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h3><h3>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前夕,我校组织师生开展以“追寻春天足迹,缅怀伟人小平”为主题的游学之旅。</h3><h3> 踏访春天,处处风光皆美。感恩春天,感恩她给我们带来了生机,感恩她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感恩她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在明媚的春光中不由得追忆起我们这个时代春天的开创者——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令中国人走向开放与进步。饮水思源,当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节,我们愈加怀念小平同志。</h3><h3> 春光中,我们踏上感恩之旅,来到了小平同志的故乡——广安!</h3> <h3> 邓小平故里,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区北郊,距离广安市区7公里,距重庆市区100公里。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包括绿色长廊、邓小平纪念园、佛手山景区、协兴老街、牌坊新村,总面积3.19平方公里。按照“保护、发展、美化、繁荣”的方针,景区建成了以邓小平同志故居为核心,占地830亩的生态纪念园。园内绿化率80%以上,整个园区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形成了一座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h3><h3> 邓小平故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景观多处。园内按文物维修原则修缮了邓小平故居、蚕房院子、翰林院子、德政坊、神道碑、放牛坪、清水塘、邓家老井、洗砚池、邓绍昌墓等近20处邓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场所;后又修建了邓小平铜像广场和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同志故居粉墙黛瓦,木柱石基,庭前荷稻飘香,屋后竹影婆娑,是一座具有浓郁川东风情的农家三合院,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邓家老院子”。邓小平铜像广场占地26亩,三面环山,绿树环绕,翠竹葱葱,形似座椅,邓小平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坐北朝南,既庄重肃穆又幽静亲切,给人以回家的感觉。</h3> <h3> 漫步来到邓小平铜像广场,广场入口两旁这几颗树,是2004年小平百年诞辰时,小平家人回到家乡种下的,以此来表达了她们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广场中间的这些高大的银杏、水杉等等都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来故里视察时培植的,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小平同志的缅怀之情。铜像广场三面山脊环绕,形似一把天然的大座椅,小平铜像就端坐于这片绿草茵茵、古树参天的自然环境之中,既庄然肃穆、又亲切自然。 </h3><h3>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2004年8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揭幕的邓小平铜像。铜像高2.5米,重1.2吨,基座是由黑金沙花岗石做成,正前方鎸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铜像”五个大字。这尊铜铸座像面容温和,两颊瘦削,目光敏锐深邃。小平身穿短袖衬衫,军便裤,沿口布鞋,面带微笑地坐在椅子上,亲切地注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似乎抖落一身风尘,回归故里,注视着家乡的发展变化。</h3> <h3>《缅怀革命先烈》朗诵</h3><h3>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h3><h3>乙: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面了一个圈</h3><h3>甲:神话般地崛起一座座城</h3><h3>乙:奇迹般聚起一座座金山</h3><h3>甲: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h3><h3>乙: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h3><h3>合:站在您的面前,</h3><h3>您纯洁与高尚的壮举,像白雪一样纯粹与洁白,一尘不染,</h3><h3>像象山峰一样高高耸然。</h3><h3>为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h3><h3>为了民族的自强与尊严</h3><h3>为了后人能成为东方的亮点,</h3><h3>是您们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万里江山。</h3><h3>乙: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h3><h3>甲: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h3><h3>乙: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h3><h3>甲: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h3><h3>乙: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h3><h3>甲: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h3><h3>站在您的面前</h3><h3> 我们怀着敬畏和感恩</h3><h3>用您那闪光的目光, </h3><h3>守望着那不朽的精神。