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仰望埃及

狗尾草的叹息

<h3>摄影 建华 福良 啸海 旭峰</h3><h3>撰文 小草 森林 乃义</h3> <h3>从南非飞往埃及,停留埃塞俄比亚转机,全程大约需要10个小时。</h3> <h3>从小在课本上就读到文明古国埃及,且列四大文明古国之首,早于巴比伦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文明,比中华文明起源早了两千多年。</h3> <h3>信息化时代了解古埃及历史就像键盘上敲打象形文字,不知从何入手晦涩难懂。如同会意天上眨着眼睛的星星表达某种思想,踹摸不透。</h3><h3>但史观和史实提供了一个客观视角,让今天的人们得以正确认识先贤,仰望人类先知,知晓文明从何处走来。</h3> <h3>抬头看日月星辰,低头望江河湖海,夜空中的流星转瞬即逝,总有最亮的星星挂在空间眨眼,关注着人世间。我问为什么?</h3> <h3>黄河奔腾不息,滋养着两岸沿线,尼罗河年年泛滥成灾,却三角洲物产丰饶,养育一方民众催生文明进步,认知启蒙早于黄河流域。我问为什么?</h3><h3><br></h3><h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金字塔雄伟,撒哈拉壮阔,中古时代隐喻神殿与其共生的长老却立地顶天,孤掌盖天下,崇高如山巅。我问为什么?</h3> <h3>明月落下,红日升起。</h3><h3>法老们,先知们,有没有和第一缕阳光一起醒来,有没有托红海的清风送来信息,关照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携手并肩环球同此凉热!</h3><h3>让我们走进埃及</h3> <h3>埃及位于北非东部,现有国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包括苏伊士运河以东、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h3><h3>埃及98%以上国土为沙漠,人口约九千多万,大多集聚在尼罗河三角洲宜居地带,小部分生活在沿海地带。</h3><h3>埃及既是亚、非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同时境内的苏伊士运河也是大西洋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h3> <h3>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至公元前525年第二十六王朝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所灭,古埃及时代结束。</h3><h3>公元前11世纪至前7世纪,又断断续续被亚述、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h3><h3>公元4—7世纪并入东罗马帝国古埃及文明宣告灭亡。</h3> <h3>文化是相通的,如同音乐无国界。</h3><h3>当人类讲述自身引以为傲的历史,无论肤色、国度、意识形态差异一致共识埃及,足见埃及文明的历史地位。</h3><h3>恰如茫茫撒哈拉伟岸的金字塔,成为人类世界文明的起源坐标和压舱石。</h3> <h3>金字塔,天地之间的支撑,从容不可撼动。</h3><h3>他就像乾坤壮士开疆拓土一往无前,更像是看破生死红尘之后的淡然,任白云缭绕,西风猎猎。</h3><h3>震撼而失语……如何开口对话四千年前的历史华章?</h3><h3>这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粒沙尘,就像笔墨晕开了天地,带起风声,呼啸作响,又似<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战场上猎猎的旗,透着股决然的意味,甚至有抹杀伐决断的意思。</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沉甸甸的历史。</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仰望——让人心怀无比虔诚!</span></h3> <h3>开罗吉萨最大的金字塔是古王朝二世法老王胡夫建造,高146米。4600年的风化侵蚀,现今高度138米。</h3><h3>紧挨着的塔是他儿子海夫拉建造,原高143米,现在108米。</h3><h3>最小的金字塔是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建造,高度66米。边上还有门卡乌拉三个王妃的小金字塔,形成这一地域的金字塔群。</h3> <h3>埃及女军人在金字塔前</h3> <h3>死亡,是个命题,意义在于来生——宗教说。</h3><h3>人死亡以后,究竟去到了哪里?</h3><h3>法老确信自己死后灵魂出窍升天,百年之后返回原来的躯壳,木乃伊就是承载。而金字塔成为安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确保灵魂百年之后转世再生。</h3><h3>金字塔的层级隐喻法老的灵魂步步升天。</h3><h3>千百年来,生死转圜似乎是个宗教问题,却和每个人相关。</h3><h3>生和死、死和生在人性层面已然善恶相连,演绎出许许多多令人神往的故事。</h3><h3>这其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由此引发了人文领域的无限遐想。</h3> <h3>古埃及有7000多万具木乃伊!