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光的美篇

杨维光

<h1> 故地重游</h1><h3></h3> <h3>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又一次去了我44年前下放的大队——广德县杨滩镇燎琳村。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上调回城在县民政局工作,90年8月又调到省城解放军第105医院工作至今,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回来了。每次来这里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和“醉美杨滩”之鲤鱼福地“百家宴”的成功举办,使得这里名声大噪。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来这里休闲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了。</h3><h3><br></h3><h3><br></h3> <h3>往年都是春节期间来这里,雨雪天气较多,只是在村子里转转。这次来的天气很好,我们就顺着这条小道爬上了龙角山。</h3> <h3>这条上山的步道是去年才修的。</h3> <h3>爬到半山腰,还真的看到了传说中的龙角。</h3> <h3>爬到山顶留个影吧。</h3> <h3>这位帮我们拍照的先生是我当年在琳塘中学当代课老师时的同事——汪平老师。</h3> <h3>上山容易,下山难哦。</h3> <h3>站在山顶看山下的风景是不是很美啊!</h3> <h3>美丽的村庄就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h3> <h3>今年的天气比较冷,这里的茶叶还不愿露出新芽来。</h3> <h3>白云生处有人家。</h3> <h3>竹林深处也有人家。</h3> <h3>有没有发现田中间那一抹红是什么吗?是映山红。</h3> <h3>大红灯笼都挂到田边的小树上了。</h3> <h3>这条贯穿整个村子供村民们淘洗之用的水渠原来还有个名字——“鱼肠渠”(以前真的不知道)。这“鱼肠渠”的来历请各位看官放大看,我就不赘述了。</h3> <h3>锦鲤福地还真的养了不少锦鲤呢。</h3> <h3>这条河就是桐河的发源地,河对面的亭子也是去年才新建的。</h3> <h3>这里就是打造“百家宴”,开心过大年的场地。</h3> <h3>安徽卫视,央广网,安徽日报,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安徽纪检监察网分别报道了“醉美杨滩”之鲤鱼福地“百家宴”的盛况。</h3> <h3>这样的盛况已连续五年了。</h3> <h3>这是特意保留下来的老宅子。</h3> <h3>这是一颗有着160年历史的糙叶树。</h3> <h3>这是本村的一个嫁到苏州的姑娘回来给父母盖的楼房,单看这旋转楼梯就知道这楼房有多豪华啦。当时只顾拍楼梯,忘了拍别墅了。早上给房子的主人打电话,让他拍张别墅外观的照片传给我,他拍了几个视频和图片发给我,我一个都不满意,算了就不上大图了。</h3> <h3>1975年的5.6月份,我刚来这里插队不久,大队从各个生产队抽调壮劳力修建卜鸽冲水库。生产队为了照顾我,抽调我到水库来给民工们发票,也就是民工拉一车土到大坝,我就发一张票给他,晚上民工们凭手中票的多少记工分。我在这也就发了一个多月的票,后来又被抽调到冲里种白木耳去了。这就是后来建成的卜鸽冲水库。</h3> <h3>这条冲就是当年我们知青集中种白木耳的卜鸽冲。当时大队为了发展多种经营,从温州引进种植白木耳的菌种和技术,在山冲里搭建了若干个塑料大棚种起了黑木耳、白木耳。记得当时的白木耳可值钱了,最次等级的卖给药材公司也是200元一斤。相反黑木耳不值钱,5元钱一斤还没人要,我当时花5元钱买了一斤带回家,我妈舍不得吃,还分了半斤给隔壁的阿姨。</h3><h3><br></h3><h3><br></h3> <h3>这条冲当时只是羊肠小道,现在村村通,汽车一直可以开到冲顶了。冲里的老人大都故去,年轻人大多搬出了冲外,能认识的人已经不多了。住在冲头上的姚婶一家: 五个儿女有四个在外地工作,一个小儿子在镇上工作,老伴两年前去世了,平时只有她一人在家。去年春节来看望她时,正赶上大儿子大女儿女婿在家过年,我们还拍了合影,临走时姚婶还送给了我一些土特产。这次由于时间太紧没能下车停留去看姚婶,实在对不起了。</h3> <h3>这块大石头后面种了一颗梨树,现在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远远看去好似一个插满了花的大花瓶。这石头的主人是广德县“桃李园学校”的负责人,事后我打电话给他让他在上面刻上几个字,要比这光秃秃的好看些,也有味道些。他已接受我的建议,至于写什么?他是文人自知道写什么,那就不关我什么事了。</h3> <h3>这映山红开的正艳,火红火红的。</h3> <h3>亲爱的,你这么严肃干嘛!</h3> <h3>感谢和我情同母女的娘娘的一家人,感谢陪同我们夫妻一整天并为我们留下合影的汪平老师,感谢特意从远处赶回来和我们一起共进午餐的盛光来老师(忘了给他拍照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