中有一小小的长方形墓,没有墓碑,只是在石制的墓基上,刻着草草的八个字“为一而来,成一则去”,是一对伤心的父母为一岁就早夭的儿子而立的墓。大概有十几年了吧,每次我们来扫墓,都能看到这座墓前有新换过的花篮。看来,父母的悲伤可能会跟随他们的一生一世。</h3><h3> 大剧作家曹禺先生的墓是浅褐色的碑,石碑很厚,似乎未加雕琢,碑文只有“曹禺 ”两个大字,右面是生卒年代,左面是“巴金题”三字,整个墓碑极其古朴,不着一字修饰,这大概也体现着这位中国20世纪文学巨匠恬淡的人生态度吧。曹禺先生的墓基是浅灰色的三棱体,而不像一般墓基的长方体,我想这是不是为了表达先生曾与黑暗社会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独特个性呢?</h3><h3> 高岗先生的墓碑上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也只有“高岗”二字,底下是生卒年月“1905——1954”,没有立碑人的姓名,也没有一个字的碑文,因此有人称它为“无字碑”。是啊,即便有碑文,写什么呢?他创建陕北根据地,赤膊奋战劳山,发展东北解放区,抗美援朝总督粮草后勤所建立的卓越功勋,随着他在1954年的决然自尽,没有人能知道该怎样评价,也使他永远进不了八宝山,因此也就远离了他的政敌们,独获了一份安宁。据说他死后,葬于这个公墓,50多年以来,其墓无碑,近年来才立碑,但其碑无字。我到他的墓前时,看到了鲜花覆盖着墓基,还有深情的挽联。我想高公如若地下有知,也早该悟出远离政治斗争才能获得心灵宁静的道理了吧?</h3> <h3><font color="#ff8a00">这是赫鲁晓夫的墓,与我国的墓相比,很有特色。</font></h3> <h3>  似乎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一座墓碑下都掩埋着一部长篇小说。行走在墓园的碑林当中,你总会去想,这些长眠者曾经有过怎样的一生?他们死时,曾经有过怎样的遗恨和牵挂?他们死后,亲人曾经有过怎样的悲痛和思念?有许多墓碑上镶嵌有死者生前的照片,他们有的风流倜傥,有的貌美如花,有的透出威严,有的满面沧桑,有的年纪尚轻,有的已近耄耋,但是当死神召唤的时候,他们无一幸免,这大概就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吧。这里既是公墓,那也就安息着各色人等,有普通百姓,有达官贵人,有社会名流,有革命烈士……无论他们生前是显赫一时,还是默默无闻,也无论他们生前是享尽了荣华富贵,还是饱尝了人间之苦,最终,他们在这里都化为一抔黄土,了无声息的回归了自然。所以,生是暂时的,死是永恒的;不必在短暂的生命中为追求得太多而劳心费神,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啊,上天只给了我们几十年的生命,我们就用它来尽享造物者赐予我们的美丽自然吧。</h3> <h3>  我家的墓地已经有人来过了,祖父母的墓前有一束残败的太阳花。小姑姑的墓前也有一捧黄色的百合,她于1941年在正值妙龄的16岁死于肺病,不知为什么,我觉得那百合应该是一个在她生前仰慕过她的男孩送的。16岁的少女不该永远这么寂寞的躺在坟墓里。</h3><h3> 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墓前献上了花篮,摆上了供品 ,并把酒洒在了地上,愿他们的灵魂能感知我们的思念……</h3><h3> 离开墓园的时候,我想起了苏轼的《江城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h3> <h3>  又记:又到清明,发一篇旧作,祭奠所有逝去的亲人,无论你们的灵魂现在哪里,请感知我的悲伤。</h3><h3> 2019年清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