当我们看金字塔的时候,领悟灵魂不死的信仰促进着整个埃及文明的发展。</h3><h3>胡夫和他的子孙们修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和法老权力令人难忘的象征。</h3> <h3>狮身人面像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h3><h3>据说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h3><h3>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h3><h3>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拉”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耳朵二米多长。千百年风化石雕部分损毁沧桑依旧。</h3> <h3>胡夫法老的牙雕像(公元前2551年)</h3><h3>胡夫下令修建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建筑——胡夫金字塔。作为世界最高的人类古建筑,屹立了四千多年。</h3><h3>然而,这座胡夫法老像却很小,只有7.5厘米,和他的金字塔形成鲜明对比。</h3><h3>至今为止,除了这个7.5厘米的小雕像,没有其他任何有关大金字塔的主人胡夫长相的文物。</h3> <h3>埃及博物馆是埃及文物的宝库,藏有几千年历史的250,000 件文物,包括石雕神像、国王像、木乃伊、棺椁、陶器、绘画、木雕、纺织品、纸沙草书、随葬艺术品、生活用品等,还有记载古埃及科学、文学、历史、法律和社会生活几千年的纸莎草文献,内容包罗万象。</h3><h3>其中最著名的是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珍贵文物、胡夫、哈夫拉、门卡拉国王(三座金字塔的主人)雕像;十二王朝公主们的纯金花瓣式的头冠;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等,令人目不暇接。</h3> <h3>这一具黄金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死后所戴面具,发掘于图坦卡蒙的陵墓中。这使他成为当代所认知的最著名的埃及法老。</h3><h3>面具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脸上。面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成为古埃及繁华的象征。</h3> <h3>古埃及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同时期与历史相织共生的则是埃及无上荣光的法老和神圣庄严的神殿。</h3> <h3>埃及法老也称法老王,即为当时的国王,每一朝代会有几位法老继位。</h3><h3>和中华文明一样,法老相当于中国的皇帝,三皇五帝,唐宋明清。</h3><h3>人类治国安邦,国家社稷之福原来大同小异。</h3> <h3>法老是站在古埃及权利顶端的人物,是绝对权利的存在!</h3> <h3>大约五千年前中国还处在原始社会,美尼斯大帝统一了尼罗河边的上下埃及,建立了奴隶制帝国自称法老王,于是法老开始登上埃及的历史舞台。</h3><h3>在所有法老中,为后世称颂记取的有两位,一位是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另一位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h3> <h3>图坦卡蒙法老被后人记取不是因为他的才干,而是他离奇的经历。他九岁继位十八岁暴毙,死因成谜,可谓英年早逝。</h3><h3>1917年,英国考古学家人霍华德·卡特在帝王谷找到了这位法老陵墓的入口,这座几千年前的神秘陵墓终于重现在世人面前震惊世界。</h3><h3>挖掘图坦卡蒙坟墓,花了八年时间,而整理坟墓里发现的约5000件左右的陪葬品编目则花了十年。</h3> <h3>沿着墓道往深处走。两边墙上壁画栩栩如生,每一个壁画都讲述着法老和神灵的故事。</h3><h3>叽叽嗒嗒的步履声里,恍惚白莲花随风轻摇,生出缕缕清烟,烟里渐渐现出人影……</h3> <h3>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这是法老咒语。</h3><h3> 数十年来,各类电影和文艺作品大肆渲染“法老咒语”,越传越邪乎,也有走火入魔的。不仅令盗墓者望而却步,也令众多考古学家和观光客平添了一份隐忧。</h3> <h3>拉美西斯法老长寿91岁,在位67年,自称太阳神的化身。一生传奇辉煌,征战无数,开疆拓土,战功显赫。</h3><h3>埃及在拉美西斯二世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成横跨亚非大陆的帝国。可惜他最钟爱的妻子妮菲塔莉35岁夭亡,拉美西斯备受打击,倍感孤独。</h3><h3>生前无不辉煌的他,死后却不得安宁。</h3><h3>他的陵墓多次被盗,众多宝物散尽所剩无几,连他的木乃伊经由法国处理才得以继续保存。这位被诗人雪莱称为“国王之王”法老,无论生前拥有多么辉煌的功绩、权力和财富。可最终留下的也只是一些残垣断壁和无尽的孤独。</h3><h3>令人唏嘘不已!</h3> <h3>阿布辛贝神庙就是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h3><h3>当代因修建阿斯旺水坝危及上游神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专家紧急抢救,阿布辛贝神庙被切割成小块迁移至此。