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了当时的鸡东禁封区域。光绪十一年(1885年),禁封近200多年的鸡东“金场沟”迎来了满清大批八旗官兵与燕、齐矿工和朝鲜族流民,他们从事农、矿两业劳作。这些燕齐矿工和朝鲜族流民在清兵的严密看押下,为慈禧太后问政的晚清政府开采金矿,提炼黄金充实空虚的国库。</h3><h3> 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外患:1840年——1842年(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战争)爆发。1856年——1860年(咸丰六年——咸丰十年)第二次爆发鸦片战争。连续的两次战争中,贪婪的侵略者不但掠夺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珍贵文物、金银珠宝,还要求懦弱的清政府与其签定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内忧: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战争迅速扩大到了大半个中国,使得清政府国力以及财力已不能支撑庞大的国防开资,再加上沙俄不断地蚕食我国东北大面积土地。因此,清政府不得不开放被称为“龙兴之地”的东北。所以“金场沟”也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开放,并屯兵戍边与开采矿藏相结合,此举即固守边防又可为清政府中央集团谋取利益。因此,在清政府探明“金场沟”的金矿矿脉后,慈禧太后下懿旨在全国各地,实施开采金、银、铁等矿产资源,并不断地加大人力、物力。甚至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让看守的兵卒也参加劳作,目的就是减少时间多产金银,快速充实国库,来提升国力和军力。</h3><h3> 但是,由于当时的采矿技术滞后,“金场沟”金矿依然采用“古法”黄金提纯工艺方法,进行“磨矿”炼金。“磨矿”就是用锤子把矿石砸成小块,放在石磨上磨,磨成玉米面粗细的粉末,再用水进行拉溜(淘洗)后,将含金的粉末和米饭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球团烧结,再经过最后两道重要工序,便可获得高纯度黄金。</h3><h3> 所以,在鸡东县“金场沟”发现的众多大小不一且不知是何用处的石磨盘,就是提取黄金工序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加工工具。据实地调查考证,“金场沟”最大石磨盘发现处的所在地,是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由慈禧太后亲自督办,并大面积开采和使用的金矿提炼加工遗址处和矿场场址处,距今约有150年的历史。</h3><h3> “金场沟”清代矿场场址、黄金提炼加工遗址,是鸡东县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清代矿场及加工为一体的遗址,为鸡东县研究古代的炼金工艺、工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考古证据。</h3><h3> 注:此次发现的最大石磨盘底,直径2.5米、厚0.45米,质地为地产花岗岩(其它中小型石磨盘质地均为同一时期花岗岩)。</h3><h3> 同时,还在遗址附近发现辽金时期“黑陶”残片、晚清“瓷器”残片、流金坑和火烧坑,从出土的文物可以判断,“金场沟遗址”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辽金时期、清代中晚期)。也就是说“远在800年前(辽金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然而却在1861年后,清代中晚期才开发和开垦了这片富饶而又肥沃的土地”。</h3><h3> 说明:上述调研,以出土文物和地表遗址作为佐证,仅代表本人见解。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本年度即可完成遗址调查。真诚相邀各位文史专家、学者一同调研,提供金场沟史料,并提出您宝贵意见。</h3><h3> 李 铁 2019年4月4日</h3>