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贴心的听乐享受

钟长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古典音乐也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其间也常常去朋友或同烧家听乐,器材设备从几万到一百多万,但从来没有过愿望想要写听乐感受。唯有新年初四下午去赵建国老师家听音乐后,有了想要写下听乐感受的冲动。</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听音环境很一般,属“客厅党”。器材三大件:联盟两分频魔雷小落地箱6C丅十欣乐李老板自制A75甲类前后集功放十东方之声CD机,线材自制。赵老师的客厅是长方形,器材设备摆在靠右侧的长边,且右侧音箱紧靠客厅与阳台的玻璃门,整个听音场地属于严重向右偏移。最致命的是左音箱后侧临近通往卧室的过道,(那个通道不知要吞掉多少音频😀)现场也只见到在音箱与通道之间象征性们放置一隔断,我猜测起的作用并不大。再加上那几根细细的在地上自由翻卷的喇叭线,不由心底一阵“鼓声”: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到好音乐,有点难吧! </p><p class="ql-block">但奇迹在数秒之后发生,当我把那张“身经百战”的维瓦尔迪“四季”小协放入CD窗,选好第6段,“夏”之末乐章,一开声就让我心头为之一震:我听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宽阔、饱满的弦乐声,细听之下,解析力和音质都非常好,音色略带暖暖的甜味,全频段极为宽松,自然。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声音,我自家以前的C1,C2都未出现过。单这一曲以弦乐“美”能超过它的,唯有前不久在成都丹拿专买店听过的那对40周年书架箱。</p><p class="ql-block">但40周年正如丹拿官方宣称的那样强调的是“气流的畅通”,实际上从某种角度说弦乐是被“美化”了,所以一当播放不以气流美见长的大动态钢琴,立马败下阵来。</p> <h3>(德国丅ACE丅厂家出品的维瓦尔迪小协《四季》波兰室内乐团,丹尼尔.盖德小提琴)</h3><h3><br></h3><h3>这张“四季”小协录音弦乐质感很好,细节特别丰富,但有缺陷的系统会觉得高频略有毛刺不平顺。因此我常拿出去作试音用。而赵老师这个系统的播放,弦乐声部犹如盛夏突如其临的暴风骤雨,你追我赶,席卷而至。弦乐群那种既透明又绵密的质地感,让人有如亲临于乐队之境,身心获得极大约满足。</h3> <p class="ql-block">(著名的“白头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RCA出品的“白头佬”第一段,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狂想曲最考验系统的是36秒过后的一大段低频弦乐。以前我的C1是低频下潜不够,C2是有下潜但不饱满(当然和推力不够有关)在我听过的高端系统中,从几十万到百万系统,这段低频的强劲都出来了,不过有一个共同点,都不能很好地融入中高频之中,或多或少都有出现散不开的低频“隆隆”之声。后来有几次听音乐会现场发现大提琴与倍大提琴声部也有出现这种现象,就想可能录音本身就是这样的。但那天在赵老师家,这段低频一出来,既厚实又宽松,与中高频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全频段气势磅礴,浑然天成,效果之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p><p class="ql-block"><br></p> <h3>罗德里果的“阿兰费兹”协奏曲。</h3><h3><br></h3><h3>水星公司有好几张类似“粗线条”CD,这类CD播好了,粗中有细,刚中有柔,整体气势、声场令人激赏。第七段是维瓦尔迪的作品,同一曲目吉它和小提琴都有演奏版本,这里是为四把吉它的协奏曲,第一乐章很考验系统的中频水准,以前用C1播放时,效果很好,同一系统用C2播放,音压相同,但中频的丰润与饱满反而出不来,让我对C2颇有微词。在赵老师的系统播放,声场很饱满,强劲的低频质感中透出张力十足的韧劲。</h3> <p>这个“贝五”属于最“男性化”的一款录音,整体力度,气势较之卡拉扬,克莱伯更为强劲,表情变化则不及前两位那么细腻,甚而略显粗犷。