</h3><h3>埃及的神殿和法老的名字功绩联系在一起,那挺拔的廊柱、宽泛的门庭、精美的壁画、斑驳的色彩、无不呈现当年不可一世的王家风范盖世帝尊。</h3> <h3>教科书说,撒哈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一个沙漠王国就建立在撒哈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驱车在撒哈拉疾驰,颇有大漠孤烟的苍凉感,人人都是好汉一个。</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漠深处的驿站(休息区)喝一杯咖啡,细细感受沙漠热辣辣的风。</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沙漠大美,沙漠也寂寞。令人生出孤胆,不禁感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愫。</span></h3> <h3>大漠深处,风光无限,奇观当属海市蜃楼。</h3><h3>去时无边无际的沙漠,折返时却分明见得水泊成片连成绿洲——沙漠海市蜃楼。</h3><h3>此处绝无仅有,人生不可多得!</h3><h3>大多数人认定这真的是水泊,不会错,沙漠绿洲,斩钉截铁!却不料这真的是大自然造化的景观。</h3> <h3>尼罗河西岸的帝王谷是法老寝陵群,外形类似金字塔隐秘的山谷,黄土朝天寸草不生。</h3><h3>据说当时盗墓疯狂,法老怕死后灵魂无处安放断了来生, 遂选择此地安生。</h3><h3>历经年代这里成了帝王谷。图坦卡蒙的墓葬就在此处发现。</h3> <h3>起了个大早去往埃德富神殿,坐马车大概20分钟。</h3><h3>清晨,清冷,虽说是非洲,但尼罗河两岸空气带着水分,晨曦裹着清风就有了丝丝凉意。</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路边街巷,有轻烟从香炉里生出,香味有些特别,带着淡淡花果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似乎又有泥土的清新气息。</span></h3><h3>马蹄声声脆,马车一辆接着一辆鱼贯沿街疾驰,街景街市掠过。</h3><h3 style="line-height: 30.6px;">天光已经放亮,忽有鸟鸣,清脆动人,很是好听。</h3> <h3>卡纳克神殿是底比斯最重要的神殿,塔门十座之多,迷人的大柱厅气势非凡。</h3><h3>矗立的134根巨大石柱高达12米,五人才能合抱。</h3><h3>彩色浮雕隐现当年浮华、传颂法老功绩。</h3><h3>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曾在此取景,引来游客无数,寻觅神秘的殿宇,体会“恐怖”的气息。</h3> <h3>埃及文明还表现在纸莎草纸张的制作。</h3><h3>冯骥才在《纸莎草和最古老的纸画》一文中详细描绘了制作过程:“古埃及人这种纸画所采用的纸……是直接取自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水草,名叫Papyrus,一译纸莎草,一译纸草。这种草丛生着修长的叶子,中间伸出一根根大拇指粗的很长很长的茎杆,最长达5米,顶端开花,状似灯心草。古埃及人便用刀割下这茎秆,切成一段段,削去绿色的外皮,再将里边甘蔗一般白色的茎心切成极薄的片儿,浸泡在水中;6天之后取出来,用圆形木棍擀去茎片里的水分和糖分,以防生虫,然后把这些薄薄的茎片像编竹席那样编成一张张,放在重物下轧平,便成了一种草制的纸,也称纸莎草纸,或草纸……”。</h3><h3>古埃及人除发现纸外,也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用纸莎草的茎来造写字的笔和用水混合黑烟灰及胶浆来制成墨水的民族。</h3> <h3>在纸莎草纸张上制作的画。</h3><h3>那是位身着华服的美貌女子,为夫君整理盔甲戎装,鸟儿翻飞,和平在望。</h3><h3>身姿曼妙,眼波流动,令人心神摇晃。</h3> <h3>开罗往南,搭乘火车,下一站亚斯文。</h3><h3>说是“古董火车”其实就是设施简陋的绿皮车。入夜了,等待有时。</h3><h3>远处伸展的铁轨吹来阵阵凉风,冷冷灯光斜射,黑暗中树影婆娑。</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行装,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们像侠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样等待出行的列车。说古董火车不假,车上设施基本中看不中用,灯不全亮,电不全通,摇摇晃晃哐哐荡荡——注定今夜无眠!</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或许这是旅行者的必修课!</span><br></h3> <h3>向往尼罗河,这是儿时的情结,一点也没有减弱过。</h3><h3>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把尼罗河的风情、神秘、“恐怖”留在脑海中……风萧萧雨切切,船行暗黑尼罗河……梦还身前疑入梦,真作假时假亦真。</h3><h3>我向往风光明媚的尼罗河。</h3> <h3>尼罗河,世界最长的河流,6670公里由南往北浩荡奔流。相比之下,长江6280公里,黄河5464公里,都屈居尼罗河之下。