</h3><h3>甲: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h3><h3>乙: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h3><h3>甲乙: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h3><h3>合:</h3><h3>站在您的面前,</h3><h3>思想会升华出天使的翅膀,</h3><h3>灵魂深处会被警醒震荡。</h3><h3>您崇高而伟大的精神。</h3><h3>像太阳一样给我们温暖。</h3> <h3>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位于邓小平故居旁,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纪念邓小平为专题的博物馆。陈列馆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全景式地展现了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h3><h3><br></h3> <h3>故里有南北两门,大门设计颇有特色:上面三层屋顶寓意了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刚入园就感受到了小平同志不平凡的人生;大门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体现了浓郁的川东民居特色,显得亲切自然。</h3> <h1>邓小平铜像</h1><h3><br></h3> <h3>展览特点</h3><h3>展览具有六个主要特点:</h3><h3>第一,内容设计丰富翔实、主题鲜明</h3><h3>第二,形式设计精致考究、大气新颖</h3><h3>第三,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实物丰富展览内容</h3><h3>第四,运用铸铜石浮雕壁画、增强展览气势</h3><h3>第五,采用世界首创的电影放映技术、凸显人文关怀</h3><h3>第六,具有政治优势突出、媒体声势大、社会影响巨大的特点</h3> <h3>洗砚池因其形状似砚台而得名,面积约8亩,邓小平儿时常在这里取水研墨习字,并在池中洗笔。由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捐资60万元按照原貌修复。池中种植了近千株观赏藕,并放养了一批观赏鱼。</h3> <h3>现在映入眼帘的就是邓小平故居了,1904年8月22日,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诞辰在这里,这座具有浓郁川东风情的农家三合院,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称之为"邓家老院子",故居座东朝西,由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陆续建造。小平同志一生坎坷曲折,而故居也曾历经沧桑,它曾做过公共食堂、文化站、幼儿园、保管室,也正因诸如此类的用途,才使得故居在"文革"那动荡的岁月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80年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 • 艾黎在首访小平故居后,曾高度赞颂这里是"东方的地平线"。1998年2月9日,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邓小平同志故居"七个大字。2001年7月3日,国务院公布邓小平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神道碑</h3><h3>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的。邓小平先祖邓时敏,字逊斋,号梦岩,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及弟,入翰林院授以编修,后升为侍讲学士,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任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邓时敏为官忠耿,刚果持正,政绩斐然,声然远播。年老后乞休,返乡卒于家,诰授通奉大夫。</h3><h3> 神道碑距邓小平故居约500米,碑高约5米,碑石上竖正书“诰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公神道”。额上雕龙极富动感,龙头戏珠,珠中阳刻一“圣”字,碑立在贔屭(拼音:Bìxì)上(这个看似乌龟的动物叫贔屭,龙头龟身,传说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力大无穷),碑两侧分别立一望柱,云龙雕刻造型甚美。柱顶分别雕刻蹲立石狮。此碑在《广安州新志·金石志》上有载。遗憾的是,原碑在“文革”中被毁。此碑于2000年重建,2003年3月修复完善。</h3> <h3>离神道碑约100米处的牌坊叫德政坊,它与神道碑一样,是当时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赐造的。牌坊村正是由于有了这座牌坊而得名。</h3> <h3>蚕房院子</h3><h3>是邓氏家族养蚕、缫丝的作坊,建于清朝末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现设有序厅、展厅、蚕房、蔟室、缫丝、织绸、蚕丝历史文化、蚕丝科普、丝绸旅游商品等展室。2002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翰林院子</h3><h3>翰林院子座西朝东,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是一个大而气派的四合院。整个院子共有大小房屋36间,由朝门、戏楼、厅堂和厢房组成,建筑十分精美,雕刻颇具特色。朝门外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雕塑家钱绍武书写的“翰林院子”金匾,朝门口一对大狮子蹲立两侧,其规模和布局充分体现了翰林院子当年主人的身份。邓小平5岁入翰林院子发蒙读书,学名邓先圣。2002年12月,翰林院子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思源广场铜鼎名为"实事求是"青铜宝鼎,是宜宾市委市政府与五粮液集团为了纪念世纪伟人邓小平百周年诞辰铸造的,广安思源广场宝鼎正面刻字 "发展才是硬道理",背面刻着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全文。<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