在赵老师的系统播放,粗犷度有所收敛,但弦乐质感仍然突出,音效也属于上佳之列。</p><p><br></p><p>接下来听了小提琴协奏曲,人声,钢琴,均有上佳表现。在听的过程中我也逐步发现,论整体的密度,6CT应该略逊于C1,C2,但为什么好听的程度超过C1,C2呢?这个成因可能很复杂,但大体上我归结为:1)丹拿信心系列使用的单元品质虽高,但不容易推出好声。联盟这款魔雷6CT乐器质感和整体的解析力比我当初的丹拿箱出色,充分说明魔雷单元的实力; 2)李老板的甲类75A功放功不可沒,偏暖的音色是甲类功放的一大特色,和魔雷箱的搭配非常般配。联盟这款落地箱尺寸很小,102x21x28cm,能有这样饱满的声场,应该与A75密切相关。 3)出色的质感恐怕部份来源于线材。那些纤细的德国老线真不可小视,这几天我也在用,感受很深。说直白一些吧,这細细的线材和我现有的高过它80倍价格的某名线比较,竟然是各有千秋!</p><p><br></p><p>当然赵老师的系统也会有不足之处,在听人声和以弦乐为主的CD时,满意度非常高;播放交响乐“爆棚”乐段或大动态的钢琴独奏时,感觉速度上有一小点欠缺。但这个不足之处我觉得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呢?因为音响系统即便是高价器材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要容许有5~10%的不足。以赵老师的系统为例,在他现有的价位上如果要让速度,力度很满意,可能弦乐特别是全频段的宽松与自然又会有所损失;如果花5倍甚至10倍的财力让两方面都相对满意了,但高级系统大音压下的“能量爆棚”又会要求他作环境改变,那就真是进无止境了。而赵老师现那个环境能听到那么好的声音己属平价系统的一流境界。我当初的丹拿箱动态及速度还是不错的,但整体上欠缺既饱满又宽松的声场,以及自然温暖的音色。两相比较,作为有过近十年的丹拿信心拥有者,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在赵老师家听到的魔雷十A75的声音。坦率地说,我听过好多贵价系统播放,都不及在赵老师那里获得的感动——普通的居家环境中,沒有去追求高、大、上的贵价铭器,而是以平实器材获得自已想要的声音,能愉悦自已的声音,能感动自己的声音,夫复何求!</p><p>赵老师的系统,三大件加线材不过就5∽6万左右,在极不“规范”的环境中能听到如此动听的音乐,套用一句俗话,真的算是享有“穷人的劳斯莱斯”了,尽管作为企业老板的赵老师并不穷。</p><p><br></p><p>当天听过的部分CD</p> <h3>穆特年轻时演奏的贝小协,单从录音看并不亚于施莱德汉那版,大动态时乐队层次分明,张力十足。至于演绎,那就见仁智了。</h3> <h3>维伯在拿索斯录音,这个维瓦尔迪的双大提琴协奏曲在赵老师的系统中音效一流。</h3> <h3>莫扎特的C小调大弥撒曲,指挥施雷尔自已就是一歌唱家,第一乐段女高音享德里克丝的演唱有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感动。</h3> <h3>裴蒂波恩演唱的海顿,莫扎特和格鲁克,这是一张极少数可以在小喇叭中大声唱的CD,此CD曾获2011年英国BBC歌剧清唱剧大奖。</h3> <h3>很难得的“跨界”音乐CD,以圣桑作品为主,其中动物狂欢节的演奏很出彩,录音品质可以和当年那张“狮子头”封面发烧碟媲美。</h3> <h3>这张巴赫钢琴CD的重点是第一首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565)这一曲目以往听管弦乐版本居多,但钢琴作品同样引人入胜。40秒过后有一小段强劲的低频很考验系统的速度,而后紧接着的高频在优秀的系统中会有晶莹剔透的靓声呈现。</h3> <h3>结束语</h3><h3>以上文字纯属个人听感,很难作为“参考”评判,因为这其中有两个较为特殊的因素,其一是近年来听力下降,听的音量比正常音量大,这样的音量产生的声场势必比常规音量更为饱满。</h3><h3>其二是赵老师听的是长边,(姑且称为横摆)这也是我个人喜欢的摆位,虽然在刘汉盛那里认为两种摆法都可行,但现实中大部人都会选择竖摆且喇叭离后墙有足够的距离以获得深远的声场。恰好我个人把声场的宽度看得比深度重要。而且横摆由于聆听距离较近,两侧墙反射也有限,所以相当一部分乐音会直接进入耳朵,听感和竖摆的系统有较大差别。</h3><h3>作为个人偏好,我喜欢在中小坏境中以较近距离享受这种包围在音乐之中的感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