</h3><h3>一个国家国土面积95%是荒漠,5%的绿洲何其耀眼?又承载了民众多少热切期盼?</h3><h3>如果没有尼罗河,埃及就是块沙漠,文明何从发育?</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拜尼罗河所赐。</span></h3><h3>作为一条国际河流,尼罗河流经了非洲东部9个国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h3><h3>此话怎讲?</h3><h3>地理上的尼罗河从东非高原的万山丛中走来,洪水冲刷泥沙铺盖在东非大裂谷带上造就了肥沃的河谷平原,每年春夏尼罗河泛滥,水退之后留下大片沃土良田,农夫们只要播下种子,秋后就可以收获果实。</h3><h3>在中古农耕时代,如同上帝馈赠,象一条生合之藤漫延在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上,又似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h3><h3>在人类历史上,尼罗河是文明的化身,文明的摇篮。</h3><h3>善良人的心中,文明是和尼罗河联系在一起的。</h3> <h3>我们在尼罗河上逐波三天,乘坐的是豪华游轮。</h3><h3>我猜这豪华游轮是“惨案”电影中的翻版,这“豪华”也就定格在40年代后期。</h3><h3>船高四层,客舱类似酒店的标房,设备齐全。顶层观光,有泳池、休息的躺椅,按时点供应咖啡茶点。</h3> <h3>船行船停,下船上船,下船游览景点,上船休息用餐,之余,闲坐在顶层甲板上,嘬一杯咖啡,饱览尼罗河风光。</h3> <h3>行船的这一段河面并不宽,200米不到,没有起浪,船行的非常平稳。</h3><h3>这里寒<span style="line-height: 1.8;">暑不显,依然四季分明。两岸层林尽染绿植茂盛,清风携着淡淡的水汽裹侠不知名的草青沁人心脾。</span></h3><h3>就像一幅水粉画,淡雅不张扬,蓝天白云,茵茵绿水荡漾。</h3><h3>被船首划开的水面,对称的向岸边涟漪开去,岸边的水生植物立刻就摇晃起来,向船上的游客点头致意。</h3><h3><br></h3> <h3>不知什么原因,尼罗河的航运并不繁忙,不多见有货船相交,远处或有帆船一艘两艘,波光粼粼引人遐想。</h3> <h3>船经水闸,就像国内的三峡,只是当下的船闸要比三峡规模小了好多,调节水量的功效也小了好多。</h3> <h3>观落日余晖、迎旭日东升,如果天气晴好,确是尼罗河上值得一看的美景。</h3><h3>当红日西沉,不必嗟叹;看旭日东升,老骥伏枥。</h3><h3>尼罗河三天游程至卢卡索结束,也是埃及此行的最南端,上岸游览了卢卡索神殿,驱车前往红海度假胜地。</h3> <h3>红海位于亚非大陆之间的裂缝地带,面积4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 2000多公里,是一条狭长的海。</h3><h3>或许是世界上最咸、最热的海,整个红海流域处于沙漠地带,气候酷旱,没有一条河流注入,只有从曼德海峡倒流来的印度洋水作为补充。</h3><h3>古时腓尼基人航行至这里,两岸的戈壁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红色,倒映在水里,海水朦胧泛红,风暴来临,沙漠上尘土飞扬,海面映的更红。</h3><h3>所以腓尼基人称其为红海,红海的名称由此而来。</h3> <h3>乘坐游艇登上小岛,沙黄,天蓝,水绿,红衫,纱巾……像跳跃的音符,似律动的精灵,每个人,在无垠的海滩放飞自己。</h3> <h3>其实,红海的红非指海水颜色,当人们鸟瞰红海的时候,整个海面大部分也是蓝色的,这里的“红”通指地理位置给予的内涵。</h3> <h3>喜欢游泳的朋友下水了,引来鱼儿一拨拨,仔细看海水,就像巨大晶莹剔透的蓝宝石不时变幻着折面,梦幻般闪烁。</h3> <h3>妖蓝的红海,海鸥翻飞。红海的海,如此多彩。</h3><h3>大自然造化,令人着迷!</h3> <h3>喂食海鸥</h3> <h3>垂钓海鱼</h3> <h3>任海风轻轻的吹……</h3> <h3>你可知,红海最早由埃及人发现。</h3><h3>在《圣经》《出埃及记》中记载,上帝派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路途中面对红海陷入绝境,摩西借上帝之力挥剑斩断海水带领队伍穿过红海,犹太民族得以繁衍才有今天的以色列。</h3> <h3>从红海度假区回到开罗,行车六个小时。</h3><h3>似乎从中古回到了现代。</h3><h3>开罗是中东最大的城市,也是非洲最大的城市,阿拉伯国家的中心城市。</h3> <h3>作为首都的开罗,新开罗和老开罗泾渭分明。古老和现代,沧桑和华丽,厚重和流行并存,包容多元。</h3> <h3>埃及的现代进程并不顺利,古埃及文明就像一面镜子,瑰丽的光环很容易让现代人迷失,若是天上的法老有灵,一定会说:埃及的辉煌属于过去,现代理应更高更远。</h3> <h3>埃及,一个神秘的沙漠上的国度,高耸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秘密至今无人破解;埃及艳后的美貌依然被人们称颂。</h3><h3>湛蓝的红海、美妙的尼罗河、纯朴的人民……</h3><h3>那个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留下了无数的印记、让世界揣摩的谜语,至今依然被追随和探索。</h3><h3>愿埃及,踩在历史老人的肩膀上,百尺竿头,从头越!</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